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新闻嘉宾访谈 > 公民观察 > 公民观察第三期高尚全

戚发轫:未来像《阿凡达》一样殖民外星

来源:搜狐嘉宾访谈
2010年03月04日17:18

  对话人物:戚发轫院士,1933年4月出生。空间技术专家,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辽宁省复县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1967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曾任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同时担任过多个卫星型号和神舟飞船的总设计师。

  对话机动:年近八旬的戚发轫委员一头银发,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元老、“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飞船的总设计师,载人航天工程仍牵动着老人的心。他仍将在今年两会发言,希望我国航天事业能够有一个更长远的发展战略。他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载人,建立空间站之后做什么呢?”

  主要观点:神八如果非常顺利的话,神九就可载人上“天宫一号”,而建在海南的文昌基地有望2015年前就用上,用长征五号往太空运输更大重量的物资。他认为航天的根本目的还是为老百姓服务,让地球上的全人类生活得更好、更富裕。

  精采言论:94年“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发射前爆炸,不仅卫星爆炸了,厂房也炸掉了,我也是受伤了,大难不死。这些失败使我们变得更聪明,印象最深刻了,刻骨铭心的。但是没有经历过的人就不一样,没当过亡国奴的人说亡国什么滋味啊?

  中国网、人民政协报供搜狐特稿,禁止转载

  最顺利神九就可载人上“天宫”

  记者:我们先来关注一下“天宫一号”,现在的说法很多,到底是谁跟谁对接?

  戚发轫:咱们载人航天不是有三步走吗?第一步就叫载人飞船阶段,第二个阶段叫空间实验室阶段,空间实验室阶段是干嘛的呢?就是要为第三阶段,就是空间站阶段做技术准备。做哪些技术准备呢? 一是要解决出舱活动,这个事情通过神州七号已经完成了,中国人能够出舱返回,这个技术解决了。二是解决交汇对接。两个东西交汇对接,谁和谁交汇对接也有不同的方案,俄罗斯是飞船和飞船对接。中国人曾经想把轨道舱留在那对接,后来发现还不够,我们就搞了一个“目标飞行器”,有一个目标在飞行,下边有一个跟踪飞行器跟着它。前者现在起个名字叫“天宫一号”。其目的,第一步是作为交汇对接的目标,第二步就是空间实验室,人可以生活在里边,待一段时间再回来,等于是给空间站做技术准备。这件事情比出舱活动复杂,现在的计划是2010年先发射一个“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工作两年,在这两年期间有三个飞船,神八、九、十跟它对接。为什么呢?因为一次觉得不放心,要多次,也要有人,都要做。假如顺利了可能一两次就完了,不顺利的话就要三次,再要不顺利可能就要多次。

  因为现在中国的运载能力就是10吨,所以我们不能大于10吨。所以就搞大运载火箭,这就要到海南搞,海运方便。一个空间站建成起码上百吨,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大的,最起码也要有20吨嘛。

  回头说需要解决的交汇。两个东西在轨道上能够交汇在一块,能够在一个轨道上以一个速度的飞行,这就要它自己能够控制自己,地面也能控制。两者发射在同样一个轨道角度上,同样的高度。地面可以控它,另外它自己有一些敏感器,看到前面跟着前面走,为了可靠两种都要有。有雷达、有光学敏感的东西,很复杂的一套系统。当然了,最后人也可以开着飞船追它,先是无人的,再是有人的,无人都能够对接了,那人上去就很安全了,没有傻到先上人上去,出问题了呢。

  记者:看到国外的出舱,可以用人的直接把卫星拽过来。

  戚发轫:那就不叫交汇对接,那是人在外面回舱的时候拽过来。但是以后我们要有了的话,空间站建起来了,有一个机械臂,可以把同步轨道的东西拉回来,或者航天员出去把它拉回来也是可以的。但是交汇对接是两个大物件对在一块,而要人能通过去,两个舱对在一块,像这个房子和那个房子开个门就过去了,不用换衣服了。

  记者:也就是说神八就不搭人了?

  戚发轫:肯定不搭人了。

  记者:到了神十的时候可能要搭人上去?

  戚发轫:也有可能神九就上去了,神八如果试得非常好,大家很有把握的话。

  “长征五号”火箭或在2015年前发射

  记者:那这几次对接肯定是不出舱的,那么对接的时候是不是就像我们去南极,先送一个集装箱过去,再送一个集装箱过去,把俩集装箱建一块,是不是这个道理?

