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盘点与各国交往的中国部长:力图消除世界误解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3月12日13:50
杨洁篪
杨洁篪

陈德铭
陈德铭

梁光烈
梁光烈

王晨
王晨

周小川
周小川

  盘点与世界交往的中国部长:力图消除世界误解

   2010年全国两会已渐入尾声。过去的一年间,中国多名部长级官员频繁奔波于国门内外。他们的身影,他们的话语,他们的努力,其实就是过去一年中国与世界交往的缩影。与世界打交道的部长们,这一年都做了什么,还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杨洁篪:儒雅外长的“本命年”挑战

  2009年,这位儒雅内敛的中国外长一直奔跑在路上,在阐述中国立场的同时,努力以讲道理的方式消除世界对中国的误解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俊发自北京 “国与国之间打交道,重要的是要看是不是占‘理’。”杨洁篪在3月7日两会记者招待会上的这句话,是他这一年表现最生动的注脚。

  与跌宕的2008年相比,中国外交在过去一年有惊无险,但仍经历了“7·5”事件、奥巴马会见达赖等事件考验。这位儒雅内敛的中国外长,一直奔跑在路上,努力以“理”沟通世界。

  亲历中美过山车

  一场金融危机正在悄悄改变国际格局,杨洁篪深知形势严峻。

  大国调整外交战略:美国提出“巧实力”外交,日本倡建“亚洲共同体”;周边国家危机四伏:朝鲜进行第二次核试验,伊朗重启浓缩铀计划……

  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才是“保增长、保稳定”的基础,但现在,杨洁篪和他领导下的外交部已不仅满足于此。“我们在相当程度上是要直接地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杨说。

  每遇到一个国际问题,杨洁篪脑子里会有连锁反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胸怀大局、处置得当”。

  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国际问题之一。过去的一年,中美关系玩了一把过山车,个中滋味,一直冲在最前端的杨洁篪心里恐怕最为清楚。

  去年3月,杨洁篪访美,奥巴马在椭圆形办公室高规格接见,为中美关系打开良好开局。在白宫,他告诉奥巴马:“那种损人利己、以邻为壑、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国与国竞争信念和模式应该成为历史。中美两国应当而且能够在实现中美双赢和共建美好世界方面作出更大的共同努力。”

  接着,希拉里访华,首轮中美与战略经济对话召开,直到空军一号抵达上海,中美关系达到历史新高潮。意想不到的是,虎年春节前后,奥巴马却先后宣布对台军售、会见达赖。

  这次,杨洁篪不再称之为“成长中的烦恼”,而是认为“中美关系受到了严重干扰”,“责任不在中方”。作为抗议,中国宣布取消部分中美军事交流,美国人认为中国太强硬,杨反问:“如果把一个国家维护本国的核心利益和尊严的行为视为‘强硬’,而把侵犯别国利益的事看成理所当然,那么公理何在?”

  类似的杨氏外交观点还有“强而不霸”,那是2月初他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提出的。

  身体力行公共外交

  在慕尼黑,面对台下300名高级外交官,杨洁篪发表《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演讲,坦言尽管中国在国际舞台正日益强大,但“所谓‘国强必霸’的逻辑既有悖于中国的历史,也有违中国人民的意志。”杨举例说,“中国军力建设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确保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顺利进行”。

  这无疑有助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疑虑,同时也在暗示,中国目前的外交方针依然是韬光养晦,但投身国际事务的热情不减。

  从伦敦金融峰会、匹兹堡峰会,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阿富汗问题大会,在几乎每个国际会议现场,都能看到杨洁篪忙碌的背影。“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中方主张通过磋商谈判和平解决伊核问题”,“解决阿富汗问题,军事手段不是出路”……

  杨多次提到,中国将继续推动公共外交,鼓励外交官积极走出去,增进交流、减少误解。与此同时,每次陪同领导人出访,他都要在返程飞机上接受随行记者的采访,向国人解析出访的成果。

