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稀缺的仍是真相
山西省政府新闻办昨日下午在太原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山西疫苗调查核实情况。这是有媒体报道“山西疫苗乱象”一段时间以来,山西省级政府做出的官方、正式的回应。
发布会主要有三点内容:一是“疫苗乱象”系三年前的旧事;二是对媒体报道的“有近百名儿童注射疫苗后或死或残”一事,省委、省政府将责成继续调查;三是做出澄清,表态山西现在疫苗的安全性。同时,有关官员也承认,疫苗确实存在贴标签的问题,且涉事公司(北京华卫时代公司)未经严格招投标。
这个发布会,并未能全然消除社会关于“疫苗乱象”的疑惑,诸多或亡或残孩童的悲剧,究竟是否皆因疫苗而起,政府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又是否存在着舆论怀疑的腐败问题,有关官员也只是称对省疾控中心原主任栗文元正在进行调查,除了在疫苗一事上其有违规举措外,目前尚未发现其他问题。
这表明,围绕“疫苗乱象”的调查其实才刚刚开始。鉴于此事与诸多生命相关,与小生命背后的众多家庭相关,其敏感性毋庸置疑,调查工作理当迅速、公开推进,以解民众之惑。说到底,事情至此,最稀缺的仍是真相。真相一明,善后工作也更可有序实施。
回过头看,我们必须感谢一位名叫王克勤的记者,感谢一位名叫陈涛安的举报人,他们的努力,使得一个个让人震撼的生命悲剧呈现于世人面前。在公民良心与新闻人天职的指引下,他们做出了勇敢的、富有意义的工作,值得钦佩。
从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山西“疫苗乱象”,至少可引发出一些让人深思之处。其一,此“疫苗乱象”,亦是当下各地时有出现的疫苗问题案例的一个样本;其二,目前的疫苗监管,仍然存在着漏洞与缺陷,这与疫苗作为一种特殊药品所必需的严格要求不符;其三,疫苗市场潜力巨大,利益空间巨大,因此断不可轻易排除其中的寻租机会与非法牟利空间。
疫苗是一种药品。作为药品,比之其他药品、治疗性生物制品,疫苗对温度有着严格的要求,其生产、贮藏、运输、使用过程均必须具备一定的低温条件。同时,疫苗的使用对象大多数是新生儿、婴幼儿及青少年,其安全性要求显而易见。
近几年来,疫苗事故决不鲜见。严重的,如2005年安徽省泗县的“夺命疫苗”事件。由于不法药商非法交易,基层防疫部门违规操作,擅自进行集体疫苗接种而导致发生群发性事件,成为一起人为酿成的悲剧。而多起疫苗事故的背后,也正反映出监管环节的漏洞,以及利益至上原则之下,一些人有意无意忽略了药品的安全要求。
人们知道,疫苗分两类,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二类疫苗,则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自2005年6月1日起,国家就已经放开了二类疫苗经营市场。也正因为二类疫苗的流通环节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使得地下疫苗非法交易铤而走险,地下销售渠道屡禁不绝。少数医疗卫生机构为利所惑从非法渠道购进疫苗,容易造成假疫苗的流入。
虚假疫苗对社会的危害不言而喻。虚假疫苗不仅对预防疾病起不到效果,有的还甚至对身体产生伤害,重者直至死亡。因此,近些年来,医疗界内外一直都在呼吁健全疫苗监管制度,及时堵住监管漏洞。不过,从山西“疫苗乱象”中却可看出,这种漏洞其实是相当难堵的。比如,在未经严格招投标的情形下,涉事企业即可参与疫苗的运营,而这个经不起推敲的涉事企业,不能不让人们更多几分担忧。社会大众自然心中有疑惑:这当中,究竟有没有权钱交易的问题存在?
不难理解,任何存在利益的地方,都可能有人处心积虑进行钻营。但是,疫苗市场是个特殊的市场,直接关乎人的生命。疫苗有价,生命无价。既如此,山西卫生部门作为当事主体,对舆论监督理应秉持欢迎态度,有则改之。而人们在期待山西“疫苗乱象”的真相及早揭开之时,也希望此事能成为一个教训,供后来者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