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天气 > 西南旱灾 > 云贵旱灾最新消息

大旱肆虐贵州95%国土面积 总理视察拒老乡茶水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0年03月22日07:24

  去年入秋以来 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 3月19日至21日温家宝来到云南省曲靖市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

  现场探访

  麦穗干瘪 总理神情凝重

  19日下午,温家宝来到陆良县芳华镇狮子口村万亩大麦示范田,实地察看农作物受灾情况。温家宝走进麦田,蹲下身子,拔起一棵大麦察看。由于持续8个月的干旱,大麦只长了不到一尺高,麦穗干瘪。他又抓起地里的土块,用手掰了掰,基本没有水分。温家宝眉头紧锁,神情凝重。当地负责人告诉总理,曲靖数百万亩农作物因旱绝收,正准备水田改旱田,异地育秧,种玉米、马铃薯,争取小春损失大春补。温家宝点点头。他叮嘱当地干部,干旱还可能持续下去,要做好最坏的准备,尽最大的努力,把群众生活安排好,把春耕尤其是大春生产安排好。

  陆良县德格海子水库库容160万立方米,由于持续干旱已干涸见底。20日下午,温家宝来到这里,只见库底泥土裂开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缝隙,密密麻麻的泥块像梅花桩一样,让人触目惊心。温家宝踩着干裂的土块走了100多米,弯腰捡起一个蚌壳,沉默良久。当地干部告诉总理,全省目前有580多条中小河流断流,310多个小水库和3600多个小坝塘干涸。

  19日下午,他走进芳华镇蔡官营村。许多村民和预备役民兵正在路旁挖沟,准备安装引水管道。温家宝在沟边蹲下,向村民了解抗旱救灾和生产生活情况,鼓励大家要想方设法打水井、修渠道。村子里,消防官兵送来了两车水,村民正在排队接水。温家宝走过去,向消防战士表示亲切慰问,并询问供水情况。群众告诉总理,政府为老百姓送水,每人每天供应25公斤水。温家宝叮嘱村民,这些水来之不易,要节约着用。他对围拢过来的村民说,“今年,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大旱。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各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战胜这场旱灾。”

  20日上午,温家宝来到师宗县葵山镇海子村。今年1月,在水务部门指导下,村里打了一口40多米深的井,日出水量达到72立方米。许多村民正赶着牛车排队拉水。听说村民要等两个小时才能接到水,温家宝叮嘱当地干部要尽快查清地下水储藏情况,“再打一口井,大家就不用等这么长时间了。”山坡上,人们正用水泥修一个储水池,温家宝走过去,鼓励施工人员加快进度,争取早日投入使用。他对乡亲们说:“我相信,老天难不倒人,困难总会过去。”温家宝走进村民李老四低矮破旧的土坯房,询问生活情况。他叮嘱当地干部,遇到灾害,要特别关心五保户、低保户和其他困难群众。在陆良县大莫古镇戈依村,地勘部门正在施工打井。温家宝鼓励大家要依靠科学技术,多打井,为群众排忧解难。水利、农业和国土等部门要协同作战,寻找新水源。

  20日上午,温家宝来到师宗县葵山镇大麦地村。74岁的村民王顺生正在水窖打水,温家宝走过去,拎起绳子也打上来一桶,看到水很清,他满意地点点头。在王顺生家的院子里,温家宝和村民围坐在一起,聊起抗旱救灾和春耕备耕情况。王顺生老伴起身,想进屋倒茶水,温家宝微笑着婉拒:“我们不能喝你的水,运来一点水不容易。”看到村民们饮水安全有保障、口粮充足、春耕用的种子化肥也都准备就绪,精神状态不错,温家宝十分欣慰。他问大家还有什么困难?村民王存生说,要是增加一些水利设施就更好了。“你说到点子上了。”温家宝肯定地说,“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不仅解决当前困难,还要从长远解决问题。”

  抗灾要求

  要想尽一切办法

  保群众生活用水

  19日和20日晚上,温家宝分别主持召开基层抗旱救灾工作情况汇报会和座谈会。

  他指出,受灾地区的各级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干部群众抗旱救灾,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

