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林毅夫笑谈两年世行工作 忧心中国就业问题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3月08日11:07
  林毅夫笑谈世行这两年

  面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在其位,谋其政”的必须沉默恐怕是林毅夫感到的最大不便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丽娜发自华盛顿“他工作极其勤奋,”助手梅丽尔对记者说,“不过,林行长是个非常随和的人,不让人感到压力。与他相处,让人轻松自然。”

  本报记者约访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的时间定在3月2日下午两点半,但因为世行行长佐利克的召见,专访被临时推迟一个小时。这使得记者有时间和他助手多聊了几句,梅丽尔谈起林毅夫的放松状态也让人相信:他早已完全进入世行的工作状态。

  金融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赴任第二年,即面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于林毅夫来说,不啻为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他却更多地把这种挑战看成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对我个人来说,这当然是个很难得的机会。因为对经济学家来讲,碰到60年来最大的金融危机,对世界是一个挑战,对经济学家当然是一个挑战。能够有机会来了解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然后来解决这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同时利用危机给未来的发展铺下新的基础,当然是非常幸运的,对我个人来讲,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林毅夫谈起近两年的工作体会显得激情四溢。

  2008年初,林毅夫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转任现职,角色的转换过程给他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

  “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在世行工作有很多机会要求了解全球的事务,了解中国,了解其他发展中国家,了解发达国家,”林毅夫珍视目前工作带给他的更宽阔的视野,“在这样一个工作岗位上,对自己有所提高,也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做出一点贡献。我希望在世行工作这段时间,一方面把我在国内的经验,在国内的所学结合现在的工作岗位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我希望利用这个机会多学习多提高,将来回到国内,为我们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尽一份力量。”

  避谈人民币汇率

  现在国际上有种观点,把人民币汇率问题归咎于国际金融危机和破坏世界经济平衡的主要原因,似乎人民币一升值,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面对这个现象,一直侃侃而谈的林毅夫礼貌地微笑着,没有做出回答。他的助手解释说,汇率政策应当由中国政府来决定,他本人不便做评论——在他履任世行之前,他对中外纠结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多有精辟论述,而当下这个“在其位,谋其政”的必须沉默,恐怕是林毅夫感到的最大不便了。

  不过,说起中国在进行发展战略的转型,林毅夫立即甩开了拘束:“我们一直想做这种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比如在"十一五"计划中。我们要走向和谐发展道路早就提出来了,不是在危机当中提出的。当然在危机中,出口少了,就更要内需来解决就业问题。现在要利用危机时间,继续推动原来的既定方针,化危为机。”

  忧心中国就业问题

  言语间,他最忧心中国的就业问题。他认为,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最大难点当然是就业问题,要有一定经济增长才会解决这个问题,而解决就业社会才会稳定。“金融危机对我们的最大挑战,就业是最大的。我对中国经济一向是比较乐观的。当然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但)只有问题才会有进步。”

  在林毅夫位于世行总部四层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几幅中国水墨画。在平时繁忙的工作之于,他偶尔会抽出一点时间,在华盛顿郊外看看山水。

  不过,也并不总是有时间去驰骋山水中,对他来说,读书是另一种游历。

  “读过的书当然与我工作岗位有关。比如世行在我来的时候出了一本新的报告叫做《增长报告》,我觉得这份报告里面是对比较成功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的总结。这些总结对我有不少启发,而且有很多与我对发展问题的理解非常一致,对我自己有帮助,我也鼓励其他人来看这本书。”

  这就是林毅夫近期读过的印象最深刻的书籍。不过,这本《增长报告》对多数人而言,应该都如同嚼蜡。

  陈冯富珍:功过由人说

  “我不喜欢自己评价自己,一切成就和教训都应由成员国来评判,由包括媒体在内的所有公众来评判”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国远、杨伶发自日内瓦春节刚过,陈冯富珍的担子却又一下子重了起来。

  2月24日,首次“非传染疾病网络”全球论坛在日内瓦召开,这位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说,以往,被认为“富贵病”的非传染疾病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但目前在发展中国家日趋加重,低收入和弱势群体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两天后,她又公开呼吁各国全面落实《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加大禁烟力度。

  由于目前还“不适合改变流感大流行的警告级别”,接下来的几周,她将再召集专家委员会成员开会,进一步就甲型H1N1流感形势进行研讨。

  第一大考

  去年4月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可以说是陈冯富珍2007年就任后的第一大考。

  疫情爆发后,陈冯富珍迅速指示WHO展开行动,于4月23日全面启动了WHO的“战略卫生行动中心”——这是全球应对流感行动的神经中枢,而陈冯富珍就是总指挥。该中心不分节假日全天24小时运转,100多位专家全部到位,与发生疫情的国家随时保持联系并研究对策。

