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媒体推荐

佛山40万人新习旧俗庆元宵 外国靓仔成明星

2010年03月01日10:37
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市民汇成人潮,手拿风车欢快地走向通济桥。本报记者孙海庆摄
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市民汇成人潮,手拿风车欢快地走向通济桥。本报记者孙海庆摄

卖风车的小女孩。本报记者何波波摄
卖风车的小女孩。本报记者何波波摄

外国朋友在“行通济”现场当起了志愿者,成为当晚的“明星”。本报记者甘建华摄
外国朋友在“行通济”现场当起了志愿者,成为当晚的“明星”。本报记者甘建华摄

  左手风车右手生菜 逾40万人行通济

  昨晚6时~12时,逾40万市民畅行通济

  国际友人:

  外国靓仔成为“通济明星”

  “Thank you! Thank you!”昨晚,身穿黄色禅城区志愿者服的三名英文外教,脖子上挎着捐款箱,站在通济桥旁,乐呵呵地向每名捐款者道着谢。见到“老外”志愿者,市民们既新奇又感动。

  大人抱着孩子捐款,情侣手扣着手放善款入箱、连看像古板的大嫂也忍不住停下脚步,大方地从兜里掏出10元钱塞入了箱子。三名老外站在通济桥旁不到一个小时,捐款箱就塞满了钱。他们一边忙乎一边友好地跟市民打招呼,甚至友好地拥抱。

  Chris、John和Ardy是灵动外国语培训学校的英文外教,来自澳大利亚和美国。40多岁的Chris来佛山四年,已经是第二次在“行通济”活动上做志愿者。他说:“作为一个志愿者,帮助慈善组织筹钱,是件很光荣的事。”他特别高兴参与这类活动,因为除了可以看到很多中国朋友,还可让中国朋友看到外国友人也同样在为中国的慈善事业尽自己的一分力。

  年轻的John却是第一次参与“行通济”,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人聚在一起走过一座桥,John感到很激动、很震憾。“参加的人很多,大家都很开心,一齐祈福,这种开心、热闹的场面很像我们那里的新年夜,大家到外面狂欢。”John人长得很帅,很多靓女不仅往他的箱子里放善款,而且还要求跟他合影留念。John感觉美妙极了。他边扬着胜利的手势,边展开迷人的笑容,几乎成为“通济明星”。

  在昨晚行通济现场,这三名外教志愿者的人气是最足的。很多青年学生跟他们合影,学生哥们大方地用英文跟他们进行简短的交流,言语间完全没有扭捏,一切都自然而和谐。

  外来人:

  追求美好生活不分南北

  昨晚,在熙熙攘攘的行通济人群中,如果细细聆听,就会发现,除了讲粤语的本地人外,还有许多说着各种不同方言、甚至是不同语种的外来人。他们说的语言虽然不同,但众人的脸上都毫无例外地洋溢着欢笑。

  说着方言的王先生一家老少5口,在人群中特别引人注目。在市政府工作的王先生是来自北方,来佛山已有8年。从来佛山的第一年起,他就兴致勃勃地参与了“行通济”。多年过去了,甚至产生了一种“行通济情结”,“感觉如果不走就好像少了点什么一样。”2004年、2005年的时候,由于回家过年,王先生没能在元宵当天“行通济”,他“就感觉浑身不舒服,心里忐忑不安”。因此,从家乡回到佛山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一个人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在通济桥上走了一圈。

  王先生感慨地说,“行通济”作为佛山文化的代表,已经融进了他的血液里。不仅如此,今年王先生还将在家乡的父母亲以及外甥女接来佛山,也让他们感受岭南年俗文化。昨晚,他们一家人特地早早出门,随着人流好好地行了一回通济。

  “非常好玩!”王先生的外甥女一只手拿着风车,另一只手拉着姥姥,蹦蹦跳跳,很是享受这人多的热闹。一旁的王老先生也是兴奋异常。他说,虽然他们几经练习还是不能将“行通济,无闭翳”用粤语说出来,但其实无论哪里人,祈祷生活美好、身体安康的愿望都是一样的,不分南北。