  去年7月5日,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土耳其在所有国家中反应最为强烈,不仅民众上街抗议,土耳其工业部长甚至呼吁抵制中国商品。

  “7·5”事件一周后,杨洁篪与土耳其外交部长达武特奥卢通了电话,向他解释:“中国一直很重视两国关系,拘捕骚乱分子时没有种族歧视成份。”末了,还不忘邀请土耳其传媒往乌鲁木齐发生骚乱的地区采访。

  虎年新挑战

  化解危机的手法还有体育。今年2月,杨用一场乒乓球赛敲开了爱丽舍宫的大门。一年前,温家宝总理的“环法之旅”曾令法国颜面扫地。

  体育有时的确可以为外交服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近百名国际政要大聚首的场面,佐证了这一判断。在今年即将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上,杨洁篪已经明确提出了“世博外交”的理念。

  2010年的另一个挑战来自峰会外交,今年,G20峰会、“金砖四国”峰会、墨西哥气候大会将轮番登场。说到G20峰会,杨洁篪已提前透露了中国立场——如期完成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目标;推动解决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讨论“撤出战略”问题;反对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

  可要想在2010年继续为“保稳定、促发展”创造好的外部环境,恐怖主义、自然灾害的威胁亦不能小觑。

  唯一可以预见的是,中国与世界的误解短时间内还难以消除。3月7日,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杨对此有个很形象的比喻:“我既喜欢油画,也喜欢中国的水墨画,但是如果有人用油画的标准来欣赏中国的水墨画,那恐怕就要出错。”

  2010年是杨洁篪的本命年,而他因为在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中的杰出危机处理能力,被美国人称为“老虎杨”,这只“老虎”能否在虎年里率领中国外交虎虎生威,全世界都在看。

  陈德铭:“商务船长”的中国式出击

  2009年,全球大约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都是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并且这种贸易保护仍在持续,陈德铭肩上的担子不轻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晓德发自北京 从苏州到陕西,再到国家发改委,直至掌舵商务部,陈德铭一路收获的鲜花和掌声无数。地方老百姓赞扬他“务实”“不错”,外国媒体亦称许他在中央部委的表现“可圈可点”。

  的确,这位商务部长2009年的关键词都与行动有关:调研、会见、出访、演讲。马不停蹄地奔走与忙碌,陈德铭一刻也没有停歇。

  最棘手的难题

  3月3日,在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高官中,陈德铭是为数不多的面对记者发言的部长之一。

  他一直笑意盈盈,除了连续说好几次“I am sorry”外,回答了有关人民币升值压力、出口、用工荒和海外采购等问题。这几个问题,也几乎是过去一年中,陈德铭时时都在操心的头等大事。

  在中国经贸这艘巨轮上,陈德铭的身份就好比船长,在“保8”和消除贸易保护围堵的前线冲锋陷阵。

  还未及走过2009年的时候,媒体就开始为“中国制造”在海外的困境做起了总结。截至去年11月,有19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116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达127亿美元。金融危机的阴影,令很多国家对外贸易方向偏离了正常轨道。作为全球第三大贸易体和第二大出口国,中国受到的影响显而易见。摆在陈德铭眼前的,可谓“中国制造”自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的最棘手难题。

  为了履行扩大进口,减少对外贸易顺差的承诺,2009年,陈德铭多次率领中国采购团远赴欧美等地,洽谈合作,打包采购。

  去年2月初,陈德铭率领140多名中国企业高管组成的庞大代表团赴英国采购。

  面对BBC名嘴佩斯顿(Robert Peston)有关中国贸易顺差和人民币汇率的问题,陈德铭自信而从容:“自己借人家的钱提前消费,闯了祸后,又去怪借钱给他的人,说是他们有责任,这种说法在中国哲学看来是不可理喻的。”

  最合适的语言

  对中国官员而言,如何在滴水不漏应对媒体的同时,又能清晰地传达自己的声音,分寸拿捏恰到好处者为数寥寥。陈德铭却是这“寥寥”中的一个。金融危机当前,在国际压力对中国的信口指责频仍之际,这一点殊为可贵。

