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孟晓云 把记者当做毕生事业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3月01日13:25
  当我不得不离开记者岗位的时候,我深感令我耗尽30年青春和才思的新闻事业,竟让我如此难以割舍,它简直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的所有的苦恼和欢乐,全是因为对新闻事业爱得太深。尽管这世界云蒸霞蔚,变化万千,我却对它一往情深。

  有的人把记者作为职业,而有的人则把它当做事业,我更多想到的是责任。每逢拿起笔来,总是沉甸甸的。从采访到写作,到自己的言行,都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因此,每一次我都全身心地投入,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玩忽和懈怠。我以为,一个优秀的记者,既要对得起你所服务的报纸,也要对得起对读者,对得起采访对象,还要对得起自己。

  我钟情于新闻事业。到人民日报工作26年,从不敢懈怠,从未放下手中的笔。我相信,只有你把新闻当做毕生从事的事业,才会发现别人未曾看出的精彩;才会有写作欲望的冲动;才会有激情;才能写出打动人的作品。

  深入新闻现场捕捉“珍珠”

  记者这一职业,是一艰苦的劳动,既要上山下乡,又要动口动脑动手,身体和思想都有一个深入的问题。想作一个成功的记者、名记者,深入,深入,再深入,舍此别无它途。蜻蜓点水或者在“网上”淘金,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能走出北京采访很好,在北京可写的人物也遍地皆是。任何地方都有可“用”之材,关键在于一要是个有心人,二要深入实际。几年前我采写的《融入北京》,小保姆干出了大事业就是一例。深入要付出艰辛。记得当时正是8月酷暑,已经商的小保姆开车,我坐在副驾驶位子上,陪她送货看样,从京西到京东,一边聊,一边记笔记,这是我第二次如此狼狈的采访。十多年前,采访秦皇岛市委书记,他没有时间,我只好跟他乘汽车从北京一路记到秦皇岛。当时,记者连录音机都没有。

  记者需要到生活深处“淘金”。尽一切可能到达现场,亲眼看到事实真相。当记者还要有沙里淘金的耐性。1995年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我关于张雪峰的报道:《追求有价值的人生》,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受到中宣部部长的表彰,获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好新闻一等奖。这个张雪峰是怎么发现的呢?是走进生活的深处才会发现的闪光的珍珠。

  广州女大学生张雪峰在粤北的大山里任教,北京没人知道,广东也所知甚少,广东团省委也只是告知,“又有几位青年去粤北任教”,一张五人名单,其中之一是张雪峰。我五天中乘车走了800公里崎岖的山路,寻访了白湾、岩背、大洞几个小镇,也逐一找到名单上的五名青年,最后一个是张雪峰。

  都知道广东有个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却很少有人知道广东还有个“寒极”。寒极,指粤北的石灰岩地区,清远市处于寒极,是广东最贫困的县市之一。我去的白湾、岩背、大洞都在清远。一辆老旧的面包车,天下着毛毛雨,山路的崎岖和难以想象的寒凉潮湿,让我领略了山区的艰辛。在特困乡镇岩背镇采访,我看到大卡车拉走移民的一幕:这里的石灰岩什么也不长,怎么扶贫也无济于事,于是整体移民,移到清远县的郊区。人就这么整车地拉走了,几个筐,一领席就是全部的家当。清晨,我观察了上学的孩子,竟没有一个有书包的,一双双冻得通红的小手抱着书往学校跑……

  山区的艰辛生活感染和提示了我,大都市和贫困山区的强烈反差,青春美和生活磨难的鲜明对照,深深撞击着我的心。我为这里的贫困以及要改变这种生存状态的渴望所吸引。张雪峰的选择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取向,提出了一个重大的课题。

