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长三角外企提速转型升级 打工妹选择返乡寻尊严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0年03月13日21:56

  《瞭望》文章:珠三角创新产业工人制度

  用全新的思维在制度上作出安排,打破原有体制的束缚,促进农民工转变为产业工人,真正融入城市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冀

  与所有遭遇用工短缺的企业一样,全球最大的中高档女鞋生产基地之一的广东省东莞华坚鞋业集团也没有得以幸免。为了把工人留住,这个世界鞋业大型加工厂的掌舵人——张华荣实施了一系列“仁政”,包括普遍上涨工资、改善工作条件、倡导企业文化等;还有一个引人关注的小变化,他特别要求全厂员工从此改个称呼,由“农民工”改称“产业工人”。

  如果说,称谓之变是张华荣等企业老板来自于生产一线朴素的直觉,但更多业内专家则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声。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指出,当昔日农民工背井离乡打工的最大动力因素——区域经济落差在逐渐消失或减小时,珠三角要应对可能成为常态的用工短缺,应当用全新的思维在制度上作出安排,打破原有体制的束缚,促进农民工转变为产业工人,促进打工一族真正融入城市。这是珠三角未来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缺工倒逼珠三角反思传统用人模式

  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华坚鞋业集团作为全球的中高档女鞋生产基地尝到了产业集聚的甜美果实,全球排名前50位的高档女鞋现有30个品牌从这里输送到世界。而在危机前,排名前50位的女鞋中只有15个品牌在这里生产。

  在订单更多地集中到这个鞋业基地时,华坚鞋业集团董事长并没有感到轻松,新的生产矛盾突出地摆在他的面前——订单来了,人却没了。手握着大把的订单,却找不到足够的工人。“我们总是‘爆单’,工厂千方百计地招工人,可现在还是有3000人的缺口,有些订单只有放弃。”张华荣告诉本刊记者。

  张华荣在东莞鞋业管理工厂是出了名的高手。“但工厂硬件条件好、按时发放工资等,对打工者们似乎都不再这么具有吸引力。我发现,员工们忙碌地工作却在这个城市找不到归宿感和幸福感。”于是张华荣在全厂推行了一系列新举措,从普遍上涨工资、改善工作条件、腾出夫妻公寓免费居住到倡导企业文化等,还特别要求管理层从此把员工们尊称为“产业工人”。

  本刊记者问道,为什么作出这个称呼的改变?张华荣说:“我希望,这些员工能在厂里找到一种被尊重的感受,但能否真的让来了的员工不再走了,不是一个工厂能解决的问题。如老员工面临着孩子不能就地上学的问题,他们不得不回到原籍就地工作。”

  在珠三角工作长达10年的四川籍女工袁清娟告诉记者:“我明年也将选择回到老家四川找份工。不仅因为在四川和广东打工,工资差异不大了,而且小孩面临着上学的问题。”她算了一笔账,目前在珠三角一月能拿到2000元,可是除掉租房等各种生活开支,也存不下几个钱。而在老家打工机会多了,每月也能挣个1500元,“但在家门口打工,生活成本低。而且不用考虑孩子上学等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感觉自己是主人而不是一个打工仔。”

  在实地调研中,本刊记者看到,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体经济恢复的双重压力下,此轮用工短缺为珠三角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变用工等发展模式提供了更为紧迫的驱动力,迫使珠三角政府和企业认真梳理和反思在多年快速发展中用工模式积累下来的弊端,这将对珠三角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人才缺乏越来越成为“世界工厂”东莞发展面临的一道难题。据东莞多家企业反映,人才入户问题越来越成为众多企业面临的最棘手问题之一。因为入不了户导致一些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流失,这直接影响了东莞产业发展的未来。

  “东莞缺人才尤其缺技术工人,要使经济健康发展,企业稳定前进,人才很重要。”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表示,“东莞这两年的入户政策,我们要好好检讨,门槛确实太高了。”据了解,目前东莞入户门槛包括中级工、大专文凭以上等。

  刘志庚说,东莞将考虑适当放宽并合理修订入户政策,让技术人才留下来。今后,东莞人才入户将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产业需要,二是要适当控制量。至于企业具体哪位员工入户,可以由企业自己定,政府从纳税等方面进行“总量”的把关。

