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环球人物》专区 > 《环球人物》最新

谭家七代名角唱尽悲欢 慈禧袁世凯都是其戏迷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2010年03月08日15:21

  慈禧、袁世凯都是他们的戏迷,《沙家浜》更让谭派家喻户晓

  谭家七代名角 唱尽人间悲欢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 穆艳梅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朱珠

  在中国京剧史上,迄今为止被尊为“伶界大王”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另一个就是著名老生谭鑫培。梅兰芳曾说,谭鑫培、杨小楼的表演,体现了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精华,两人“可以说代表着中国戏曲”。梁启超称赞他:“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轰如雷!”在京剧200多年的历史上,以须生七代相传、且代代有名角的只有谭氏家族。

  自1863年谭鑫培随父亲谭志道在京城“广和成”搭班演戏算起,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谭门前后出了七代老生名伶,成就了一段艺术世家的传奇。

  谭志道父子,乱世奠定谭家基业

  清朝咸丰年间,湖北武昌的谭左湾,有一个唱汉调的戏班子,班主就是当地著名艺人谭志道。谭志道并非科班出身,其父谭成奎曾当过捕快。由于家境殷实,谭志道从小就迷汉调,最后正式“下海”唱戏,唱的是老旦和老生。他声音高亢,非常像啼声嘹亮哀楚的“叫天子”鸟,因此得了个艺名“谭叫天”。

  1853年,太平军攻打武昌。谭志道携妻子熊氏及6岁的儿子谭鑫培,走水路到天津一带唱农村草台戏,后来辗转进了北京。当时,徽、汉两调不断融合,一个新的剧种——京剧正在走向成熟。在程长庚的三庆班,谭志道和程长庚、余三胜等各大徽班领袖一起演出。谭志道并不是最出名的“角儿”,但因为他的缘故,儿子谭鑫培从小看的都是一流名伶的演出,这为今后“伶界大王”的发迹打下了基础。

  谭鑫培,原名金福,字望重,生于1847年4月23日。他7岁时随父跑码头,10岁到京城,11岁进金奎科班学老生和武生,后随父亲搭班唱戏。他的嗓子并不好,变声时又出了问题。有一回,他演出《银空山》,唱第一句时嗓子就哑了,满堂的倒彩声让他备受打击。无奈之下,他加入了跑江湖卖艺的“粥班”去跑野台子。他早就与刀马旦侯廉的姐姐定了亲,但侯家在他嗓子出问题后,有了悔婚之意。谭鑫培闻知,带着一把刀和借来的银子,坐着骡车赶到了天津侯家。一进侯家,他就拿出刀来问侯父悔婚的理由。侯父理亏,只得屈服。就这样,谭鑫培娶了媳妇。

  婚后有了孩子,谭鑫培生活更窘迫。好在他跑码头时跟江湖好汉学会了“六合刀法”,练就了扎实的武功。没戏唱的时候,他就去给人家当保镖,看家护院。在河北丰润县史家,谭鑫培凭着“六合刀法”,把夜袭的强盗打得落花流水。梨园界至今还流传着谭鑫培在马兰镇痛殴旗兵、在房山乡下脚踢窃贼等轶事。

  1870年底,23岁的谭鑫培返京进了三庆班,艺名“小叫天”。程长庚将他收为义子,精心栽培。谭鑫培不久便成为清代画家沈容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中唯一的武生演员。他的嗓子恢复后,正式改演老生。在台上,他十分机智。有一次,他在《黄金台》中饰演齐相田单,因上台匆忙,竟忘了戴纱帽,台下观众议论纷纷,他立时醒悟,从容念起定场诗:“国事乱如麻,忘了戴乌纱!”台下一片喝彩。程长庚说:“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气候。”

  1879年,谭鑫培首次到上海演出,受老生孙春恒唱腔的启发,萌生了革新唱腔的想法。他以独特的“云遮月”嗓音(“云遮月”比喻老生圆润而含蓄的嗓音,初听似觉干涩,以后愈唱愈觉嘹亮动听,韵味醇厚),创造了飘逸婉转、长于抒情且略带感伤的“谭派”唱腔。1880年,程长庚去世,33岁的谭鑫培又正式拜名角余三胜为师,精心学习和研究老生唱腔,最终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的创始人。