  张雪峰是我捕捉到的一个“珍珠”。她是一个很寻常的女孩,用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她的选择只是为这里的贫困儿童所吸引,想帮助他们,而非事先刻意追求什么壮举。这就是千万典型在生活中的原始状态。普通人身上的真善美的闪光点,正是他们的先进之处,可贵之处。真实、平实,不拔高,不雕琢,是我写人物的所遵循的戒条。

  先进典型人物的原生态,都是很普通的。记者的深入会发现平凡中的美丽,于平淡中品尝人生滋味。有人问我,获奖作品是怎样产生的?我的回答是:“普通人、平凡事、平常心”。

  《胡杨泪》的主人公钱宗仁也是我深入生活捕捉到的一粒珍珠。

  一次偶然的机会,新华社新疆分社记者蓝学毅,向我讲述了他与钱宗仁接触的一些感受。有一年春节,他在阿克苏见到钱宗仁,钱向他讲述自己20年求学之路所经历的艰辛,所受的侮辱和损害。当时,屋外欢声笑语,屋内声泪俱下,两相对照,令人格外凄楚。蓝学毅的讲述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人生有许多偶然,是偶然性给了我采访钱宗仁的机会,而对于钱宗仁来说,一次次的偶然却铸成了他一生悲苦的命运。难道这偶然中不是深含着某种必然吗?于是,我决定长途跋涉,先乘坐苏式安-2小飞机飞越天山,到了南疆阿克苏,然后再向塔克拉玛干挺进。一路上胡思乱想,不明白湖南人钱宗仁如何流落到这大沙漠的边缘。

  阿克苏通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那条公路太坎坷,就像钱宗仁的命运。吉普车上下起伏,险些颠散了我的骨架。我没有畏缩,一门心思热切地要到阿拉尔小镇,去寻觅悲剧的主人公——钱宗仁。一脸风尘的我终于到了。阿拉尔说是小镇,除了几座土屋之外,放眼望去,满目荒凉。就在阿拉尔水管处空荡荡的招待所里,我与钱宗仁面对面,倾心交谈,送走漫长的白昼,又迎来漫长的夜晚。整整四个下午、四个夜晚,钱宗仁向我讲述了二十年自学的坎坷经历。他的全部经历都装在他的脑海里。那里面充满着才华和智慧,充满着永不停息的希望和憧憬;也充满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和不尽的坎坷与挫折。就在这一刻,“胡杨泪”三个大字在我脑海中一跃而出。不知怎的,我一下子把钱宗仁和那古老、稀有、坚韧的胡杨联系在一起了。胡杨是最古老的一种杨树,它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生活环境越干旱,体内贮存水分越多。如果有什么东西划破了树皮,体内的水分便会从伤口处渗出,看上去像伤心地流泪。

  钱宗仁的命运纠缠着我,追赶着我,我要为他写点什么,我的欲望是那么强烈,不写出来,心灵永远负载着重荷。从新疆回到北京,我昼夜伏案,一口气写出了《胡杨泪》。我只不过原原本本向读者讲述了钱宗仁向我讲述的一切,没有想到,《胡杨泪》竟在社会上不胫而走,拨动了成千上万人的心弦。

  在采访中的发现和感受是我终生拥有的财富

  2007年,报社有些来实习的年轻人,惯于在网上搜集资料,然后组织成文。我依然坚守要到新闻的第一现场去采访,开座谈会,一个人一个人的专访,倾听,提炼,只有这样,你才能有独特的感受,才能发现有新闻价值的“鲜活之物”。

  在当年的两会期间我发表了一个版的“网络时代的快乐小镇”,圈内反响不小。我在采写心得中有如下的记录:

  “线索来自读报:2007年1月23日的北京青年报的社区新闻,"一个人搬家全小镇牵挂"”“我的房子已经卖给了虫子MM,月底就要搬回潘家园去住了。”这本是格林小镇业主道老(网名)离开格林小镇前,在论坛上留下的简单的告别帖。可就是这个帖子,竟有近9000次的点击量,100多位业主纷纷跟帖,或挽留或祝福他们的邻居。