  打工的热土为何失去了吸引的魅力

  “东西南北中、打工到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百万民工涌向南粤曾经蔚为壮观。然而,新一轮用工短缺使这个积聚了2600多万农民工的用工大省用工缺口达90万人。珠三角为何失去了吸引打工大军的魅力?专家给出的答案是,由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嬗变,珠三角必须接受的事实是缺工也许将成为常态。珠三角业内人士预估,缺工将在未来5~10年内成为常态,短期内难以快速解决。

  对于这一常态的成因,相关人士举出了诸如经济好订单增导致农民工“吃紧”,区域竞争加剧导致农民工“分流”,经济落差缩小导致农民工“回流”,新生代的力量导致农民工“变化”,供求结构错位导致农民工“缺位”等。

  而多位业内专家则指出,新一轮用工短缺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在推进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不协调;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较少重视通过制度创新来推进城镇化,以实现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变,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发展的转变。

  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谌新民教授指出:“一旦内地城镇化进程加速,则使沿海地区原有农民工问题集中暴露出来。就市场化本身而言,也出现了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不协调,劳动力市场发育严重滞后于其他要素市场,它所必需的公共产品如农民工户籍、子女教育、廉租房、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供给严重滞后,这才是反复出现民工潮和用工短缺的体制因素。”

  国家统计局曾发布的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的农民工人数已经超过1.4亿,如果加上在农村乡镇企业打工的农民工,总人数达2亿多,已经超过由城镇居民构成的传统产业工人群体,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和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是为新型产业工人制度安排

  东莞市劳动局就业办公室主任萧欣欣长年工作在劳动一线,但对于如何缓解目前用工短缺也显得有些“黔驴技穷”。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免费招聘会成为常态,政府主动出击将农民工“请进来”等,“政府能想到的都做到了,可是珠三角要增强未来吸引建设者的竞争力是需要突破体制障碍才能根本解决的。”

  谌新民认为,在现有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工所需要的养老、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不能得到与市民同等待遇,因而“民工荒”实质上也是“民工权利荒”,单纯依靠提高工资待遇和改善劳动条件,是不足以解决当下用工短缺难题的。

  “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已具备产业工人和城市居民的基本素质,只要注重技能培训,由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的转变是没有问题的。但目前要实现这种转变最缺乏的是制度安排,缺乏的是户籍制度安排,尤其是户籍背后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能否实现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身份的转变,能否实现成为市民的利益诉求,直接决定着他们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谌新民指出。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劳动与人力资本研究室主任都阳说,历史上每次大的危机都是引发特定群体权益保障受到重视的良好机遇。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使得成千上万的失业工人生计无着,美国政府开始考虑为产业工人建立失业保险;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我国部分城市困难家庭陷入困境,城市低保制度建设被提上日程。在他看来,我国更应抓住此次全球经济的调整机遇,关注农民工的权益,推进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业内专家认为,为实现由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政府职能部门主要应做好两方面事情:一是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就业服务,如就业预测预警和就业景气预测,职能技能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提供社会保障等制度安排,对符合条件的用工人员提供廉租房、解决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二是通过政策组合拳,如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就业促进政策、对职业培训的税收政策等,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进而调整优化就业结构。

  “从根本上说,解决用工短缺取决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给的匹配程度。没有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就难以解决农民工工资待遇低的问题。劳动密集型订单企业本身利润空间小,提薪压力大、动力不足。没有产业结构调整,就无法解决农民向市民转变、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的现实难题。只有符合现代产业特性和素质要求的农民工才可能最终转变为产业大军的一员。”谌新民强调道。

  令人关注的是,珠三角许多政府将此轮民工短缺作为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契机和动力,在改革税收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大胆设想和实践。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欧真志透露,珠三角将大力推广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提高珠三角地区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吸引力。具体实施将根据农民工的工作经历、文化程度、职业资格、纳税贡献、社保缴纳等情况进行积分入户,每年计划解决60万外来工的入户问题,主要方向是融入中小城镇。

  而在《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如广东在职业技术培训上就对所有劳动者放开,只要愿意参加培训,不限户籍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培训服务,而且在通用性层次的人力资本培训还全面实行了免费政策。□

  《瞭望》文章:长三角外企提速转型升级

  要么是提升薪资福利水平,稳定用工队伍;要么是加大技术研发,发展先进产能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顾烨邓华宁

