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去年,我们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危机后会怎样?怎样应对后金融危机?
我们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2010年,以促消费、城镇化和产业调整为三大抓手,中国经济内需启动路线正在逐步清晰。伴随着发展方式的逐步转变,中国经济有望重启新一轮黄金增长。
三个挑战
在成绩面前,只有清醒地看到困难,才能更积极地应对。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说:“金融危机之后,我们面临的形势还是比较复杂的,主要有三个表现性的挑战。”
首先是流动性过剩。他分析说,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根基是不巩固的,而且它们财政扩张空间非常小,英国、美国乃至于其他欧洲国家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债务大都上升了20%—30%。但是经济还要维持,怎么办?只有一个答案,就是货币政策不仅不能收紧还要继续扩张。在这种情况下,全球货币流动性还将持续,这将使中国经济面临资产泡沫上升压力和汇率升值压力。
其次,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口号下,全球兴起了一轮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浪潮。“轮胎案”、“特保案”等仅仅是开始,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还会愈演愈烈。而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土耳其等国,对中国的出口也是持有敌意的。种种因素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国经济不可能继续依赖出口增长的方式来支撑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发展。
此外,哥本哈根会议上吵得沸沸扬扬的义务减排问题也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有些国家可能在这一方面给中国设置障碍。
在分析这三个表象之后,李稻葵进一步提出:“中国还面临一个根本性的挑战。明年年初中国经济总体规模将超过日本。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作为经济总量第二的国家,往往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作为第二大经济国如果延续过去的发展模式肯定会碰到阻力。”
“危”中有“机”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谭雅玲认为,“量大质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先前我们的经济发展得过快过急,很多问题还来不及解决,现在正是纠正结构不平衡问题的好时机。从这个角度来说,后危机时代的到来是“危”更是“机”。
“危机后往往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大调整大变革大重组。”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子先说,由于我国在危机中受冲击相对较小、经济率先复苏,我国参与世界产业大重组的优势和有利条件空前强化。抓住机遇促发展,不仅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还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主要有三方面的机会。”李稻葵指出,一是产业重组的机遇。一部分的企业要退出,另一部分的企业要做大。在这个过程中,对很多企业而言,应该说是蕴藏着很大的机遇的。二是资本运作的重大机遇。中国的资本市场尽管有波动,但是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运行都还是畅通的。企业发债、企业重组、各种贷款,各种机制都是充足的。所以,资本运作的机遇是比较充分的。三是“走出去”的重大机遇。中国经济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我们也积累了一些市场经济中运作的经验,包括了国际经验。这部分经验加上资金,一定会使中国的一部分企业抓住机遇,走向国际市场。
调结构扩内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说:“当前要千方百计地促进消费增长。具体来说,要尽快提高国民的社会保障水平,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继续鼓励各级政府有条件地继续采取各种直接刺激消费的政策。此外,应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向民生、消费基础设施倾斜的力度。”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今年我国消费有望对经济增长贡献4.5个百分点,尽管面临挑战,但我国消费增长具有不少潜力。长期来看,本轮基础设施建设将改善城乡消费环境,而农村消费观念城市化以及人口结构等因素也将有利于未来我国消费增长。
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为35.3%,城市化率为46%左右,两者未来都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专家认为,未来几年,如果居民消费率和城市化率能分别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将给我国带来强有力的需求保证。这还有助于收窄供需缺口,从需求角度解决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问题。
同时,随着我国“调结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也将有新动作出台。除了继续加强钢铁等过剩产能行业项目审批外,发改委等部门正在抓紧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并拟定促进企业兼并重组、鼓励自主创新以及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而国家也将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据未来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在此基础上,新能源以及低碳经济规划有望出台,新材料、信息、新医药以及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力度将空前加大。国家发改委还表示,围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兴领域,今年将启动一批研发、产业化和市场推广重大专项工程。
全球视野下,人们期待着中国经济再次交出靓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