  我被这则新闻吸引,我判断住在这小区的人大多是“上网”一族,年龄不会太大,而邻里关系却非同一般的紧密。于是,决定到小区一探究竟。

  居住在格林小镇的人群,大多是35岁至40岁的有车有房的都市白领,他们家大多在外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的名牌大学,毕业后又大多被跨国公司录取,在北京结婚生子,把父母从外地接来,格林小镇就是他们的家园。

  他们的独特在于,他们身上有着鲜明的网络时代的印记,他们看似平凡但却拥有全新的价值观。他们的业余生活,与网络紧密相连,有什么事,在网上发帖,一呼百应。例如为王二小家乡的小学义卖,春节童子军学包饺子,正月十五各家做灯笼……当我走近他们时,发现他们的生存状态是那么自然、平和与快乐,心态是那么放松。

  采访中,我体验到小镇人所做的一切善事是自然发生的,不是为了扬名,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他们在单位或是白领,或是金领,工作的压力已经很大,当然希望在业余生活中放松,快活,于是组织了各种沙龙,以娱乐自己;在生活中发现了有需要自己帮助的人群,于是衍生出义卖、神圣之旅、光明基金,光明之旅等组织,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快乐了自己,他们享受这一过程,也愿与他人分享。

  我被小镇人充满爱意的真实的快乐深深感染着。

  对一个记者来说,再没有比采访中的发现更让人兴奋的了,从发现的一条线索,到发现一个社区,到发现生活在这个社区的独特的人群,到采访他们的生存状态及心理状态而发现他们全新的价值观,这是我在小镇采访最大的收获。

  总结别人也是总结自己,从每一次采写中积累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中提炼你的价值观和人生智慧。重视自己在采访和写作中的发现和独特的感受,它将成为你终生拥有的财富。这也是我几十年记者生涯乐此不疲的原因。

  独有的视角有时令人出奇制胜

  独有的视角有时令人出奇制胜。观察一个事物,有许多视角和侧面,你必须找到自己观察生活和反映生活的独特视角。有了特殊的角度,就意味着你有了自己的眼光。或许,你会发现别人看不到的精彩。

  我常提醒自己注意别人不曾留意的东西。1986年去温州采访,我写了一组6篇(每篇1000多字)《温州风情画》,在《人民日报》一版配插图发表。写风情画是当时的总编辑谭文瑞的创意,本身就独具视角,其中之一《大户心态篇》荣获1986年全国好新闻通讯一等奖。“温州模式”已热了两年,写“大户”奋斗史的已不鲜见。于是,我选择了心态。当年,迅速富裕起来的农民的心态复杂而又微妙,从这个角度可以发掘多彩的变革生活。

  《温州风情画》系列用了11天时间,我跑了温州市的五县一区,面上的素材大多来自于县、乡干部情况介绍,细微之处则是自己的悉心观察所得。而正是这些细微之处,真实而生动地描摹出大户们的“心态”。

  有个叫叶文贵的个体企业家,因为他干得出色,区里推举他当副区长,他却拒绝了。他有顾虑:当了干部要开会,占用时间;又怕不允许他雇工,不让他私人办厂。大户的心态是一边富,一边怕,一边怕,一边干,而干是主要的。

  共产党的富民政策,让温州先富起来的专业户腰杆子挺起来了。他们希望别人也富,大家都富了,“红眼病”就少了。俗话说,一家富,大家借,大家富,没人借;一家种桃大家偷,大家种桃没人偷。大户怕自己孤立,成为群众的对立面。大家都富了自己才心安。

  就我观察所得,大户们普遍希望干部富,似乎干部富起来,政策就牢靠了;他们有了钱之后,还期望在社会上有地位。在金乡镇,无论街头和公园,到处可见立的石碑,我从中发现了大户注重社会对自己评价的心态。在钱库镇新建的大街上,我随便走进了一个叫王文化的农民家,和他聊天,我留意到他把为家乡小学捐资办学而得的一块光荣匾挂在堂屋正中,这自然也是那种想在社会上扬名的心态流露。这种心态很复杂,也很微妙,我把它记录到《大户心态篇》中了。这就是1986年大户们的心态。