  戚发轫:概念是这个概念,举个例子,咱们有目标飞行器了,舱是密封的,如果跟外位相通人就没法工作了。然后再去一个,首先能够交汇,交汇的差不多了就对接,靠什么对接呢?靠后边往上撞,对接以后的话两个就连起来了,不是连起来就完了,还要密封,而且两者间还要有一个通道,人能过去。这两个东西都是密封的连接在一块,所以挺复杂的。连通了以后还要把电、气、液体都要连接起来,以后总不能一桶一桶的往里送,管道连起来就送过去了。所以交汇对接要能连在一起,而且是密封的,而且还要通电、通气通液体,要对接起来,两个东西变成一个东西了。

  记者:是空间站的建设有没有一个大概的时间?

  戚发轫:2020年之前,这是肯定的了。

  记者: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比如咱们的空间站最初的几个人?

  戚发轫:3到4个人。

  记者:空间站之前的这些发射还是在酒泉,不会用到海南文昌的发射基地?

  戚发轫:还是在酒泉。现在在空间实验室阶段,还是利用“长征2F”火箭做实验,到了打空间站的时候就要启用更大的“长征五号”火箭,用“长征五号”火箭必须在海南发射。2015年、2014年的时候就得用它了。 

  2020年中国有国产“GPS”

  记者:发展到现在这一步,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

  戚发轫:今年的4月24号是中国第一颗卫星发射四十周年。这四十几年来航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 第二个方面就是载人航天,第三个方面就是深空探测。

  记者:对我们老百姓来说,航天有什么实质的作用么?

  戚发轫:航天实际上的根本目的还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让地球的人类、老百姓生活得更好、更富裕。举几个例子,现在我们每一个人要生活得好,生活质量高都离不开航天,离不开卫星。比如现在是一个信息社会,那么这个信息的传输就非常重要,我们能够实时的了解世界各地的情况,我强调实时的就是哪有事我们就知道,世界上任何世界都能到这来,那就是要有卫星。信息传输、通讯、广播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了。假如说我们没有这个卫星,那么这个电视机也没有销路。

  再一个就是信息获取,获取这个信息,卫星上天了,把地球所有的信息都搞清楚了。最典型的就是气象卫星,每一天看天气预报都有一个云图,这个云图就是气象卫星,在我们中国的上空每天24小时把云图都搞清楚了,所以天气预报非常准确。

  再一个就是信息发布,我们现在很多人都用导航的终端,当然现在用得比较多的是美国的GPS,但是现在我们中国的“北斗一号”也在推广应用。我们今年的1月17号又发射了“北斗二号”第三颗星,我们大概到2012年发射十几颗星,到20年就要组成一个30几个卫星的网,相当于GPS全球的了。所以应该说航天事业的发展跟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了,我们谁也离不开它了,这是一个领域。比如说有海洋卫星、资源卫星、中国人不仅为自己服务了,也为世界人民服务了。比如中国的气象卫星,它的气象资料无偿的提供给世界各国使用,应该说影响很大。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载人,这个载人虽然现在还没有为老百姓直接服务带来什么好处,主要是政治影响、国家综合力的体现,但是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技术也推广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举两个小例子,现在小孩都用尿不湿,这个尿不湿之所以发展的这么快,最早就是航天员上天为了方便也用尿不湿,现在变成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再一个就是微波炉,航天员上天要吃饭,长期老吃凉的不行,要热的,但是为了安全不能用明火,所以把微波炉给航天员用,现在老百姓家家有微波炉了。那以后远程医疗什么的都可以,这是载人航天的。

  以后会在天上建立空间站,做一些地面做不到的一些科学实验、研究,给老百姓带来的就更多了,比如说现在育种,我们现在在卫星上也可以搭载,在飞船上也可以搭载,可能以后的空间站就更多。那么现在空间运行一段时间以后,种子就变异了,变得质量好了,产量也多了,而且也有新的品种出现了,这个发展起来还是合理的。

  记者:您刚才说三个阶段,中国有没有更远一点的第四个阶段?

  戚发轫:应该说是这样的,我今年会上也会发言,希望我们国家能够搞一个更长远的发展战略。这件事情实际上有争论,意见也不一致,比如说我们载人,建立空间站之后做什么呢?美国人曾经到过月球,中间又停了,要重返月球,就是布什讲的。但是克林顿又讲了要暂缓,什么原因?是因为经济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不想到月球,而想的直接到火星?实际上也有不同的看法,应该说这就是长远的发展战略。我们希望除了我们这些搞技术工作的人,什么工程师、科学家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整个发展的动向,同时希望国家也组织有关人员做这件事情。假如现在不做,等到时候就来不及了。

  所以咱们科学家给中央写信,其中有这么个意思,谁能够准确地判断发展动向,谁就能够在国际竞争当中占优势。到底动向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未来像《阿凡达》一样殖民外星

  记者:您还说过太空里有物质资源?

