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一个6岁的男孩,在和父亲进行着一场严肃的谈话,爸爸问道:“长大了想干什么?有什么理想?”
一脸稚气的孩子挺起脖子说:“长大了赶马车!”
“没出息,起码也得开个汽车呀?”
这个对车入迷的孩子,中学还没毕业,几乎学会了驾驶他所在农场的所有车辆,什么大解放、半截子、吉普、摩托车、四轮子、东风链轨拖拉机。他对各种发动机产生了迷恋,一听到发动机那充满力量的声音,他就坐卧不安,兴奋不已。
15年后,他成为沈阳军区某边防巡逻艇大队一名水兵,能够熟练驾驶大队装备的20余种各型船艇。
尤为令人惊奇的是,他成为我军独立驾驶地效翼飞行器的第一人,成为陆上能开车、水中能操船、空中能驾机的全能水兵。
这位从小就有着“赶马车理想”的士兵叫张勇。
我在湖州学习时,老师说:地效翼飞行器是一种具有超低空巡航能力的运载工具和作战平台,它的诞生过程十分神奇。1932年5月24日,德国一架“多克斯”水上飞机正在大西洋上空飞行,突然,发动机油路堵塞,转速降低,飞机下落,一场机毁人亡的事件顷刻就要发生。当飞机掉到距水面10米左右时,不知从哪来了一种神奇的升力,奇迹般地托住了飞机,并让它始终保持一个高度在海面上飞行,最终将飞机完好无损地送到地面。
科学家被震动了,他们不以为这是神的力量,空气动力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地屏效应。于是,人们利用这个效应设计出了地效翼飞行器,这种飞行器贴着水面1.5-6米的高度飞行。它比船的速度快,每小时达500多公里,而又比飞机的载重量大,一架飞机只能载重自身重量的20%,而地效翼飞行器却能载重自身重量的50%,它具有很强的突防能力。由于超低空飞行,可以避开敌方雷达,神不知、鬼不觉出现在敌大型舰艇的面前,它造价低廉,造一架第四代战斗机的钱可以造多架地效翼飞行器。
——张勇自述
张勇第一次接触地效翼飞行器是在2003年。他走进这艘“飞船”的座舱,好家伙,近20个仪表盘,看得他眼花缭乱,光各种按钮就110多个。临来时,听说要学习一种新的船,张勇并没有当回事,不就是新船吗?一个驾驶船艇6年的老兵,什么样的船没开过?无非是速度快点,设备先进点,没问题。可在这个全世界知名的一流研究所里,听留学苏联老专家讲“仰角”、“垂尾”、“失重”、“临界值”、“地屏效应”……他这个中学文化的脑袋立刻大了起来,就像一头迷茫的牛犊突然闯进了瓷器店,让他不知所措。他嘴起泡,尿黄尿,睡不着觉。当老师讲什么:“桁、梁、肋、蒙皮”时,他突然想起了家里盖房子的“大梁、椽子、檩子”,他需要建立起一系列新的概念从而夯实航空知识的地基。他这个水鸭子要走进人类航空史上一座崭新的殿堂。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张勇初步掌握了地效翼飞行器的综合知识,他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驾驶飞行器上天,这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大家伙,却不像他平时驾驭的船艇那样听话,左右画龙,上下颠簸,越是手忙脚乱越出汗,就是控制不住这艘“飞船”。这时候的张勇服气了,他学的既不是小时候的马车、四轮子,也不是部队的船艇,而是涉及空气动力学、机械制造学、结构力学、电器电路知识、气象知识等航空、航海方面的多学科知识。他是在和飞行器打交道,一个战斗机驾驶员需要学3年才能上天,可他才学了3个月就想遨游海天,当然不能那么简单。
张勇先后拜了多位师傅,有地效翼飞行器的总设计师,有参与飞船设计的博士,有我国地效翼飞行器的第一代驾驶员,还有飞过运输机、战斗机的试飞员,张勇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长,强壮筋骨,丰富大脑。
一次张勇进行驾船训练,船艇从启动、浮航、滑水都很顺利,当飞行器滑行到500米处时,一艘渔船正从航道横穿!如果不及时避让,飞行器就有可能撞上渔船,后果严重。张勇大惊失色,额头上的汗水冒了出来。机舱的电风扇吹来的冷风像电光石火一般使他瞬间清醒,他脑海中闪现出设计这架飞行器的李总工程师告诉他的绝招:将一直向后拉的方向舵迅速推到中立位置,机头向下一压,船尾立刻翘起,飞船瞬间离开水面,尔后迅速将升降舵向后拉,将加速杆推至最大功率,飞船迅即向上攀升,从渔船上空飞速掠过,渔民趴伏在船上,脸都吓白了。这几十秒的瞬间反应是张勇长时间学习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开过多年运输机和战斗机的陆师傅告诫张勇:熟悉飞船的操作规程要达到像熟悉自己的身体一样随心所欲,操作飞行器要像摆弄自己的10个手指头一样熟练。只有艺高才能胆大。张勇很感激地看着默不作声的“飞船”这个手足一般的战友,它从当年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变成了服从命令的忠实伙伴。张勇也从一只默默无闻的水鸭子变成了在祖国界湖上空凌空翱翔的雄鹰。
我看过一个资料: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侦察卫星从里海上空掠过,发现在里海上有一个飞行物体态庞大、速度惊人,他们认为地球人还不能拥有如此怪异的飞行器,西方人惊呼为“里海怪物”。这种飞行器有许多的优点,但也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在飞行过程中,它使用的介质既不是纯空气,也不是纯水流,而是含有大量水的雾汽,在贴近水面飞行时会吸入浪花,贴地飞行会吸入碎片和杂物,对发动机产生致命的影响;它在起飞阶段既要经受地面的冲击和震动,又需要耐受海水的腐蚀,既要用材足够结实,又不能太重;它在整个飞行过程中由于是超低空飞行,地面气流受环境干扰,变化莫测,海情、浪高、风速都会对它的飞行产生重要影响。飞行器从水面进入大气,又从大气进入水面,两种介质交替使用会使机体受到巨大冲击,造成飞行器上下颠簸,甚至翻转、机翼折断!当年的“里海怪物”一次飞行事故,十几个机组人员无一生还。
——张勇自述
2007年9月11日,地效翼飞行器航行日志记载:“今天巡逻艇右发动机因故停车。处理结果:操作船艇平稳滑行进行紧急启动,启动成功。”航行日志这两行简单的文字,记载了张勇驾驶地效翼飞行器一年以来最危险的一次飞行经历。
那一天,张勇驾船执行任务。平静的兴凯湖面7级风骤然兴起,湖水似奔腾的野马,巨浪撞击,涛声惊人。为了安全,张勇和副驾驶员齐小亮操纵方向舵向右侧转弯返航。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在飞船迅速转弯时,螺旋桨搅起的水雾进入右发动机气道,造成右发动机熄火!张勇脑海中立刻显现出教员的告诫:如果单侧发动机停转,另一侧发动机继续工作就会使飞船出现大角度倾斜,控制不了,就会造成机毁人亡!眨眼间,右侧发动机转速表指针归零。船艇重心向右倾斜30度,飞船开始剧烈摇晃,座舱里搭载的执勤战士发出一阵阵惊呼。只见他一边用力向左打方向舵,一边降低左发动机转速,同时向副驾驶下达口令:保持操作一致。齐小亮衣服已经湿透,看着张勇果断、沉稳地眼神,小齐咚咚跳动的心逐渐平稳下来。接着,张勇迅速扭动钥匙,重新启动右侧发动机,发动机“轰”然一声后,又恢复了平静,启动失败。他再次按下发动机按钮,右螺旋桨空转几圈后又停了下来,启动再次失败。时间一秒一秒迅速过去,船体开始加大倾斜。右侧机翼已贴上水面,激起片片水花。这位熟悉发动机的老战士突然想到,会不会是发动机够不上油,他立刻启动注油泵往汽缸内注油,边注油边启动。终于,发动机发出强有力的剧烈回声,螺旋桨缓慢而有力地转动起来。一圈、二圈、十圈……转速逐渐加快,点火成功!双侧发动机平稳地轰鸣,它所形成的动力牵引着飞船再次在湖面上平稳航行。
这次熄火,张勇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他用电话与王教员、李总工程师、陆师傅反复探讨,这些驾驶我国第一代地效翼飞行器的老驾驶员也从未在飞行中遭遇过单侧发动机熄火。张勇在与各位专家们的探讨中形成了新的共识:飞行器空中停车的一个重要教训,是由于飞船在设计上将注油泵放在油箱外侧,和油箱上沿平齐,当飞机转弯时,油箱内的燃油向一侧倾斜,当这一侧发动机停车时,就会造成注油泵与油箱一侧短暂性接触不到油,供油短路,造成单侧发动机点火困难。他把这个教训通告了研制飞行器的老总和工程师们,他们也感到这方面需要改进。
如何操纵单机熄火后的飞船,张勇也总结出自己的心得:当右发动机熄火时,首先要降低左发动机的转速,再向左打方向舵,用飞船向左转向的力量来抵消右发动机熄火造成的向右拉力,能使飞机短时间保持平稳飞行,再进行紧急启动。当重新启动发动机时,必须借助注油泵的力量向气缸注油,这才能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点火成功。
这就是中国军队第一位地效翼飞行器驾驶员为今后驾驭这种飞船的千百名官兵们留下的珍贵经验。作为一名普通的战士,处理这一次危机,他更多的可能是后怕。他的可贵就在于他没有停留在害怕阶段,而是追根求源,去探求极易造成重大事故的单机熄火原因。他甚至还在探讨如果3次启动不成功怎么办?如果继续飞行,后果不堪设想。他认为最后一招就是把左侧发动机也停下来,形成双机熄火,靠着地屏效应使飞船平稳滑翔降落。
一种新型飞行装备从研制到列装最难的是试飞阶段,这时候人们不仅考虑的是这种装备的先进性、独特性,更追求它的安全性、稳定性。从1934年,芬兰的第一架地效翼飞船开始,人类对这种装备的试飞已经70多年,美国、英国、德国、苏联、日本、法国、瑞典、瑞士,甚至台湾都有一批专家先后研制过这种飞行器,可几年后相继下马。其原因就是这种飞行器稳定性不够,安全系数不够,至今坚持下来而且技术相对成熟的是俄罗斯。但俄罗斯的一些核心技术,并不向他国提供,我们只能走自主研制的道路。我国的3个海军司令都曾乘坐过正在研制中的地效翼飞船,表达了他们对这种未来战争中将发挥重大作用的新装备的渴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勇这次重大飞行事故的成功预防和可贵探索,就显得弥足珍贵。就像沈阳军区一位领导说的那样:“这是全军第一艘地效翼船,你是我军第一代驾驶员。杨利伟是全军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你是全军第一个驾驶地效翼船的人,你没有杨利伟飞得那样高,杨利伟也没有你飞得那样低,你和杨利伟都一样,都是我军的第一人,将来同样被载入史册!”
在我军新装备列装历史上,很可能由于有了张勇而会加快地效翼飞行器大批量装备部队的步伐,他让我们一些战略方向的指挥员增强了对这种新装备的信心。它的列装不仅结束了在中俄最大界湖上无巡逻船艇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在我国几百万平方公里的碧海蓝天间增添一种崭新的装备。它像一个神奇的婴儿一样将会成长为一个魅力无比的巨人。
我在研究所的录像上看到了国外装载导弹的地效翼船。由于飞船可以利用地面效应超低空高速飞行,起降距离短,可以不用设专用机场,不受风浪、潮汐、雷区的影响,既可以作为长途奔袭的投送工具,也可以装备导弹系统用于低空突击,还可以遂行多种支援和作战保障任务。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一架第四代战斗机上亿元的投资可以造近10架地效翼飞船,如果在未来的登岛作战中,我们有上万架搭载导弹的地效翼飞船去突击敌人的防御前沿和纵深,去攻击敌人的航母编队,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张勇自述
地效翼飞行器的研制,近几年突然热了起来。俄罗斯已经造出时速500公里,装载400名士兵,搭载近20辆坦克的大型地效翼飞船。他们的“河上客车”、“小鹰”、“雌鹞”等机型有成熟的技术。美国在该领域的发展也逐步加速,俄美在地效翼船之间竞争已渐趋白热化。这种竞争首先是人才的争夺,我国研制地效飞船的科研所,两位试飞员已经快70岁了,他们急需技术成熟、心理素质良好的年轻试飞员。
他们看中了张勇,地方某研究所的蔡所长发出了邀请。他提供了优厚的待遇和条件:有试飞任务的夏季月工资6000元,每试飞一次7000元;没有试飞任务的冬季月工资16000元,家属可以随同迁往无锡,所里负责安排工作,给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
优厚的待遇令张勇目瞪口呆,平均月工资近万元,一年就是10多万,一架新型飞机试飞成功,最少需要试飞40余次,这又是近30万元。张勇可以试飞30年,一年40万,30年就是个千万富翁。这对于一个月薪只有2000多元、家属为别人打工月薪只有800元的士官,这个诱惑太大了!张勇开始动心了,他整夜睡不着觉,“去”和“不去”让他焦虑不安。他打电话给妻子,妻子石丹高兴万分。“太好了!无锡多好呀,山清水秀,佳木斯太冷,到那里我们就不用两地分居了,你一年回家不到40天,这哪像个家呀!”