  年轻人:

  风车生菜一样也不能少

  “中,唉,差了点!”昨晚8时十五分左右,在通济桥后面的池塘边,年轻人阿彬跟着行通济的市民一道往池塘中央的陶瓷生菜上扔生菜。虽然经过一番细瞄,但阿彬的生菜到了这颗更大的“生菜”上后还是跟大多数人一样也掉到池塘里。

  正在佛山中医院实习的中医专业在读研究生阿彬虽然是潮汕人,但他对“行通济”一点也不陌生。去年6月,他选择来到佛山实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亲身感受广府文化发祥地的文化魅力。于是,阿彬在到达佛山的第二天便前往通济桥观瞻。“我对民俗的东西很感兴趣,刚好又有佛山本地的同学,对‘行通济’早有耳闻。”

  虽然早就“行通济”,不过阿彬还是很期盼正月十五的“行通济”。昨晚6时多,阿彬早早地开始从城巴总站附近的住所出来取道卫国路开始“行通济”之旅。一手举着大风车,一手提着生菜,首次正式“行通济”的阿彬做足了前期准备。“入乡随俗嘛,大家都这样做,就是希望能平安,祈求今年行好运。”但即便早就听说了“行通济”的盛况,从卫国路到岭南大道,再经同济东路进入通济桥一路上的所见,还是让阿彬感慨万分。“我没见过其他地方有这种节日盛况,太壮观了,到处都是人,满街都是风车,一项民俗能集纳这样高的人气很不简单。”

  当阿彬跟随人群穿过通济桥牌坊中门时,“行通济,无闭翳”阿彬跟着人群一道喊出这句佛山人耳熟能详的俗语。“太震撼了,这么多人一起喊。”阿彬由衷地感叹道。在他看来,这种一家老小或者三五知己一起“行通济”的习俗,不仅是庆贺佳节的方式,更多的还体现了本地市民对传统的文化信仰。

  长者:

  空手行通济更看重诚意

  昨晚,81岁高龄的林福安老人和老伴手拿着风车和生菜出现在行通济的人群中。如果不是满头的白发暴露了年龄,谁也不知道戴着墨镜,扮相极酷的是一个80多岁的老人。

  林福安祖籍湛江,家住松风路,1958年来到佛山到现在,已有半个多世纪。所以当记者问他是否是佛山人时,他满口回答:“是”。当记者问他为什么选择那么多人来行通济时,他回答:“就是图这份热闹。”他告诉记者,虽然来佛山那么多年,但行通济还是去年才开始行,去年他得了重病,冲着“行通济,无闭翳”的风俗,走了一年通济,没想到,病情真的好转了;于是今年他又跟老伴一起,买上风车,继续来行通济、转大运。

  “行通济”携带的主要物品是生菜和风车,但也有很多老者空手行通济,什么也不拿。家住金鱼街的马伯和他的老伴就轻快地行了一圈“通济”。“行通济,无闭翳嘛,我们年纪大了,又不想发财,一切都好,也不用转什么运,所以我们什么都不用拿。”马伯乐观的说,“拿着生菜和风车只是一个意思,行通济有这份诚心诚意,就算什么也不拿,也一样无闭翳。真正的行通济是通济惠人!”