  要毫不松懈地继续抓好抗旱救灾工作,全面落实各项措施:一是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这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要摆到抗旱救灾工作的第一位。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群众的生活用水。要进行全面排查摸底,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饮水解困方案,落实供水措施。重点抓好现有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建设。要组织运水、送水,不惜代价尽快缓解人畜饮水困难,绝不能让一名群众没水喝。

  二是扎实抓好春耕备耕。要调整结构,推广抗旱技术,根据水源情况适时补种、改种农作物,力争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非农业补,努力夺取今年农业丰收。

  三是严密防范森林火灾。要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加强火灾隐患排查,严密监测火情,完善应对预案,努力避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

  四是保持灾区市场和社会稳定。要保障粮油、肉类、蔬菜等的市场供应,搞好重要商品物资的运输调度,加强市场监测和调控,防止价格大幅波动。要加大对受灾群众特别是重点旱区、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保障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要从长计议,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从根本上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据新华社

  灾情分析

  气候变暖

  百年一遇的干旱,给一直以自然资源丰富自诩的云南一记响亮的耳光。或许不久的将来,雨水将回归这片干涩的土地,但是不管怎么样也冲淡不了这次干旱在云南人心中留下的烙印。

  从科学的角度上讲,我们可以把这次百年大旱归纳为一次“概率事件”:一场在历史中随机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不过当我们一步步靠近这次干旱的谜底时,发现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除了科学以外,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究和反思。

  云南省气候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王学锋对干旱原因给予了这样的解释:“因为云南属于季风气候,一旦季风无法到达,就极有可能造成干旱。”

  王学锋说,云南夏季处于西南季风区,其降水多与孟加拉湾和印度洋水汽有关,由于青藏高压今年过于强大,且向下向东延伸,使孟加拉湾水汽无法输送到云南地区,再加上云南多山,焚风效应加强了干旱。“云南气候还有个特点,就是干湿两季交替明显。每年的11月份至第二年的4月份是干季,从5月份到10月份是湿季,一般来说,湿季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所以一旦雨季的降水量不足,就有可能导致整年的干旱。”另外,去年雨季降水结束的时间比常年提前了一个月,这也是导致大旱的其中一个原因。

  “从概率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同样可以解释这次干旱。”王学锋说,其实所谓的百年大旱,就是一个概率问题,像彩票中奖率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有那么一年碰到这样的情况。“如果这么想的话,事情就变得简单许多。”

  如果百年大旱真是一个简单的概率问题,那是不是表明这样的情况根本无法避免?对于这个问题,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气候专家许建初给出了耐人寻味的答案:“云南百年大旱是存在必然性的偶然事件。”

  关于云南旱灾的成因,学术界给出了一个普遍的结论: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许建初支持这个观点,不同的只是他把研究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个造成干旱的前提上。

  去年12月份,许建初从云南气象局研究员手中接到一份数据: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云南区域平均气温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变暧趋势,尤其是2001~2006年间,云南区域气温增幅达到0.64℃,升温的幅度要大于全球及北半球的平均值。以此对应的是1961年以来,云南区域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同时极端降水事件开始增多。“如果按照时间段来分,云南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变暖迹象,而90年代后期的增温最明显,而滇中地区则是最近十多年来全省增温最明显的地区。而在降水方面,近50年来,云南夏、秋降水量减少,特别是夏季降水明显减少。”

  另外,许建初通过计算全球、北半球的平均气温与云南四季降水量的关系发现,全球、北半球平均气温升高不利于夏季、秋季及年降水量的增加,这与上述实际降水演变趋势基本一至。为了进一步研究云南降水的变化,许建初选取了1961~1976年全球偏冷时段及1987~2006年全球偏暖时段,在分别计算了这两个时期云南平均年降水量及四季降水量后发现,偏冷期的秋季、夏季及年降水量比偏暖期多,而且这种差异十分明显。“这些研究都无一例外地证明,气温变暖让云南的降雨减少了。”

  不仅是气候学家,就连水塘村的村民也有切身体会。“越来越热,越热越干”是水塘村村民周辉对近几年来气候变化的总结。“从来没有像去年和今年这样热过,整个冬天我连一件毛衣都没有穿过,没想到连水都热光了。”和周辉一样,在不少村民的眼里,百年大旱和气温升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几年前,村里就有人发现了这个“规律”,随后把水田换成了旱地种植,目前的水塘村,已经是清一色的旱地。

