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肆虐北半球。图为一位苏格兰居民从挂满冰凌的屋内向外张望。 |
“全球变暖说”越来越不可信
被调查的534个气象站中87%不合格 独立审核机构负责人:8月前提交审核结果
晨报记者 韩小妮
上海的气温忽上忽下,时至今日,还没有迎来气象意义上的春天。而在整个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这个冬天都冷得有些不正常。再加上原本被奉为气候问题权威的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曝出“气候门”事件,导致联合国宣布将对IPCC的工作程序和过程进行独立审核,“全球气候真的变暖了吗? ”这个话题再次为人们所热议。
不仅是普通大众,最近一些科学家都站出来对此表示质疑,指出许多气象站采集的温度数据存在质量问题。参与本次由联合国发起的对IPCC独立审核的科学家之一、国际科学院理事会联合主席罗贝特·戴格拉夫日前就此话题接受了晨报记者的邮件采访。他表示,审核机构将赶在IPCC正式筹备第五份评估前,也就是今年8月前拿出审核结果,不过目前还不会对IPCC此前报告的内容进行修改。
顶尖科学家组团审核IPCC
自从承认第四份评估报告中有关喜马拉雅冰川消融速度的表述缺乏科学依据,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IPCC如今饱受争议。3月10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IPCC主席帕乔里共同宣布,将委托一个独立的科学机构对IPCC的工作程序和过程进行审核。
据了解,审核工作将由国际科学院理事会承担,整个审核完全独立于联合国之外。该理事会成立于2000年,成员来自世界各国的国家级科学机构。理事会的主要工作是为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提供建议。由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与荷兰皇家科学院院长罗贝特·戴格拉夫担任联合主席。
作为审核工作的负责人,戴格拉夫教授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除了理事会的成员,还将有10个理事会以外的专家参与审核。他们的工作都不计报酬,完全属“志愿者”行为。“为了保证独立性和客观性,我们选择的专家目前或最近都没有参与IPCC的工作。”他说。
理事会将于今年8月底之前提交有关审核报告,好赶在IPCC正式筹备第五份评估报告之前,对工作程序加以改善。
多个气象站被批“不合格”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寒冷,加上IPCC接连曝出“邮件门”、喜马拉雅冰川融化相关数据出错等“丑闻”,再次掀起坊间乃至科学界对于“全球真的变暖了吗”这个话题的讨论。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相信“气候变化很大程度由人为造成”的百分比已由去年11月的41%下降到26%。一些科学家也站出来对全球变暖表示质疑。“气象记录并不能被看作是气候变化的证据。”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大气科学教授约翰·克里斯蒂指出,他曾经是IPCC的主要作者。他和其他一些科学家的着眼点是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数千个气象站。150多年来,它们被用于收集气象数据。但城市化进程、土地使用的改变等因素对它们产生了严重的干扰。
克里斯蒂对非洲东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阿拉巴马州的3个气象站分别进行研究,发现它们收集到的数据显示气温明显上升,事实上主要是由周边土地开发等因素造成的。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罗斯·麦克特里克也发表论文,对IPCC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类似的质疑。“有充足的资料证明,IPCC的气候数据被许多因素‘污染’了,比如工业化、数据的质量问题等等,使得结论偏向于变暖的说法。”他说。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也支持这一判断。气象学家安东尼·瓦特原本是全球变暖的“铁杆”支持者,但在实地调查534个气象站后,他的看法改变了。按照美国官方的标准,他们发现已调查的气象站中有56%是严重不合格的(误差高于5℃);87%的气象站是不合格的(误差高于1℃)。这些为“全球变暖”提供原始数据的气象站,有的位于空调设施附近,有的位于废弃物处理厂边上。在英国,曼彻斯特机场旁边的一个气象站原本被田野包围,而现在,它周围全是散发热量的建筑。
“北极震荡”搅乱气候
不仅是上海,整个北半球从去年冬天开始,天气就有点“怪”:中纬度地区寒潮不断,普降大雪;高纬度地区却暖于往年。日本气象厅专家日前解释说,这主要是大自然本身给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北半球气候异常的原因在于大规模的“北极震荡”现象。
所谓“北极震荡”,是指北半球气压变动的一种形式。如果北极上空气压比往年高,中纬度上空气压低,北极附近的寒流就容易南下。
日本气象厅指出,去年12月上旬开始,共发生了两次“北极震荡”。北极圈与中纬度地区之间的气压差是1979年以来最大的,这使得北极圈的强冷空气“侵入”中纬度地区,导致寒流和大雪“袭击”美国东部和欧洲、亚洲部分地区。与此同时,靠近北极圈的高纬度地区则变得比往年温暖。比如,加拿大温哥华去年冬季的平均气温就比往年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