  2009年,他在国际场合发言的机会数不胜数。他的文章,频繁见诸印度、埃及、土耳其、欧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媒体。“很高兴接受你的采访”,“谢谢你的问题”,是陈德铭与记者面对面时的口头禅。而与在媒体面前滔滔不绝相比,出现在国际会议等场合的他,言简意赅,且充满感性。

  早在2008年7月,当持续9天的WTO主要成员部长会议在日内瓦未能就寻求多哈回合关键性突破达成一致时,陈德铭的发言就饱含着一种真诚的情感。“我们抱着希望而来”,“这是一次悲壮的失败”,“历史还要前进”……

  用最合适的语言和篇幅来阐述中国的意见和主张,陈德铭显然有所考量。

  陈的最近一次出访,选择了非洲。这是他一年间第三次来到非洲,在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坦桑尼亚,他与三国的总统、总理和部长们谈笑风生。

  这片与中国人民有着友好传统的大陆,在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引来一些西方舆论的非议。新世纪以来,“新殖民主义”“掠夺资源”的帽子早就被扣在中国头上,2009年这股指责之风更是异常猛烈。

  此次非洲之行,陈德铭带着安全帽来到中国援建非盟会议中心工地,与工人们交流,兴致勃勃地考察达累斯萨拉姆港口物流情况。在后来的表态中,他对非议中国的西方舆论给予了回击:“恰恰是一些老牌殖民主义思想的人,长期视非洲资源为自己的禁脔,容不得别人染指,所以要说三道四。”

  交手美国同行

  比单纯经济贸易纠纷更让人忧虑的,正是经济衰退下各国政治势力的介入。

  典型者如美国,在一度被鼓吹为“G2”的中美之间,2009年贸易摩擦之频密和激烈堪称前所未有。有媒体称,国内政治斗争已经成为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主动力。连美国媒体也认为,9月份批准轮胎特保案,其实是奥巴马献给美国工会的厚礼。

  上任两年多,陈德铭已经与两任美国同行交手。

  2007年12月,他与时任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会面,外媒说后者对陈的印象颇佳,更意味深长地提及他以前服务的地方:“苏州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制造业枢纽,陕西则是贫瘠的产煤大省。”

  而对古铁雷斯的继任者骆家辉,陈德铭去年4月就发出过警告,希望美国政府按照G20伦敦峰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共识,慎用贸易救济措施。但骆家辉并没有对此作出正面回应。此后就有了“轮胎特保案”等一轮猛似一轮的美国对华贸易调查。

  美国不高兴,中国该怎么办?面对美方咄咄逼人的架势,中国官员多数情况下强调的往往是“大局”。因此,如何回应就需要更多的智慧。

  去年9月27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自当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肉鸡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双反”调查。这个被一些美国人认为是“报复”的措施,却没能得到所有中国网民的体谅。一位网友在商务部网站给陈德铭留言:“调查,调查,中国人就(只)是能调查吗?美国一次又一次伤害中国人民的利益,你们没有看到吗?”

  这样的质疑,与众多赞许声一起,在商务部网站被原封不动地保留。兼听则明,坦荡为官,或许也是陈德铭赢得广泛认同的原因之一。

  2010年2月5日,商务部公布对美国白羽肉鸡反倾销调查的初步裁决,美国应诉公司被裁定43.1%~80.5%不等的倾销幅度,未应诉公司倾销幅度为105.4%。

  挑战无处不在

  去年年底,一则“中国制造”的广告在美国CNN播出,商务部联合4家行业协会委托制作的这则广告,集中展示了中国制造无处不在的身影:运动员脚上的跑鞋、日常使用的电器、时尚人士手中的MP3、模特身上的服装。与这些产品联系在一起的,是美国的科技、欧洲的风尚、硅谷的软件和法国的品牌。目的很明显,希望西方国家民众了解,“中国制造”其实是“与中国一起制造”。