  无论前一天工作到多晚,陈冯富珍总是亲自出现在发布会上,沉着应对世界媒体。去年,她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坦言,自己其实“非常疲惫”,“我本人每天工作很长时间,但我们要做好我们的工作,配合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卫生部的工作。”

  在病菌学的专业圈子里,陈冯富珍被称为“冷酷无情”的专家。当初招收陈冯富珍入WHO工作的美国达特茅斯学院院长金勇说:“我不能想像世界上还有谁会比陈冯富珍更胜任应对流感的工作。”他对陈冯富珍的评价是:危机之中能保持超级冷静。

  随后的日子里,陈冯富珍不断出现在台前,警告各国加强戒备。但这样的警告却招来了非议,有人认为世卫组织有些反应过度,对此,陈冯富珍说:“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正是得益于世卫组织的预警系统,许多国家才能够及时地采取预防措施,控制疫情在本国的蔓延。”

  “黑莓”24小时不离身

  去年圣诞节,疫情出现了缓解迹象,这位来自中国香港的“铁娘子”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抽空休了几天假,与家人小聚。不过,休假期间她也放不下工作。“我的"黑莓"手机24小时不离身。由于工作太忙,我还招致了家人的"怨言"。”她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但是,我认为这是我对世界的职责,作为WHO领导人,面对甲流的挑战,我不能让自己停止工作。因此,我可以说略为放松了,但我决不会放松警惕。”

  2009年岁末,陈冯富珍特意在世卫组织总部举行了一场记者招待会,谈一年来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取得的成绩以及未来仍面临的挑战。尽管她提醒大家可以就各种各样的卫生问题提问,但各路记者最关心的还是甲流疫情。当时,陈冯富珍警告说,各国不要“沾沾自喜”,需要在未来6到12个月内继续密切监视疫情形势的演变,特别是防止H1N1病毒变异得更加危险。

  有记者再次提到所谓部分科学家的说法,声称流感大流行其实并不存在,世卫组织夸大流感威胁旨在迎合制药商和疫苗生产商利益。陈冯富珍回答说:“这些所谓科学家的指控是没有根据的。目前全球成百上千万的人被这种新型流感病毒感染,虽然许多人患病较轻而且能够恢复,他们是幸运的,但也有不少人,特别是高风险人群身患重症并不得不接受紧急护理,甚至被病毒夺去生命。对于那些在疫情中丧失亲人的家庭来说,声称这不是一场流感大流行,声称疫情不严重,这是不公平的。”

  她强调,传播谣言是没有益处的。世卫组织的使命是保护公众,“我们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受任何成员国和任何既定利益的影响”。她还说,任职三年来,她多次向成员国强调,世卫组织在提供疫情防控建议方面是独立的,任何建议都应以最新和最权威的科学信息为基础。

  祝全中国人民身体健康

  对于应战甲流的工作,陈冯富珍自己是完全满意,还是认为仍有改进余地?

  “自己给自己的表现打分似乎不大妥当。”陈冯富珍的回答相当谦虚。

  但她相信,成员国会在合适的时候对WHO应对疫情的整体工作表现作出评估,“特别是评估WHO对国际卫生条例的执行是否令人满意。国际卫生条例是得到全体成员通过的法律文件,它帮助我们以更加系统的方式来应对像流感大流行这样的全球卫生挑战。”

  去年9月和10月,她走访了WHO所辖的6大地区,并与差不多全体193个成员国的卫生官员会面,听取他们对世卫组织工作的意见。结果所有成员国都表示非常支持WHO应对疫情的工作,并对WHO全体人员的努力工作表示感激。“我不喜欢自己评价自己,一切成就和教训都应由成员国来评判,由包括媒体在内的所有公众来评判。”

  在去年年底长达近一个半小时的记者会上,陈冯富珍耐心地解答众多提问,以至于最后嗓音发哑,不得不多喝几口水。

  记者会终于结束了,工作人员引着她离开WHO图书馆,准备返回办公室。一些记者仍然尾随。《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挤到她身后,并用中文向她打招呼。大概是听到了熟悉的乡音,陈冯富珍一下子把脸扭过来。”能不能向您提一个小要求,全中国人民都很关心您,新年之际,您能否向他们说几句话?”

  陈冯富珍尽管疲惫,却爽快地答应了。当记者问她可否把要说的话写下来,以便在《国际先驱导报》上发表时,她笑着说,自己的中文可写不好,“你得教我”。就这样,已经离开图书馆一段距离的陈冯富珍,最后又返回来,在图书馆外找到一张桌子,端正地坐下,并在记者的笔记本上写道:祝愿在新的一年里,全中国人民身体健康,生活愉快,事事如意!

