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湿地是“地球之肾”,对全球的生态发挥着重要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主要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对其靠近首都的湿地给予密切关注。作为华北明珠,东亚地区的一颗“蓝宝石”,衡水湖湿地不仅对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备受国际社会关注。
近年来,党和政府把衡水湖作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战略工程,提出把这个京南第一湖保护好、恢复好、建设好。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河北省各级政协为此广泛调研、建言献策,多方奔走呼吁——
春色撩人,衡水湖别有一番情趣。粼粼波光里,三两渔船来回穿梭,荡起圈圈涟漪。
已在衡水市生活了多年的河北省政协委员、衡水市政协主席徐学清对此倍感欣慰:“让衡水湖碧水长青,不仅是人民的期盼,也是河北省、衡水市政协委员们多年的追求。”
华北明珠:最美不过衡水湖 “在向来干旱少雨的河北省,有两块天赐的神奇水域,一块是白洋淀,另外一块就是衡水湖。”令河北省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路富裕感到遗憾的是,和白洋淀的声名显赫不同,衡水湖至今仍然“养在深闺人未识”。
作为华北地区单体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衡水湖的水域面积达75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这在华北平原显得尤为珍贵。浩渺的水面带来了丰富的湿地资源,为北京、天津等城市空气起到了过滤和调节功能,同时也在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调节气候、控制污染、蓄水防洪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衡水湖还孕育了较为完整的水域、草甸、沼泽、滩涂等天然生态环境,其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的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在华北内陆地区首屈一指。每年冬春两季,数以百万计的候鸟都选择在这里落脚,嬉戏觅食。据衡水湖自然保护区调查,这里有观测记录的鸟类多达310种,仅国家二级以上重点保护鸟类达53种,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衡水湖是衡水人民的母亲湖,是不可再生的华北明珠。”徐学清在自豪之余,也感到忧虑:“多年来,衡水人民像爱惜眼睛一样爱惜衡水湖,像保护家园一样保护衡水湖。但是,衡水湖仍在萎缩,衡水湖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在湿地专家们的眼中,衡水湖是河北乃至全国最为特殊的湿地类型。一方面,由于上游兴建水库截断水源,衡水湖逐渐失去了河流补给,必须持续不断地从270多公里外的黄河跨流域调水(自1994年起,已累计调水15次9.4亿立方米),才能避免干涸。
另一方面,由于衡水湖夹在衡水市和冀州市之间,在不断提速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遭到蚕食。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总面积187.87平方公里,现今蓄水面积不到40%。在保护区内,目前还生活着91个村、5.9万人。衡水湖面临着污染和盐碱化的威胁。“母亲湖渴望儿女们更加用心的呵护。”徐学清说。
委员呼吁:联名提案受关注 “保护京津冀最美湿地衡水湖,政协委员应该冲锋在前。”从2004年起,一些河北省政协委员连续6年在河北省政协会议上提出关于保护衡水湖的提案,内容涉及区域污染防治、湿地保护、引水调水等。
去年1月9日,在河北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衡水市政协主席徐学清与13名河北省政协委员再度联名提案,建议对衡水湖湿地建立生态补水长效机制。这份提案得到了河北省政协的高度重视,河北省政协副主席王玉梅特意将此作为自己的督办提案之一,以期让衡水湖的保护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河北省政协随即将提案转给承办单位,引起了河北省水利厅的高度重视。徐学清说:“从1月份提交提案之后,河北省水利厅已到衡水市调研了3次,提出和完善衡水湖的保护措施。”
为了加强对这一提案的督办力度,河北省政协还采取了联合督查、现场办案、主席会议督办、上门走访、委员视察等多种形式,强力推进。
11月24日,河北省政协主席刘德旺带领部分省政协委员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专程来到衡水湖,视察衡水湖湿地保护和发展情况。
在“视察衡水湖湿地保护与发展暨督办提案工作汇报会”上,政协委员们与河北省发改委、财政厅、环保厅、水利厅、国土资源厅、林业局、扶贫办等部门的负责同志齐聚一堂,围绕衡水湖的保护和利用展开热烈讨论,共献良策。
最后大家达成共识,水利部门计划建设永久性引水通道,对衡水湖湿地建立生态补水长效机制;国土部门将把衡水湖湿地保护和建设列入土地利用战略目标管理考核;财政部门和衡水市则争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用于湿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湿地景观设施建设和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
“政协提案不能提过就算,我们会创新和完善提案督办方式和手段,对衡水湖保护工作紧抓不放,务求取得实效。”河北省政协秘书长安云昉说。
全国行动:合作参与抓保护 衡水湖的保护,不仅关系到河北省生态、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还影响着北京、天津甚至是整个华北的生态安全,动辄需要几十亿、上百亿元投资,单纯靠衡水市来承担衡水湖的保护工作,显然力不从心。
