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一名伊拉克女选民伸出沾有墨水的手指。选民投票后须将手指沾上蓝紫色墨水,可适当避免“一人多投”情况。
伴随着接连不断的爆炸,萨达姆倒台后的第二次伊拉克议会大选结束了。在西方媒体的评述中,这次大选是成功的———透明、顺利、投票率高———是引以为傲的“民主范本”。同时,中东媒体则体现出谨慎的情绪,认为“这是伊拉克的一个进步,但只是一小步”,大选对于中东其他国家影响甚少,伊拉克仍然是一个“悲惨的国家”。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不仅引人深思,更能够折射出“伊拉克民主”的复杂特点,显示伊拉克新政府的前路坎坷。
美国华盛顿胡德森研究所访问学者尼布拉斯·卡兹姆和半岛电视台派驻伊拉克报道选举的记者奥马尔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详细阐述了伊拉克新政府面临的问题。
焦点1 投票率高
民众热情投票不惧威胁
伊拉克人尼布拉斯·卡兹姆曾在美国华盛顿胡德森研究所做访问学者,研究公共事务。不久前,他回国参加了议会选举。
“选举的程序合乎规范,组织良好且有效。我所在的选举点有7个投票站,400多名合法选民被按比例安排在不同的投票站参加投票。他们的名字在选举前一天就被张贴在投票站外的墙上,并被告知要来这里投票。”卡兹姆对这次选举的组织水平赞不绝口。
在卡兹姆看来,这次选举应该成为伊拉克民主的“新起点”。一些国际选举观察人士也对外声称,他们没有找到大规模舞弊行为的证据。
半岛电视台派驻伊拉克报道选举的记者奥马尔·查里瓦拉跟随联合国的选举观察团到纳杰夫和拉马迪两地的投票站走访。他说:“你问我到底有多少起舞弊现象发生?我真的不知道,因为当天我没有看到哪怕一起。”相反,奥马尔看到的是,在炮声隆隆中,伊拉克人见怪不怪地在投票站前排起了长龙。
一名牙医说:“选前两天,我从朋友那边看到一张传单,是教派武装发来的,他们威胁如果有人敢去投票,将对其实施追杀,会把"紫手指"当成叛徒的标志,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赶往被铁丝网围起来的投票站。”
选举前,“基地”组织等极端武装集团对选民实施恐吓,呼吁不要参加选举,但依然有62%的伊拉克人出门投票。
虽然选举组织良好人们热情高涨,但是伊拉克候选人的竞选方式又是纯粹的“伊拉克式”的:他们很少聚会演讲,而是给选民分发礼物,比如肉、鞋子、玩具、电话卡之类,这在西方国家的选举中极其罕见。
伊拉克媒体人拉希德希望选举带给伊拉克新生,但却持有谨慎的态度。他觉得虽然选举能带给伊拉克民主,但是如何真正让民主精神渗透到政治家和民众的意识中来,却是个大问题。
焦点2 安全问题
伊新政府博弈美国军队
尽管卡兹姆表示,选民不惧威胁是“圣战者们的失败”。但是,恐怖分子和安全问题仍是即将上任的伊拉克政府的一大挑战。伊拉克新政府与美军在撤军问题上的博弈也是其面临的一大挑战。
按照此前美军与伊拉克政府签署的协议,美军将在2011年底前从伊拉克完全撤出。不过最近有些媒体引述五角大楼官员的说法称,考虑到美国的利益和伊拉克局势,美军也可以考虑在伊拉克“延长”驻扎时间。
卡兹姆分析称“如果美军在明年底前按时撤离,如果伊拉克新政府组成顺利,相信伊拉克安全局势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因为除了“基地”组织之外的教派武装实施暴力的空间,会随着选举后民主进程的深入而逐步减少;但是如果美军毁约的话,伊拉克局势肯定会动荡一段时间。也不排除政府和美军签署协议,美军基地在伊拉克保留,美国以这种方式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无论是新政府还是美军,都将冒着成为新一轮袭击目标的风险来做这件事。”
焦点3 教派纷争
分权组阁避免内耗是难题
“选举虽然结束,但是故事还没讲完。”半岛电视台派驻伊拉克报道选举的记者奥马尔这样总结这次选举。
虽然这次选举平稳度过,但是选票结果却迟迟未公布,这让人联想到伊拉克内部复杂的教派分权。
在2005年的议会大选中,什叶派夺得了议会多数,成为伊拉克政府中的主导力量。库尔德人成为伊拉克政坛第二大力量。而由于逊尼派采取了抵制态度,丧失了本应得的议会席位,政治作用被弱化。
从选举结束到最终形成新政府,伊拉克人等待了5-6个月。随后的几年中,伊拉克爆发了大规模的教派冲突。
不过,此次选举有了新的特点,其一是逊尼派积极参选,其二就是参选联盟多数是跨越宗派界限或世俗的。每个联盟均包括不同宗派背景的候选人,如以什叶派为主的联盟中会包括逊尼派人士。
在奥马尔看来,此次大选后组织一个能为各方接受的新政府,是伊拉克民主进程走到如今这一步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卡兹姆也将组阁与分权,看作今年上半年伊拉克面临的难题。如果什叶派和逊尼派不能很好地合作共事,将让政府内耗加剧,甚至有可能导致新一轮动荡。
焦点4 经济民生
伊可能成立国家石油公司
另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民生。“包括伊拉克的高失业率、石油经济以及难民回归等。”卡兹姆表示。
伊拉克官方统计的失业率已经超过了15%,媒体认为这一数字可能达到25%。
美国负责伊拉克重建的有关机构最新发布的季度报告显示,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伊拉克GDP比上一年下跌5.2%。而不久前公布的2010年伊拉克政府财政预算中90%以上的收入都要依靠原油出口,因此如何在石油收益上握紧拳头,也是新政府处理经济问题的最大课题。
英国媒体在去年12月发表分析文章称,2010年下半年预计伊拉克每天至少增产450万桶原油,这将“让巴格达有能力挑战伊朗在什叶派世界中的影响力。”
卡兹姆称《石油法》肯定会在下届政府任内通过,这将会给伊拉克石油开采水平带来飞跃。如果伊拉克原油产量和出口恢复到战前水平后,伊拉克重生就不是一个梦。
“去年伊拉克已经吸引了世界各大石油公司前来合作开发油气资源,签署的是技术服务协议,而不是开采利润的分成协议,这个模式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不排除伊拉克今后会像沙特一样,成立国家石油公司,限制外资介入本国石油资源。”卡兹姆说。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张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