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石油王国缘何重金兴建零碳城(图)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3月02日08:48
建设中的马斯达尔科学技术研究院

  将新闻进行到底

  除了阳光、尘土以及那些高高耸立的脚手架,这里还充斥着有钱人的豪气、宏大的梦想以及对技术的“顶礼膜拜”。这是记者不久前在号称全球首个零碳、零污染物排放的——马斯达尔城产生的最强烈的印象。

  零碳梦想的根基是石油出口累积起来的巨额财富。阿布扎比政府将斥资220亿美元打造马斯达尔城。

  曾是北京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的主设计师、负责设计马斯达尔城的英国人诺曼·福斯特认为:“该项目为未来的可持续性城市设计设定了新的基准”。美国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办公室首席运营官迪克森则指出,马斯达尔城将被证明是一个有价值的模型。

  叫好声中,也有人冷静地指出:马斯达尔城未来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大问题,而由石油大亨不计成本出资建造的零排放城市,很难在其他地方复制。

  孰是孰非,可以交给未来。今天,这里依然是个大工地,不妨先走进来看看——

  ——一个城市——

  传统能源之都的零碳乌托邦

  说起阿联酋,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奢华的迪拜而非首都阿布扎比。殊不知,阿联酋七个酋长国中,最大、最富庶的成员,非阿布扎比莫属。

  坐拥世界石油储量的8%、阿联酋石油储量的80%以上,阿布扎比想不富都难。然而,未雨绸缪的阿布扎比人说,石油这种“过去的能源”总会枯竭的,2100年将是可再生能源或者说“未来的能源”的天下。于是,有了旨在使阿布扎比成为世界级新能源技术研发港和出口港的马斯达尔计划,有了正在热火朝天建设着的马斯达尔城。

  一个好故事总少不了矛盾和冲突。在石油之都,这座可以容纳5万居民和1.5万家企业的小城却不会使用一滴石油。所有汽车都将被要求停在城外,一条城际快轨把小城与阿布扎比联结在一起,几条有轨电车和若干辆随时可预约的电动磁导汽车让“城里人”行动自如。

  据介绍,同等规模的传统城市通常每天需要用电800兆瓦,而一系列提高能源效率的技术的应用,可以使马斯达尔城实现200兆瓦的目标——这些能源80%将来自太阳能,20%来自风能、生物质能和垃圾发电等。城里大部分建筑的屋顶都将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用于室内制冷和海水淡化。

  阿联酋炎热的夏季每年长达9—10个月,太阳直射的地表温度在50摄氏度以上,空调耗能十分惊人。今年1月底,正是阿联酋气候最舒适的时候,但站在荒漠的烈日下,记者依然感到燥热难当。此时,工程的第一阶段——马斯达尔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建设正接近尾声。

  只见几座四层高的建筑相依而建,环抱出一块中央蔽荫区域,建筑顶部铺满光伏发电板块,向外伸展的部分亦有遮阳功能。一进入这紧凑的建筑群,立刻清爽了许多。据建筑师MuirLivingstone介绍,这种建筑风格可以降低工作生活区的温度,减少空调的使用。

  在这里,淡水的使用量会比传统城市少六成。洗漱用水可能来自收集的雨水,同一盆水,经过反复处理后,可能会被用来浇花或者灌溉农作物。而减少垃圾量是他们解决垃圾问题的重要手段。当然,垃圾也会被回收利用,例如发电。

  一个可持续发展管理系统,用于追踪供应链和建筑圈每一个环节中的碳排放情况……

  ——一个计划——

  从技术消费者变身技术创造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转型……这些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的词句,其实也是阿布扎比人的“教义”,只是他们不这么说,只这么做。

  于是,嘴里含着“金汤匙”的马斯达尔科学技术研究院应运而生,挑起了当地政府依靠人才和技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担。

  这个简称为MI的研究院,被定位为“世界上第一所专注研究可替换能源的高等院校”。与简称为MIT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MI的申请机制、管理、教学理念等完全按照MIT的样本设计,教授都经过了MIT的培训,学生的毕业证书上也会有MIT的字样。

  来自中国台湾的助理教授蔡怡民是从MIT博士毕业后来到这里的。在他看来,MIT此前还没有对任何一次合作给予这么多的协助和允诺条件。“VIP的价格获得了VIP的待遇。”他调侃道。

  蔡怡民说,MIT只聘请那些在所在领域被公认为达到前10名,甚至是前5名的学者做教授,马斯达尔研究院也秉承了这一理念。目前,马斯达尔研究院已经从世界范围内聘请了22位教授。连2009年入学的88名学生也是从82个国家的1200名申请者中录取的。他们中有一位是从英国牛津大学硕士毕业后来到这里的。