妻子石丹是个活泼开朗的北方姑娘,谈恋爱时她相中了张勇的正直、厚道,顶住父母的压力嫁给了张勇。生下女儿后,她才感觉到做军人妻子的艰辛。女儿10个月的时候,突然高烧38摄氏度。父母在外县,家里只有她一个人,漆黑的夜晚望着高烧的女儿她十分慌乱,抱着女儿打车赶到医院。打头皮针很费劲,女儿疼哭了,输完液已经半夜,她抱着女儿往家赶。看着别人家的小夫妻看护着生病的宝宝,而她和女儿形单影孤,石丹流下了酸楚的泪水。她想给张勇打电话,又怕丈夫回不来干着急,把掏出来的电话又装了回去。
一天,家里夜间突然停电,平时没有预备电筒和蜡烛,四周漆黑。她抱着女儿十分害怕。抽油烟机坏了,做饭时,满屋子都是烟,打开窗户放烟,把娘俩冻坏了,石丹给孩子裹上被子,还是冷得直发抖。下水道堵了,却又不敢找人来修,怕那些不明来历的民工知道家里的情况。为不耽误张勇的巡逻执勤只好向父母哭诉。两天后,石丹的父亲从富锦市赶来,跑了100多公里的路来为女儿捅下水道,这位塑料厂的厂长哭笑不得。这位长着一双美丽大眼睛的北方姑娘,对能在太湖边无锡团聚十分向往。她告诉我们,还不会说话的女儿特别想爸爸,每当张勇和石丹通电话,女儿就会高声喊叫,也要和爸爸说话。女儿的话像唱歌,也许只有远在几百公里外界湖巡逻的爸爸能够听懂。
张勇依然拿不定主意:“觉得哪儿也没有部队好,部队花了几十万元把我培养成地效翼船飞行员,我怎能说走就走呢?部队留我,就在部队干!”第一次交锋石丹败下阵来。
石丹又动员父亲去劝张勇。这位跑了100多公里为女儿捅过下水道的岳父心里也有怨气:“在部队也干十几年了,该尽的义务也尽了,也该为家里操操心,也该为妻子、孩子做点贡献,免得我们老人还跟着操心。”
面对岳父,张勇的回答挺客气:“我是部队的一员,走与留不是我说了算!”当谈话结果反馈给妻子石丹时,妻子在电话里发怒了:“你长不长脑袋?干这么多年,你还不是一个兵吗?这么好的事你上哪找去?”
“我一走,飞船就没人会开了,这个装备就没人会用了。”
“自然会有人用,离开你部队还能解散?”
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蔡所长还在继续打催问电话,他告诫张勇:“要好好想一想,部队不养老,这个机会很难得,你想来我们随时都欢迎!”张勇并不瞒着石丹,把消息又反馈给妻子,妻子请来张勇的父亲进行劝说。没想到张勇的老父亲态度坚决。
“啥也不要想,哪也不要去,部队有出息,还是当兵好!你爹当年想当兵也没体检上,你要珍惜军人生活。”
妈妈也有态度:“尊重你爸爸选择,首先考虑部队需要!”
当年入伍时,父亲贷款80多万承包3座砖厂,家里还有一个养着几百头猪的养猪场。张勇很想留在家里帮父亲一把,可父亲态度坚决:“你到部队去锻炼吧!那里是出息人的地方!”还有一年,张勇刚调到艇队,在一次帮厨中意外烧伤了半拉脸,还没有找对象的张勇生怕落下疤。祸不单行,父亲在维修屋顶时从房上摔下来,头骨摔裂15公分,在医院抢救。张勇回家看望,告诉父亲想转业回家帮父亲料理家业。父亲从昏睡中清醒过来,虽然躺在病床上,但态度依然很明确:“我们这些老兵团战士都穿过绿军装,60年代紧急战备,一声紧急集合号,背起枪,抓起手榴弹,上车就奔赴边境。你妈妈拿起白被单裹上你趴在雪地里参加防空演习。我们对部队都有很深的感情,是边防军人保护着东北这片肥沃的土地。你要珍惜当兵的经历,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
当我们来到张勇在佳木斯市那80平方米温馨的小家时,看到张勇的岳母为支持女婿在边防线上站岗巡逻,从100公里外的老家赶来帮助女儿照看外孙女。看着这老少三代女人,总觉得家里缺少些什么,作为一个“家”,它是不完整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说,张勇有一位伟大的父亲,伟大的母亲!哪个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儿女生活富裕,哪个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全家团聚呢?这位兵团老战士,这位从山东移民到黑龙江闯关东人的后代,有着异乎常人的博大胸怀。他富裕了,年收入近百万,他有能力去报效祖国,他这种报国之情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焕发了出来。他花十几万元在佳木斯给儿子买了房子,他几千几千地拿出生活费养育自己的孙女,就是不愿意让儿子离开部队。他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去表达了一个富裕之后边民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他告诉我们:“让张勇在部队好好干,有出息!”
我有些遗憾地反问他:“部队有出息却没有钱呐!”他笑了,没有回答。其实,什么样的语言会比这位兵团老战士的行动更有说服力呢?
采访结束,张勇和艇队政委姜涛盛情邀请我乘坐地效翼飞行器。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大家伙”行吗?安全吗?如果没有风险为什么在科研单位试飞一次7000元补贴?可面对张勇和政委姜涛热情的眼光,我忐忑不安地走进机舱。飞船发出震耳的轰鸣,这个“家伙”破浪滑行,前进、加速,在巨大的颠簸声中腾空而起。我突然一阵眩晕,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我的潜意识里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这个危险的怪物会不会在拿战士的生命开玩笑?我下意识地看了看机舱顶部的逃生窗。飞行器在岸上看很大,一进入烟波浩淼的兴凯湖就像一只贴水飞行的湖鸥。飞行器一旦腾空,借助地屏效应开始平稳飞行。我从侧面看着张勇坦然、镇定的面容,我的情绪稳定下来,猛然间百感交集:
张勇是一个具有合金钢般素质的好小伙子!他对党和军队忠诚,诱惑袭来不离不弃;他对战友、对亲人正直、厚道,赢得了战友和亲人的信赖;他胆量超人,一个高中生经过几个月的学习竟然驾机腾空;他聪颖、智慧,向着高新科技高峰冲击,凭着对高科技武器的迷恋,短时间成为内行。
一个出色的战士,有勇无谋不行,有勇有谋不忠诚不厚道也不行。众多素质的集合,才冶炼出一块响当当的“合金钢”。它既有硬度,又有韧性,能经受住各种复杂的考验,张勇,你是一个了不起的兵!
飞行器贴水降落在湖面上,尾部和两翼浮箱划出长长的浪花,机体滑向岸边。我走出舱外,心情从起飞时的紧张状态解脱出来,站在飞船旁,握着张勇粗大有力的手,望着一望无垠的兴凯湖,心情豁然开朗。
图片摄影:郝胜武
我在湖州学习时,老师说:地效翼飞行器是一种具有超低空巡航能力的运载工具和作战平台,它的诞生过程十分神奇。1932年5月24日,德国一架“多克斯”水上飞机正在大西洋上空飞行,突然,发动机油路堵塞,转速降低,飞机下落,一场机毁人亡的事件顷刻就要发生。当飞机掉到距水面10米左右时,不知从哪来了一种神奇的升力,奇迹般地托住了飞机,并让它始终保持一个高度在海面上飞行,最终将飞机完好无损地送到地面。
科学家被震动了,他们不以为这是神的力量,空气动力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地屏效应。于是,人们利用这个效应设计出了地效翼飞行器,这种飞行器贴着水面1.5-6米的高度飞行。它比船的速度快,每小时达500多公里,而又比飞机的载重量大,一架飞机只能载重自身重量的20%,而地效翼飞行器却能载重自身重量的50%,它具有很强的突防能力。由于超低空飞行,可以避开敌方雷达,神不知、鬼不觉出现在敌大型舰艇的面前,它造价低廉,造一架第四代战斗机的钱可以造多架地效翼飞行器。
——张勇自述
张勇第一次接触地效翼飞行器是在2003年。他走进这艘“飞船”的座舱,好家伙,近20个仪表盘,看得他眼花缭乱,光各种按钮就110多个。临来时,听说要学习一种新的船,张勇并没有当回事,不就是新船吗?一个驾驶船艇6年的老兵,什么样的船没开过?无非是速度快点,设备先进点,没问题。可在这个全世界知名的一流研究所里,听留学苏联老专家讲“仰角”、“垂尾”、“失重”、“临界值”、“地屏效应”……他这个中学文化的脑袋立刻大了起来,就像一头迷茫的牛犊突然闯进了瓷器店,让他不知所措。他嘴起泡,尿黄尿,睡不着觉。当老师讲什么:“桁、梁、肋、蒙皮”时,他突然想起了家里盖房子的“大梁、椽子、檩子”,他需要建立起一系列新的概念从而夯实航空知识的地基。他这个水鸭子要走进人类航空史上一座崭新的殿堂。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张勇初步掌握了地效翼飞行器的综合知识,他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驾驶飞行器上天,这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大家伙,却不像他平时驾驭的船艇那样听话,左右画龙,上下颠簸,越是手忙脚乱越出汗,就是控制不住这艘“飞船”。这时候的张勇服气了,他学的既不是小时候的马车、四轮子,也不是部队的船艇,而是涉及空气动力学、机械制造学、结构力学、电器电路知识、气象知识等航空、航海方面的多学科知识。他是在和飞行器打交道,一个战斗机驾驶员需要学3年才能上天,可他才学了3个月就想遨游海天,当然不能那么简单。
张勇先后拜了多位师傅,有地效翼飞行器的总设计师,有参与飞船设计的博士,有我国地效翼飞行器的第一代驾驶员,还有飞过运输机、战斗机的试飞员,张勇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长,强壮筋骨,丰富大脑。
一次张勇进行驾船训练,船艇从启动、浮航、滑水都很顺利,当飞行器滑行到500米处时,一艘渔船正从航道横穿!如果不及时避让,飞行器就有可能撞上渔船,后果严重。张勇大惊失色,额头上的汗水冒了出来。机舱的电风扇吹来的冷风像电光石火一般使他瞬间清醒,他脑海中闪现出设计这架飞行器的李总工程师告诉他的绝招:将一直向后拉的方向舵迅速推到中立位置,机头向下一压,船尾立刻翘起,飞船瞬间离开水面,尔后迅速将升降舵向后拉,将加速杆推至最大功率,飞船迅即向上攀升,从渔船上空飞速掠过,渔民趴伏在船上,脸都吓白了。这几十秒的瞬间反应是张勇长时间学习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开过多年运输机和战斗机的陆师傅告诫张勇:熟悉飞船的操作规程要达到像熟悉自己的身体一样随心所欲,操作飞行器要像摆弄自己的10个手指头一样熟练。只有艺高才能胆大。张勇很感激地看着默不作声的“飞船”这个手足一般的战友,它从当年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变成了服从命令的忠实伙伴。张勇也从一只默默无闻的水鸭子变成了在祖国界湖上空凌空翱翔的雄鹰。
我看过一个资料: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侦察卫星从里海上空掠过,发现在里海上有一个飞行物体态庞大、速度惊人,他们认为地球人还不能拥有如此怪异的飞行器,西方人惊呼为“里海怪物”。这种飞行器有许多的优点,但也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在飞行过程中,它使用的介质既不是纯空气,也不是纯水流,而是含有大量水的雾汽,在贴近水面飞行时会吸入浪花,贴地飞行会吸入碎片和杂物,对发动机产生致命的影响;它在起飞阶段既要经受地面的冲击和震动,又需要耐受海水的腐蚀,既要用材足够结实,又不能太重;它在整个飞行过程中由于是超低空飞行,地面气流受环境干扰,变化莫测,海情、浪高、风速都会对它的飞行产生重要影响。飞行器从水面进入大气,又从大气进入水面,两种介质交替使用会使机体受到巨大冲击,造成飞行器上下颠簸,甚至翻转、机翼折断!当年的“里海怪物”一次飞行事故,十几个机组人员无一生还。
