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试水“陪聊” 和色情无关
我市一心理咨询所一年来共登门为16名孤单老人提供了心理陪护服务
本报讯 上海解禁陪聊,将诞生注册心理陪护师,引来各界热议。前日,重庆思颖心理咨询所负责人陈起宏向本报记者坦陈:她所在的心理咨询所其实已悄然拓展心理陪护业务长达一年,共登门为16名孤单老人提供了心理陪护服务,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陪聊”。
陪护对象多是空巢老人
“我们尝试拓展心理陪护业务,一直只做不说。”作为重庆思颖心理咨询所的创办者,27岁的陈起宏拥有高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已有5年从业经历。陈起宏说,去年初,她认定心理陪护这一服务“空缺”将大有可为,于是决心搏一把。
陈起宏说,心理陪护和一般心理咨询最大的区别是,心理陪护需要上门服务;而一般心理咨询多在咨询机构的办公室完成。
陈起宏透露,从去年初至今,他们已为11男5女共16位老人提供了心理陪护服务,其中9人是“空巢老人”。所里共派了包括陈起宏自己在内的5名心理咨询师(4女1男)上门,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针对老人面临的问题进行心理疏导,为他们寻找快乐,消除寂莫,完全和色情无关。
大多是子女花钱“尽孝”
陈起宏说,16名老人中,有9人是因他们的子女常年没在老人身边而心生愧疚,才花钱请心理咨询师为父母作心理疏导的。
“我们是协商收费,1小时几十元到200元不等。”陈起宏称,16名老人的家庭条件大多较好,不少老人的子女是公务员或商人,很少人有人在收费上讨价还价。
“陪聊”业务开展一年来,咨询所收了多少费用?对此,陈起宏笑称是“商业秘密”。
“陪聊”解开老人心中疙瘩
“要感谢他们,是他们让我从孤独中解脱了出来!”家住杨家坪的六旬老太陈英(化名)前日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对心理咨询所提供的“陪聊”服务表示满意。
陈起宏介绍,退休教师陈老太是第6个接受他们“陪聊”服务的客人,长期独居让老人显得孤僻。他们接到老人的女儿的请托后,找到老人“陪聊”,老太开始显得有些抗拒,但后来终于向他们敞开了心扉,倾诉了她心中的苦闷。
陈起宏说,他们在陪聊中,还教老人学会了上网聊天等自我解闷的方法,让老人慢慢从封闭中走了出来。“老人两个月后才知道我们陪她聊天,是她女儿付了费的。”陈起宏说,老人知道后很感动,如今母女的关系已十分融洽。
打算为敬老院提供服务
针对心理咨询所开设以“陪聊”为主要内容的心理陪护业务是否违规的质疑,陈起宏认为,心理陪护等都属于心理疏导范畴,是心理咨询服务的细分,没超范围也没违规。一个心理咨询所,今后不光要有心理咨询理师,还得有心理陪护师。
“我们对老人提供合法的陪聊有什么错?”陈起宏说,现在社会上一提起陪聊,就联想到色情服务,以至于陪聊也成为众多心理咨询所想涉及而又不敢涉及的“禁区”。她将致力于为“陪聊”正名。但她表示,鉴于市民有个接受的过程,目前他们展开的“陪聊”,只针对老年顾客。
“如果上海市的注册心理陪护师能够顺利出炉,我将去挖人!”陈起宏表示,最近她正与两家敬老院洽谈,拟以低廉的价格为敬老院的老人展开心理陪护服务。
各方说法
允许创新探索 前题必须合法
有关部门对开展陪聊服务有何看法?
对此,重庆思颖心理咨询所所在的九龙坡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关人士表示,对心理咨询行业的这种探索精神表示赞同,但暂不会颁发心理陪护师之类的“职业证书”。
九龙坡区工商分局监管科主任科员储国胜表示,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正密切关注上海在这方面的探索。储国胜说,其实“陪护师”这项工作在医院或敬老院里早已存在。在心理陪护的监管制度和法规目前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在合法的前提下,主管部门应允许相关单位创新、尝试。
不过储国胜表示,心理陪护的确应该规范,如从业人员的资格评定、服务质量、收费标准,如不尽早规范,极有可能将阻碍这一新兴职业的发展。
新闻纵深
“心理陪护”职业前景广阔
上海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王裕如介绍,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亚洲精神科学高峰会公布了一组数据:目前中国有超过26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因病轻生的患者中,只有8%到10%的人在自杀前向别人求助过。到目前为止,中国城市老年家庭的空巢率已由10年前的26.4%增至49.7%,农村老年家庭的空巢率已达38%。这些特殊群体比一般人群体更需关心理呵护,“心理陪护”职业有极好的发展前景。
新闻背景
上海设心理陪护师引争议
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2月16日发布消息,春节过后该市将诞生3项新职业,其中包括注册心理陪护师。“是创建了一种新职业,还是继续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该项新职业引来了不小的争议,不少人担心会滋生“变相色情服务”。
本组稿件由记者杨圣泉 徐勤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