  走向世界的中国使者

  他们的真正过人之处在于,大多精通几门语言,通晓中国国情,深谙世界组织游戏规则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俊发自北京两个月后,朱民就将正式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履新。而入职前将要走的那些程序,已经有很多中国人提前走过。

  2008年5月20日,日内瓦世界贸易组织(WTO)总部。64岁的张月姣举起右手,宣誓就任WTO上诉机构大法官,6月1日上任,任期四年。这是中国律师首次在WTO中担任这一要职。“我当选的意义并不在于中国在WTO中获得了一个高层职位,而在于中国从此获得了规则的解释权和制定权。”

  就在张月姣上任的前一天下午,北大教授林毅夫登上飞往华盛顿的班机,位于世界银行总部的高级副行长办公室已经装饰一新,等待这位新主人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亮相国际组织,正在成为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一个新趋势。

  四面开花

  从1972年恢复联合国席位到2005年,这33年间,中国人除了因历史因素非竞选即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等职位外,从未参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的高层职位竞选。但从2005年开始,中国人逐渐走上了国际组织高官的角逐场。

  率先打破僵局的是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2005年10月24日,章新胜高票当选2005年-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这是中国继10月14日以亚太组第一名和差额选举组第一名历史性最高票成功连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委员后的又一外交胜利。

  此后,中国人在各种国际组织高官竞选中捷报频传,四面开花。2006年6月20日,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协调委员会第54次会议上,来自中国的WIPO现任执行主任王彬颖成功晋升为助理总干事,实现了中国自加入WIPO26年来在其高级职位上零的突破。

  2006年11月10日,国际电信联盟(ITU)选举中国籍的赵厚麟为副秘书长,他认为,“中国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电信标准制订,掌握市场竞争主动权”。前一天,一位名叫陈冯富珍的香港女子高票当选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开创华人主政国际组织先河。

  2007年2月9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任命中国“外交斗士”沙祖康为联合国主管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这是目前中国籍联合国职员中的最高职位。去年年末,何昌垂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0)任命为副总干事,成为该组织成立63年来首位担任该职的中国人。

  亚洲开发银行项目官员翟华在国际组织工作约20年,在他看来,国际组织中的中国人之所以越来越多,无外乎两个原因:“第一,随着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增强,中国政府推荐或支持的人选可以直接进入国际组织中担任高级职务,比如林毅夫、朱民等都是这种情况,但还是个别。第二,中国人进入国际组织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随着年龄、资历和业绩的增长,相当一部分中国籍职员被提拔到了中高级的行政、技术职位,第二种情况更为明显。”

  中国智慧

  正如翟华所说,中国人频频亮剑国际组织,反映出的是世界对中国实力的认可。

  陈冯富珍当选WHO总干事时,奥地利德文报纸《新闻报》评论说:“中国对于陈冯富珍的当选充满了自豪,这次选举的结果是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长的标志。”

  具体到国际组织内部,则充满了对中国智慧的赞同。这方面,林毅夫是一个代表。

  对于林毅夫在世行的表现,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说,林毅夫给世行展示了“值得尊敬的学术才能、可操作的经验、颇具合作精神的领导才能以及熟练理论的卓越结合”,“世行职员都欣赏他有深度的建议,我非常重视他的忠告和友谊”。

  用林毅夫自己的话说,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大部分是由发达国家学者提出的,不可避免地是以发达国家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为理论前提,用以解决发达国家的问题。林毅夫指出:“如果把在发达国家形成的理论简单应用到发展中国家,就可能出现南橘北枳的效果,即使目标非常好,用意也良善,产生的效果却不如预期,甚至好心办了坏事。”

  作为新兴经济体,中国的发展经验给了世界另外一种思路。比如,中国在经济困境时,通过发展基础建设刺激经济发展,同时解决未来发展的瓶颈问题,这些有效措施就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同,并成为这次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效仿的一个方面。

  共性与差异

  既然来自同一片土地,他们身上势必有着许多共性之处——海外教育背景良好,国际组织从业经验丰富,年龄均在60岁左右。翟华回忆,早期他所在的国际组织中来自中国的同事较少,多来自国内相关部门的推荐。现在人数逐渐增多,很多是在欧美留学后通过应聘直接加入的。

  林毅夫是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陈冯富珍是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文学士及医学博士,张月姣在美国乔治敦法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硕士毕业……