怎样利用政协智力密集、关系广泛的优势,将衡水湖的保护工作从衡水、从河北推向全国?去年6月11日,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河北省政协共同在北京举办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湿地保护与发展”的高峰论坛。来自全国政协、国家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河北省、天津市、石家庄市、衡水市政府的代表以及专家学者300余人与会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经过协商,与会代表形成四点共识:建议将总投资46.65亿元的衡水湖湿地恢复和保护项目列入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工程项目;针对衡水湖保护区内还有基本农田11.5万亩的实际情况,建议在国家第三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一次性调整衡水湖保护区土地利用规划;建议国家加大调水支持力度,确保衡水湖湿地以优惠的价格引用生态用水;建议尽快启动对衡水湖湿地的生态补偿,并把衡水湖列入第一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
论坛结束后,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形成了《关于把衡水湖湿地列为国家生态建设重点示范工程的建议》,中央领导对此建议作了重要批示。衡水湖的保护工作引起了国家有关部委以及中央高层的注意,成为全国关注的大事。
“一份由政协系统发起、事关生态建设的建议报告,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这是对河北政协工作的巨大鼓舞和促进。”刘德旺说:“我们将进一步发挥优势,广泛动员和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凝聚智慧、建言献策、主动跟进、深度参与,把衡水湖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做好。”各方反应
国际社会提供资金技术
衡水湖独特的生态地带和人文优势,吸引了一些国际组织的目光。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荷兰委员会、世界银行、英国国际开发署、世界人与生物圈、湿地国际、亚太地区迁徙水鸟保护委员会等很多国际组织,在可持续管理、资源合理利用、社区调查与扶贫减贫等多个方面给予很大关注,并提供过一些贷款支持或技术援助。近年来,在衡水湖保护区举办了由国家林业局、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主办的研讨会。世界银行第五期技术援助项目衡水湖子项目,成为世行在我国地级市援助的惟一标杆项目。
中央有关部委出台政策 国土资源部表示,在确保衡水市域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前提下,将根据区域水资源量,在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中,合理确定衡水湖蓄水面积,分步骤、按时序做好衡水湖湿地的恢复和保护工作,并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满足湿地和生态建设的需要,发挥农田的生态和景观功能。
林业部表示,在组织编制《全国湿地保护工程二期实施规划》时,将衡水湖湿地保护项目纳入规划统筹建设,拟定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范围,落实中央财政补偿资金规模,尽快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
地方政府推出对接措施 河北省水利厅将建设永久性引黄通道,用足引黄指标;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将衡水及沧州纳入引江供水目标。
河北省林业局已向冀州市和桃城区分别下达造林资金740万元、189万元,并把衡水湖周边两公里以内的林地纳入国家级公益林管理。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提出,到2020年相应减少衡水市耕地保有量13万亩和基本农田面积15万亩。
河北省财政厅表示,在有关资金分配和项目安排上,将优先支持衡水湖及其周边地区,并适度提高资金支持比例和额度。
解决湿地生态补水乃当务之急(专家观点)
全国政协委员 民进中央秘书长 赵光华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生态系统。
应对气候变化,湿地有它的重要功能。加强衡水湖保护与发展,是我国履行湿地公约的一项重要内容。衡水湖独特的地理区位,理当受到重视和关注。不光衡水湖,目前我国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许多重要湿地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湿地缺水,面积萎缩,生态退化明显;二是湿地资源被过度利用,人为活动频繁,土地沙化现象严重。
根据当前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生态需水的紧迫状况,建议尽快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尽快建立湿地生态补水的长效机制。把自然湿地生态用水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各级政府的湿地保护、水资源保护等相关规划之中,保障生态用水指标,保障补水经费。在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改中,明确自然湿地生态用水的地位。
二是建立湿地生态用水协调机制。相关部门应当经常性地沟通湿地生态用水的有关情况,协商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建立起运转高效的协调机制,共同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