  谭鑫培力避当时别人唱红的戏,着力开拓冷门戏,把《盗宗卷》、《天雷报》、《乌龙院》等变成了看家戏。他的一招一式都显得炉火纯青,当年他只要登台演出,必轰动京城。“家国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京剧到了谭鑫培时代,完成了从草创到成熟的过渡,真正走上了艺术化的道路。1900年后,他几次赴上海演出,红极一时,获“伶界大王”美誉。

  “谭贝勒”荣光无限,满腹辛酸

  光绪十六年(1890年),43岁的谭鑫培被选为“内廷供奉”。进宫之初,他首演《翠屏山》,一趟单刀耍得很纯熟,慈禧一高兴,当时就赐名“单刀叫天儿”。后来,慈禧赐他四品官服,朝中大小官员更称他为“谭贝勒”、“谭大王”。

  传说当年,慈禧身边有一个专为她传唤艺人进宫演戏的小太监。有一天,谭鑫培替大总管李莲英代买了一条花色美观的“凉带”(清代流行的牛筋腰带),小太监得知后,便托他也代买一条。谭鑫培因忙于演出,竟将此事忘了。小太监怀恨在心,伺机让谭出丑。正巧慈禧又说想看谭鑫培的戏,小太监当即进言:“老佛爷,听说谭老板编了出新戏,叫《盗魂铃》,里边加了不少新花样,他演猪八戒,又唱又做,有趣极了!”慈禧听罢,就叫小太监传谭鑫培两日后进宫演出。谭鑫培接到旨意,顿时发起愁来:《盗魂铃》是丑角戏,自己是老生,从未演过猪八戒。他想了一整晚,终于有了办法。进宫后,他将老生唱段和自己的新腔融合在一起,把各派唱腔学得惟妙惟肖。慈禧听后连声称赞,还让小太监赏了银子。靠着扎实的老生功底,谭培鑫躲过一劫,还首开老生演猪八戒的先河。这出戏后来竟风行舞台100多年,成了谭派保留剧目。

  老佛爷对“谭老板”确实恩宠有加。有一次内廷传差,按规定伶人必须黎明即至,否则就要受罚。谭鑫培迟到了,直到中午才仓皇赶到。内务府大臣告诉他:老佛爷已经问了三四次,大家都无言以对。迟到是老佛爷最不高兴的事情。谭鑫培正在忐忑不安,便听得传旨让他见太后。他硬着头皮叩首完毕,太后问他为什么误时,他说:“夜里做梦睡不安稳,早上未能按时起床,儿女不敢叫我,所以误时,犯了死罪。”不料,慈禧听完居然说:“家有家规不可错乱,‘叫天儿’治家有方,赏银百两。”谭鑫培出来后,松了一口气。大家都说,能让老佛爷变罚为赏,也就谭老板有这份能耐。

  可是“伴君如伴虎”。庚子事变后,慈禧回京,传召谭鑫培进宫演戏。谭鑫培卧病在床,无法奉命。慈禧大怒道:“真是病了,抬也要把他给我抬来!”谭鑫培的儿子谭小培只好进宫向慈禧赔罪。

  清朝覆灭,换了袁世凯上台。他也想当皇帝,就让谭鑫培为他演出“劝进”戏《新安天会》。谭不从,袁派兵到谭家逼迫,谭鑫培以别的戏搪塞,不料竟被禁演一年。

  虽为一代伶王,谭鑫培却死得十分凄惨。1917年4月,广东督军陆荣廷进京,大军阀江朝宗在金鱼胡同那家花园为他办堂会,坚持要谭鑫培演出。谭鑫培当时已卧床数月,便婉言拒绝。江朝宗大怒,让手下的步兵统领和警察总监带领一队警察来到谭家,生拉硬拽把谭鑫培架去演出。那天原定的戏码是《捉放曹》,谭鑫培在后台万念俱灰,决定临时改为《洪羊洞》。这出戏讲的是杨家将里的杨六郎派人去北国盗来父亲骸骨,供奉起来,悲痛至极,最后奄奄一息死去。剧情与谭鑫培的心情非常契合。锣鼓响起,谭鑫培支撑着病体勉强上台,唱得泪流满面。这是他的绝唱。一个月后,谭鑫培去世,终年70岁。出殡那天,成千上万的市民到大街上为他送行。