——张勇自述
2007年9月11日,地效翼飞行器航行日志记载:“今天巡逻艇右发动机因故停车。处理结果:操作船艇平稳滑行进行紧急启动,启动成功。”航行日志这两行简单的文字,记载了张勇驾驶地效翼飞行器一年以来最危险的一次飞行经历。
那一天,张勇驾船执行任务。平静的兴凯湖面7级风骤然兴起,湖水似奔腾的野马,巨浪撞击,涛声惊人。为了安全,张勇和副驾驶员齐小亮操纵方向舵向右侧转弯返航。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在飞船迅速转弯时,螺旋桨搅起的水雾进入右发动机气道,造成右发动机熄火!张勇脑海中立刻显现出教员的告诫:如果单侧发动机停转,另一侧发动机继续工作就会使飞船出现大角度倾斜,控制不了,就会造成机毁人亡!眨眼间,右侧发动机转速表指针归零。船艇重心向右倾斜30度,飞船开始剧烈摇晃,座舱里搭载的执勤战士发出一阵阵惊呼。只见他一边用力向左打方向舵,一边降低左发动机转速,同时向副驾驶下达口令:保持操作一致。齐小亮衣服已经湿透,看着张勇果断、沉稳地眼神,小齐咚咚跳动的心逐渐平稳下来。接着,张勇迅速扭动钥匙,重新启动右侧发动机,发动机“轰”然一声后,又恢复了平静,启动失败。他再次按下发动机按钮,右螺旋桨空转几圈后又停了下来,启动再次失败。时间一秒一秒迅速过去,船体开始加大倾斜。右侧机翼已贴上水面,激起片片水花。这位熟悉发动机的老战士突然想到,会不会是发动机够不上油,他立刻启动注油泵往汽缸内注油,边注油边启动。终于,发动机发出强有力的剧烈回声,螺旋桨缓慢而有力地转动起来。一圈、二圈、十圈……转速逐渐加快,点火成功!双侧发动机平稳地轰鸣,它所形成的动力牵引着飞船再次在湖面上平稳航行。
这次熄火,张勇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他用电话与王教员、李总工程师、陆师傅反复探讨,这些驾驶我国第一代地效翼飞行器的老驾驶员也从未在飞行中遭遇过单侧发动机熄火。张勇在与各位专家们的探讨中形成了新的共识:飞行器空中停车的一个重要教训,是由于飞船在设计上将注油泵放在油箱外侧,和油箱上沿平齐,当飞机转弯时,油箱内的燃油向一侧倾斜,当这一侧发动机停车时,就会造成注油泵与油箱一侧短暂性接触不到油,供油短路,造成单侧发动机点火困难。他把这个教训通告了研制飞行器的老总和工程师们,他们也感到这方面需要改进。
如何操纵单机熄火后的飞船,张勇也总结出自己的心得:当右发动机熄火时,首先要降低左发动机的转速,再向左打方向舵,用飞船向左转向的力量来抵消右发动机熄火造成的向右拉力,能使飞机短时间保持平稳飞行,再进行紧急启动。当重新启动发动机时,必须借助注油泵的力量向气缸注油,这才能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点火成功。
这就是中国军队第一位地效翼飞行器驾驶员为今后驾驭这种飞船的千百名官兵们留下的珍贵经验。作为一名普通的战士,处理这一次危机,他更多的可能是后怕。他的可贵就在于他没有停留在害怕阶段,而是追根求源,去探求极易造成重大事故的单机熄火原因。他甚至还在探讨如果3次启动不成功怎么办?如果继续飞行,后果不堪设想。他认为最后一招就是把左侧发动机也停下来,形成双机熄火,靠着地屏效应使飞船平稳滑翔降落。
一种新型飞行装备从研制到列装最难的是试飞阶段,这时候人们不仅考虑的是这种装备的先进性、独特性,更追求它的安全性、稳定性。从1934年,芬兰的第一架地效翼飞船开始,人类对这种装备的试飞已经70多年,美国、英国、德国、苏联、日本、法国、瑞典、瑞士,甚至台湾都有一批专家先后研制过这种飞行器,可几年后相继下马。其原因就是这种飞行器稳定性不够,安全系数不够,至今坚持下来而且技术相对成熟的是俄罗斯。但俄罗斯的一些核心技术,并不向他国提供,我们只能走自主研制的道路。我国的3个海军司令都曾乘坐过正在研制中的地效翼飞船,表达了他们对这种未来战争中将发挥重大作用的新装备的渴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勇这次重大飞行事故的成功预防和可贵探索,就显得弥足珍贵。就像沈阳军区一位领导说的那样:“这是全军第一艘地效翼船,你是我军第一代驾驶员。杨利伟是全军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你是全军第一个驾驶地效翼船的人,你没有杨利伟飞得那样高,杨利伟也没有你飞得那样低,你和杨利伟都一样,都是我军的第一人,将来同样被载入史册!”
在我军新装备列装历史上,很可能由于有了张勇而会加快地效翼飞行器大批量装备部队的步伐,他让我们一些战略方向的指挥员增强了对这种新装备的信心。它的列装不仅结束了在中俄最大界湖上无巡逻船艇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在我国几百万平方公里的碧海蓝天间增添一种崭新的装备。它像一个神奇的婴儿一样将会成长为一个魅力无比的巨人。
我在研究所的录像上看到了国外装载导弹的地效翼船。由于飞船可以利用地面效应超低空高速飞行,起降距离短,可以不用设专用机场,不受风浪、潮汐、雷区的影响,既可以作为长途奔袭的投送工具,也可以装备导弹系统用于低空突击,还可以遂行多种支援和作战保障任务。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一架第四代战斗机上亿元的投资可以造近10架地效翼飞船,如果在未来的登岛作战中,我们有上万架搭载导弹的地效翼飞船去突击敌人的防御前沿和纵深,去攻击敌人的航母编队,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张勇自述
地效翼飞行器的研制,近几年突然热了起来。俄罗斯已经造出时速500公里,装载400名士兵,搭载近20辆坦克的大型地效翼飞船。他们的“河上客车”、“小鹰”、“雌鹞”等机型有成熟的技术。美国在该领域的发展也逐步加速,俄美在地效翼船之间竞争已渐趋白热化。这种竞争首先是人才的争夺,我国研制地效飞船的科研所,两位试飞员已经快70岁了,他们急需技术成熟、心理素质良好的年轻试飞员。
他们看中了张勇,地方某研究所的蔡所长发出了邀请。他提供了优厚的待遇和条件:有试飞任务的夏季月工资6000元,每试飞一次7000元;没有试飞任务的冬季月工资16000元,家属可以随同迁往无锡,所里负责安排工作,给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
优厚的待遇令张勇目瞪口呆,平均月工资近万元,一年就是10多万,一架新型飞机试飞成功,最少需要试飞40余次,这又是近30万元。张勇可以试飞30年,一年40万,30年就是个千万富翁。这对于一个月薪只有2000多元、家属为别人打工月薪只有800元的士官,这个诱惑太大了!张勇开始动心了,他整夜睡不着觉,“去”和“不去”让他焦虑不安。他打电话给妻子,妻子石丹高兴万分。“太好了!无锡多好呀,山清水秀,佳木斯太冷,到那里我们就不用两地分居了,你一年回家不到40天,这哪像个家呀!”
妻子石丹是个活泼开朗的北方姑娘,谈恋爱时她相中了张勇的正直、厚道,顶住父母的压力嫁给了张勇。生下女儿后,她才感觉到做军人妻子的艰辛。女儿10个月的时候,突然高烧38摄氏度。父母在外县,家里只有她一个人,漆黑的夜晚望着高烧的女儿她十分慌乱,抱着女儿打车赶到医院。打头皮针很费劲,女儿疼哭了,输完液已经半夜,她抱着女儿往家赶。看着别人家的小夫妻看护着生病的宝宝,而她和女儿形单影孤,石丹流下了酸楚的泪水。她想给张勇打电话,又怕丈夫回不来干着急,把掏出来的电话又装了回去。
一天,家里夜间突然停电,平时没有预备电筒和蜡烛,四周漆黑。她抱着女儿十分害怕。抽油烟机坏了,做饭时,满屋子都是烟,打开窗户放烟,把娘俩冻坏了,石丹给孩子裹上被子,还是冷得直发抖。下水道堵了,却又不敢找人来修,怕那些不明来历的民工知道家里的情况。为不耽误张勇的巡逻执勤只好向父母哭诉。两天后,石丹的父亲从富锦市赶来,跑了100多公里的路来为女儿捅下水道,这位塑料厂的厂长哭笑不得。这位长着一双美丽大眼睛的北方姑娘,对能在太湖边无锡团聚十分向往。她告诉我们,还不会说话的女儿特别想爸爸,每当张勇和石丹通电话,女儿就会高声喊叫,也要和爸爸说话。女儿的话像唱歌,也许只有远在几百公里外界湖巡逻的爸爸能够听懂。
张勇依然拿不定主意:“觉得哪儿也没有部队好,部队花了几十万元把我培养成地效翼船飞行员,我怎能说走就走呢?部队留我,就在部队干!”第一次交锋石丹败下阵来。
石丹又动员父亲去劝张勇。这位跑了100多公里为女儿捅过下水道的岳父心里也有怨气:“在部队也干十几年了,该尽的义务也尽了,也该为家里操操心,也该为妻子、孩子做点贡献,免得我们老人还跟着操心。”
面对岳父,张勇的回答挺客气:“我是部队的一员,走与留不是我说了算!”当谈话结果反馈给妻子石丹时,妻子在电话里发怒了:“你长不长脑袋?干这么多年,你还不是一个兵吗?这么好的事你上哪找去?”
“我一走,飞船就没人会开了,这个装备就没人会用了。”
“自然会有人用,离开你部队还能解散?”
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蔡所长还在继续打催问电话,他告诫张勇:“要好好想一想,部队不养老,这个机会很难得,你想来我们随时都欢迎!”张勇并不瞒着石丹,把消息又反馈给妻子,妻子请来张勇的父亲进行劝说。没想到张勇的老父亲态度坚决。
“啥也不要想,哪也不要去,部队有出息,还是当兵好!你爹当年想当兵也没体检上,你要珍惜军人生活。”
妈妈也有态度:“尊重你爸爸选择,首先考虑部队需要!”
当年入伍时,父亲贷款80多万承包3座砖厂,家里还有一个养着几百头猪的养猪场。张勇很想留在家里帮父亲一把,可父亲态度坚决:“你到部队去锻炼吧!那里是出息人的地方!”还有一年,张勇刚调到艇队,在一次帮厨中意外烧伤了半拉脸,还没有找对象的张勇生怕落下疤。祸不单行,父亲在维修屋顶时从房上摔下来,头骨摔裂15公分,在医院抢救。张勇回家看望,告诉父亲想转业回家帮父亲料理家业。父亲从昏睡中清醒过来,虽然躺在病床上,但态度依然很明确:“我们这些老兵团战士都穿过绿军装,60年代紧急战备,一声紧急集合号,背起枪,抓起手榴弹,上车就奔赴边境。你妈妈拿起白被单裹上你趴在雪地里参加防空演习。我们对部队都有很深的感情,是边防军人保护着东北这片肥沃的土地。你要珍惜当兵的经历,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
当我们来到张勇在佳木斯市那80平方米温馨的小家时,看到张勇的岳母为支持女婿在边防线上站岗巡逻,从100公里外的老家赶来帮助女儿照看外孙女。看着这老少三代女人,总觉得家里缺少些什么,作为一个“家”,它是不完整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说,张勇有一位伟大的父亲,伟大的母亲!哪个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儿女生活富裕,哪个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全家团聚呢?这位兵团老战士,这位从山东移民到黑龙江闯关东人的后代,有着异乎常人的博大胸怀。他富裕了,年收入近百万,他有能力去报效祖国,他这种报国之情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焕发了出来。他花十几万元在佳木斯给儿子买了房子,他几千几千地拿出生活费养育自己的孙女,就是不愿意让儿子离开部队。他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去表达了一个富裕之后边民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他告诉我们:“让张勇在部队好好干,有出息!”
