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告别“血荒”当靠体制之变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3月02日08:14
  春节刚过,武汉再次经历“血荒”。2月份血液库存进入历史最低,最紧急时全城库存量仅能维持一天半,医院约三成手术不得不延期。其间,一位来自黄石的少年骨折住进武汉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需手术,因“缺血”难以进行。治疗团队一位博士生邓明挺身献血,才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季节性“血荒”并非今年独有,也并非武汉“特色”。每年6、7月份和春节前后,一些地方就闹“血荒”。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甚至一些小城市也曾多次出现。除了气温这个不可抗的因素外,直接原因在于:很多地方献血主要依靠大学生和农民工等,献血群体的单一导致了季节性缺血。在武汉,大学生献血约占总量的六成。前不久,云南一家血液中心公布数据,去年7月当地参加无偿献血的5879人中,公司职员(主要是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农民工占62%,大学生占25%,其他群体占比都很低。

  全世界都倡导无偿献血、献血自愿。但那么多人为何不愿献血呢?

  平心而论,绝对自私者是极少的,只是人们对献血仍有各种各样的顾虑。最普遍的担心仍是健康问题,过去一些人因“卖血”而感染艾滋病、乙肝,许多人对此心有余悸。实际上医学专家已经解释,献血无损身体健康,目前采血设备和技术是安全的。

  其次,许多人满腔热情无偿献血,可患者需要输血救命时,却要向医疗机构支付很高的费用。医方解释说,患者交的费用不是血液本身的价钱,而是用于血液采集、运输、储存、检测、分离等成本费用。可是,各项费用究竟如何分配?从血站“运输”到医院,其间有没有“加成”呢?

  更关键的是,献血者的“热血”是否真正用到了急需的患者身上,能否给人们一个爱心反馈呢?非但这一切都不清不楚,相反,那些把“过期”血制品浇花的传闻,以及部分血站的高福利等,更令人对无偿献血生出颇多猜测质疑。

  因此,一方面,广大民众要树立科学的献血观念,培养持久的、普遍的“志愿”精神,以此建立稳定的献血群体。另一方面,血站、医院以及管理部门,要以更加生动、有效的方式普及献血知识,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加强采血设施建设,严格用血管理,包括平衡医疗资源。

  这不是某一个部门所能完成的,需要社会动员,促成体制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血荒”。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