儋州人闹元宵: 那大唱白马井
调
声
巡
街
在今年的中央电视台元宵节文艺晚会上,观众将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儋州调声。这是儋州调声首次亮相央视大型文艺晚会。
据了解,此次亮相的儋州调声曲目名为《调声贺新春》,由儋州市歌舞团、星星歌友会、市一中、市二中等单位抽调的百余名调声演员进行表演,春节前央视就派摄影组赶到海南对该节目进行了录制。
实际上,多年来,儋州调声已成为当地人民闹元宵的保留节目。
那大:唱调声
在海南闹元宵,各个地方有各地方的闹法,有的地方舞龙舞狮,有的地方吃“公期”,有的地方抬神游街……
儋州调声是儋州文化的代表,2006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儋州那大、中北部地区,只要有活动,无论活动的规模大小、规格高低,人们必唱儋州调声。因此,在元宵节这样重大的节日,当然少不了调声,特别是在那大城区,与其说闹元宵,不如说是聚众唱调声。
在那大城区,元宵节那天,华灯初上,人们就迫不及待地向那大中兴大街国税大厦旁边及园地路大洲桥的空地涌去,那两个点是人们自发性唱调声的地方,一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除了那大各社区、各单位的调声外,中北部地区东成、光村等地区的调声队也纷纷赶来“凑热闹”,各个队互相找伴对唱,调声掌声欢呼声,响彻云霄。
中和:“烧梅根”
儋州中和镇在古代是儋州的古城,是官府及军队驻扎之地,因此该镇在过年和闹元宵时均有自己特有的节目,或者说是仪式。比如大年三十晚,当地居民只有等三眼炮响过后才燃放鞭炮。而在元宵节,以前人们闹元宵除了唱调声外,还有一项独特的项目———“烧梅根”。
儋州市作协主席谢有造说,“烧梅根”是一种当地居民自制的烟花,其形状似梅花而得名。每一层的烟花代表一种意思,如五谷丰登、天女散花、观音送子等,最高可达12层,一般情况下是6至8层。在元宵节当晚,中和镇上人们舞龙舞狮,敲锣打鼓进行巡街,有大人或小孩穿古装扮演古人站台角。巡街结束后,人们来到一片空地,一起观看“烧梅根”。
客家人:“游神”
在儋州中北部,闹元宵主要以唱调声为主,而在南部南丰、洛基、和庆等客家人主要集聚地的地方,每逢元宵节的时候,很多村庄都进行“游神”活动。有网友介绍了客家人过元宵的情况。
在元宵节那天,上述地方的村庄热闹非凡,村民会通知亲朋好友过来串门拜年。那天,谁家的鞭炮响的时间越长次数越多,说明谁家的客人多。
吉时到后,村民们就抬着村里供奉的神像巡村,家家户户摆供品,给神像敬香,还用柚子叶沾水洒神像,以示“洁身”。接着就是全家一起参拜,嫁出的女儿也要回来参拜,以乞求婆家平安。有的村庄,“童子”(神公的代言人)在巡村时念经请神,当场用鸡血滴进盛有酒的碗中喷洒,称为“壮行酒”。在神像抬出门时,好多人都站在挂着一条红布做成的横幅旁边恭送神像,据说这样就可以消灾得福。
白马井:巡街
人们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别的地方闹元宵是在正月十五当天,而唯独儋州市白马井镇是在正月十六那天进行。为什么白马井镇要到十六那天才闹元宵?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儋州市作协主席谢有造说,有两种说法,一是,正月十六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生日,伏羲用绳结网,教会人们用网渔猎,而白马井居民以捕鱼为业,渔民为了感谢伏羲,就在正月十六那天进行巡街活动,庆祝伏羲生日;另一种说法是,以前渔民受捕捞工具及设备落后等所限,一般都是过完年即过完正月十五后,正月十六那天才出海捕捞,这意味着又开始了一年的艰苦劳作,便趁出海之前请来亲友好好聚一聚,热闹热闹,久而久之,便演变成现在这样的规模。
正月十六那天,白马井镇上人山人海,因为除了白马井地区,周边乡镇的群众也赶过来,上午,居民们舞龙舞狮、推着有小孩扮成古人坐着的“走马灯”、大人扮演古人的迎台角等进行巡街。之后,各个地方的调声队在街头进行表演。家家户户设酒宴招待亲友。
那一天,是白马井一年当中最热闹、人气最旺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