我有些遗憾地反问他:“部队有出息却没有钱呐!”他笑了,没有回答。其实,什么样的语言会比这位兵团老战士的行动更有说服力呢?
采访结束,张勇和艇队政委姜涛盛情邀请我乘坐地效翼飞行器。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大家伙”行吗?安全吗?如果没有风险为什么在科研单位试飞一次7000元补贴?可面对张勇和政委姜涛热情的眼光,我忐忑不安地走进机舱。飞船发出震耳的轰鸣,这个“家伙”破浪滑行,前进、加速,在巨大的颠簸声中腾空而起。我突然一阵眩晕,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我的潜意识里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这个危险的怪物会不会在拿战士的生命开玩笑?我下意识地看了看机舱顶部的逃生窗。飞行器在岸上看很大,一进入烟波浩淼的兴凯湖就像一只贴水飞行的湖鸥。飞行器一旦腾空,借助地屏效应开始平稳飞行。我从侧面看着张勇坦然、镇定的面容,我的情绪稳定下来,猛然间百感交集:
张勇是一个具有合金钢般素质的好小伙子!他对党和军队忠诚,诱惑袭来不离不弃;他对战友、对亲人正直、厚道,赢得了战友和亲人的信赖;他胆量超人,一个高中生经过几个月的学习竟然驾机腾空;他聪颖、智慧,向着高新科技高峰冲击,凭着对高科技武器的迷恋,短时间成为内行。
一个出色的战士,有勇无谋不行,有勇有谋不忠诚不厚道也不行。众多素质的集合,才冶炼出一块响当当的“合金钢”。它既有硬度,又有韧性,能经受住各种复杂的考验,张勇,你是一个了不起的兵!
飞行器贴水降落在湖面上,尾部和两翼浮箱划出长长的浪花,机体滑向岸边。我走出舱外,心情从起飞时的紧张状态解脱出来,站在飞船旁,握着张勇粗大有力的手,望着一望无垠的兴凯湖,心情豁然开朗。
图片摄影:郝胜武
我在湖州学习时,老师说:地效翼飞行器是一种具有超低空巡航能力的运载工具和作战平台,它的诞生过程十分神奇。1932年5月24日,德国一架“多克斯”水上飞机正在大西洋上空飞行,突然,发动机油路堵塞,转速降低,飞机下落,一场机毁人亡的事件顷刻就要发生。当飞机掉到距水面10米左右时,不知从哪来了一种神奇的升力,奇迹般地托住了飞机,并让它始终保持一个高度在海面上飞行,最终将飞机完好无损地送到地面。
科学家被震动了,他们不以为这是神的力量,空气动力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地屏效应。于是,人们利用这个效应设计出了地效翼飞行器,这种飞行器贴着水面1.5-6米的高度飞行。它比船的速度快,每小时达500多公里,而又比飞机的载重量大,一架飞机只能载重自身重量的20%,而地效翼飞行器却能载重自身重量的50%,它具有很强的突防能力。由于超低空飞行,可以避开敌方雷达,神不知、鬼不觉出现在敌大型舰艇的面前,它造价低廉,造一架第四代战斗机的钱可以造多架地效翼飞行器。
——张勇自述
张勇第一次接触地效翼飞行器是在2003年。他走进这艘“飞船”的座舱,好家伙,近20个仪表盘,看得他眼花缭乱,光各种按钮就110多个。临来时,听说要学习一种新的船,张勇并没有当回事,不就是新船吗?一个驾驶船艇6年的老兵,什么样的船没开过?无非是速度快点,设备先进点,没问题。可在这个全世界知名的一流研究所里,听留学苏联老专家讲“仰角”、“垂尾”、“失重”、“临界值”、“地屏效应”……他这个中学文化的脑袋立刻大了起来,就像一头迷茫的牛犊突然闯进了瓷器店,让他不知所措。他嘴起泡,尿黄尿,睡不着觉。当老师讲什么:“桁、梁、肋、蒙皮”时,他突然想起了家里盖房子的“大梁、椽子、檩子”,他需要建立起一系列新的概念从而夯实航空知识的地基。他这个水鸭子要走进人类航空史上一座崭新的殿堂。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张勇初步掌握了地效翼飞行器的综合知识,他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驾驶飞行器上天,这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大家伙,却不像他平时驾驭的船艇那样听话,左右画龙,上下颠簸,越是手忙脚乱越出汗,就是控制不住这艘“飞船”。这时候的张勇服气了,他学的既不是小时候的马车、四轮子,也不是部队的船艇,而是涉及空气动力学、机械制造学、结构力学、电器电路知识、气象知识等航空、航海方面的多学科知识。他是在和飞行器打交道,一个战斗机驾驶员需要学3年才能上天,可他才学了3个月就想遨游海天,当然不能那么简单。
张勇先后拜了多位师傅,有地效翼飞行器的总设计师,有参与飞船设计的博士,有我国地效翼飞行器的第一代驾驶员,还有飞过运输机、战斗机的试飞员,张勇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长,强壮筋骨,丰富大脑。
一次张勇进行驾船训练,船艇从启动、浮航、滑水都很顺利,当飞行器滑行到500米处时,一艘渔船正从航道横穿!如果不及时避让,飞行器就有可能撞上渔船,后果严重。张勇大惊失色,额头上的汗水冒了出来。机舱的电风扇吹来的冷风像电光石火一般使他瞬间清醒,他脑海中闪现出设计这架飞行器的李总工程师告诉他的绝招:将一直向后拉的方向舵迅速推到中立位置,机头向下一压,船尾立刻翘起,飞船瞬间离开水面,尔后迅速将升降舵向后拉,将加速杆推至最大功率,飞船迅即向上攀升,从渔船上空飞速掠过,渔民趴伏在船上,脸都吓白了。这几十秒的瞬间反应是张勇长时间学习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开过多年运输机和战斗机的陆师傅告诫张勇:熟悉飞船的操作规程要达到像熟悉自己的身体一样随心所欲,操作飞行器要像摆弄自己的10个手指头一样熟练。只有艺高才能胆大。张勇很感激地看着默不作声的“飞船”这个手足一般的战友,它从当年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变成了服从命令的忠实伙伴。张勇也从一只默默无闻的水鸭子变成了在祖国界湖上空凌空翱翔的雄鹰。
我看过一个资料: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侦察卫星从里海上空掠过,发现在里海上有一个飞行物体态庞大、速度惊人,他们认为地球人还不能拥有如此怪异的飞行器,西方人惊呼为“里海怪物”。这种飞行器有许多的优点,但也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在飞行过程中,它使用的介质既不是纯空气,也不是纯水流,而是含有大量水的雾汽,在贴近水面飞行时会吸入浪花,贴地飞行会吸入碎片和杂物,对发动机产生致命的影响;它在起飞阶段既要经受地面的冲击和震动,又需要耐受海水的腐蚀,既要用材足够结实,又不能太重;它在整个飞行过程中由于是超低空飞行,地面气流受环境干扰,变化莫测,海情、浪高、风速都会对它的飞行产生重要影响。飞行器从水面进入大气,又从大气进入水面,两种介质交替使用会使机体受到巨大冲击,造成飞行器上下颠簸,甚至翻转、机翼折断!当年的“里海怪物”一次飞行事故,十几个机组人员无一生还。
——张勇自述
2007年9月11日,地效翼飞行器航行日志记载:“今天巡逻艇右发动机因故停车。处理结果:操作船艇平稳滑行进行紧急启动,启动成功。”航行日志这两行简单的文字,记载了张勇驾驶地效翼飞行器一年以来最危险的一次飞行经历。
那一天,张勇驾船执行任务。平静的兴凯湖面7级风骤然兴起,湖水似奔腾的野马,巨浪撞击,涛声惊人。为了安全,张勇和副驾驶员齐小亮操纵方向舵向右侧转弯返航。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在飞船迅速转弯时,螺旋桨搅起的水雾进入右发动机气道,造成右发动机熄火!张勇脑海中立刻显现出教员的告诫:如果单侧发动机停转,另一侧发动机继续工作就会使飞船出现大角度倾斜,控制不了,就会造成机毁人亡!眨眼间,右侧发动机转速表指针归零。船艇重心向右倾斜30度,飞船开始剧烈摇晃,座舱里搭载的执勤战士发出一阵阵惊呼。只见他一边用力向左打方向舵,一边降低左发动机转速,同时向副驾驶下达口令:保持操作一致。齐小亮衣服已经湿透,看着张勇果断、沉稳地眼神,小齐咚咚跳动的心逐渐平稳下来。接着,张勇迅速扭动钥匙,重新启动右侧发动机,发动机“轰”然一声后,又恢复了平静,启动失败。他再次按下发动机按钮,右螺旋桨空转几圈后又停了下来,启动再次失败。时间一秒一秒迅速过去,船体开始加大倾斜。右侧机翼已贴上水面,激起片片水花。这位熟悉发动机的老战士突然想到,会不会是发动机够不上油,他立刻启动注油泵往汽缸内注油,边注油边启动。终于,发动机发出强有力的剧烈回声,螺旋桨缓慢而有力地转动起来。一圈、二圈、十圈……转速逐渐加快,点火成功!双侧发动机平稳地轰鸣,它所形成的动力牵引着飞船再次在湖面上平稳航行。
这次熄火,张勇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他用电话与王教员、李总工程师、陆师傅反复探讨,这些驾驶我国第一代地效翼飞行器的老驾驶员也从未在飞行中遭遇过单侧发动机熄火。张勇在与各位专家们的探讨中形成了新的共识:飞行器空中停车的一个重要教训,是由于飞船在设计上将注油泵放在油箱外侧,和油箱上沿平齐,当飞机转弯时,油箱内的燃油向一侧倾斜,当这一侧发动机停车时,就会造成注油泵与油箱一侧短暂性接触不到油,供油短路,造成单侧发动机点火困难。他把这个教训通告了研制飞行器的老总和工程师们,他们也感到这方面需要改进。
如何操纵单机熄火后的飞船,张勇也总结出自己的心得:当右发动机熄火时,首先要降低左发动机的转速,再向左打方向舵,用飞船向左转向的力量来抵消右发动机熄火造成的向右拉力,能使飞机短时间保持平稳飞行,再进行紧急启动。当重新启动发动机时,必须借助注油泵的力量向气缸注油,这才能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点火成功。
这就是中国军队第一位地效翼飞行器驾驶员为今后驾驭这种飞船的千百名官兵们留下的珍贵经验。作为一名普通的战士,处理这一次危机,他更多的可能是后怕。他的可贵就在于他没有停留在害怕阶段,而是追根求源,去探求极易造成重大事故的单机熄火原因。他甚至还在探讨如果3次启动不成功怎么办?如果继续飞行,后果不堪设想。他认为最后一招就是把左侧发动机也停下来,形成双机熄火,靠着地屏效应使飞船平稳滑翔降落。
一种新型飞行装备从研制到列装最难的是试飞阶段,这时候人们不仅考虑的是这种装备的先进性、独特性,更追求它的安全性、稳定性。从1934年,芬兰的第一架地效翼飞船开始,人类对这种装备的试飞已经70多年,美国、英国、德国、苏联、日本、法国、瑞典、瑞士,甚至台湾都有一批专家先后研制过这种飞行器,可几年后相继下马。其原因就是这种飞行器稳定性不够,安全系数不够,至今坚持下来而且技术相对成熟的是俄罗斯。但俄罗斯的一些核心技术,并不向他国提供,我们只能走自主研制的道路。我国的3个海军司令都曾乘坐过正在研制中的地效翼飞船,表达了他们对这种未来战争中将发挥重大作用的新装备的渴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勇这次重大飞行事故的成功预防和可贵探索,就显得弥足珍贵。就像沈阳军区一位领导说的那样:“这是全军第一艘地效翼船,你是我军第一代驾驶员。杨利伟是全军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你是全军第一个驾驶地效翼船的人,你没有杨利伟飞得那样高,杨利伟也没有你飞得那样低,你和杨利伟都一样,都是我军的第一人,将来同样被载入史册!”
