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书和家人在一起挂“福”字,做年夜饭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坚持
北京和家乡的记忆都很难忘
阅览室管理员是他另一个身份
获得荣誉之后,王道书觉得自己的责任更重了
1990年夏天,28岁的王道书和很多打工者一样,背着一个胀鼓鼓的“蛇皮袋”,走出北京火车站。站在广场上,他用浓重江苏赣榆乡音的普通话,打听去石景山首钢老山居民小区的路。这时的王道书,家里刚添了第二个闺女,想着出来赚点钱,“老乡介绍去那里找活做。”
不久,王道书成为了老山小区的一名保洁员。这一做,就是20年。
2010年2月13日,农历己丑年除夕夜。首钢老山小区42号楼,地下二层,一间约15平方米的房间。王道书一家五口正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炖鸡、蒸鱼、蒜苗炒肉、炒猪肝白菜、花生米……“一年就这么一次,孩子们也都从老家过来了,吃得好点。”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对王道书而言,是充满喜悦的一年:入了党,年末又在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的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北京市首批“优秀农民工”;他的大女儿,在家乡师范学校毕业后,也在北京找到了工作。
这一年,王道书还成为所在的首钢实业公司“十大服务标兵”候选人之一,这也是该公司首次将劳务人员纳入参评范围,入选的劳务人员将被转为正式员工。“虽说我们是外来农民工,但待遇与正式员工越来越一样。”王道书说。
他平时负责3个板楼和1个塔楼及相应道路的清扫。“冬天早上6点多出门,夏天4点多就出门,倾倒垃圾和清扫路面,下午对楼内门窗、楼梯扶手进行保洁和消毒……一直要做到傍晚才能回家。”
过年这几天他也没歇着,除夕晚上从8点巡逻到凌晨1点,初一早上4点半又出门了,一直到11点才清扫完毕。“放的鞭炮比较多。”这样的工作,简单重复,辛苦又不起眼,但王道书觉得“满意”。“公司给上了三险,工资也涨到了800元,虽然不多,却是份实实在在的工作。”
休息时,王道书最常去的是社区的阅览室。他主动申请了义务看管阅览室的工作,“这不仅方便我们学习,孩子们到北京,也有个学习的地方。”
王道书的妻子也在附近做保洁,夫妻两个人一月收入1600元,“住房是公司免费提供的,水电也都免费,省了不少钱。”王道书说,花销200元,剩下的钱,基本上都攒着给孩子读书了。二女儿正在上高三,小儿子读初三,两人加起来,一年要1万块。他说:“挣钱,可不就是为了孩子吗?”
也曾有人给王道书介绍过其他的工作,工资更高,但他都拒绝了。“在这里做了这么多年有感情了,想扔都扔不了。”2008年奥运会期间,小区的工作人员主动给了王道书几张门票,让他带着家人去看比赛;大女儿来京找工作,街道也帮了忙。这些,他感谢至今。
工作之余,帮小区的老人买菜、修理家具,见到住户搬家,帮着搭把手,清扫时拾到银行卡及时归还……这些事,在他看来,都是分内的。“现在感觉这里就是家了,回老家反而不习惯了,生活方式不一样了。”他说。
初二下午,做完工作的王道书和妻子儿女一起去了地坛庙会,“孩子们都很高兴,还买了小香囊。”他说,“咱们也过了个北京的新年。”回到家,映着新贴的“福”字,门框上新挂的老虎的挂饰微微摆动着,房间增添了几分温暖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