  戚发轫:因为人类对宇宙的了解太少太少了,人不仅要了解地球,还要了解整个太阳系里面的其它八大行星,现在人能做到的、能去的地方就是月球,月球还不是行星,是卫星,还有火星、土星。那么有没有资源为地球的老百姓服务,有没有科学家去,我们都有这个责任要搞。胡锦涛主席讲过:太空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探索太空是全人类的追求。那么中国人也得追求,不能说美国人去了中国人就不去,美国人知道我们就不知道,所以我们也有责任,所以深空探索从长远来看也要搞。

  另外美国总统曾经讲过一句话:谁能够有效的利用太空的资源,谁就能获得额外的财富和安全。那么空间有什么资源呢?有三种资源,一种资源就是轨道资源,因为航天器脱离了地球之后是按照天体力学的规律在运行的,运行也有轨道。这个轨道也有对哪个国家有利的,但是得有能力去用它。这个什么意思呢?比如举一个例子,现在最宝贵的轨道叫“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送到那个轨道上去相对于地球就是静止的。像我们中国,比如说希望有一个通讯卫星,或者一个气象卫星,最好就在中国上边,那就相当于我们的监视塔放在我们上边了,有一个平台老给我们照相。这个轨道地球上只有一个,环赤道上空36000公里的地方,你有能力去占领这个地方你就能用,没有能力占领这个地方就没有用。所以轨道资源很重要,当然还有“太阳同步轨道”,每天同一个时候就回到这个地方来,比如气象卫星也有轨道,这就是轨道资源。

  还有一种是环境资源,环境资源的微重力、高真空、高辐照,还有取之不尽的太阳能。比如说我们现在所有卫星上用的能源都是太阳能的,假如说我们在天上建立一个太阳能发电站的话,那就解决能源的问题了。另外我刚才也讲了太空育种,所以中国在这方面不仅是在飞船上、卫星上搭载,而是专门发射了一个卫星,把几百公斤的种子送到天上转十几天,回来以后可以选出非常好的种子,所以环境资源也很重要。

  我们中国也要发射自己的空间站,空间站的目的就是要利用空间这个环境做科学实验,生产一些东西。当然还有一些物资资源,现在还有这么多的行星,包括我们月球的卫星到底有什么东西,地面上缺的,现在我们都知道地面上的能源、煤炭可能50年就用光了,天然气石油100年也用光了,能源上哪搞?科学家已经在想能不能在天上建立一个太阳能发电站,把电送下来。这不是一个幻想,应该说是一个设想了,在搞这个事情。

  另外是不是还有东西,现在科学家初步确定,也不是初步了,基本上肯定有了,就是月球上有地球上非常稀少的东西,氦3同位素。这可以作为发电。那么初步估计月球上有上百万吨,在地球上可能就是几十吨、上百吨。假如拿它来发电的话,能源问题就解决了。

  所以航天技术的发展最终的目的是改善地球上包括中国人的物质生活,要生活得更好一点,生活得更幸福一点。

  记者:这些其实说得还都是一些实际的运用,其实太空还有一些更遥远的梦想,比如像《阿凡达》那样,到别的星球去生活。

  戚发轫:现在是这样一种情况。比如给地球上的人类找一个殖民地,在那获取能源,获取资源,同时把地球上的爆满的人送到那去生活。所以应该说航天事业不管从当前直接为老百姓服务的角度上,和长远的为地球人类寻求资源,生活的空间也好,或者从科学认识这个角度来讲应该说是无穷的,永远是做不完的事情。

  航天事业中缘何“东北人”特多

  记者:采访了不少航天专家,发现咱们航天系统中的东北人特别多,您觉得这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吗?