  海外求学的背景让他们的优势显而易见。上世纪90年代的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曾是中国“入世”谈判中最引人关注的硝烟之战,张月姣作为谈判代表全程参与。在谈判中,美方代表只会说英语却不懂中文,而张月姣不仅精通英语、法语,法律条文也背得很熟。难怪后来一些美国律师界的议员“私下”里称赞:中国有位张女士,很厉害也很公平。

  这群人的真正过人之处,在于他们既通晓中国国情,又深谙世界游戏规则。这让他们在与世界打交道时比一般人更加游刃有余。

  2004年,沉默了两年的美国又一次在联合国人权大会提出反华提案,时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特命全权大使的沙祖康予以反击。他在大会发言中指出:“我们想买几面镜子免费送给你们。因为你们发表的白皮书里缺了一块,我们国务院新闻办写了一份材料,叫《美国的人权白皮书》,这是一面镜子,希望你们看看写得怎么样。但是我劝你们最好睡觉之前不要看。因为美国人权记录,特别是睡觉之前看了以后,晚上会做恶梦的!”

  沙祖康4分钟的答辩,5次被掌声打断,包括美国代表团也不得不叹服。

  但就工作方式而言,在翟华看来,中国人并不存在特别的共性。“尤其是近年来加入国际组织的中国籍官员呈年轻化、高学历的趋势,再加上他们本身就是在西方留过学,他们和其他国家的职员没有什么区别。”翟华说,他的同事来自近百个国家和地区,能够记住的往往不是他们的国籍,而是他们的个性。“如果硬要讲共性的话,翟华觉得,来自中日韩这些东亚国家的职员相对来说更内敛和含蓄,比如开会时绝少滔滔不绝地长篇大论。”

  而说到差异,就是黑人和南亚地区在国际组织担任中高级职务的人数要远比中国多。翟华建议,不宜由中国政府推动来缩小这种差距,而应该通过中国职员自身的努力和工作绩效,取得国际组织的认可。

  忘记国籍

  2007年1月4日,陈冯富珍正式履新,摆在她面前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如何处理“中国籍世卫总干事”的国籍身份和国际公务员的无国界要求两者之间的关系。陈冯富珍回应说:“是的,我是一个中国人,但一旦担任世卫组织总干事,我就是国际公务员,我服务的对象是世卫组织193个会员国。”

  “忘记自己的国籍,做一个勤勤恳恳地为全世界服务的国际公务员,这是衡量一个成功的国际组织掌舵者的标志。”翟华认为,各个国际组织每次任命新领导人时,各国之间的政治角力没有实际意义,因为任何国家都不应指望“自己的”候选人当选后要照顾自己国家的利益,充其量只是一种影响力的象征。他希望新的游戏规则不再把国籍当做一个筹码,而是看候选人本身的素质和能力。

  回顾陈冯富珍的竞选过程,似乎看到新的游戏规则正在悄然建立。

  陈冯富珍最终获胜与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密不可分——竞选之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愿意为陈冯富珍“拉选票”;由于非洲的候选人在首轮投票之前即已被排除在五强之外,外界认为非洲的票悉数落入陈冯富珍口袋。

  经过4轮投票,陈冯富珍最终得到24票,超乎预期。这其中有美国的一票。时任美国助理卫生部长艾文诺比告诉美联社:“我并不认为我们是投票支持中国……我们是投票支持陈冯富珍,他将会是全球公务员。”

  朱民担任IMF总裁特别顾问是不错的开端,但对比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的影响力,显然还远远不够。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未来,中国人可能在各个国际组织中担任比现在更重要的职务。翟华认为,即便如此,中国也不应该自己主导游戏规则。“国际组织当下的游戏规则是战后延续下来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衍生物,不论哪个国家的人担任重要国际组织的领导人,都应该思考如何与时俱进,与各个会员国一起推动建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相应的游戏规则。”(本报驻华盛顿记者刘洪对此文亦有贡献)

  中日韩在国际组织中的官员一揽(部分)

  中国

  陈冯富珍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

  沙祖康

  联合国副秘书长

  林毅夫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

  朱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特别顾问

  张月姣

  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大法官

  何昌垂

  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助理总干事

  王彬颖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

  日本

  天野之弥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

  赤阪清隆

  联合国副秘书长(负责新闻事务)

  加藤隆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

  黑田东彦

  亚洲开发银行行长

  川上隆久

  联合国秘书长副特别代表

  韩国

  潘基文

  联合国秘书长

  崔英镇

  联合国秘书长科特迪瓦问题特别代表

  金垣洙

  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

  崔舜鸿

  联合国首席信息技术官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责任编辑:杨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