  因为外贸回暖带来了订单激增,我国苏南地区新近“用工紧张”对企业接单能力构成威胁。外资大企业通常用工量大,以简单加工为主,用工紧张状况也更突出。本刊记者近日追踪走访发现,面对这一困境,外资大企业纷纷加快自身转型升级。

  摘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帽子

  在中国外资集聚的苏南地区,著名外资企业的招聘广告都被人才市场放在非常醒目的位置,用来招徕求职者。比如“天合光能长期大量招聘男女普工”、“豪爵铃木大量招聘”等等,然而这些广告并没有给相关企业带来预期的人气。

  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的招聘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公司虽然是一家在纽约上市的美资跨国企业,但招聘要求并不高,初中以上文化、一年以上工作经验即可。目前已达成意向的人员只有200人左右,但是公司的用工缺口却在2000人以上,“这还仅仅是个小数目,如果公司新开的两条生产线投产,用工缺口就在6000人以上。”

  与此同时,这家企业近日公布财报,2009年营收增长44.8%,预计2010年全年度出货量将达750~800MW(兆瓦),相当于88%~100%的增长幅度。而根据海关的统计资料,仅在今年1月,天合光能出口就达1.2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329%。

  “我们今年的订单已经满了,所以现在到了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的时候了,”天合光能首席运营官邹西原告诉记者:“2008年至今,公司产能扩张了7倍,但是我们的人员只增长了不到70%,这都归功于技术研发。如果今年招不到工,那就只有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才能减少对廉价低端劳动力的需求。”

  为了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天合光能在2009年就与南京大学一起合办企业院士工作站。目前,来自南京大学的11名博士、教授以及天合光能技术发展部的全体成员正在参与研究工作。今年1月份,国家科技部也批准了以天合光能为主体,建设光伏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将是华东地区首家光伏技术领域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邹西原说,所有这些努力都将加快天合光能进行产学研合作,引导高端人才向企业聚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到服务导向型转变。因此,他对今年完成订单很有信心。

  第一要务是人的转型升级

  与天合光能侧重在“技”字上下功夫相比,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商仁宝集团就有所不同。仁宝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明兴告诉本刊记者:“我们重点在‘人’字上做文章。”

  这家公司想出了不少应对招工难的办法。比如,为留住老员工,公司建立薪酬增长机制,将生产线员工的薪资调涨15%左右;为增加新员工,公司给老员工开“中介费”,凡是给单位带来一位求职者,一旦该求职者被单位录用,并工作满3个月,那位老员工即可获得300元的奖励。

  另外,仁宝集团还与江苏泗阳、四川广元等许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方式。比如泗阳霞飞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与仁宝集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后,就陆续有13个班级的600多名电子、机电、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到公司实习,预计今年就将有300~400名学生进入仁宝集团。

  在仁宝集团的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了许多18岁左右的技校学生正在忙碌。来自四川广元的钱莉说,自己从技校毕业之后,就来到江苏昆山,现在已经有4个多月了,公司安排了师傅带她,并且公司也定期组织她们在“仁宝人才培训中心”进行系统理论学习。

  钱莉对此很满意:“在这里,我们每个月可以拿到2000元左右,这样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江苏从2月1日起实施的最低月工资标准960元。另外还可以学到一技之长,我们将成为有用的产业人才,而不只是简单地出卖劳动力。”

  徐明兴告诉本刊记者,仁宝集团不光与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方式,而且还与西安交通大学等名校合作开设了西交仁宝大学班,100名员工在大学班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继续学习,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专业,而其中三分之一的学员晋升到了课级以上职位。

  对此徐明兴解释到:“转型升级不是口号,企业转型升级的第一要务是人的转型升级。”

  这一做法让许多公司员工振奋,他们在工作岗位上也更加努力,尤其是年轻人。钱莉告诉记者,没想到走上工作岗位后,还能有这么多珍贵的学习机会。她的人生规划是,以已经进入大学班学习的同事为榜样,努力工作,争取进入大学班学习。

