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工作人员在计票点登记选票箱号码。新华社/路透
新华网巴格达3月22日电(国际观察)伊拉克选举:阿拉维“锱铢必较”
新华社记者宋聃 徐俨俨 李来房
在伊拉克本次议会选举中,前总理阿拉维成为现任总理马利基的劲敌。几次公布的部分计票结果显示,两人交替领先,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根据选举委员会21日公布的95%的计票结果,阿拉维以领先马利基1.1346万票的优势继续领先。同一天,马利基以及总统塔拉巴尼均呼吁重新计票,但被选举委员会驳回。纵观本次选举,阿拉维之所以能取得目前的“不俗成绩”,其“远交近攻”“锱铢必较”的竞选策略功不可没。
“远交近攻”引人注目 伊拉克3月7日举行了自2003年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的第二次正式议会选举。这是伊拉克脱离美国控制、获得名义上独立自主的重要转折点。选举在伊拉克国家命运以及阿拉维本人的政治生命中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于现年64岁的阿拉维来说,要想成为引领伊拉克向安定、自治、民主过渡的历史性人物,此次选举是必须把握的机会。
议会选举投票后,当全国计票分选工作在国际社会及各方严密关注下紧张进行之时,阿拉维没有留守巴格达,相反却在候选人得票率极其接近的敏感时期出国访问,这一“反常”举动十分引人注目。
18日,选举委员会公布了议会选举89%的计票结果,马利基阵营以微弱优势领先。而这一天阿拉维却出访黎巴嫩,对外宣称同黎政府商讨推进地区利益和稳定事宜。他否认出访同选举有任何关系,称仅是“为伊拉克重返阿拉伯世界”奔走。但分析人士认为,阿拉维的出访必然同竞选密切相关。
实际上,黎巴嫩之行并非阿拉维近期唯一的出访活动,选举前后,阿拉维频繁穿梭于各个阿拉伯国家,同邻国政要进行会谈。可以说,阿拉维“远交近攻”的竞选策略,贯穿于整个选举过程,是他在沉寂多年后重返政坛、再次问鼎总理宝座的重要选战组成部分。
积极寻求外部支持 自2月起,阿拉维及其竞选伙伴先后访问了沙特、叙利亚、黎巴嫩等国。马利基阵营指责阿拉维出访是为竞选拉赞助,网罗政治资本。
在竞选活动中,马利基充分利用职务便利,为蝉联总理巩固根基,宣传造势。阿拉维只有将眼光投向国外,去阿拉伯国家寻求外援。他说:“应当邀请阿拉伯国家来支持伊拉克的政治进程,以确保伊拉克的和平安定。”
2003年伊战爆发后,阿拉伯国家普遍视伊拉克是美国为插手中东事务“撕开的缺口”。伊拉克政府一直寻求与阿拉伯邻国恢复和发展外交关系。
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两国间政治交往并不活跃,沙特国王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一直避免同马利基会面。而阿拉维2月访问沙特时,却得到了沙特国王以及情报机构领导人的共同接见。这显然是对阿拉维的公开支持。阿拉维也借此展示,自己是一个可以同整个阿拉伯世界协同合作的领袖。
不难看出,阿拉维已做好两手准备,即使没能在选举中胜出,他也可作为伊拉克与阿拉伯世界之间的桥梁,在伊拉克外交等政治领域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
拉拢海外社会精英 阿拉维频繁出访的另一重要目的,是寻求流亡海外的伊拉克选民的支持。
据伊选举委员统计,此次议会选举有约140万海外选民,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居住在叙利亚、黎巴嫩等国的逊尼派穆斯林。2009年修订选举法时,阿拉维阵营的重量级人物、逊尼派的副总统哈希米不惜动用否决权,坚持增加海外伊拉克人投票的议席和比重,可见其对海外选票的重视。
尽管伊拉克海外选民人数占选民总人数的不足10%,但其中不乏战前伊拉克的社会精英,包括教授、医生、律师和政界人士。战争爆发后,他们携带大量财产举家外逃,但仍时刻关注伊拉克局势,等待有朝一日重返祖国。
在阿拉维及许多政治分析人士看来,他们将是影响和左右美国撤军后伊拉克命运的另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他们代表了伊拉克真正的实力和智慧,对战争以及国家政治命运有着深刻而明确的见解,不会被美式民主政治口号所蒙蔽;他们有能力也有眼光为伊拉克选择一条更加光明的发展道路。
目前,阿拉维和马利基两阵营竞争激烈,难分仲伯,微弱票差都将影响到最终的议席分配。因此,阿拉维把希望寄托在海外伊拉克精英分子身上,也把个人政治生涯的赌注押在了境外。尽管海外选票数量不多,阿拉维也要“锱铢必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