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瞭望东方周刊 > 最新文章

中国公民尊严超越经济和民生 人民主体性突显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2010年03月16日10:41

  公民尊严擦亮“新政”

  如今的民生问题指向的不再是简单的贫穷,而是涉及社会公平和正义。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如何“分蛋糕”渐渐成为压倒性的问题

  文 | 舒泰峰、芦

  3月5日晚,在北京朝阳区好运街的一家咖啡餐厅,一场研讨会正在举行。研讨对象是一本新书,名为《中国新政》,由香港《亚洲周刊》记者纪硕鸣和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周东华合著。

  两位作者将2010年看做“中国的转折之年,中国新政全面启动之年”。这个转折是指,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正式全面推向实践操作。

  “新政”二字已不新鲜,自2002年至今,十八大在望,此时称“新政全面启动”,不能不让人疑惑。

  不少记者冲着书名而来,想弄明白作者的逻辑。这天上午他们刚刚听了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一些新提法令人兴奋,比如总理说:“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

  总理还说,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还有,“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这是温家宝一月内第三次谈及“尊严”,第一次是在2月12日的春节团拜会上,第二次是在2月27日与网民在线交流的时候。

  种种信号之间究竟有何种联系?“新政”究竟何解?

  人民的主体性突显

  “新政”是2002年十六大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之后,外界给予的一个评价。

  SARS危机中公开发布信息,撤换北京市长和卫生部长;孙志刚事件后废除收容遣送条例⋯⋯一系列措施让人耳目一新。

  《中国新政》的两位作者这样概括“新政”的特点: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基础上,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目标是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全面富裕;方式是依法治国,重点是一切为民,核心是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在他们看来,“新政”理论架构的最终形成是在十七大,其核心概念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民的主体性突显。”两届全国人大代表、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陈忠林对《望东方周刊》概括新政的核心。

  纪硕鸣和周东华认为,2008年本应是中国全面推进新政的历史开端,却不料遭遇了几场意外---先是年初南方出现罕见冰雪灾害,继之以拉萨打砸抢烧事件、汶川大地震和奥运前夕国际压力骤增。随后全球金融危机继之而来,出口下滑,失业增加,整个2009年的主题变为以中央四万亿投资带动,抗击危机,全力保八。

  总之,这两年危机频发,中央政府勉力应对。在今年两会报告中,温家宝不无动情,一开篇就说,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幸运的是,最终种种危机暂趋和缓。“这两年的实践证明,中国新政经受了考验,也应对了考验,为全面推动新政打下了基础。”周东华说。

  民富新革命

  “新政新在民生”,这是十六大之后公众的一个深刻印象。自2004年起,连续七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锁定三农问题,落脚点都是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其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农业税于2006年被废止。

  对于全国农民来说,2008年起全面推行的农村合作医疗让看病贵得到缓解;而2005年明确提出的农村低保制度也在全国迅速推行,到2009年底,受惠农户已达4759.3万人。

  三农问题之外,值得注意的是,从2005年开始启动的免费义务教育从国家重点贫困县开始,到2008年秋季推行到所有城市,全国真正进入免费义务教育时代。

  媒体曾就两会热词做过梳理,从中亦可看出整个社会在民生领域的改变。如从上世纪90年代的“福利分房”到如今的“保障性住房”,背后是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从1998年的9.3平方米上升到2006年底的27平方米;从“希望工程”到“免费义务教育”,背后是贫困地区儿童辍学问题的消除。

  对于民生的热切关注,成为“新政”的重要标志。

  2010年,民生依然是中央政府关注的重中之重。“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

  第八次参加两会的陈忠林说,与以往不同,把改善民生提高到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个高度是前所未有的。

  较之往年,今年的报告涉及民生的篇幅更长,且加入了当下百姓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以前未出现过的“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两个部分。

  2010年启动的这场“民生新政”,显然将比以往更为深刻,这也是形势使然。这两年的众多危机,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逐一暴露出来:贫富差距加大,不公平现象多见,食品、公共卫生、安全隐患高发。

  总结起来,如今的民生问题指向的不再是简单的贫穷,而是涉及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如何“分蛋糕”渐渐成为压倒性的问题。

  这正是近段时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因所在。从这个角度看“新政”,其实是一场由国富到民富、由一部分人先富到共同富裕的“新革命”。

  尊严超越了经济,也超越了民生

  2月27日,温家宝与网民在线交流时从三方面阐释他的“尊严观”:其一,每个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国家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人权。无论是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其二,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其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

  总理的尊严观,仅仅依赖经济增长显然无法实现,它超越了经济,也超越了民生,关涉人的全面政治权利。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周瑞金告诉本刊记者:“尊严首先是个人权问题,即宪法规定的几大自由。尊严偏重政治权利,投票选干部你有一票,教育机会是平等的,这样才有尊严。”

  实现这个尊严观需要现实路径。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革”以及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就是这样的路径。

  新华社以“中国释放政治体制改革信号回应民众焦点关切”为题对此进行解读,认为虽然政治体制改革在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有涉及,但多表述为“积极稳妥推进”和促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协调发展为主,言语中的迫切感颇有不同。

  “尊严实际上涉及制度,涉及宪法维护,要有制度作保障。”周东华说。这让人联系到2002年12月,当时的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首次集体学习,主题就是宪法。胡锦涛总书记说,必须坚持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宪法意识和宪法权威,切实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充分发挥宪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告诉本刊记者,过去也不是没有政治体制改革,但更多的是在政治体制的下端进行改革,主要是行政体制改革,像政企分开、提高行政效率、裁减人员,而上端有几个更关键的要素---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治,这些方面的改革更具决定意义。

  追思以往,时所言及“新政”,社会背景更为复杂。“今年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这个说法,可算是‘新政’的一个新发展。”周瑞金说。

责任编辑:高莹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