  ■据《生活新报》

  警惕假象

  在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院副院长骆银辉看来,不管是水塘里消失的水还是江湖里消失的水,“大部分都是白白流走的。”云南一直存在一个矛盾的现象:作为水资源大省,其水资源总量排名全国第三。但由于特殊的地形环境和气候条件,占全省土地面积6%的坝区集中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耕地,但水资源量只占全省的5%。加上目前云南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6.9%,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云南成为水资源贫乏省。

  骆银辉说,这种矛盾常常造成一种假象:总觉得云南的水用之不竭,其实根本不够用。“云南很多地区主要以喀斯特地貌、山区为主,山坡上是没有水的,只有在山沟里有水。所以旱情出现了,取水就更加困难。”更让骆银辉担心的是云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这种石漠化相似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化,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由于人们不断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土层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种任何植物的石块。

  一份最新的调查显示,西南岩溶石山地区74万平方千米的调查区内,石漠化面积达10.5万平方千米,占调查区面积的14.2%,其中云南省的石漠化面积为2.8万平方千米,年增长率为2%。“可以说,目前云南地表水的形势不容乐观,一旦石漠化加剧,地表将会彻底丧失本来就不多的储水功能,造成的结果是更多的地方开始缺水。” 骆银辉说。

  反思旱情

  ■地下水源未被重视

  水塘村如今基本上放弃了农业灌溉的希望,村民的底线只是希望“有口水喝”。在水塘村的一个村小组,村民李树芬和40多户村民靠村头的一口井勉强度日。昔日满溢的井水现在也已经回落了不少,每天只要多打几桶水,井水就开始犯浑。所以村民们达成了一个协议,严禁其他村的村民到井里打水,并且执行轮流监管的方式。 李树芬说,这口井她出生时就已经存在了,换句话说,在40年的时间里,村里再也没有打过任何一口新井。“要是村里再多几口井,现在村民喝水的压力会小一些。”

  面对干旱,云南“临时抱佛脚”,由省国土资源厅紧急派出了“找水突击队”开采地下水。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李连举透露,目前已对昆明、曲靖、玉溪、楚雄、红河、文山的干旱严重缺水地区进行了实地选点核查,初步确定了钻井施工点。其中个旧、开远、蒙自、弥勒、泸西、建水6个县(市)的9口地下水深井钻探井位已全部确定,蒙自县雨过铺镇关圣庄应急抗旱供水井已开钻施工。“就在几天前,突击队刚刚在峨山打出一口深水井,暂时解决了当地4000多人的饮水问题。”

  然而对于打井取水的实际效果,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王宇持保留意见。“在山区,钻井的成功率很低,远不到一半。更重要的是,打井若不慎,会令局部地下水下降,造成原有水源点枯竭,进一步加剧山区缺水。”此外,钻井需要的时间从十多天到一个多月不等,估计在4月份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

  ■自食苦果的水利设施

  除了村里井口不足以外,对于水利设施过于陈旧,李树芬也有着深刻的体会。“田里面的沟渠是1993年的时候修的,当时村里还种水稻,后来全村人改种旱地后,沟渠依然没有做任何完善,结果一些沟渠因为地形改变成了废渠。”而村里用来储水的水塘更是十年如一日。

  省水利厅一名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云南的水利设施是在吃老本。很重要的一方面,云南小型水库几乎没有进行过修缮。比小型水库规模还要小的一些地方水塘,不仅缺乏资金修缮,更没有相应的科学管理,导致在干旱袭来之时比小型水库更快枯竭。而对于那些群众自发挖掘的小水窖,在没有水源补充的情况下,更是毫无抵抗旱情的能力。

