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微文化”时代来了?“微”字潮流正纷至沓来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3月02日09:07
  一场场以“微”字命名的潮流正纷至沓来

  “微文化”时代来了?

  碎片式地敲出140个字、网络账户里扣掉的几分钱、为贫困地区的孩子订一份报纸,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正在很多人的不经意中,一点一滴地改变着我们,乃至我们的身边世界。

  2010年初,大学生张珊终于决定放弃博客,开微博了。“现在,很难有时间写那么长的东西了。微博即时多变,也很符合时代特点。”如今,微博已经成为她获得最新消息的首要渠道。

  眼下,微博客在中国已拥有百万用户。此外,微支付正逐渐主导电子商务,微整形悄悄改变众多国人的容颜,微公益正以个体的力量影响着社会,一场场以“微”字命名的潮流正纷至沓来。

  和张珊一起加入微博大军的不只是普通网友。一些名人和知名机构也开始注意到这种传播方式带来的影响力。美国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新近也成为微博用户。罗伯特称,这一举动是受总统奥巴马启发,“总统认为,看人们正在想什么、做什么、写什么,令人着迷。”

  的确,微博用户开始习惯用140个字“说出自己”,这是一条由千万人编织的信息流。大到2月27日爆发的智利大地震,小到虎年除夕自家的年夜饭,在这里发言,无需太多的深思熟虑,甚至无需语言,只是一个“推”或“转”的动作,就已经表达了你的立场。截至2009年5月,知名微博客网站twitter已有注册用户3200万,中文微博网站的注册用户也在持续增加。

  反应敏锐的媒体人已在利用微博传播自身,而微博也成为他们获得新闻素材的平台。全国两会在即,央视主持人李小萌也开始“织围脖”了——“今年我的任务是担纲两会期间央视新闻频道直播节目"见证履职"。这儿,就是我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我会把你的声音带给代表、带给观众,让我们共同完成属于每一个公民的两会。”3月1日,她发表了这样一条微博:“关注用工荒:从曾经的民工潮到今年沿海企业的用工荒,高强度、低工资,企业留不住人的背后,显示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人大代表胡小燕:应上调沿海地区招工单位最低工资标准。人大代表李秉记:应对沿海企业产业升级换代,留住新生代农民工。你认为如何破解用工荒?”这条微博,3小时内被转发51次、评论109条。

  知名网友和菜头认为,尽管在微博中信息已经高度碎片化,但是它们能自发组织,完成对某个事件的完整报道和传播,也能够记录一个普通人生活中的所有点滴,以至于整体看下来,似乎是一部由俳句组成的个人史。

  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个体的“微观世界”。

  不仅直抒胸臆从小小的微博开始,“微表情”、“微整容”等概念也正在流行。2009年,美剧《Lietome》(《别对我说谎》)掀起研究“微表情”的风潮。“微表情”是心理学专业术语,指不到五分之一秒的表情,但通常却含有丰富的信息。网友“蓝色帆船”总结出剧中对微表情的解释:“单肩耸动、撇嘴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眉毛倾斜代表着悲伤,眼眉向上抬表示发问的人知道问题的答案……”随着招聘季到来,应聘者们也开始注意起自己的“微表情”。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大学生面试压力调查》中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82%参加面试的毕业生会出现各种小动作。拒绝不断抿嘴、拒绝眼光闪烁,应聘者开始有目的地训练自己发出合适的“微表情”,以获得面试官的青睐。

  细节决定影响力。虎年春节同学聚会上,北京学生王菁发现好友胡悦突然变漂亮了,她刚要伸手去捏胡悦的脸,就听见好友惊叫:“不要碰我的脸!”胡悦神秘地说自己刚做完削骨手术,骨头还没完全长好。“不过一共只要一个星期左右,很方便的。”在北京中关村地区,午休时上网“偷菜”已经OUT了,利用中午这1个小时,白领们就能在单位附近的医院做个光子美容、激光除皱等微整形。她们还组成一个名叫“午美族”的族群,发出了“向午休要美丽”的呐喊。王菁也动心了,“我们都在找工作,有个好相貌去面试成功率高一些。现在很多人能力都差不多,谁不喜欢长得漂亮一点的啊。”

  “微文化”不仅渗透在个体当中,看似不起眼的几分钱网络支付费用,实际上也隐藏着大生意。两分钱一章的网络小说,8分钱一本的电子版《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三五毛钱一篇的学术论文,或者淘宝网上几元钱的鱼食,这些互联网上的小金额支付,又被称为“微支付”。网友不经意间付出的几分、几毛钱看似微弱,但聚集起来的能量惊人。网络“大神”甚至可以因此成为百万富翁——在网络疯传的一张真假莫辨的“2008年网络写手富豪榜”中,名为“我吃西红柿”的网络写手凭借着与网站的分账,获得220万元报酬。美国市场调查机构StrategyAnalytics在2009年底发布的虚拟世界战略服务研究报告中预测:未来5年虚拟世界的总收入中,约有86%的份额,来自微交易。

  积少成多的,还有一种被称为“微公益”的志愿行动。广州人安猪号召人们在旅行中献出“1公斤的爱心”。他和一些同样热心公益事业的伙伴,组成了8人团队,在网络上提供贫困学校的具体信息,让每个热爱旅行和公益的人都可以在旅途中顺便走访学校,传递物资,并和学校的孩子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目前,网站为近900所乡村学校提供服务信息,每个月会有三四十个由用户自发组织的公益活动,都不是那么宏大——可以简单到只是去邮局为乡村学校的孩子们订一份报纸。

  这样的微型努力,还有很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于越每周三下午都会到距合肥市区几十公里的肥东县岱山湖希望小学,为那里的学生上两节英语课。他把这些志愿活动看作一种生活——“我不太喜欢把自己做的事情与"公益"这么大的词联系到一块,顶多算是做点好事,一方面是攒点人品,另一方面从中也获得了很大的快乐。”在他身边,许多同学和朋友也在以各种方式,做着小小的公益活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生公益组织芳草社登记人数已经超过1万,他们都在以个人的名义,参与着各式各样的微公益活动。

  “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参与行动,众多个人的行动,就能实现社会的变化和变革。”安猪这样说。(实习生杨茜本报记者王晶晶)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