在我军新装备列装历史上,很可能由于有了张勇而会加快地效翼飞行器大批量装备部队的步伐,他让我们一些战略方向的指挥员增强了对这种新装备的信心。它的列装不仅结束了在中俄最大界湖上无巡逻船艇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在我国几百万平方公里的碧海蓝天间增添一种崭新的装备。它像一个神奇的婴儿一样将会成长为一个魅力无比的巨人。
我在研究所的录像上看到了国外装载导弹的地效翼船。由于飞船可以利用地面效应超低空高速飞行,起降距离短,可以不用设专用机场,不受风浪、潮汐、雷区的影响,既可以作为长途奔袭的投送工具,也可以装备导弹系统用于低空突击,还可以遂行多种支援和作战保障任务。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一架第四代战斗机上亿元的投资可以造近10架地效翼飞船,如果在未来的登岛作战中,我们有上万架搭载导弹的地效翼飞船去突击敌人的防御前沿和纵深,去攻击敌人的航母编队,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张勇自述
地效翼飞行器的研制,近几年突然热了起来。俄罗斯已经造出时速500公里,装载400名士兵,搭载近20辆坦克的大型地效翼飞船。他们的“河上客车”、“小鹰”、“雌鹞”等机型有成熟的技术。美国在该领域的发展也逐步加速,俄美在地效翼船之间竞争已渐趋白热化。这种竞争首先是人才的争夺,我国研制地效飞船的科研所,两位试飞员已经快70岁了,他们急需技术成熟、心理素质良好的年轻试飞员。
他们看中了张勇,地方某研究所的蔡所长发出了邀请。他提供了优厚的待遇和条件:有试飞任务的夏季月工资6000元,每试飞一次7000元;没有试飞任务的冬季月工资16000元,家属可以随同迁往无锡,所里负责安排工作,给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
优厚的待遇令张勇目瞪口呆,平均月工资近万元,一年就是10多万,一架新型飞机试飞成功,最少需要试飞40余次,这又是近30万元。张勇可以试飞30年,一年40万,30年就是个千万富翁。这对于一个月薪只有2000多元、家属为别人打工月薪只有800元的士官,这个诱惑太大了!张勇开始动心了,他整夜睡不着觉,“去”和“不去”让他焦虑不安。他打电话给妻子,妻子石丹高兴万分。“太好了!无锡多好呀,山清水秀,佳木斯太冷,到那里我们就不用两地分居了,你一年回家不到40天,这哪像个家呀!”
妻子石丹是个活泼开朗的北方姑娘,谈恋爱时她相中了张勇的正直、厚道,顶住父母的压力嫁给了张勇。生下女儿后,她才感觉到做军人妻子的艰辛。女儿10个月的时候,突然高烧38摄氏度。父母在外县,家里只有她一个人,漆黑的夜晚望着高烧的女儿她十分慌乱,抱着女儿打车赶到医院。打头皮针很费劲,女儿疼哭了,输完液已经半夜,她抱着女儿往家赶。看着别人家的小夫妻看护着生病的宝宝,而她和女儿形单影孤,石丹流下了酸楚的泪水。她想给张勇打电话,又怕丈夫回不来干着急,把掏出来的电话又装了回去。
一天,家里夜间突然停电,平时没有预备电筒和蜡烛,四周漆黑。她抱着女儿十分害怕。抽油烟机坏了,做饭时,满屋子都是烟,打开窗户放烟,把娘俩冻坏了,石丹给孩子裹上被子,还是冷得直发抖。下水道堵了,却又不敢找人来修,怕那些不明来历的民工知道家里的情况。为不耽误张勇的巡逻执勤只好向父母哭诉。两天后,石丹的父亲从富锦市赶来,跑了100多公里的路来为女儿捅下水道,这位塑料厂的厂长哭笑不得。这位长着一双美丽大眼睛的北方姑娘,对能在太湖边无锡团聚十分向往。她告诉我们,还不会说话的女儿特别想爸爸,每当张勇和石丹通电话,女儿就会高声喊叫,也要和爸爸说话。女儿的话像唱歌,也许只有远在几百公里外界湖巡逻的爸爸能够听懂。
张勇依然拿不定主意:“觉得哪儿也没有部队好,部队花了几十万元把我培养成地效翼船飞行员,我怎能说走就走呢?部队留我,就在部队干!”第一次交锋石丹败下阵来。
石丹又动员父亲去劝张勇。这位跑了100多公里为女儿捅过下水道的岳父心里也有怨气:“在部队也干十几年了,该尽的义务也尽了,也该为家里操操心,也该为妻子、孩子做点贡献,免得我们老人还跟着操心。”
面对岳父,张勇的回答挺客气:“我是部队的一员,走与留不是我说了算!”当谈话结果反馈给妻子石丹时,妻子在电话里发怒了:“你长不长脑袋?干这么多年,你还不是一个兵吗?这么好的事你上哪找去?”
“我一走,飞船就没人会开了,这个装备就没人会用了。”
“自然会有人用,离开你部队还能解散?”
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蔡所长还在继续打催问电话,他告诫张勇:“要好好想一想,部队不养老,这个机会很难得,你想来我们随时都欢迎!”张勇并不瞒着石丹,把消息又反馈给妻子,妻子请来张勇的父亲进行劝说。没想到张勇的老父亲态度坚决。
“啥也不要想,哪也不要去,部队有出息,还是当兵好!你爹当年想当兵也没体检上,你要珍惜军人生活。”
妈妈也有态度:“尊重你爸爸选择,首先考虑部队需要!”
当年入伍时,父亲贷款80多万承包3座砖厂,家里还有一个养着几百头猪的养猪场。张勇很想留在家里帮父亲一把,可父亲态度坚决:“你到部队去锻炼吧!那里是出息人的地方!”还有一年,张勇刚调到艇队,在一次帮厨中意外烧伤了半拉脸,还没有找对象的张勇生怕落下疤。祸不单行,父亲在维修屋顶时从房上摔下来,头骨摔裂15公分,在医院抢救。张勇回家看望,告诉父亲想转业回家帮父亲料理家业。父亲从昏睡中清醒过来,虽然躺在病床上,但态度依然很明确:“我们这些老兵团战士都穿过绿军装,60年代紧急战备,一声紧急集合号,背起枪,抓起手榴弹,上车就奔赴边境。你妈妈拿起白被单裹上你趴在雪地里参加防空演习。我们对部队都有很深的感情,是边防军人保护着东北这片肥沃的土地。你要珍惜当兵的经历,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
当我们来到张勇在佳木斯市那80平方米温馨的小家时,看到张勇的岳母为支持女婿在边防线上站岗巡逻,从100公里外的老家赶来帮助女儿照看外孙女。看着这老少三代女人,总觉得家里缺少些什么,作为一个“家”,它是不完整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说,张勇有一位伟大的父亲,伟大的母亲!哪个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儿女生活富裕,哪个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全家团聚呢?这位兵团老战士,这位从山东移民到黑龙江闯关东人的后代,有着异乎常人的博大胸怀。他富裕了,年收入近百万,他有能力去报效祖国,他这种报国之情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焕发了出来。他花十几万元在佳木斯给儿子买了房子,他几千几千地拿出生活费养育自己的孙女,就是不愿意让儿子离开部队。他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去表达了一个富裕之后边民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他告诉我们:“让张勇在部队好好干,有出息!”
我有些遗憾地反问他:“部队有出息却没有钱呐!”他笑了,没有回答。其实,什么样的语言会比这位兵团老战士的行动更有说服力呢?
采访结束,张勇和艇队政委姜涛盛情邀请我乘坐地效翼飞行器。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大家伙”行吗?安全吗?如果没有风险为什么在科研单位试飞一次7000元补贴?可面对张勇和政委姜涛热情的眼光,我忐忑不安地走进机舱。飞船发出震耳的轰鸣,这个“家伙”破浪滑行,前进、加速,在巨大的颠簸声中腾空而起。我突然一阵眩晕,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我的潜意识里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这个危险的怪物会不会在拿战士的生命开玩笑?我下意识地看了看机舱顶部的逃生窗。飞行器在岸上看很大,一进入烟波浩淼的兴凯湖就像一只贴水飞行的湖鸥。飞行器一旦腾空,借助地屏效应开始平稳飞行。我从侧面看着张勇坦然、镇定的面容,我的情绪稳定下来,猛然间百感交集:
张勇是一个具有合金钢般素质的好小伙子!他对党和军队忠诚,诱惑袭来不离不弃;他对战友、对亲人正直、厚道,赢得了战友和亲人的信赖;他胆量超人,一个高中生经过几个月的学习竟然驾机腾空;他聪颖、智慧,向着高新科技高峰冲击,凭着对高科技武器的迷恋,短时间成为内行。
一个出色的战士,有勇无谋不行,有勇有谋不忠诚不厚道也不行。众多素质的集合,才冶炼出一块响当当的“合金钢”。它既有硬度,又有韧性,能经受住各种复杂的考验,张勇,你是一个了不起的兵!