  ■“疯狂”喝水的庄稼地

  今年农作物损失惨重,干旱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灌溉水浪费严重的问题也绝对不能被忽视。“农业是云南用水大户,每年用水量高达110亿立方米 ,而水的利用率仅有40%左右。”有科学家计算过,按照中国目前的灌溉方式, 一斤米要“吃掉”一吨水,这也正是呈贡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张琼华多年来所困扰的问题。“目前,云南的灌溉渠道1/2以上是土渠道,这种传统落后的灌溉方式渗漏量大。加上受建设时期各方面的制约,灌区绝大部分的水库老化退化严重。张琼华说,田间工程不配套,水库灌区只有干渠和少量支渠,落后的灌溉方式,再加上土地瘠薄,导致了水、土、肥流失严重。

  如何打破当前的困局,张琼华说目前的情况没有必要去引进昂贵的滴灌喷灌设备,可以组织短期的农业节水技术培训班,教给村民一些可操作的节水灌溉窍门,并积极鼓励农民利用身边的材料来制作节水灌溉设备,提高城郊农民抵抗干旱的实际能力。然而百年大旱让云南明白,有些钱是不能省的。

  灾情·贵州

  大旱肆虐贵州95%国土面积

  数字

  2009年8月26日,贵州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抗旱Ⅳ级应急响应,旱情开始在贵州蔓延。今年3月18日,贵州应急委员会启动自然灾害救助、水旱灾害、气象灾害3个I级响应,历史罕见旱情肆虐了贵州95%的国土面积。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84个受灾,受灾人口达1728万人。557万人饮水困难,84.8万公顷农作物受灾,因灾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7亿元。

  贵州省动员一切力量给旱区特别是山区送水。水利系统应急打井372口,兴建应急提水、引水、调水工程2870处,新辟应急水源956处,解决190万人、70万头大牲畜饮水;地矿部门在严重干旱区实施打井工程,紧急布钻孔161个,目前已出水的7个钻孔日涌水量6000多吨,为4万多群众饮水提供了水源;武警贵州总队先后出动1.6万名兵力,运送群众生活用水1000余吨。

  灾情·重庆

  气温升高 重庆旱情进一步加剧

  3月21日,武隆县鱼光村龟裂土地的深度可以容纳村民的一只手。

  连日来,重庆市气温明显回升,最高气温突破30℃,重庆旱情进一步加剧,春耕、抗旱工作更加困难。记者日前在重庆武隆县采访时获悉,该县的春耕工作基本无法开展,除县城饮水暂无困难之外,所有乡镇人畜饮水受到严重影响。

  ■摄/新华社记者 陈诚

  灾情·桂林

  桂林山虽美水不在!

  昔日被世人美誉为“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如今被一场60年不遇的大旱彻底摧毁了“秀水”,只留下群山在远处孤寂的身影。

  来到漓江,让人心痛不已:往两边看,偌大的漓江似乎变成了一条小溪,大部分河床已经裸露了出来,来回穿梭的游船不时地来回拐弯以避开浅滩。

  在漓江天湖码头,一根硕大的防洪警戒柱“孤独”地矗立在江岸上,失去了江水的相伴,柱子底部已经裸露出来,沿着防洪柱往漓江里面走上几十米才能到水边。

  “我在这条江里开了46年的船了,从来没有见过水这么浅的时候。”年近六十、在龙船坪码头开船的李黄财听说记者来了,马上喋喋不休地发起牢骚来。

  李黄财负责运营的“风光15-19”号游船要从龙船坪码头开到叠彩山,这一河段是桂林山水画廊最精华的区域,聚集了如象鼻山、叠彩山、斗鸡山、七星山等诸多名山。

  “往年这个时候都已经开始涨潮了,”李黄财说,“漓江水深至少都有一米多,你看看现在,许多河段只有60厘米深了。我的船小,吃水才40厘米,所以还能开,如果水位继续下降的话,估计也要搁浅了。”

  在龙船坪码头售票处,一张大大的告示贴在旁边,上面写着,“因漓江水位下降,现将航线调整为龙船坪码头-斗鸡山-象山-龙船坪码头,票价40元。”

  这个航段的游船价格原来是每人50元,行程缩短了一半多,可价格才下调了20%,让购票上船的游客颇为不满,“行程太短了,就看了一个象鼻山就没有了,才降了10块钱,不值!”来自河南的游客陈先生直呼上当。

  ■据《广州日报》 文/王飞

责任编辑:杨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