  无论教授或学生,钱都不是问题。教授除了薪资,还会得到类似中国人才引进计划提供的安家费;学生不用交纳学费,每个月还有一定的补助。凭借与美、英、日、德等国研究机构建立的全球研发网络,学生们还有机会到这些机构深造,学费由马斯达尔计划承担,回来或者不回来,基本看学生本人的愿望。

  “只要你有想法,就有机会获得研究资助。”助理教授MatteoChiesa是挪威人,自然也有MIT的背景。“在这里工作令人激动。在挪威,同样的项目不可能得到这么多的资助,也不可能有这么多先进的设备。对于研究生涯,这是非常好的开端。”

  有如此优厚的条件,压力自然也小不了。“不过,马斯达尔研究院制度很先进,对论文的考核注重的不是数

  量,而是发表的期刊,以及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蔡怡民告诉记者,除了与MIT相同的每年一次的论文考核,教授还要面临每两个月一次的期中评估,而考官就是自己的学生。

  像中国政府前几年提出的引进吸收再消化一样,马斯达尔研究院一开始的焦点也放在了对新技术、新材料的集合、吸收、消化上。蔡怡民说:“的确。研究院还没有多少自己的技术,但马斯达尔城是世界上所有最先进的新能源技术的集合地。集成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我们很快会有自己的专有技术。”

  从一个技术消费者到技术创造者的道路也许并不平坦,但是,有良好的制度和资金保障,有创新的激情,有马斯达尔城这个巨大的实验室,事情应该会变得容易许多。而技术,将成为这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一个舞台——

  未来能源技术暗战正在上演

  除了马斯达尔科学技术研究院,占地21万平方米,拥有87780片太阳能组建的10兆瓦太阳能电站,是马斯达尔城迄今为止初具规模的另一处所在。

  现场工作人员说,除了“城里”的这个电站,更大规模的太阳能电站将在“城外”的沙漠地带兴建。

  他告诉记者,这8万多片太阳能组件,由美国FirstSolar(第一太阳能)公司的薄膜电池板和中国无锡尚德的晶体硅电池板构成,发电量各为5兆瓦。而这个电站除了提供工程建设用电,还将作为一个测试场,为将来沙漠大型电站采用哪个企业的哪种产品提供依据。

  马斯达尔城如同可以让明星大腕儿身价倍增、无名小辈一夜走红的中国春晚舞台,众多国际企业对此跃跃欲试。然而,想在这个舞台上展示精彩,不管你是谁,都要经过严苛的“节目”审查。

  目前,已经圈定的“演员”多是波音、巴斯夫、拜耳等大腕儿。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的入围实属不易,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施正荣博士告诉记者,来自全球不同厂商的41种太阳能组件参与了这个示范电站的角逐。按照要求,每家要送1千瓦的组件参加为期1年的测试。马斯达尔最终选定了美国FirstSolar和中国尚德。

  “这6个月的运营显示,尚德的晶体硅组件每个千瓦所能发出的电量更大。马斯达尔方面表示,将来会在沙漠的大型太阳能电站继续跟尚德合作。”施正荣说。

  然而,此时的尚德也并非胜券在握,其“节目”能否成为压轴大戏还未可知——41种产品的测试还在继续,马斯达尔希望通过长期测试和比照,最终确定哪一种最适合中东高温、潮湿、多沙的环境特征。

  在阿联酋采访时,恰逢第三届世界未来能源峰会和展览会,马斯达尔展台前人头攒动,不同肤色的人们希望在这里寻找到新的商机。

  据记者观察,中国此次参展的40多家企业大多数都来自太阳能领域。除了尚德、英力、赛维等行业巨头外,也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展览期间,他们大多没有“大单子入账”。

  其实没有斩获也属正常。中东是一个他们还不熟悉对方、对方也不熟悉他们的市场。但更重要的,展会上,那些试图寻找合作伙伴的企业,看重的除了产品的价格,还有你手中的技术。而我们手里,恰恰缺了“核心技术”这个“杀手锏”。

  古往今来,很多战争都因争夺能源而起。未来能源之战,将从刀兵相向的实体战争转为技术拥有者的无声较量。这个道理,阿布扎比人已经明白,中国人也明白。施正荣说,决战未来,他们的目光瞄准的是10年后的技术,每年会投入销售额的5%用于研发。而在中国新能源领域,尚德不是个案,不过仍属少数派。但愿,这样的企业今后能越来越多。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