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山西日报

挚爱写信——《寄至家乡的书简》自序

来源:山西日报
2010年03月15日07:08
  写信多得超过美国人

  2006年底的一天,饶有兴味地读到一篇提倡写信的短文。文中讲道,在互联网日益普及之时,国人书信往来日渐减少;而美国人写信仍多,人年均270封。读毕短文,感触有二:一是美国乃为世界上建设互联网最早、最普及的国家,但美国人仍乐于写信寄信,可见互联网与手写书信并不矛盾。当今网络时代,手机短信固然方便、快捷,但手写书信也能给人丰厚、凝重之感。如同电子书与纸质书一样,手机短信与手写书信二者当相互兼容,不可偏废。正是:

  短信频频堪问安,请君别忘网外天。

  亲朋好友收书信,手写亲邮情更酣。

  二是若说中国人写信减少,也不尽然。我算一个写信数量超过美国人年均数量者。2008年元旦、春节期间,我发出700余条贺年手机短信,编印《年节餐饮九忌》贺年卡4000份,其中由我添加附言、附信寄发给朋友的就有1500多封。从1957年就读壶关二中开始,我跟胶南一中学生、后任外交部长的李肇星建立起通信联系,至今52年未辍……短文引思至此,我自然为自己写信多、写信早而心存愉悦,胸中顿生阵阵暖意。

  领悟信简的不凡功能

  还在十来岁上小学时,我开始学写信。那是帮助邻居后场奶奶——老人家住在村后打谷场边,按辈分母亲让我称呼“后场奶奶”——给远在云南边疆当兵的儿子写信。每次写信时总是后场奶奶说,我写。那时村上识字人少,后场奶奶的儿子来了信,也由我一字一句念给老人家听。隔几天,老人家想起来,还让再念一遍,一封信要念上四五遍。过上两三个月,儿子没来信,老人家会催我再写一封信寄去。老人家还把儿子来信上说的天天吃大米、白面,立功受奖等喜讯三遍五遍、不厌其烦地讲给左邻右舍,让邻里们有喜共知,有福同享。儿子的一封封来信,让老人家每天生活在希望里、快乐里、幸福中。在老人家身上,我初识写信的力量。正是:

  儿子母亲两地思,信邮万里心随驰。

  保家卫国情无限,见信如见儿英姿。

  长大后,读到诗圣杜甫名句“家书抵万金”,看到伟人周恩来总理为中国邮政题词“传邮万里,国脉所系”时,联想给后场奶奶写信、念信的情景,加深了对杜诗情感境界的领悟,对周总理题词深邃内涵的理解。同时也深化了对后场奶奶盼信若渴的那种伟大母爱情愫的尊崇。

  这时,我才对信简的巨大威力与不凡功能有了些理性认识。

  信简是线朋友是珠

  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阅历广了,接触面广了,人际圈大了。无论在学校,在基层,还是在省厅;或同窗共学,或长期共事,或短暂相处;有年长的,有同庚的,有年轻的……那么多人由陌生到相识,再由相识到相交,渐结深情厚谊,终成新友老朋。其间,凡劳友办事,祝友加冕,贺友年节,望友康健……我都会修书一封,鸿雁相传。家乡壶关有位年轻同事晋升后,我寄去的信中赠言曰:“须知加冕之日,当是加鞭之时。”勉励他继续谦虚谨慎,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不断进步。

  历数起来,朋友中很多人都接到过我的去信。打个比方,若友为珠,信则为线——是靠书信这根不绝于缕的长线,串联了诸多朋友,成就了我的交际圈。正是:

  新朋老友数难书,海北天南总不孤。

  若问何因多如许,书笺为线友为珠。

  岗上写信多于打电话

  担任了乡、县领导职务后,写信、打电话日益成了我的重要工作手段,且在一定程度上写信多于打电话。因为总感到写信比打电话思考得要更为周全,且信函还可立此存照,保留备查。从接信人的角度讲,总会觉得书信显得更为慎重;且见字如晤,相互之间的感情也更近乎一些。因此,凡一些重要事项,时间又允许的,我都是修书一封,乐此不疲。2006年一个秋日,长治县政法委原副书记王金成同志来到省城我家中,时过15年,容貌的变化,记忆的依稀,使我一下子认不出他来了。当他从怀中取出当年我写给他的一封已经发黄的旧信,让我看后,我赶忙紧紧握着他的双手,连呼“老王,老王!老朋友!”别后不日,感赋短诗相寄,诗曰:

  韩店相辞十五秋,当年乌发易霜头。

  怀揣热信温仍在,双手忙拉话不休。

  乡情绵绵乡信多多

  “壶籍儿女,工作在外。常思常念,乡情乡爱。常梦土屋,安我数代。常想旱井,润我心怀。常忆小米,养我命脉。常念师长,教我成才……饮水思源,乡恩常在。”这是我写的《壶关咏唱》中的一段。

  到太原工作后,离家乡远了,离乡友远了。但总想知道家乡的信息,了解乡友的近况,于是寄至壶关家乡的信简越来越多。分管种植业工作时,了解到农业新技术、新品种,首先尽职尽责搞好面上推广,也不忘写信介绍回壶关,让那些新技术、新品种在家乡开花结果。前几年开始做食物与营养咨询指导方面的工作,营养保健知识获悉得多了起来,屡屡写信、寄资料给家乡的老干部、老同事、老百姓,介绍推荐营养保健方面的新科技、新知识,祝愿父老乡亲保健康,奔小康。正是:

  床前月色疑似霜,夜梦昼思黄土庄。

  新讯新书忙打叠,急投邮筒寄家乡。

  翻信重返昔见信复见人

  2006年春节回乡,与一位老友闲聊,言及我的写信爱好,他当即进言:“半个多世纪的往来信件,是一种真情记录,一笔精神财富。不少信件上留着时代的烙印,有存史、励后的作用,应该搜集起来出个集子。”当时,听了他的进言心无涟漪。自知写的信多是多,但多而杂,多而平,无结集付梓之必要。后读本文篇首提到的那则提倡写信的短文,重又想及这位老友的话,遂有所心动,切实感到那些信件弃之可惜,散之无用,集之有益。于是起草了征集往来信件的函,寄发四面八方的朋友。

  粗略估计,此前往来信件该有上万封。两年多过去了,包括朋友找到寄来的,自己留底的,共搜集到1500多封。其中,因故不宜付印的有1/3,剩下的仍多而杂。由是考虑先选辑出版一册《寄至家乡的书简》,而寄至他乡的书简暂封,日后再辑。

  搜集整理这些信件时,恍惚看到每一封信前,都站着一位朋友。随感咏《阅简如晤》七律作结:

  鸿雁频飞两地间,炎凉不计见痴憨。

  前程屡祝亲朋顺,年节倍思师长安。

  去信短长情里句,复笺厚薄意中言。

  览翻如晤诸乡友,仿佛同堂坐几圈。

  刘德宝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