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的孩子
人民网会泽3月22日电(记者胡洪江)3月19日,记者在云南省会泽县马路乡岔河村采访时,见到8岁的小女孩贾梅梅,她的脖子、手腕等处积着厚厚的黑痂。记者问她多长时间能洗一次澡,贾梅梅茫然地摇摇头。岔河村民小组组长代小普说,她都不知道什么是“洗澡”。
这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小村庄。持续干旱使村里的水窖全部干涸,小春作物基本绝收。由于交通极其不便,乡政府安排的送水车每天只能保证将8方左右的水送到村里的五保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家里,绝大部分村民需要步行背水。
每天,村民们从海拔1800米左右的村庄出发,沿着一条坡度多在60度左右的蜿蜒的羊肠小道,步行下到海拔1100左右的牛栏江边,用肩挑背扛的方式运水回家。4公里左右陡峭的山路,青壮年劳力往返一趟也要两个半小时。
3月19日下午4点左右,记者跟随当地村民一起下到江边取水。羊肠小道时而坚石崖壁,时而泥沙俱下,稍不注意就会滑倒。下山时,村民们有说有笑,显得很轻松。半路上,碰到年近70岁的杨云秀老人正背水往山上走。她告诉记者,家里养着3头猪和1头牛,需要用水。家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她就早上一转、下午一转背水。同行的马路乡财政所所长窦加德拿出200块钱塞给老人,嘱咐她上下山路一定要多加小心。
约5点左右,记者与村民下到江边。村民们立即四散开去:有的赶牛去饮水,有的到江边洗衣服,有的带着孩子去简单洗洗,其余村民则自觉地排队到一处水源点取水。
取好水的村民三三两两坐在一起,喝口水、抽支烟。记者凑上去,与村民们聊起来。村民贾明华告诉记者,家里有4口人,还喂着3头牛和1头猪,需水量大,每天都要背两三趟水。从江边爬坡返回的路上,要歇十来气才能到家。由于妻子残疾,两个不满8岁的女儿也拎着小水壶跟着父亲背水。“洗脸水、洗菜水都不会倒掉,拿个家什装起来煮猪食用。”贾明华说。
等同行的所有村民都装好水,大家再一起上山。看到有老人和孩子背水困难,中青年人都争先恐后地帮一把。累了,大家就坐下来歇歇,玩笑两句接着再走。走走停停十来气,终于回到村里。这时已临近7点,落日的余晖洒在村民们满是汗珠却始终微笑的脸上。
其实,岔河村村民背水度日并不是今年大旱才这样。47岁的村民王菜清告诉记者,自他有记忆起,村里人就是这么背水过日子的。“雨水调匀的年份,从9月背到第二年二三月份就可以了,今年没下雨,可能要多背两个月。”王菜清说,以前是用葫芦背,后来换成土坛子,今年大旱,乡里给每户发了两只能装25公斤水的塑料桶。“苦是苦,但住在这里就得慢慢拼。”
由于常年需要背水,村里的人家大都得留出一个青壮年劳动力在家。外出务工的收入减少了,村民的贫困程度加深了。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600余元。
记者了解到,在往年不背水的月份里,岔河村民的安全饮水依然无从谈起。村里没有水源,即使打井也没有水,而石漠化越来越严重。记者在村里看到许多从高处蜿蜒而下的土沟。岔河村民小组组长代小普说,每年雨季,雨水和山洪顺着简易的土沟流到村民的水窖里。村民往里面洒上石膏、石灰或者水泥,几个小时后,等水稍微清亮一点就开始饮用。有知情人说,在水窖里储存几个月之后,水里能见到蚂蝗等各种虫子。多年来,没有相关部门前来对水质进行过检测。
马路乡党委书记乔虎介绍说,今年干旱,乡里调集了12辆运水车送水到最缺水、最边远的村寨。然而,岔河村的道路实在太难走,尤其一段4公里的山路,开车需要半个小时,路面是村民用石块垫成的,有如锋利的刀刃,极易划破轮胎。乡里将运一趟水、每趟4方的价格开到800元,只有一辆车愿意来。3月19日上午,仅有的这辆车车胎被划破,司机不愿意再跑了。乔虎说,乡里准备将送水价格提到1000块左右,这就意味着每方水的运输成本接近250元。“我们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给困难村民送水。”乔虎说。
由于交通不便,村里小孩上学变得异常艰难。目前,距离岔河村最近的小学,单边步行需要4个小时。6、7岁的适龄儿童体力上无法支撑,目前全村有十多名适龄儿童没能上学。马路乡乡长解治龙说,解放以来,全村还没有出过一个高中生。目前仅有一个初中生,在乡中学就读。
记者在岔河村采访时,村民们表现得乐观而坚强。谈起亟需解决的问题,村民们较为一致地认为,路是最重要的。“路通了,送水的成本就能便宜点,孩子们上学也轻松点。”而背水,在村民们看来,已经成为习惯。
乡干部感慨:这是一个缺水不缺精神的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