  但“中国制造”的出口形势,显然不会因此突然逆转。

  虎年春节期间,美国、欧盟、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对中国油井钻管、铜版纸等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韩国也以“中国属于香蕉穿孔线虫灾区”为由对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出口的生姜、马铃薯等实行禁运。

  陈德铭喜欢用数字来概括严峻的局面。3月6日上午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陈德铭列举了一组数字:2009年,中国出口下降了16%,进口下降幅度则只有11.2%。中美之间的贸易,去年中国自美国的进口下降了4.8%,但是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下降12%多。但陈当天也表示,中国今年将继续进行海外采购。

  “在国际环境里,我最担心的就是失去理智的贸易保护主义。”这是3月4日,陈德铭在央视上的肺腑之言。可以预见的是,这种担心,在2010年注定仍将持续。

  梁光烈:国防守护者的两次“罕见表态”

  忧患意识的弦,时刻在这位共和国部长心中紧绷。或许正是因此,他才被外界认为是中国“军界强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晓德发自北京 说话带有浓厚四川口音的梁光烈,在过去一年中的语言,如同以往一样浑厚而有力。

  在他位于八一大楼办公室的书柜上,一张名为“梁光烈上将在全国边海防调研纪实”的光盘被放在突出位置。梁光烈曾经指着右边墙上的中国地图,向前去采访的记者介绍他去过的边海防地区。每年去边海防线视察,已经成了他给自己安排的“例行工作”。

  200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外界关注的“大动作”之一,当属新中国国庆60周年阅兵式。阅兵前夕,作为共和国的国防部长,梁光烈分别接受了中国多家官方媒体的采访,一次次讲述阅兵筹备情况,历数新中国60年军队建设脉络。

  这位有着52年军龄的上将,有着在四大军区(武汉、北京、沈阳、南京)工作的历练,亦曾在解放军总参谋部任总参谋长和党委书记。

  从2008年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至今,已是两载倏忽而逝。其间,中国军事外交和军队透明化程度日益加强,梁光烈的一些“语录”,也间或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

  2009年3月20日,北京复兴门外的八一大楼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日本防卫大臣浜田靖一。

  欢迎仪式过后,会见浜田靖一时,梁光烈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大国中没有航母的只有中国,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

  根据后来媒体的报道,梁光烈当时还表示,中国拥有广阔的海洋领土,守卫责任重大;中国海军实力较弱需要发展。在强调了拥有航母必要性的同时,他也指出建造航母时必须考虑到各种因素。彼时,中国海军护航舰艇编队已经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两个多月。

  消息传出,全球舆论立刻展开了不同解读。《日本经济新闻》甚至将这段表述视为“中国政府首次公开宣布航母建造计划”。台湾《中国时报》评价称,“梁光烈以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长身份,表达中国发展航空母舰的意愿,已可扫开中国是否发展航空母舰的20年迷雾……”

  多年来,航母梦想已经是萦绕中国几代人的情结。在梁光烈表态前,军方已多次发出类似声音,因此梁光烈的此番发言,被认为是“情理之中”。

  “西方军队拥有的设备,我军基本都有了”

  举国上下的“航母热”,其实也是中国军队武器装备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说法提出半年后,9月21日,梁光烈在接受新华社独家专访时,再次谈到了武器装备话题。其中的一句表态,再度引来各方关注。

  他当时的原话是:“现在,我们在天上有军事卫星、先进战机,地面有新型主战坦克、各种火炮、导弹,海上有先进舰艇、潜艇,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的各类装备,我军基本都有了,而且不少装备的性能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美联社当天即发表评论,称梁光烈的访谈是“罕见的”,国庆阅兵将展示该国许多最先进的装备,它们都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和近20年每年两位数军费增长的产物。

  外媒有所不知的是,梁光烈的这番表态更多的应该还包括一种自豪和感慨。作为一名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将军,曾经武器装备的落后让他感念至今。梁光烈刚开始当兵时,扛的枪还是从苏联引进的,“打一发,手掰一下,再打一发”。