飞行器贴水降落在湖面上,尾部和两翼浮箱划出长长的浪花,机体滑向岸边。我走出舱外,心情从起飞时的紧张状态解脱出来,站在飞船旁,握着张勇粗大有力的手,望着一望无垠的兴凯湖,心情豁然开朗。
图片摄影:郝胜武
我在湖州学习时,老师说:地效翼飞行器是一种具有超低空巡航能力的运载工具和作战平台,它的诞生过程十分神奇。1932年5月24日,德国一架“多克斯”水上飞机正在大西洋上空飞行,突然,发动机油路堵塞,转速降低,飞机下落,一场机毁人亡的事件顷刻就要发生。当飞机掉到距水面10米左右时,不知从哪来了一种神奇的升力,奇迹般地托住了飞机,并让它始终保持一个高度在海面上飞行,最终将飞机完好无损地送到地面。
科学家被震动了,他们不以为这是神的力量,空气动力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地屏效应。于是,人们利用这个效应设计出了地效翼飞行器,这种飞行器贴着水面1.5-6米的高度飞行。它比船的速度快,每小时达500多公里,而又比飞机的载重量大,一架飞机只能载重自身重量的20%,而地效翼飞行器却能载重自身重量的50%,它具有很强的突防能力。由于超低空飞行,可以避开敌方雷达,神不知、鬼不觉出现在敌大型舰艇的面前,它造价低廉,造一架第四代战斗机的钱可以造多架地效翼飞行器。
——张勇自述
张勇第一次接触地效翼飞行器是在2003年。他走进这艘“飞船”的座舱,好家伙,近20个仪表盘,看得他眼花缭乱,光各种按钮就110多个。临来时,听说要学习一种新的船,张勇并没有当回事,不就是新船吗?一个驾驶船艇6年的老兵,什么样的船没开过?无非是速度快点,设备先进点,没问题。可在这个全世界知名的一流研究所里,听留学苏联老专家讲“仰角”、“垂尾”、“失重”、“临界值”、“地屏效应”……他这个中学文化的脑袋立刻大了起来,就像一头迷茫的牛犊突然闯进了瓷器店,让他不知所措。他嘴起泡,尿黄尿,睡不着觉。当老师讲什么:“桁、梁、肋、蒙皮”时,他突然想起了家里盖房子的“大梁、椽子、檩子”,他需要建立起一系列新的概念从而夯实航空知识的地基。他这个水鸭子要走进人类航空史上一座崭新的殿堂。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张勇初步掌握了地效翼飞行器的综合知识,他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驾驶飞行器上天,这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大家伙,却不像他平时驾驭的船艇那样听话,左右画龙,上下颠簸,越是手忙脚乱越出汗,就是控制不住这艘“飞船”。这时候的张勇服气了,他学的既不是小时候的马车、四轮子,也不是部队的船艇,而是涉及空气动力学、机械制造学、结构力学、电器电路知识、气象知识等航空、航海方面的多学科知识。他是在和飞行器打交道,一个战斗机驾驶员需要学3年才能上天,可他才学了3个月就想遨游海天,当然不能那么简单。
张勇先后拜了多位师傅,有地效翼飞行器的总设计师,有参与飞船设计的博士,有我国地效翼飞行器的第一代驾驶员,还有飞过运输机、战斗机的试飞员,张勇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长,强壮筋骨,丰富大脑。
一次张勇进行驾船训练,船艇从启动、浮航、滑水都很顺利,当飞行器滑行到500米处时,一艘渔船正从航道横穿!如果不及时避让,飞行器就有可能撞上渔船,后果严重。张勇大惊失色,额头上的汗水冒了出来。机舱的电风扇吹来的冷风像电光石火一般使他瞬间清醒,他脑海中闪现出设计这架飞行器的李总工程师告诉他的绝招:将一直向后拉的方向舵迅速推到中立位置,机头向下一压,船尾立刻翘起,飞船瞬间离开水面,尔后迅速将升降舵向后拉,将加速杆推至最大功率,飞船迅即向上攀升,从渔船上空飞速掠过,渔民趴伏在船上,脸都吓白了。这几十秒的瞬间反应是张勇长时间学习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开过多年运输机和战斗机的陆师傅告诫张勇:熟悉飞船的操作规程要达到像熟悉自己的身体一样随心所欲,操作飞行器要像摆弄自己的10个手指头一样熟练。只有艺高才能胆大。张勇很感激地看着默不作声的“飞船”这个手足一般的战友,它从当年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变成了服从命令的忠实伙伴。张勇也从一只默默无闻的水鸭子变成了在祖国界湖上空凌空翱翔的雄鹰。
我看过一个资料: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侦察卫星从里海上空掠过,发现在里海上有一个飞行物体态庞大、速度惊人,他们认为地球人还不能拥有如此怪异的飞行器,西方人惊呼为“里海怪物”。这种飞行器有许多的优点,但也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在飞行过程中,它使用的介质既不是纯空气,也不是纯水流,而是含有大量水的雾汽,在贴近水面飞行时会吸入浪花,贴地飞行会吸入碎片和杂物,对发动机产生致命的影响;它在起飞阶段既要经受地面的冲击和震动,又需要耐受海水的腐蚀,既要用材足够结实,又不能太重;它在整个飞行过程中由于是超低空飞行,地面气流受环境干扰,变化莫测,海情、浪高、风速都会对它的飞行产生重要影响。飞行器从水面进入大气,又从大气进入水面,两种介质交替使用会使机体受到巨大冲击,造成飞行器上下颠簸,甚至翻转、机翼折断!当年的“里海怪物”一次飞行事故,十几个机组人员无一生还。
——张勇自述
2007年9月11日,地效翼飞行器航行日志记载:“今天巡逻艇右发动机因故停车。处理结果:操作船艇平稳滑行进行紧急启动,启动成功。”航行日志这两行简单的文字,记载了张勇驾驶地效翼飞行器一年以来最危险的一次飞行经历。
那一天,张勇驾船执行任务。平静的兴凯湖面7级风骤然兴起,湖水似奔腾的野马,巨浪撞击,涛声惊人。为了安全,张勇和副驾驶员齐小亮操纵方向舵向右侧转弯返航。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在飞船迅速转弯时,螺旋桨搅起的水雾进入右发动机气道,造成右发动机熄火!张勇脑海中立刻显现出教员的告诫:如果单侧发动机停转,另一侧发动机继续工作就会使飞船出现大角度倾斜,控制不了,就会造成机毁人亡!眨眼间,右侧发动机转速表指针归零。船艇重心向右倾斜30度,飞船开始剧烈摇晃,座舱里搭载的执勤战士发出一阵阵惊呼。只见他一边用力向左打方向舵,一边降低左发动机转速,同时向副驾驶下达口令:保持操作一致。齐小亮衣服已经湿透,看着张勇果断、沉稳地眼神,小齐咚咚跳动的心逐渐平稳下来。接着,张勇迅速扭动钥匙,重新启动右侧发动机,发动机“轰”然一声后,又恢复了平静,启动失败。他再次按下发动机按钮,右螺旋桨空转几圈后又停了下来,启动再次失败。时间一秒一秒迅速过去,船体开始加大倾斜。右侧机翼已贴上水面,激起片片水花。这位熟悉发动机的老战士突然想到,会不会是发动机够不上油,他立刻启动注油泵往汽缸内注油,边注油边启动。终于,发动机发出强有力的剧烈回声,螺旋桨缓慢而有力地转动起来。一圈、二圈、十圈……转速逐渐加快,点火成功!双侧发动机平稳地轰鸣,它所形成的动力牵引着飞船再次在湖面上平稳航行。
这次熄火,张勇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他用电话与王教员、李总工程师、陆师傅反复探讨,这些驾驶我国第一代地效翼飞行器的老驾驶员也从未在飞行中遭遇过单侧发动机熄火。张勇在与各位专家们的探讨中形成了新的共识:飞行器空中停车的一个重要教训,是由于飞船在设计上将注油泵放在油箱外侧,和油箱上沿平齐,当飞机转弯时,油箱内的燃油向一侧倾斜,当这一侧发动机停车时,就会造成注油泵与油箱一侧短暂性接触不到油,供油短路,造成单侧发动机点火困难。他把这个教训通告了研制飞行器的老总和工程师们,他们也感到这方面需要改进。
如何操纵单机熄火后的飞船,张勇也总结出自己的心得:当右发动机熄火时,首先要降低左发动机的转速,再向左打方向舵,用飞船向左转向的力量来抵消右发动机熄火造成的向右拉力,能使飞机短时间保持平稳飞行,再进行紧急启动。当重新启动发动机时,必须借助注油泵的力量向气缸注油,这才能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点火成功。
这就是中国军队第一位地效翼飞行器驾驶员为今后驾驭这种飞船的千百名官兵们留下的珍贵经验。作为一名普通的战士,处理这一次危机,他更多的可能是后怕。他的可贵就在于他没有停留在害怕阶段,而是追根求源,去探求极易造成重大事故的单机熄火原因。他甚至还在探讨如果3次启动不成功怎么办?如果继续飞行,后果不堪设想。他认为最后一招就是把左侧发动机也停下来,形成双机熄火,靠着地屏效应使飞船平稳滑翔降落。
一种新型飞行装备从研制到列装最难的是试飞阶段,这时候人们不仅考虑的是这种装备的先进性、独特性,更追求它的安全性、稳定性。从1934年,芬兰的第一架地效翼飞船开始,人类对这种装备的试飞已经70多年,美国、英国、德国、苏联、日本、法国、瑞典、瑞士,甚至台湾都有一批专家先后研制过这种飞行器,可几年后相继下马。其原因就是这种飞行器稳定性不够,安全系数不够,至今坚持下来而且技术相对成熟的是俄罗斯。但俄罗斯的一些核心技术,并不向他国提供,我们只能走自主研制的道路。我国的3个海军司令都曾乘坐过正在研制中的地效翼飞船,表达了他们对这种未来战争中将发挥重大作用的新装备的渴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勇这次重大飞行事故的成功预防和可贵探索,就显得弥足珍贵。就像沈阳军区一位领导说的那样:“这是全军第一艘地效翼船,你是我军第一代驾驶员。杨利伟是全军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你是全军第一个驾驶地效翼船的人,你没有杨利伟飞得那样高,杨利伟也没有你飞得那样低,你和杨利伟都一样,都是我军的第一人,将来同样被载入史册!”
在我军新装备列装历史上,很可能由于有了张勇而会加快地效翼飞行器大批量装备部队的步伐,他让我们一些战略方向的指挥员增强了对这种新装备的信心。它的列装不仅结束了在中俄最大界湖上无巡逻船艇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在我国几百万平方公里的碧海蓝天间增添一种崭新的装备。它像一个神奇的婴儿一样将会成长为一个魅力无比的巨人。
我在研究所的录像上看到了国外装载导弹的地效翼船。由于飞船可以利用地面效应超低空高速飞行,起降距离短,可以不用设专用机场,不受风浪、潮汐、雷区的影响,既可以作为长途奔袭的投送工具,也可以装备导弹系统用于低空突击,还可以遂行多种支援和作战保障任务。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一架第四代战斗机上亿元的投资可以造近10架地效翼飞船,如果在未来的登岛作战中,我们有上万架搭载导弹的地效翼飞船去突击敌人的防御前沿和纵深,去攻击敌人的航母编队,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张勇自述
地效翼飞行器的研制,近几年突然热了起来。俄罗斯已经造出时速500公里,装载400名士兵,搭载近20辆坦克的大型地效翼飞船。他们的“河上客车”、“小鹰”、“雌鹞”等机型有成熟的技术。美国在该领域的发展也逐步加速,俄美在地效翼船之间竞争已渐趋白热化。这种竞争首先是人才的争夺,我国研制地效飞船的科研所,两位试飞员已经快70岁了,他们急需技术成熟、心理素质良好的年轻试飞员。
他们看中了张勇,地方某研究所的蔡所长发出了邀请。他提供了优厚的待遇和条件:有试飞任务的夏季月工资6000元,每试飞一次7000元;没有试飞任务的冬季月工资16000元,家属可以随同迁往无锡,所里负责安排工作,给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
优厚的待遇令张勇目瞪口呆,平均月工资近万元,一年就是10多万,一架新型飞机试飞成功,最少需要试飞40余次,这又是近30万元。张勇可以试飞30年,一年40万,30年就是个千万富翁。这对于一个月薪只有2000多元、家属为别人打工月薪只有800元的士官,这个诱惑太大了!张勇开始动心了,他整夜睡不着觉,“去”和“不去”让他焦虑不安。他打电话给妻子,妻子石丹高兴万分。“太好了!无锡多好呀,山清水秀,佳木斯太冷,到那里我们就不用两地分居了,你一年回家不到40天,这哪像个家呀!”
妻子石丹是个活泼开朗的北方姑娘,谈恋爱时她相中了张勇的正直、厚道,顶住父母的压力嫁给了张勇。生下女儿后,她才感觉到做军人妻子的艰辛。女儿10个月的时候,突然高烧38摄氏度。父母在外县,家里只有她一个人,漆黑的夜晚望着高烧的女儿她十分慌乱,抱着女儿打车赶到医院。打头皮针很费劲,女儿疼哭了,输完液已经半夜,她抱着女儿往家赶。看着别人家的小夫妻看护着生病的宝宝,而她和女儿形单影孤,石丹流下了酸楚的泪水。她想给张勇打电话,又怕丈夫回不来干着急,把掏出来的电话又装了回去。
一天,家里夜间突然停电,平时没有预备电筒和蜡烛,四周漆黑。她抱着女儿十分害怕。抽油烟机坏了,做饭时,满屋子都是烟,打开窗户放烟,把娘俩冻坏了,石丹给孩子裹上被子,还是冷得直发抖。下水道堵了,却又不敢找人来修,怕那些不明来历的民工知道家里的情况。为不耽误张勇的巡逻执勤只好向父母哭诉。两天后,石丹的父亲从富锦市赶来,跑了100多公里的路来为女儿捅下水道,这位塑料厂的厂长哭笑不得。这位长着一双美丽大眼睛的北方姑娘,对能在太湖边无锡团聚十分向往。她告诉我们,还不会说话的女儿特别想爸爸,每当张勇和石丹通电话,女儿就会高声喊叫,也要和爸爸说话。女儿的话像唱歌,也许只有远在几百公里外界湖巡逻的爸爸能够听懂。
张勇依然拿不定主意:“觉得哪儿也没有部队好,部队花了几十万元把我培养成地效翼船飞行员,我怎能说走就走呢?部队留我,就在部队干!”第一次交锋石丹败下阵来。
石丹又动员父亲去劝张勇。这位跑了100多公里为女儿捅过下水道的岳父心里也有怨气:“在部队也干十几年了,该尽的义务也尽了,也该为家里操操心,也该为妻子、孩子做点贡献,免得我们老人还跟着操心。”
面对岳父,张勇的回答挺客气:“我是部队的一员,走与留不是我说了算!”当谈话结果反馈给妻子石丹时,妻子在电话里发怒了:“你长不长脑袋?干这么多年,你还不是一个兵吗?这么好的事你上哪找去?”
“我一走,飞船就没人会开了,这个装备就没人会用了。”
“自然会有人用,离开你部队还能解散?”
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蔡所长还在继续打催问电话,他告诫张勇:“要好好想一想,部队不养老,这个机会很难得,你想来我们随时都欢迎!”张勇并不瞒着石丹,把消息又反馈给妻子,妻子请来张勇的父亲进行劝说。没想到张勇的老父亲态度坚决。
“啥也不要想,哪也不要去,部队有出息,还是当兵好!你爹当年想当兵也没体检上,你要珍惜军人生活。”
妈妈也有态度:“尊重你爸爸选择,首先考虑部队需要!”