  在《人民日报》1987年7月10日的《编采业务》上,有位同仁这样评价《大户心态篇》:“这篇通讯,就象一张粗线条的素描,虽只是轻描淡写,却十分清晰地为我们展示了一批先富起来的农民那复杂而微妙的心理状态。……”

  记者只有深入到基层,通过细微的观察和感受,才能触摸到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运用群众身边的事例,反映群众的切身感受,采用群众熟悉的语言,令报道喜闻乐见。

  我所追求的写作境界

  写作的境界,就是工作的状态。有的人干了大半辈子业绩平平,有的人却留下了许多名篇。区别在于,你是把记者仅仅当作养家糊口的职业还是当做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不久前学了一个新词:专业主义激情。是凤凰卫视在10周年庆典晚会上,曾子墨在发言中提到的,不过是敬业精神的另一表述而已,但是,加上激情二字,凸显不同。凤凰人就是有这么一种充满激情的敬业精神。刘长乐说,对这个行业我就是有点如醉如痴,作为媒体人就要看有没有激情和好奇心。

  不论处在什么时代氛围,要想做一个优秀的记者,从做人到作文都应该有追求,有个性。好的新闻作品总叫人感到有见地,有新意,甚至感到有些意外;哪怕是别人写过多次的题材,他也又有创新。名记者,文章高手,多半是有见识的人。记者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就决定了文章思想的深度。

  在写作方法上不断创新,不重复自己,就需要动脑筋,肯下功夫。近些年,我为海外版的“名人专访”写了多篇稿件,获奖的有《行走中的美丽》、《以舞蹈为生命》、《还是那双黑眼睛》等。我想在写作上能有一点突破,是否可以不以“老三段“的面貌出现,而尝试用手记或别的形式写?这样,看起来比较随意,看似天马行空,实则是通过记者的观察、思考,把人物的追求、个性及成就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这样的文章读者读来会感到轻松亲切,在新闻写作上也是一种探索。

  《还是那双黑眼睛》可谓厚积薄发之作。我与采访对象铁凝相识23年,用“黑眼睛”贯穿全文:从初识铁凝,那双善于汲取新鲜事物的黑眼睛;到第二次见面,黑眼睛里多了机警和灵活;到再后来黑眼睛多了几分对社会生活的洞察力,黑眼睛的变化,背后隐藏着全文的主题――与文学一起成熟。当然,黑眼睛只是一条“文脉”,如果不是我对她的许多细节非常熟悉(即“厚积”),如何“与文学一起成长”,也就“薄发”不出来了。这篇专访获人民日报好新闻一等奖,被许多网站下载,我想,这也许因为,她虽是中央候补委员,当时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但我写的是她普通人的一面。这不仅是读者所关注的,也符合我“普通人,平凡事,平常心”的信条。

  每一篇新闻作品的诞生,都像是期盼着自己的孩子出生。一天没有交稿,一天就要“打磨”,一旦有新的灵感,就要再给它“打扮”一下,字斟句酌,甚至见了报后还有不少遗憾。无论采访还是写作,以平易的口吻与读者亲切的对话和沟通,都是我多年来的追求。我喜欢随意,顺手拈来,不露声色。生活本来是什么样,就将它如实写来。我不追求曲折离奇大波大澜,而宁愿让读者在恬淡平和中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

  当我不得不离开记者岗位的时候,我深感令我耗尽30年青春和才思的新闻事业,竟让我如此难以割舍,它简直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的所有的苦恼和欢乐,全是因为对新闻事业爱得太深。尽管这世界云蒸霞蔚,变化万千,我却对它一往情深。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