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副院长的中国情缘
来源:
新华网
2010年03月21日14:29
新华网莫斯科3月21日电通讯:“选择汉语永不后悔”——记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副院长玛丽亚鲁科杰利尼科娃的中国情缘
新华社记者刘恺 谢荣 娄琛
54年前父亲与中国结缘,成为老一辈俄中友谊的创造者和见证人。如今,自己投身汉语教学第一线,传承和发扬俄中友好事业。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副院长玛丽亚鲁科杰利尼科娃讲述了从父亲到自己的传承半个多世纪的中国情缘。
缘起
玛丽亚的汉语情缘与50多年前父亲鲁科杰利尼科夫在中国的一次难忘经历密不可分。1956年7月31日,中苏联合登山队一行31人首次登上中国新疆境内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鲁科杰利尼科夫作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成为这一历史性壮举的见证人。
鲁科杰利尼科夫的此次中国经历让他终生难忘,也改变了女儿玛丽亚的一生。“在我很小的时候,常听父亲讲与中国有关的故事。他常常告诉我,同一时期到过中国的很多苏联专家和他一样,都对中国念念不忘。他总说,每当回忆起中国,心里总是涌起一股暖流,”玛丽亚回忆说。
“父亲希望我长大后能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玛丽亚动情地说,“父亲的言行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和中国的情缘改变了我的一生。从幼年开始,我的未来就与中国和汉语联系在了一起。”
玛丽亚讲述了她选择汉语作为专业的机缘。1986年,当她考进莫斯科大学语言系时,学校还没有开设汉语专业。“突然有一天,学校来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老师,要开设汉语班。我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亲。他极为高兴地鼓励我学习汉语,于是我改学了汉语专业。
“父亲当时说的一句话我至今难以忘怀。他说,"选择汉语,你永远也不会后悔"。的确,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汉语已经成为了我人生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玛丽亚说。
缘深
在莫大学习7年后,玛丽亚进入科学院工作,随后转入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教汉语,一转眼就是10年。如今,45岁的玛丽亚已经是俄罗斯有名的汉学家,数次到中国进修,著有10余部学术专著。她也是人文大学语言学院东方语言教研室主任,兼任孔子学院副院长。喜欢绿茶、书法、京剧和国画的玛丽亚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培养汉语人才。
正是依靠她领导下的东方语言教研室的努力,2007年9月,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成立了莫斯科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其合作伙伴是中国对外经贸大学。建院两年多,汉语学员数量快速增加,初建时只有40名学员,目前已增至150人,分设高、中、初级班。“学员中,既有在校学生,也有社会上各种从业人员,还包括捷克人和波兰人,年龄从13岁到50岁不等,”玛丽亚介绍说。
孔子学院的教学内容从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到汉语语言学、语音学,同时也囊括了中国文学,甚至包括藏传佛教。“学生不仅要学习汉语知识,更要学习中国文化。为此,我们开设了书法课和茶道课,帮助学生领悟深邃的中国文化,”玛丽亚指着身旁的一幅隶书书法作品说,“那就是我们学生的作品。”
随后,玛丽亚又特意引领记者参观了孔子学院的图书馆。一排排书架上,既有汉语教材,又有中国古典名著和新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这也许是全俄罗斯藏书最多的孔子学院了,”玛丽亚笑着说。“我们很重视信息建设,除了丰富图书馆藏书外,还设立了网站,使其成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让任何对汉语感兴趣的人都可以使用它。”
展望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学习汉语。这跟我学习汉语时的情况完全不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学生有机会到中国去进修。比如今年,人文大学就有20多名学生要去中国学习深造,”玛丽亚说。“我希望能多邀请中国各领域的专家到俄罗斯的学校举办讲座,帮助新一代青年更好地了解中国。”
谈到俄罗斯“汉语年”,玛丽亚说,东方语言系和孔子学院打算利用这一契机集中力量做好三件事:一是对国家汉办出版的《新实用汉语课本》进行完善,预计年底出版修订后的课本;二是在国家汉办的教材基础上编一套适用于俄中小学生的汉语教材;三是翻译和出版中国语言学家的最新汉语语言学研究成果集。
在玛丽亚看来,语言交流在俄中两国交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语言交流可以促进双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并增进人民的友谊。“孔子学院的目的就是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玛丽亚说。
展望未来的发展,玛丽亚说,汉语对她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她不断深入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利器”。她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望:“希望我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汉语通,把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传承下去。”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