  戚发轫:就是偶然吧,我是东北人,我当年的伙伴袁家军是东北人,现在接我当总师的也是东北人,接袁家军的总指挥也是东北人,另外现在搞“天空一号”的总师也是东北人。

  记者:以前火箭的总师刘竹生也是东北人,黑龙江的。

  戚发轫:他们运载火箭的首任也是东北人。什么道理呢?我分析了一下,中国的军工企业因为东北解放的早,大部分的飞机、坦克、大炮什么的都在东北,所以东北本身就有军工情结。老人都觉得好像军工造飞机、造大炮,对国家的安全有影响,孩子学习好有出息都希望干这个事。这种情结还是比较浓的,所以那个时候孩子学习好了都希望做这个。另外确确实实有一个东北的历史,东北是被日本占领过的,就是感觉到中国太弱了,国家不强盛,不强盛在于没有强大的空军和军队。另外抗美援朝我们是前线,我为什么学航空?就是因为抗美援朝。美国的飞机经常到东北,丹东、沈阳去轰炸,但是从来不到大连去轰炸,为什么?那个时候大连有苏军在那,有强大的空军,不敢来。

  当年志愿军的伤员都拿船运到大连去,在大连养伤治病。我们从船上把伤员抬下来,一看惨不忍睹,都是被飞机轰炸扫射的,我们感到很痛心。所以我们很多人就希望造飞机,加强国力。

  我们东北人还当过亡国奴,日据的时候就亲眼看见过美国的轰炸机到东北去轰炸,他就摇摇摆摆过来了,日本的飞机到了高度的一半就上不去了,也打不着人家,所以觉得飞机很厉害。所以就这样,我觉得还是这个情结。

  记者:东北人也比较执着。

  戚发轫:东北人思想比较不开放,所有南方人在东北,包括北京也是这样,修鞋的、修伞的什么的,南方人没有工作做的话就找一些灵活的。

  记者:东北的人国企情结比较强。

  戚发轫:是,航天员里头也是,一开始选五个人就三个是东北的,再选三个里头就有俩是东北人,挑到最后杨利伟还是东北的。

  “三次失败让我刻骨铭心”

  记者:您说的人才的问题,90年代好多科技工作者下海经商,其实您在59岁接神州总指挥的时候,那个时候人才真是青黄不接,现在人才情况已经改变了吧?

  戚发轫:国家当年要搞载人航天工程,其中就有一个想法,人才必须通过大的工程实践,将军是打仗打出来的,工程技术员搞工程实践出来的,中国搞大水坝才有水利专家,中国搞飞船才有卫星专家,就是这样的。应该说当年那个时候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和教育的问题、文化的问题等等,青黄不接了。通过“921”工程,我们最大的收获,我个人认为是培养了一个年轻的、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有理论基础的队伍,这个是最宝贵的。我可以拿一个数据,当年“阿波罗”上天的时候,美国航空航天局技术人员的平均年龄是28岁,很有活力、很有闯劲,现在是什么呢?42岁,所以他们就感到很悲观。现在俄罗斯更老,而中国平均年龄现在是33岁到35岁的样子,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队伍。原因在什么地方?就是我们新老交接做得比较好,现在你看他们都是40几岁,包括集团工程的老总都是40几岁不到50岁,现在总师都是40几岁。

  记者:您对下一代的青年科学家有没有什么期待呢?

  戚发轫:我认为有两条,第一条,确确实实他们生在非常美好的环境里,没有经过挫折,没有经过风浪,他们在继承、发扬老一代的爱国精神。“两弹一新”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有爱国才能奉献,没有爱国怎么奉献呢?爱国、爱事业、爱岗位才能奉献。另外确确实实要有承担风险、失败的准备,科学实验不可能一帆风顺。坦率地讲,现在看到我挺光彩,实际上我是遇到的失败最多的人,正因为失败多,我比他们有经验,失败是成功之母,通过失败要认真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如果一个一个都成功,那你就没有把事情搞透。更重要的是既要继承又要创新,我觉得他们还是俱备这精神的。

  记者:刚才您说到挫折,好像您94年遇到过一次大挫折?

  戚发轫:我当院长期间有三次失利,我终身难忘。一次我们发过一次卫星没有回来,卫星没有回来,假如飞船上有一个人没回来,大家都知道他在天上,却没吃没喝,这是不得了的事情,所以质量的可靠性对我们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第二个我们有一个“东方红三号”,就是推进剂泄露,像汽车油箱漏了,没有到达指定地点。再一个就是94年“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发射前爆炸,不仅卫星爆炸了,厂房也炸掉了,我也是受伤了,大难不死。

  记者:您还有伤疤吗?

  戚发轫:手上现在还能看到烧伤。

  记者:这是您一辈子遇到最危险的情况吗?

  戚发轫:应该是最危险的情况。说明什么?我们对安全还没有放到重要的位置上,该想的没有想到。所以这些失败使我们变得更聪明,印象最深刻了,刻骨铭心的。但是没有经历过的人就不一样,没当过亡国奴的人说亡国什么滋味啊?你们没有体会。(拾年)

责任编辑:李夏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