  安全保障

  千余警力护驾市民行通济

  昨晚6时,一年一度“行通济”序幕渐开,市民纷纷走向街头,享受这项佛山元宵节不可缺少的民俗大餐。晚上6时45分,记者来到“行通济”现场指挥部,随着人流渐增,指挥部值勤民警也开始了紧张的监控调度工作。

  昨晚,为保证充足警力维持活动现场秩序,应对各项突发事件,警方再次增加安保警力,来自治安、巡警、交警、特警和派出所等多个警种的过千名警力根据各自职能分工,开展安全保卫。禅城警方表示,他们事先已经制定了六套应急预案;同时,武警佛山支队派出200名武警官兵,担负抢险救灾任务和警力增援任务。

  昨晚7时,交警部门即对行通济周边路段实施交通管制。交警部门还在行通济区域周边路段设置多个疏导点。通济桥外围区域安保工作由交、巡警承担,巡警还协助收缴氢气球等易燃易爆物品。

  警方表示,晚上10时迎来行通济的人流最高峰。而据110消息,截至23时,110接到12宗与行通济相关的报警求助,主要是问路咨询等求助,没有一宗治安、刑事报警。

  昨晚12时,“行通济”指挥部通报称,昨日傍晚6时至12时,通过通济桥的人数超过了40万人。(本报记者 庞文彬)

  现场花絮

  风车驾到 鲜花让路

  昨日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虽然元宵节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但若问谁是昨天的主角,鲜花定当让路,此次唱主角的是风车和生菜,因为“行通济”大过天。

  卫国路、岭南大道、同济东路……昨晚,凡是“行通济”所经路线,几乎都成了风车的海洋,各种不同图案和样式的风车登台亮相出尽风头,人群中高举的风车不时迎着阵风快速转动,人群中也不时发出欢呼声。

  相比风车的特殊待遇,鲜花在这个元宵节可就不那么枪手了。“行通济”线路上不时有鲜花零售主出现,但多数无人问津,而到了体育路一带的鲜花店,相比之下是门庭“寂寥”。“今晚的生意很一般,跟平常差不多,并没有因为是元宵节而好卖。”在佛山乐园旁边的谊友鲜花店,老板张先生看着旁边摆摊的风车档主风车快速售罄,忍不住对记者感慨道。

  张先生说,昨晚还是特意增加了花的样式,而记者在张先生的档口看到,昨晚的花类品种倒也不少,黄玫瑰、红玫瑰、蓝色妖姬、粉红玫瑰……单支和整束的各类花式配备齐全。但品种样式如此齐全的鲜花并未因为元宵夜而行情见涨,少有人问津。

  “单支的玫瑰花一支5元,跟平时一样,并没有提价,但销量还是不怎么样。我门口这里原来是摆卖风车的,不到两个小时两箱风车全卖完了,现在档主都卖完走了。”张先生说,昨晚直到九时左右,才卖出了不到二十束花,这个数字只跟平时的销量相近。

  随后记者走访了普澜路、卫国路和体育路多家鲜花店,同样被店主告知鲜花在昨日的行情并无意料中好。普澜路一鲜花店主罗小姐告诉记者,“今天是星期天,很多人没有上班,一般有很多花是工作日直接订到单位的。又因为之前年初一已是西方情人节,今晚大家‘行通济’要不买风车要不买生菜,鲜花销量一般般。”

  摆卖摊档 小鬼当家

  “风车8元一个,10元两个”。昨晚,一对小女孩与她们的妈妈在东建世纪广场大声的兜售风车。稚气的叫卖声吸引了不少人气。这对女孩大的叫张丽莎11岁,小的叫张丽珊只有5岁。

  姐姐跟妈妈不停地叫卖着,张丽珊跟在姐姐身旁睁着大眼睛,手握着风车,时而拿给客人,时而将沉重的风车放在箱里,不停地换手。她们的妈妈阮小姐说,别看她们小小年纪,年年跟着大人来卖风车,已经习惯了。因为小丽珊有先天性心脏病,每年要花费数万元的医疗费,因此,平时做烧烤生意的阮小姐,每年都会抓住重大节日,全家出动卖风车。

  小丽珊虽然有病,却特别懂事,从三岁就开始跟妈妈出来卖风车,已有两年的卖风车经历。小丽姗说,今晚她的目标是卖完三十个风车。

  采写:本报记者 何波波 廖武智 陈训豪(来源:佛山日报)

责任编辑:王玲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