  忧患意识的弦,时刻在这位共和国部长心中紧绷。或许正是因此,他才被外界认为是中国“军界强人”。

  一份广泛流传于网络上的“段子”是:2008年的某日,获悉日本和美国从中国进口大量稀土,并将其贮存在海底,而国内某稀土公司还派技术人员帮他国改进潜艇和导弹工艺后,梁光烈拍案而起,怒斥有关公司和个人的行为。

  这份没有出处的传闻,与网络上众多没有来源的“梁光烈经典语录”一样,令众多中国军事爱好者热血沸腾。

  事实上,抛开那些传说,媒体公开报道的梁光烈也的确个性十足。他直言不讳,雷厉风行。去年8月29日,梁光烈在成都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就公开表示,西南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方向,地位十分重要,军事斗争准备任务繁重。

  力推军事外交和军事透明

  刚刚过去的2009年,中国军队高层与国外同行的互动明显增加。曾经神秘的八一大楼,如今渐渐敞开大门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军事同行。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有来自数十个国家的数百名高级军事官员访华,以至于有外媒惊呼:“很难找到一周里的哪一天,北京没有接待国外军事代表团。”同样,中国军队高层的出访频率也明显增多。

  2009年11月26日,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在平壤会见了到访的梁光烈。当天的朝鲜国家电视台上,平时满脸严肃慷慨激昂的新闻主播,面含微笑地播报梁光烈与金正日会面的新闻。

  那次出访,是梁光烈亚洲三国行的第一站,此后他还访问了日本和泰国。

  在梁光烈看来,“军事外交是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经邀请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到军委领导办公室交谈,也曾在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后,出访意大利、德国、白俄罗斯和匈牙利,与不同国家的军队同行介绍西藏的真实情况。

  梁光烈倡导或力推的举措还有,开通国防部网站,设立国防部发言人,每年推出《国防白皮书》等。他解释称,这样做的“根本目的还是加深互相之间的信任,互相之间的了解,增进我们各国军队之间的一些友谊”。

  今年两会前,梁光烈最近一次会见的外宾,是越南国防部副部长阮志咏(3月1日)。此前的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国防动员法。这部法律正式出台前,梁光烈曾受国务院、中央军委委托,向人大常委会会议作了关于国防动员法草案的说明。

  2010年中国国防费预算为人民币5321.15亿元,比上年预算执行数增长7.5%。对此,梁光烈没有公开表态,另一位政协委员的有关发言倒是相当直接:“我们增长军费是理直气壮的,他们问why,我用why not回答。”

  对中国军队的怀疑与非议仍将存在,69岁的梁光烈显然肩负着更多的使命。

  王晨:中国形象把关人

  捕捉这一年王晨见诸媒体的言行,这位记者出身的国新办掌门人交出的答卷可圈可点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俊发自北京 国新办掌门人王晨的2009年,丝毫不比2008年轻松。

  “7·5”事件、甲型H1N1流感爆发、零星的群体性事件……接踵而至的突发事件,使得中国有关部门的应对方式面临不小的国内外舆论压力。而继北京奥运后,新中国成立60年大庆的外宣报道如何做得更出色,同样是王晨不得不面对的考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央外宣办主任。

  部下对王的评价是“低调,严肃,稳健”,除了公开场合,王晨几乎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但捕捉这一年他见诸媒体的言行仍可以看出,这位记者出身的部级官员交出的答卷可圈可点。

  “开放源于自信”

  2009年7月5日,乌鲁木齐街头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次日,这一新闻迅速成为所有中文门户网站的头条,一天之内,死亡数字在不断攀升:从最初的个位数,渐渐上升为十位、百位数,举世震惊。

  就在暴力事件平息数小时后,国新办即向北京的外国记者发出邀请,目的是“帮助外国媒体进行更加客观、公正和友好的报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也在乌鲁木齐市中心的一家酒店成立了新闻中心。之后,多次举办新闻发布会,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揭露幕后策划者的谎言。

