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德育的传统视角及对当今的借鉴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3月10日18:55
  社会的运行总是按照一定秩序进行。这些秩序中处于较高层次的是道德,它不同于法律规章制度而是以内在的力量约束着人们的言行举止,所以道德教育就凸现了其地位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从古至今对伦理道德的论著很多,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深深的影响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处事。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的道德理念将会发生怎样的演变、以及我们怎样去看待这些将构成我们今天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鉴于此,本文将从传统道德体系对今天我们所依赖的道德秩序的影响和我们如何对待传统的道德观念来论述我们今天的德育。

  德育简而言之就是培养的人的品德的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个体健康成长,在共性的道德品格规范基础上形成个性品格的重要过程。因此,道德教育具有共性和个性相济共同发展的特点。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道德教育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都有着及其丰富的内容。德育思想的演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历代的统治阶级为培养忠于自己的人才﹐都十分重视德育。在其中以“礼”为本的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的道德基础。

  最开始是原始的习俗德育,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社会分工比较简单。因此,这个时期存在的是以氏族部落为基础的原始道德形态,维护本部落的利益不受侵犯、团结本部落的成员成了社会中最重要的任务。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就围绕这些内容展开,并且原始社会中生活、劳动和教育是一体的所以道德是在习俗中产生并在习俗中存在和传承。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的分工的扩大,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自身的思维并进一步发展了观念形态。社会进一步发展逐渐产生了分化,也产生了阶级,这样就使一部分人独立出来专门从事脑力劳动,为道德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周代礼乐思想便是这一进步的表现形式。“礼”同时也是中国道德文化的核心。钱穆先生指出:“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处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行为习俗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1)可见在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中﹐德育居于首要的地位。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教是居首位的。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当时的所谓“三德”﹑“三行”之教完全是为维护西周的奴隶制服务的德育。德育的重要性在统治阶级的重视程度中也得到了彰显。

  春秋战国时期在道德观点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状态。儒家、道家、法家、名家、杂家都在伦理道德方面各持己见形成了一家之言。但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影响我们最深远的便是儒家的思想,在这一时期以孔孟为代表。儒学也可称为“人学”它所关心的问题是人如何成为真正的、理想的人的问题。其实也就是构建了一个理想的“道德人格典范”,以供人们去追求而尽力去接近完美状态。这种人格典范的构成因素便是继承了周代“礼”制思想以来在人们心中所形成的人伦道德规范的集合体,由儒家学派进行的整合。由此可见,道德教育、教化事关社会风俗和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儒家主张“德治”和“礼治”。孔丘强调“以德教民”﹐认为“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说明了道德教育在人的塑造和社会稳定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孔子的道德观不再把礼只局限与一种外在的道德规范而是与内在的“仁”结合,相资以为用。“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是人内在的修行,只有修行好了才能致礼乐。其中个人修身克己在实现“仁”方面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克己复礼为仁”这些都是孔子修身克己思想的表现。人人都追求“立”和“达”只有人人相敬,先使自己施礼与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进而形成一个音律和谐的社会。总体说来孔子的思想过于理想化而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权变体现了更加经世致用的思想,更加体现了其人本主义色彩。这一思想有着现实的人性基础和深邃的理论渊源。“君臣有义”是孟子人伦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孟子明确提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他把伦理教育视为中国古代学校的教育目的。师生关系也是孟子“明人伦”思想关注的重要问题,孟子承袭了以往尊师重教的传统。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长幼关系、朋友关系都是孟子伦理道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前所述孟子在其中的添加了权变思想,使其更加人性化和具有灵活性。“因为人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人伦纲常的落实需要考虑人们所处的具体情况和人自身的水平等因素。孟子的权变伦理思想则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理与情的交融。”(2)儒家道德思想发展的另一个高峰就是发迹于朱熹的宋明理学。朱熹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自孔孟以来的儒家思想。朱熹提出了德育的目的是“明五伦”当然这是与儒家学者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同时朱熹也对德育阶段、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方法和原则分别作了说明。这对当今的德育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认为德育根据人的年龄特征心理及理解能力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小学”和“大学”阶段,他说“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及特点分阶段进行不同的德育内容,是朱熹德育的一大特色。德育的内容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礼之大体”,所以也可以说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基础。“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体现了朱熹对治学和道德习得的先后次序,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朱熹的“博学”“忠恕”“省察”是道德修身的基本方法。“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礼,修己治人,皆所当学”就是说朱熹吧各门各类的知识都纳入了修身治学的范围。“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忠恕只是一件事,不可看做两个方面”(3)朱子语类卷27人们真正做到了忠恕也就达到了“仁”这其实在根本是与孔子的修身致仁,由仁及礼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中国道德的核心的是“礼”。“礼”即一切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规范。“礼”的构成的是儒家的人伦关系思想以及围绕人伦关系所形成的种种的道德准则。从此种意义上讲,礼和人伦关系是以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伦关系式构成礼的基本要素,而礼是规范制约人伦关系的一种准则。孔子的“仁”由礼而生,是达到礼的一种必然选择。而孟子的“权变”思想也是为了能更好的服务于礼而产生的,以及后来的朱熹的“博学”“忠恕”“省察”也都是致“礼”的途径。

  到了近现代中国传统的道德体系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及世界格局的影响,经历了起伏跌宕的历程。自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中国饱受列强的欺凌。由此国人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和价值体系产生了怀疑,并且开始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洗礼。“西学中用”的思潮进入人们的思想中,把大量的西方思想引入中国“民主、平等、自由、博爱”不绝于进步人士之口。同时对儒家封建伦理纲常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其后经历了文化多元的学步期,大量翻译了西方德育的论著,新中国成了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形成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倾向。与苏联关系走向破裂后开始了独立探索期其中形成了大量的学术著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德育理论工作几近停止,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德育又被重新提上日程,重见曙光,到今天也可以说是百家争鸣。但是我们如何在多元文化价值体系中明确方向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德育理论及德育内容体系应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首先,我们应吸取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进行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价值体系是我们现在生活和道德价值观的基础和源泉,以深深影响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也有一些好的传统﹐具有合理的因素。如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的统一﹐进德同修业的统一﹔在德育实施上重视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因材施教﹑尚志﹑履行躬践等。我们今天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人伦社会,家庭观念和“忠”“义”“礼”仍然根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因此我们应该坚持我们传统的美德部分根据时代的发展去除其中不和时宜的部分,以形成我们强有力的道德价值观念来对人们进行德育。

  其次,要借鉴吸收外来的优秀思想价值观,真正做到“西为中用”与我们自己传统的道德价值观相结合。以本为本,兼容并包。创建多元文化价值体系。德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的品格。只有将好的道德观、价值观植入人们的思想中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如果所植入的内容本身即不合理那么就是舍本求末,方法越好所取得的效果越差。

  所以德育之根本在于内容,其次是方法。但是内容不能脱离中国传统的基石。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其中的传统美德以其强烈的社会感召力和生动的教育功能化育着一代代炎黄子孙,积淀成经久不衰的民族精神。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由于受到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点点沦丧,因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整体主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义利主义已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成为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责任编辑:renyue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