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斯特恩:“哥本哈根协议”存在三大问题
本报3月21日北京讯(记者岳振)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主席尼古拉斯·斯特恩教授认为,由中国、印度、巴西以及美国等国于2009年12月17、18日“促成”的《哥本哈根协议》存在严重问题,如果按“协议”的目标和路径走下去,2020年之后减排任务将更为艰巨,成本更高,破坏性更大。
在3月21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上,他发表主题演讲时说:“气候问题处理不好,发展问题也解决不了。”
他在提交给本次论坛的一篇论文中说,《哥本哈根协议》存在三个严重问题。第一,将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所要求的减排总量并未得到认可,在各个国家提交的目标中也未曾谈及;第二,各国之间的不信任、误解和分歧严重阻碍了减排进程;第三,整个过程牵涉方面太多,无法在关键细节上进行实质性的讨论。
如果按照“2摄氏度路径”,我们可以先大力减排,提早达到峰值,这样可以在后期减排上少下工夫,反之亦然。然而,最让人头痛的,是在未来几十年里累积的排放总量。“若要在2020年时排放量达到440亿吨,则要求在随后的年份里急剧下降,以在2050年之后实现更低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需要采取强劲的行动,而且有可能付出昂贵的代价。”
尼古拉斯·斯特恩说,现在每年有470亿吨的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可能要进一步减少排放,最后达到40年(2050年)以后低于200亿吨的水平。目前,世界人口还在增加,所以每一个人的单位排放不能超过200万吨,然而,实际中国目前人均碳排放量已超过6吨,印度超过4吨,如果要完成2050年的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关于第二点,他分析说,“发达国家间试图在其内部签署协议草案,然后强加给发展中国家,这更加深了怀疑和不信任。”
他分析说,各国间的不信任是由在监控、报告与核实(MRV)上的分歧造成的。发达国家感觉到被迫进行减排,且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是简单表明了愿望,却不负任何具体责任,而一些发展中国家认为,监控、报告与核实是对主权的干涉,他们并无义务确立具体的减排目标。
“哥本哈根会议本身就是一团糟,192个国家的代表聚集一堂,很难有实质性进展。”尼古拉斯·斯特恩认为,如此盛会,应该提前做好详尽的安排,许多实质性协议都应该拟好。
但事实却不尽然,虽然召开了一些冗长的大型会议,但在国家和地区层面,都没有充分准备,而且关键是与会谈判代表无权签署协议,涉及整个经济体的决策,只能等总统或首相来最终定夺。
“最重要的实例是中国于2009年12月17日提出可能超额完成减排目标,其他国家并没有充分理解,而且没有做出任何回应。”尼古拉斯·斯特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