  “他们想争取主动并引导报道。”法新社援引詹姆斯敦基金会中国政治问题专家林和立的话说:“从全球范围来看,北京的形象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显然,这吸取了2008年“3·14”事件的经验。3月14日当天,西藏自治区负责人第一时间公布了事件真相,国新办此后多次召开记者会,但西方媒体还是几乎一边倒地歪曲报道,其中包括标榜“公信力至上”的BBC和CNN。

  先后参与过这两起暴力事件处理,王晨对传播有了新的理解,“开放源于自信,谣言止于真相,止于快速广泛传播的真相”。

  但仅仅公布真相是不够的,只有进一步趁热打铁才可能事半功倍。

  “走出去”战略

  这两起突发事件提醒人们,中国虽然已经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但却还没有掌握话语权。“打破西方媒体垄断格局,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王在去年11月的一次传播研讨会上说。

  以北京奥运会为节点,中国国家公关迈出可喜的一步:从消极防御阶段过渡到积极防御阶段。随后的毒奶粉事件中,中国政府对内雷厉风行、对外坦诚直率,甲流事件中,中国开放透明的新闻发布机制,都赢得了世界的称赞。

  从2008年的年末开始,一场耗资百亿的国家公关行动渐次在各大中央媒体展开——央视开播阿拉伯语频道、新华社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开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纷纷“变脸”……

  “要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导权,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在今年年初的全国外宣工作会议上,王晨再次对在场的外宣干部这样嘱咐,“要有效开展国际舆论斗争,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要树立和展示繁荣发展、文明开放的良好国家”;“要形成大外宣格局,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于文化软实力,王晨并不满意,“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严重‘入超’,‘文化赤字’很大。”

  壮大自己的媒体没错,但别人帮你说话,有时比你自己说更有效。2009年,王晨的很多时间都被这样的活动所占据——会晤世界主流媒体老总,比如新闻集团掌门人默多克;接见西方作者,比如《江泽民传》作者库恩,《中国大趋势》作者奈斯比特;到国新办组织的各种培训和论坛上演讲——第四届中日媒体人士对话会,中韩媒体高层对话,非洲国家政府官员新闻研修班,发展中国家新闻官员和记者研修班……

  地方上的新挑战

  2009年,国务院各部门举办新闻发布会573场,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1013场。但与中央相比,地方上的表现却不能让人满意。

  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任何小事都可能会成为全球大事。从云南的“躲猫猫”、杭州的“七十码”到上海的“楼脆脆”,概莫能外。

  以“躲猫猫”事件为例,尽管地方政府主动邀请网民参与调查,公布事件真相,但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却不以为然,“博主们开始指控委员会成员是宣传机关的傀儡,并将整个调查过程形容为‘演戏’”。

  一些真正“不明真相”的外国民众,难免会据此以偏概全地认为这是中国社会的常态。国内民众也难免逐渐丧失对政府公信力的信心。

  王晨心里清楚困境所在,“有些地方领导干部还有一些怕媒体、怕记者,尤其是遇到一些突发事件,缺乏主动发布权威信息的意识”。

  只有从制度上去解决,才能正本清源。除了组织培训各级地方的新闻发言人,2010年,国新办的一个重点工作就是推进常委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建设。

  周小川:中国“财神爷”挑战美元

  已经过去快一年了,但国际媒体的聚光灯只要一对准人民币,都难忘周小川那篇惊动世界的文章。

  一边是不断攀升的通胀预期,一边是人民币升值压力,2010年,摆在62岁的周小川面前的,依然是这两座沉重的大山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俊发自北京

  去年4月伦敦金融峰会前夕,这位中国央行行长撰文呼吁,结束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并提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建立一种超主权货币。