当年入伍时,父亲贷款80多万承包3座砖厂,家里还有一个养着几百头猪的养猪场。张勇很想留在家里帮父亲一把,可父亲态度坚决:“你到部队去锻炼吧!那里是出息人的地方!”还有一年,张勇刚调到艇队,在一次帮厨中意外烧伤了半拉脸,还没有找对象的张勇生怕落下疤。祸不单行,父亲在维修屋顶时从房上摔下来,头骨摔裂15公分,在医院抢救。张勇回家看望,告诉父亲想转业回家帮父亲料理家业。父亲从昏睡中清醒过来,虽然躺在病床上,但态度依然很明确:“我们这些老兵团战士都穿过绿军装,60年代紧急战备,一声紧急集合号,背起枪,抓起手榴弹,上车就奔赴边境。你妈妈拿起白被单裹上你趴在雪地里参加防空演习。我们对部队都有很深的感情,是边防军人保护着东北这片肥沃的土地。你要珍惜当兵的经历,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
当我们来到张勇在佳木斯市那80平方米温馨的小家时,看到张勇的岳母为支持女婿在边防线上站岗巡逻,从100公里外的老家赶来帮助女儿照看外孙女。看着这老少三代女人,总觉得家里缺少些什么,作为一个“家”,它是不完整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说,张勇有一位伟大的父亲,伟大的母亲!哪个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儿女生活富裕,哪个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全家团聚呢?这位兵团老战士,这位从山东移民到黑龙江闯关东人的后代,有着异乎常人的博大胸怀。他富裕了,年收入近百万,他有能力去报效祖国,他这种报国之情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焕发了出来。他花十几万元在佳木斯给儿子买了房子,他几千几千地拿出生活费养育自己的孙女,就是不愿意让儿子离开部队。他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去表达了一个富裕之后边民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他告诉我们:“让张勇在部队好好干,有出息!”
我有些遗憾地反问他:“部队有出息却没有钱呐!”他笑了,没有回答。其实,什么样的语言会比这位兵团老战士的行动更有说服力呢?
采访结束,张勇和艇队政委姜涛盛情邀请我乘坐地效翼飞行器。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大家伙”行吗?安全吗?如果没有风险为什么在科研单位试飞一次7000元补贴?可面对张勇和政委姜涛热情的眼光,我忐忑不安地走进机舱。飞船发出震耳的轰鸣,这个“家伙”破浪滑行,前进、加速,在巨大的颠簸声中腾空而起。我突然一阵眩晕,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我的潜意识里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这个危险的怪物会不会在拿战士的生命开玩笑?我下意识地看了看机舱顶部的逃生窗。飞行器在岸上看很大,一进入烟波浩淼的兴凯湖就像一只贴水飞行的湖鸥。飞行器一旦腾空,借助地屏效应开始平稳飞行。我从侧面看着张勇坦然、镇定的面容,我的情绪稳定下来,猛然间百感交集:
张勇是一个具有合金钢般素质的好小伙子!他对党和军队忠诚,诱惑袭来不离不弃;他对战友、对亲人正直、厚道,赢得了战友和亲人的信赖;他胆量超人,一个高中生经过几个月的学习竟然驾机腾空;他聪颖、智慧,向着高新科技高峰冲击,凭着对高科技武器的迷恋,短时间成为内行。
一个出色的战士,有勇无谋不行,有勇有谋不忠诚不厚道也不行。众多素质的集合,才冶炼出一块响当当的“合金钢”。它既有硬度,又有韧性,能经受住各种复杂的考验,张勇,你是一个了不起的兵!
飞行器贴水降落在湖面上,尾部和两翼浮箱划出长长的浪花,机体滑向岸边。我走出舱外,心情从起飞时的紧张状态解脱出来,站在飞船旁,握着张勇粗大有力的手,望着一望无垠的兴凯湖,心情豁然开朗。
图片摄影:郝胜武
我在湖州学习时,老师说:地效翼飞行器是一种具有超低空巡航能力的运载工具和作战平台,它的诞生过程十分神奇。1932年5月24日,德国一架“多克斯”水上飞机正在大西洋上空飞行,突然,发动机油路堵塞,转速降低,飞机下落,一场机毁人亡的事件顷刻就要发生。当飞机掉到距水面10米左右时,不知从哪来了一种神奇的升力,奇迹般地托住了飞机,并让它始终保持一个高度在海面上飞行,最终将飞机完好无损地送到地面。
科学家被震动了,他们不以为这是神的力量,空气动力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地屏效应。于是,人们利用这个效应设计出了地效翼飞行器,这种飞行器贴着水面1.5-6米的高度飞行。它比船的速度快,每小时达500多公里,而又比飞机的载重量大,一架飞机只能载重自身重量的20%,而地效翼飞行器却能载重自身重量的50%,它具有很强的突防能力。由于超低空飞行,可以避开敌方雷达,神不知、鬼不觉出现在敌大型舰艇的面前,它造价低廉,造一架第四代战斗机的钱可以造多架地效翼飞行器。
——张勇自述
张勇第一次接触地效翼飞行器是在2003年。他走进这艘“飞船”的座舱,好家伙,近20个仪表盘,看得他眼花缭乱,光各种按钮就110多个。临来时,听说要学习一种新的船,张勇并没有当回事,不就是新船吗?一个驾驶船艇6年的老兵,什么样的船没开过?无非是速度快点,设备先进点,没问题。可在这个全世界知名的一流研究所里,听留学苏联老专家讲“仰角”、“垂尾”、“失重”、“临界值”、“地屏效应”……他这个中学文化的脑袋立刻大了起来,就像一头迷茫的牛犊突然闯进了瓷器店,让他不知所措。他嘴起泡,尿黄尿,睡不着觉。当老师讲什么:“桁、梁、肋、蒙皮”时,他突然想起了家里盖房子的“大梁、椽子、檩子”,他需要建立起一系列新的概念从而夯实航空知识的地基。他这个水鸭子要走进人类航空史上一座崭新的殿堂。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张勇初步掌握了地效翼飞行器的综合知识,他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驾驶飞行器上天,这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大家伙,却不像他平时驾驭的船艇那样听话,左右画龙,上下颠簸,越是手忙脚乱越出汗,就是控制不住这艘“飞船”。这时候的张勇服气了,他学的既不是小时候的马车、四轮子,也不是部队的船艇,而是涉及空气动力学、机械制造学、结构力学、电器电路知识、气象知识等航空、航海方面的多学科知识。他是在和飞行器打交道,一个战斗机驾驶员需要学3年才能上天,可他才学了3个月就想遨游海天,当然不能那么简单。
张勇先后拜了多位师傅,有地效翼飞行器的总设计师,有参与飞船设计的博士,有我国地效翼飞行器的第一代驾驶员,还有飞过运输机、战斗机的试飞员,张勇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长,强壮筋骨,丰富大脑。
一次张勇进行驾船训练,船艇从启动、浮航、滑水都很顺利,当飞行器滑行到500米处时,一艘渔船正从航道横穿!如果不及时避让,飞行器就有可能撞上渔船,后果严重。张勇大惊失色,额头上的汗水冒了出来。机舱的电风扇吹来的冷风像电光石火一般使他瞬间清醒,他脑海中闪现出设计这架飞行器的李总工程师告诉他的绝招:将一直向后拉的方向舵迅速推到中立位置,机头向下一压,船尾立刻翘起,飞船瞬间离开水面,尔后迅速将升降舵向后拉,将加速杆推至最大功率,飞船迅即向上攀升,从渔船上空飞速掠过,渔民趴伏在船上,脸都吓白了。这几十秒的瞬间反应是张勇长时间学习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开过多年运输机和战斗机的陆师傅告诫张勇:熟悉飞船的操作规程要达到像熟悉自己的身体一样随心所欲,操作飞行器要像摆弄自己的10个手指头一样熟练。只有艺高才能胆大。张勇很感激地看着默不作声的“飞船”这个手足一般的战友,它从当年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变成了服从命令的忠实伙伴。张勇也从一只默默无闻的水鸭子变成了在祖国界湖上空凌空翱翔的雄鹰。
我看过一个资料: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侦察卫星从里海上空掠过,发现在里海上有一个飞行物体态庞大、速度惊人,他们认为地球人还不能拥有如此怪异的飞行器,西方人惊呼为“里海怪物”。这种飞行器有许多的优点,但也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在飞行过程中,它使用的介质既不是纯空气,也不是纯水流,而是含有大量水的雾汽,在贴近水面飞行时会吸入浪花,贴地飞行会吸入碎片和杂物,对发动机产生致命的影响;它在起飞阶段既要经受地面的冲击和震动,又需要耐受海水的腐蚀,既要用材足够结实,又不能太重;它在整个飞行过程中由于是超低空飞行,地面气流受环境干扰,变化莫测,海情、浪高、风速都会对它的飞行产生重要影响。飞行器从水面进入大气,又从大气进入水面,两种介质交替使用会使机体受到巨大冲击,造成飞行器上下颠簸,甚至翻转、机翼折断!当年的“里海怪物”一次飞行事故,十几个机组人员无一生还。
——张勇自述
2007年9月11日,地效翼飞行器航行日志记载:“今天巡逻艇右发动机因故停车。处理结果:操作船艇平稳滑行进行紧急启动,启动成功。”航行日志这两行简单的文字,记载了张勇驾驶地效翼飞行器一年以来最危险的一次飞行经历。
那一天,张勇驾船执行任务。平静的兴凯湖面7级风骤然兴起,湖水似奔腾的野马,巨浪撞击,涛声惊人。为了安全,张勇和副驾驶员齐小亮操纵方向舵向右侧转弯返航。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在飞船迅速转弯时,螺旋桨搅起的水雾进入右发动机气道,造成右发动机熄火!张勇脑海中立刻显现出教员的告诫:如果单侧发动机停转,另一侧发动机继续工作就会使飞船出现大角度倾斜,控制不了,就会造成机毁人亡!眨眼间,右侧发动机转速表指针归零。船艇重心向右倾斜30度,飞船开始剧烈摇晃,座舱里搭载的执勤战士发出一阵阵惊呼。只见他一边用力向左打方向舵,一边降低左发动机转速,同时向副驾驶下达口令:保持操作一致。齐小亮衣服已经湿透,看着张勇果断、沉稳地眼神,小齐咚咚跳动的心逐渐平稳下来。接着,张勇迅速扭动钥匙,重新启动右侧发动机,发动机“轰”然一声后,又恢复了平静,启动失败。他再次按下发动机按钮,右螺旋桨空转几圈后又停了下来,启动再次失败。时间一秒一秒迅速过去,船体开始加大倾斜。右侧机翼已贴上水面,激起片片水花。这位熟悉发动机的老战士突然想到,会不会是发动机够不上油,他立刻启动注油泵往汽缸内注油,边注油边启动。终于,发动机发出强有力的剧烈回声,螺旋桨缓慢而有力地转动起来。一圈、二圈、十圈……转速逐渐加快,点火成功!双侧发动机平稳地轰鸣,它所形成的动力牵引着飞船再次在湖面上平稳航行。
这次熄火,张勇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他用电话与王教员、李总工程师、陆师傅反复探讨,这些驾驶我国第一代地效翼飞行器的老驾驶员也从未在飞行中遭遇过单侧发动机熄火。张勇在与各位专家们的探讨中形成了新的共识:飞行器空中停车的一个重要教训,是由于飞船在设计上将注油泵放在油箱外侧,和油箱上沿平齐,当飞机转弯时,油箱内的燃油向一侧倾斜,当这一侧发动机停车时,就会造成注油泵与油箱一侧短暂性接触不到油,供油短路,造成单侧发动机点火困难。他把这个教训通告了研制飞行器的老总和工程师们,他们也感到这方面需要改进。
如何操纵单机熄火后的飞船,张勇也总结出自己的心得:当右发动机熄火时,首先要降低左发动机的转速,再向左打方向舵,用飞船向左转向的力量来抵消右发动机熄火造成的向右拉力,能使飞机短时间保持平稳飞行,再进行紧急启动。当重新启动发动机时,必须借助注油泵的力量向气缸注油,这才能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点火成功。
这就是中国军队第一位地效翼飞行器驾驶员为今后驾驭这种飞船的千百名官兵们留下的珍贵经验。作为一名普通的战士,处理这一次危机,他更多的可能是后怕。他的可贵就在于他没有停留在害怕阶段,而是追根求源,去探求极易造成重大事故的单机熄火原因。他甚至还在探讨如果3次启动不成功怎么办?如果继续飞行,后果不堪设想。他认为最后一招就是把左侧发动机也停下来,形成双机熄火,靠着地屏效应使飞船平稳滑翔降落。
一种新型飞行装备从研制到列装最难的是试飞阶段,这时候人们不仅考虑的是这种装备的先进性、独特性,更追求它的安全性、稳定性。从1934年,芬兰的第一架地效翼飞船开始,人类对这种装备的试飞已经70多年,美国、英国、德国、苏联、日本、法国、瑞典、瑞士,甚至台湾都有一批专家先后研制过这种飞行器,可几年后相继下马。其原因就是这种飞行器稳定性不够,安全系数不够,至今坚持下来而且技术相对成熟的是俄罗斯。但俄罗斯的一些核心技术,并不向他国提供,我们只能走自主研制的道路。我国的3个海军司令都曾乘坐过正在研制中的地效翼飞船,表达了他们对这种未来战争中将发挥重大作用的新装备的渴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勇这次重大飞行事故的成功预防和可贵探索,就显得弥足珍贵。就像沈阳军区一位领导说的那样:“这是全军第一艘地效翼船,你是我军第一代驾驶员。杨利伟是全军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你是全军第一个驾驶地效翼船的人,你没有杨利伟飞得那样高,杨利伟也没有你飞得那样低,你和杨利伟都一样,都是我军的第一人,将来同样被载入史册!”