  毛主席也是谭家戏迷

  谭门之后在京剧艺术上都颇有造诣,尤其是谭鑫培的第五个儿子谭小培一支,传承谭派艺术,成就斐然。

  谭小培,生于1883年,原名嘉宾,艺名小培。他自幼就被父亲送进小荣椿班学习老生,后转入小洪奎社。他在嗓子变声后,曾到洋教会办的汇文学院学习德语,嗓子恢复后,先拜老生沈三元为师,后又回到父亲的同庆社演出。他唱的老生戏秉承了正宗的谭派风格,表演丝丝入扣。1917年,他和父亲在吉祥园同台演出《碰碑》,戏里戏外两父子,传为佳话。谭小培与“四大名旦”中的尚小云、程砚秋等合作多年。1919年,他与杨小楼、尚小云赴上海演出,请荀慧生(艺名白牡丹)担任刀马旦,引起轰动,“三小一白”享誉大江南北。

  在生活中,谭小培很新潮。他懂外语,会开车,会滑冰,中年后,他生活低调,一心培养儿子谭富英。6岁时,谭富英就被爷爷和父亲送到富连成科班学戏。1923年,谭富英出科,谭小培从此基本谢绝登台,全力扶植儿子。他让儿子拜名角余叔岩为师,又为儿子制定了一个长期的规划,用10年以上的时间搭班演出,提高表演艺术。后来,谭富英的艺术越来越成熟,连梅兰芳都力劝谭小培给他组班演出。谭小培慎重考虑后,1935年决定由儿子自组“扶椿社”挂牌演出,自己充任管事。在谭小培扶助下,谭富英大红大紫近30年,连毛主席都是他的戏迷。

  1950年,谭富英在朝阳门内的陆军医院礼堂演出《武家坡》,毛主席特地赶来观看。大戏开场后,毛主席和陪同的谭小培聊起了谭派艺术,还和谭小培交换香烟抽了起来。当时谭富英的儿子谭元寿在后台扒着台帘往下看,又惊又喜。演出结束后,毛主席亲自到后台,称赞谭富英的表演名不虚传。谭富英开创了“新谭派”,与马连良、杨宝森、奚啸伯并称为“四大须生”,他也成为谭氏家族承前启后的一代功臣。当时,曾有报纸刊登过一幅漫画,画中三人自左至右依次为:谭富英、谭小培、谭鑫培。谭小培对谭鑫培说:“你儿子不如我儿子”,又对谭富英说:“你爸爸不如我爸爸。”谭小培看到此画,不但不生气,还笑说“画得好。”其实,论京剧造诣,谭小培也相当深厚。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中国戏曲学校教授,培养了大批人才。

  谭派艺术“还要再传200年”

  如今,谭派的代表人物是第五代谭元寿、第六代谭孝曾和第七代谭正岩祖孙三人。

  谭元寿出生在1929年,是谭富英的长子。10岁时,谭元寿进富连成科班。坐科的7年,被他喻为“7年大狱”,他父亲曾嘱咐班主对他严格要求,所以学戏时挨打,别人挨五板,他就得挨十板。但他也因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2年,他和父亲谭富英、儿子谭孝曾一起到怀仁堂给毛主席演唱。毛主席和三人一一握手,管谭富英叫谭先生,管谭元寿叫小谭,管谭孝曾叫小小谭。

  1964年初,北京京剧院要排演一出现代戏《芦荡火种》,谭元寿被安排出演该戏的男一号——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后来,毛主席观看了这部戏,并指示戏名可以参照传统京剧,改为《沙家浜》。从此,谭元寿在《沙家浜》里塑造的郭建光形象家喻户晓。

  今年81岁的谭元寿,肩负谭派传承的重担。他的“下一代”谭孝曾是北京京剧院著名演员。他于上世纪40年代末出生,当时谭小培还健在。谭元寿为儿子取这个名字,有让他“孝敬曾祖”之意。他进入北京戏校后,向余叔岩的弟子王少楼学习。谭鑫培曾拜余叔岩的祖父余三胜为师,余叔岩又拜谭鑫培为师,此后谭余两派互为师徒。

  孙子谭正岩出生时,谭元寿决定让他继承谭派和余派,成为“谭家的余叔岩”,故为他取名“正岩”。谭正岩的天赋极高,扮相、唱腔颇有谭富英遗风,15岁时首次登台就大获好评。今年31岁的他,多次获得京剧界大奖。作为谭门新一代,他曾说过,要让谭派艺术“再传200年”。

  未获《环球人物》杂志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环球人物》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违者《环球人物》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

责任编辑:高莹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