  这一主张立刻引发世界关注。美国《华尔街日报》说,这是中国财神爷对美国的一记警告——美国不能指望中国无限期地为其支出提供资金。

  从游走在国际金融秩序之外,到主动抢夺世界话语权,2009年,周小川带领他的团队殚精竭虑。

  挑战美元

  周小川意在终结美元霸主地位的提议,等于捅了美国的马蜂窝。奥巴马不认为有建立超主权货币的必要,美国财长盖特纳说:“美元仍是世界占主导优势的储备货币”。

  之后,俄罗斯、巴西纷纷加入批评美元风险的行列,这让美国在扩大赤字时不得不有所顾虑。“人民币先生”周小川由此多了一个新的美誉——“世界元先生”。

  “人民币先生”的由来已被外界熟知。2005年7月启动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周的主导下,中国开始取消人民币紧盯美元的机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外界积极的回应,鼓励周进一步向世界信心喊话:“金融危机已经触底,经济应该不会进一步恶化。”去年3月28日,他在美洲开发银行高峰论坛上说。

  潜台词不言自明——G20峰会上,“发达国家加大经济刺激力度”不应成为共识,否则,货币贬值将拖垮拥有全球最高外汇储备的中国,世界经济必将陷入新的泥淖。

  在非常时期,得用非常手段,他接着代表中国抛出了一个比终结美元更现实的组合拳——向IMF增资400亿美元,呼吁提高发展中国家在IMF的发言权,增加管理层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比例……

  怀揣着硬气十足的中国式拳法,周小川一路从伦敦、巴塞尔、巴黎,打到匹兹堡。效果有目共睹。今年2月,IMF任命他的副手朱民担任总裁特别顾问。

  但周清楚,这些都只是权宜之计,要想在国际金融秩序中真正与美国人平起平坐,必须建立自己的游戏规则——推动成立1200亿美元的亚洲外汇储备库。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也踏上新的征途——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内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决战通胀

  2009年,世界经济裹足不前,中国一枝独秀,实现了8.7%的GDP增幅,成为全世界的救世主。

  《亚洲银行家》杂志将其归功于周小川,给他颁发“危机之年卓越领导特别奖”,颁奖词这样写道:“他审慎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在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之时成功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榜样。”

  榜样的压力可想而知,一边不能“让老百姓手里的人民币毛了”,一边还要保证“高就业、高增长”。“超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也超出传统的经验分析方法。”周说。

  货币“毛了”就会通胀,中国目前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严重,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通胀了,会直接影响社会和谐。

  高就业、高增长只是硬币的一面。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如一匹脱缰的野马,令股市楼市不断回暖。2009年,中国内地新增银行贷款约为9.6万亿元人民币,保守估计,流入股市楼市的在2万亿左右。资产泡沫威胁不断加剧,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也会对银行带来坏账压力。

  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承诺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些人开始担心这会让2010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远远高出政府预期的3%。

  对于如何将通胀控制在3%,周小川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模糊地说:“要高度关注通货膨胀和其他方面经济指标的变化,管理好通货膨胀的预期。在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同时,防止通货膨胀。”

  “点刹”起步

  但一个细微的行动已经在预示,央行正悄悄收紧宽松的货币政策,抑制泡沫。

  1月12日,央行采取了“点刹”——突然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6%。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央行在19个月内首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可以想见,这是一场“漫长的退出”——既要管理好通货膨胀的预期,又要防止资产泡沫,避免让经济复苏急刹车。

  “危机的影响还很深重。”周提醒公众,央行会慎重考虑退出的时机。“复苏的基础并不巩固,仍然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时不时地还有一些让许多人意料之外的事件在发生。如果从特殊政策中退出回归到常规型的经济政策,对于这个时机的选择需要非常慎重,也包括了人民币汇率政策。”

  关于人民币何时会升值,周小川并没有正面回应。“G20匹兹堡峰会特别提示要避免出现刺激政策过早退出的现象。因此,我们可以从上述一组政策的观点来分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演变的过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您可以据此来估计人民币未来的走势。”

  第二个五年任期,周小川已经走过2年。一边是不断攀升的通胀预期,一边是人民币升值压力,2010年,摆在这位62岁的江苏宜兴人面前的,依然是这两座沉重的大山。

责任编辑:马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