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发展搞好交通排第一
专家指出要避免建成“卧城”或“劳城”
从上海的浦东,再到天津的滨海,由南向北,举国望去,各地所谓的新城或新区可谓层出不穷。
中国社科院城市研究员牛凤瑞在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指出,浦东、滨海等还是一个新区的概念,北京通州新城应按照新城来规划,“新城比新区应该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牛凤瑞看来,新城的规划和建设肯定要优先基础设施建设,但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交通。
定位
通州新城定位层次高过新区
上海的浦东、天津的滨海是我国新区建设中比较成功的,也是知名度最大的,但在牛凤瑞看来,这两个地方只能算是国内比较成功的新区,和北京通州要建设的新城不是同一个类型。
各地的新城建设出发点和目标通常都不太一样,因此定位必须明确。比如厦门市建设的岛外新城,就是对“岛内外一体化”新概念的实施。
天津滨海新区则定位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认为,通州新城的目的应该是分流北京主城区的功能。这也是北京市根据发展的需求,面临环境、资源的局促等问题,为了改变现状而提出建设新城的想法。
浦东、滨海等跟亦庄的定位更为相似,还是一个新区的概念,和新城相比,还有很多差距。
“新城比新区应该提升了一个层次。”牛凤瑞说。通州新城在规划的时候就应该按照新城来规划,而不是新区。因此需要有高新产业区、金融区、服务区等。教育、医疗、文化等问题也要逐一周全考虑。如果小孩上学的问题解决不了,或者教育质量比较低,仅有一个住房的开发、住宅的功能,是远远不够的。
功能
既要摘帽“卧城”又要避免“劳城”
尽管在发展过程中,目前国内的新区在客观上主动或被动承担了部分分流主城区功能和人员的作用,如居住、医疗、娱乐等。
但和新城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并未达到新城的标准。
新区的定位可以更细,更专业一点。新城要强调和具备各方面的、更多的功能,吃喝拉撒睡,生活、服务、就业等都要考虑周全。
“一个是产业导向,一个是城市导向。”牛凤瑞说,二者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也是这几年我们的新城建设速度并不是很快的重要原因。
一些新城或新区的建设各种产业经济发展得很好,但在宜居方面还有欠缺,偏重商业功能区、商业带,缺少生活味,成为工作之地、劳动之城。
牛凤瑞指出,北京的亦庄也有这样的问题,高新科技产业的定位比较明晰,先发展经济、产业,生活、基础设施等方面慢慢跟上。在定位上就偏向于功能比较单一的区域,而不是作为新城来规划、打造。
通州曾被称作“卧城”或“睡城”,意思是以居住功能为主,居民上班主要还是在主城区,这和上海的浦东新区恰好相反。
“卧城”或“劳城”等可能是新城建设中的一个阶段。但牛凤瑞强调,如果要建设新城,对政府部门来说,在规划建设的时候要立足于“城”,有长远、全局的考虑。
出行
建城先通“血管”优先发展交通
新城建设一定要有大笔财政预算投入。但政府的财力有限,该如何把握新城建设中财政投入的合理顺序呢?
在牛凤瑞看来,新城的规划和建设肯定要优先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哪个先盖,哪个后盖,哪些不盖,都要规划好。市场和政府的边界,也要有一个划分。政府部门做好规划,再由市场去调节。
新城或新区离中心城区大多有一定距离。浦东和滨海是这样,亦庄也是如此。
“交通是第一要义。”牛凤瑞说,交通是一个城市的血管。城市的血液循环通畅了,整个运行才会好。滨海新区和天津主城之间目前有高铁和公交,没有更为方便和优惠的地铁。
而无论北京的亦庄还是顺义,新城和主城的交通联系方式也有待解决得更好。目前通州在交通方面压力也比较大。和城区互通的主要通路还是京通快速以及城铁。但早晚高峰时段,不管是路面交通还是轨道交通,都表现出不堪重负的压力。
好消息是,全国人大代表、通州区委书记王云峰透露,地铁6号线通州段确定今年开工,规划中的海淀直通通州的R1线,将先开通通州段,即从国贸开挖,终点到通州核心区以东。
规模
大城市防“撑”小城市防“饿”
当然,并不是由政府部门来指导规划和建设,新城就安然无忧了。人口不能太多“撑”着城市,也不能太少“饿”着城市。
关于我国的新城或新区建设存在一些典型的问题。比如大城市规划新城通常会犯规划滞后的失误,容易忽视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增长一超过原来设计的负荷,就要进行马路拓宽、管网重新铺设等工作。
中小城市建设新城则恰好相反,规划通常超前,容易高估人口的聚集力,导致建成后门可罗雀、人气寡淡。
据《经济日报》3月7日报道,上海提出,加快推进郊区新城建设,按每个新城80万人口的规模,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和优质教育、卫生、文化等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网络向人口密集的郊区新城倾斜。
在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北京市通州区委书记王云峰说,未来新城1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将承载90万人口,除少量原住民外,更多的是来此工作发展的“新通州人”。
牛凤瑞表示,除了产业等方面的布局,规划新城,人口和基础设施是两个特别考验规划者战略眼光的问题。
一个新城,容纳50万人口、100万人口还是200万人口,对新城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设计建设要求和标准是不一样的。如果规划50万人口,过几天一看,滞后了,就会造成一些马路变成“拉锁马路”,修了拆、拆了修。除了给人们生活造成不便,还增加了建设、维修成本。
要建通州新城,首先就要对人口增幅作出理性的预判,然后做好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规划。避免在规划时间内人口增幅过快,导致频繁修建基础设施给居民带来麻烦和造成浪费。
开发
特大城市扩张适用建设新城
不管是新区开发还是新城建设,都是城市扩张的一种方式。牛凤瑞认为,在中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主要还是以城市扩张为主。对特大城市来说,新城建设就是比较好的思路。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率先提出开发浦东。199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策开发浦东,1993年浦东新区管委会成立。和浦东新区一样,天津滨海等大多数新区也是由国务院发布文件指导开发的。
北京通州新城也是如此。根据国务院原则通过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新城共规划了11个,分别是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其中,北京重点发展的3个新城分别是位于东部发展带上的通州、顺义和亦庄,这3个新城将成为中心城人口和职能疏解及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
我国的新城或者新区开发,通常都是通过行政方式,由上而下进行的。市场化开发形成的极为少见。
牛凤瑞指出,自上而下开发、建设新城,这对新区开发或新城建设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市场化的开发在通常会带来不合理的方面。
比如开发周期比较长,发展时期受到很大的影响。另外,规划的层次不够高,这样也可能丧失很多发展机会。
北京通州新城
定位:今年1月,通州区第四届人代会第五次会议开幕,通州新城首次正式确定“现代化国际新城”定位,48平方公里中心区先行启动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工作将于3月底完成规划,各项建设开始逐步推开,预计在
“十二五”期间新城将初具规模。
专家支持
牛凤瑞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