  加快转型升级要善用倒逼机制

  本刊记者在长三角外资集聚的苏南地区看到,要么是提升薪资福利水平,稳定用工队伍;要么是加大技术研发,发展先进产能,苏南地区的外资企业面临“用工荒”,纷纷乘势而变。

  无锡市锡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边荣伟对记者说,中央一再强调转型升级,可是许多企业满足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并没有很强的动力参与转型升级。但是这次“用工荒”却使许多外资企业意识到,满足于享受人口红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从国家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西部地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10年来,只有2003年一年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低于东部。而在2009年,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总量更是超过了东部。

  边荣伟分析认为,这一现象说明,中央及各地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地区差异缩小使外出打工者减少。随着东部与中西部在工资以及福利待遇上的差距逐步缩小,加上中西部一系列惠农和就业扶持政策,如今选择在家乡务农或就地打工生活成本反而更低。这一原因使得东部地区享受中西部地区廉价劳动力的好日子即将结束。

  徐明兴等许多外资企业老板也认为,用工荒很可能将长期存在。因此企业只有通过转型升级,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江苏共盈律师事务所主任孙金清告诉记者,前几年国家出台《劳动合同法》,许多外资企业在执行过程中都非常抵制,甚至要求律师想方设法钻法律的空子,为的就是少付一点工资。而这是由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这一形势决定的。

  而现在的“用工荒”,将有助于改变劳动力市场上资方的强势地位,使劳动者权益得到更多保护,而这也将使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因此国家要善于运用倒逼机制推行转型升级,比如出台劳动合同法立法解释、司法解释的办法,利用劳动法律制度,加快推行企业转型升级。□

  《瞭望》文章:四种宏观因素催生“用工紧张”现象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邓华宁陈刚

  受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有四方面的因素直接导致了今年沿海地区“用工紧张”:

  首先是出口企业生产红火。

  许多劳动部门与企业人士表示,去年上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普遍裁员,去年下半年经济回暖后,已出现了用工紧张现象。今年春节,由于大量农民工返乡,再加上外贸形势好转,出现了用工“春荒”,主要特点是行业多、地域广、普工短缺,这在以前从未有过。具体表现在各类加工制造业、普通服务行业都缺工;东部沿海地区紧缺,中西部许多地方也缺工。

  其次是国家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政策引发农民工大量回流。

  “2009年以来,我们加大力度吸引外出农民回原籍工作,到目前已经有近20万农民工回流。”苏北经济基础最薄弱的宿迁市市委书记张新实说,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能把外出农民留在本地工作就是最大的政绩。这不仅能免去农民来回奔波之苦,也为本地日渐增多的大项目输送了劳动力。

  本刊记者2009年底在苏北采访了解到,《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出台后,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在几个月内引进项目超过3000亿元,沿海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迅猛增长,这些都增加了用工需求。今年春节长假期间,苏北5市企业普遍缺工,各地人力资源部门举办了几十场招聘会,用优惠的待遇引导农民工留在本地打工。

  第三是东部地区城市化加速,新兴产业、服务业壮大后用工需求仍在增长。

  无锡锡山区人保局副局长边荣伟说,发达地区高速推进的城市化带来了许多普通服务行业的用工需求。比如无锡市大型超市现在已有几十家,每家用工都在几百人,而在10年前只有1家大超市。城市改造中临街房屋都成了商铺,也需要大量服务人员。城市绿化、旅游业的发展对普通工人的需求也很大。

  本刊记者采访获悉,近年来东部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已有相当规模。纺织服装、电子、皮革加工、鞋帽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大规模向中西部转移,欠发达地区对于普通工人的需求持续增长。而东部地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并没有下降,东部传统产业为了参与国际竞争,既注重科技投入,也注重规模效应。记者在苏州、常州等地都看到需求上万人的大项目正在上马,往往一次招工数千人。此外,新能源、环保、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急速增长也带来旺盛人力需求。

  第四是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对“卖苦力、赚钱少”的工作没兴趣。

  许多企业与人保部门人士表示,与第一代吃苦耐劳、收入微薄的农民工相比,80后、90后等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文化中长大,普遍有较高的收入预期,对卖苦力又收入不高的工作没兴趣。无锡锡山人力资源中心谈苏杰对本刊记者说,“许多刚刚从高中或者技校毕业的新人,来我们这里找工作就要求月薪2500元,到了企业一不满意很快就离开。而我一位同事的小孩,在苏州一家韩资企业打工月薪3500元,但是他最近不干了,因为工作太累。”□

责任编辑:赵健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