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品安全致两会的信
尊敬的两会代表委员:
作为在日本的中国人,我在东京居住了不算短的一段时间,能够深刻感受到日本政府和国民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初到日本的时候,我就对食品从业者的卫生自律、食品包装上详细的化学添加剂成分说明、商品严格的保质期限,以及电视新闻里的食品安全话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忆犹新的是2007年,日本国内连续发现了几起涉及食品安全的问题,涉案者都是当地甚至全国性的知名企业,有的以猪肉伪装价格更高的牛肉出售,有的采用过期的原材料制作糕点,也有的企业暗中改动商品包装上保质期限标签。这些丑闻都是通过日本农林水产省设立的“食品安全举报电话”被揭发的,在媒体掀起了轩然大波。
印象中那几个月的时间打开电视,不论哪个频道哪个时段的新闻节目,总能看到这些食品安全丑闻的相关消息。这些事件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政府和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也反映了日本普通民众维护自身健康权益的自觉意识。当然,这也说明了,即使食品安全机制完善如日本,也难免会存在着漏洞。
我们必须承认,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阶段也曾经历了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时期。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都是在工业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之后,环境治理、国民健康保障才真正成为了公共政策的重要内容。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当前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而民众意识也已经有所发展,相信日本这套经过多年发展起来的食品安全机制能够为我们所借鉴。在此,我想谈谈个人和周围一些朋友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中国的食品安全政策的发展有所裨益。
日本食品安全状况的良好,首先得益于在政府层面上,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视和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以及执行机构的建立。日本在1948年就颁布了《食品卫生法》,此后多次修订,1995年可以说是日本食品安全立法的分水岭。从1995年到2003年5月,《食品卫生法》经过了10次修改,最终定型。除了这部基本的法律之外,我粗略翻阅了一下相关资料,直接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就有《农药取缔法》《肥料取缔法》《家禽传染病预防法》《牧场法》《水道法》《土壤污染防止法》《农林产品品质规格和正确标识法》《植物防疫法》《家畜传染病防治法》《农药管理法》《持续农业法》《改正肥料取缔法》《饲料添加剂安全管理法》《转基因食品标识法》《包装容器法》等以及“有机农产品及特别栽培农产品标志标准”、“有机农产品生产管理要领”、“日本有机食品生产标准”、“食品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等配套规章和执行框架。
这些法律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领域,从中可以看出日本政府一个非常明确的生态农业的导向,这不但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做法,也是减少农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途径。我联想到最近刚刚看到的一组数据:我国农业使用的化肥占世界总使用量的35%;我国新近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指出,农业大量使用氮肥造成的污染物排放对水资源有很大影响,其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1324.09万吨,占COD排放总量的43.7%。因此,我以为,在食品安全和告别高污染农业方面,日本的立法经验多有可以借鉴之处。
在机构方面,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主要在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两个部级机构,其下设专门的局级部门分管不同的领域。2001年日本发现“疯牛病”,引发了民众对政府和生产者的信任危机。为了进一步强调消费者的利益,日本政府专门在2003年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意在打破各部门条块分割,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职能分开,设立单独的上层监督机构统一负责风险评估。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这套严格的监管制度对进口农产品的影响极大,在实际操作中会构成贸易壁垒,我国与日本在农产品贸易上往来颇深,对于这点,我以为似乎应该加强注意。
除了政府的重视,我感受最深的是民间在这个问题上的气氛,主要是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自觉意识。尽管日本已经被认为是世界上食品监管机制最严厉的国家,但民众“居安思危”的情绪却始终存在。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报道:前面提到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在进行2009年度的例行调查时,发现受访的民众中竟然有76.8%对食品安全感到“非常不安”或者“一定程度的不安”。结合日本的食品安全环境,这么高的“不安”比例,似乎显得日本人有些“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看,也正是这种“求全责备”的积极态度,才是促进食品安全状况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民间情绪,大多数的企业才不敢擅越雷池,监管者也必须兢兢业业。我以为,我国食品卫生状况的改善,也需要这样自觉地“吹毛求疵”的民众。
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生
王源
2010年3月4日
来源:2010年3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