在我军新装备列装历史上,很可能由于有了张勇而会加快地效翼飞行器大批量装备部队的步伐,他让我们一些战略方向的指挥员增强了对这种新装备的信心。它的列装不仅结束了在中俄最大界湖上无巡逻船艇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在我国几百万平方公里的碧海蓝天间增添一种崭新的装备。它像一个神奇的婴儿一样将会成长为一个魅力无比的巨人。
我在研究所的录像上看到了国外装载导弹的地效翼船。由于飞船可以利用地面效应超低空高速飞行,起降距离短,可以不用设专用机场,不受风浪、潮汐、雷区的影响,既可以作为长途奔袭的投送工具,也可以装备导弹系统用于低空突击,还可以遂行多种支援和作战保障任务。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一架第四代战斗机上亿元的投资可以造近10架地效翼飞船,如果在未来的登岛作战中,我们有上万架搭载导弹的地效翼飞船去突击敌人的防御前沿和纵深,去攻击敌人的航母编队,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张勇自述
地效翼飞行器的研制,近几年突然热了起来。俄罗斯已经造出时速500公里,装载400名士兵,搭载近20辆坦克的大型地效翼飞船。他们的“河上客车”、“小鹰”、“雌鹞”等机型有成熟的技术。美国在该领域的发展也逐步加速,俄美在地效翼船之间竞争已渐趋白热化。这种竞争首先是人才的争夺,我国研制地效飞船的科研所,两位试飞员已经快70岁了,他们急需技术成熟、心理素质良好的年轻试飞员。
他们看中了张勇,地方某研究所的蔡所长发出了邀请。他提供了优厚的待遇和条件:有试飞任务的夏季月工资6000元,每试飞一次7000元;没有试飞任务的冬季月工资16000元,家属可以随同迁往无锡,所里负责安排工作,给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
优厚的待遇令张勇目瞪口呆,平均月工资近万元,一年就是10多万,一架新型飞机试飞成功,最少需要试飞40余次,这又是近30万元。张勇可以试飞30年,一年40万,30年就是个千万富翁。这对于一个月薪只有2000多元、家属为别人打工月薪只有800元的士官,这个诱惑太大了!张勇开始动心了,他整夜睡不着觉,“去”和“不去”让他焦虑不安。他打电话给妻子,妻子石丹高兴万分。“太好了!无锡多好呀,山清水秀,佳木斯太冷,到那里我们就不用两地分居了,你一年回家不到40天,这哪像个家呀!”
妻子石丹是个活泼开朗的北方姑娘,谈恋爱时她相中了张勇的正直、厚道,顶住父母的压力嫁给了张勇。生下女儿后,她才感觉到做军人妻子的艰辛。女儿10个月的时候,突然高烧38摄氏度。父母在外县,家里只有她一个人,漆黑的夜晚望着高烧的女儿她十分慌乱,抱着女儿打车赶到医院。打头皮针很费劲,女儿疼哭了,输完液已经半夜,她抱着女儿往家赶。看着别人家的小夫妻看护着生病的宝宝,而她和女儿形单影孤,石丹流下了酸楚的泪水。她想给张勇打电话,又怕丈夫回不来干着急,把掏出来的电话又装了回去。
一天,家里夜间突然停电,平时没有预备电筒和蜡烛,四周漆黑。她抱着女儿十分害怕。抽油烟机坏了,做饭时,满屋子都是烟,打开窗户放烟,把娘俩冻坏了,石丹给孩子裹上被子,还是冷得直发抖。下水道堵了,却又不敢找人来修,怕那些不明来历的民工知道家里的情况。为不耽误张勇的巡逻执勤只好向父母哭诉。两天后,石丹的父亲从富锦市赶来,跑了100多公里的路来为女儿捅下水道,这位塑料厂的厂长哭笑不得。这位长着一双美丽大眼睛的北方姑娘,对能在太湖边无锡团聚十分向往。她告诉我们,还不会说话的女儿特别想爸爸,每当张勇和石丹通电话,女儿就会高声喊叫,也要和爸爸说话。女儿的话像唱歌,也许只有远在几百公里外界湖巡逻的爸爸能够听懂。
张勇依然拿不定主意:“觉得哪儿也没有部队好,部队花了几十万元把我培养成地效翼船飞行员,我怎能说走就走呢?部队留我,就在部队干!”第一次交锋石丹败下阵来。
石丹又动员父亲去劝张勇。这位跑了100多公里为女儿捅过下水道的岳父心里也有怨气:“在部队也干十几年了,该尽的义务也尽了,也该为家里操操心,也该为妻子、孩子做点贡献,免得我们老人还跟着操心。”
面对岳父,张勇的回答挺客气:“我是部队的一员,走与留不是我说了算!”当谈话结果反馈给妻子石丹时,妻子在电话里发怒了:“你长不长脑袋?干这么多年,你还不是一个兵吗?这么好的事你上哪找去?”
“我一走,飞船就没人会开了,这个装备就没人会用了。”
“自然会有人用,离开你部队还能解散?”
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蔡所长还在继续打催问电话,他告诫张勇:“要好好想一想,部队不养老,这个机会很难得,你想来我们随时都欢迎!”张勇并不瞒着石丹,把消息又反馈给妻子,妻子请来张勇的父亲进行劝说。没想到张勇的老父亲态度坚决。
“啥也不要想,哪也不要去,部队有出息,还是当兵好!你爹当年想当兵也没体检上,你要珍惜军人生活。”
妈妈也有态度:“尊重你爸爸选择,首先考虑部队需要!”
当年入伍时,父亲贷款80多万承包3座砖厂,家里还有一个养着几百头猪的养猪场。张勇很想留在家里帮父亲一把,可父亲态度坚决:“你到部队去锻炼吧!那里是出息人的地方!”还有一年,张勇刚调到艇队,在一次帮厨中意外烧伤了半拉脸,还没有找对象的张勇生怕落下疤。祸不单行,父亲在维修屋顶时从房上摔下来,头骨摔裂15公分,在医院抢救。张勇回家看望,告诉父亲想转业回家帮父亲料理家业。父亲从昏睡中清醒过来,虽然躺在病床上,但态度依然很明确:“我们这些老兵团战士都穿过绿军装,60年代紧急战备,一声紧急集合号,背起枪,抓起手榴弹,上车就奔赴边境。你妈妈拿起白被单裹上你趴在雪地里参加防空演习。我们对部队都有很深的感情,是边防军人保护着东北这片肥沃的土地。你要珍惜当兵的经历,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
当我们来到张勇在佳木斯市那80平方米温馨的小家时,看到张勇的岳母为支持女婿在边防线上站岗巡逻,从100公里外的老家赶来帮助女儿照看外孙女。看着这老少三代女人,总觉得家里缺少些什么,作为一个“家”,它是不完整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说,张勇有一位伟大的父亲,伟大的母亲!哪个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儿女生活富裕,哪个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全家团聚呢?这位兵团老战士,这位从山东移民到黑龙江闯关东人的后代,有着异乎常人的博大胸怀。他富裕了,年收入近百万,他有能力去报效祖国,他这种报国之情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焕发了出来。他花十几万元在佳木斯给儿子买了房子,他几千几千地拿出生活费养育自己的孙女,就是不愿意让儿子离开部队。他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去表达了一个富裕之后边民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他告诉我们:“让张勇在部队好好干,有出息!”
我有些遗憾地反问他:“部队有出息却没有钱呐!”他笑了,没有回答。其实,什么样的语言会比这位兵团老战士的行动更有说服力呢?
采访结束,张勇和艇队政委姜涛盛情邀请我乘坐地效翼飞行器。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大家伙”行吗?安全吗?如果没有风险为什么在科研单位试飞一次7000元补贴?可面对张勇和政委姜涛热情的眼光,我忐忑不安地走进机舱。飞船发出震耳的轰鸣,这个“家伙”破浪滑行,前进、加速,在巨大的颠簸声中腾空而起。我突然一阵眩晕,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我的潜意识里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这个危险的怪物会不会在拿战士的生命开玩笑?我下意识地看了看机舱顶部的逃生窗。飞行器在岸上看很大,一进入烟波浩淼的兴凯湖就像一只贴水飞行的湖鸥。飞行器一旦腾空,借助地屏效应开始平稳飞行。我从侧面看着张勇坦然、镇定的面容,我的情绪稳定下来,猛然间百感交集:
张勇是一个具有合金钢般素质的好小伙子!他对党和军队忠诚,诱惑袭来不离不弃;他对战友、对亲人正直、厚道,赢得了战友和亲人的信赖;他胆量超人,一个高中生经过几个月的学习竟然驾机腾空;他聪颖、智慧,向着高新科技高峰冲击,凭着对高科技武器的迷恋,短时间成为内行。
一个出色的战士,有勇无谋不行,有勇有谋不忠诚不厚道也不行。众多素质的集合,才冶炼出一块响当当的“合金钢”。它既有硬度,又有韧性,能经受住各种复杂的考验,张勇,你是一个了不起的兵!
飞行器贴水降落在湖面上,尾部和两翼浮箱划出长长的浪花,机体滑向岸边。我走出舱外,心情从起飞时的紧张状态解脱出来,站在飞船旁,握着张勇粗大有力的手,望着一望无垠的兴凯湖,心情豁然开朗。
图片摄影:郝胜武
我在湖州学习时,老师说:地效翼飞行器是一种具有超低空巡航能力的运载工具和作战平台,它的诞生过程十分神奇。1932年5月24日,德国一架“多克斯”水上飞机正在大西洋上空飞行,突然,发动机油路堵塞,转速降低,飞机下落,一场机毁人亡的事件顷刻就要发生。当飞机掉到距水面10米左右时,不知从哪来了一种神奇的升力,奇迹般地托住了飞机,并让它始终保持一个高度在海面上飞行,最终将飞机完好无损地送到地面。
科学家被震动了,他们不以为这是神的力量,空气动力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地屏效应。于是,人们利用这个效应设计出了地效翼飞行器,这种飞行器贴着水面1.5-6米的高度飞行。它比船的速度快,每小时达500多公里,而又比飞机的载重量大,一架飞机只能载重自身重量的20%,而地效翼飞行器却能载重自身重量的50%,它具有很强的突防能力。由于超低空飞行,可以避开敌方雷达,神不知、鬼不觉出现在敌大型舰艇的面前,它造价低廉,造一架第四代战斗机的钱可以造多架地效翼飞行器。
——张勇自述
张勇第一次接触地效翼飞行器是在2003年。他走进这艘“飞船”的座舱,好家伙,近20个仪表盘,看得他眼花缭乱,光各种按钮就110多个。临来时,听说要学习一种新的船,张勇并没有当回事,不就是新船吗?一个驾驶船艇6年的老兵,什么样的船没开过?无非是速度快点,设备先进点,没问题。可在这个全世界知名的一流研究所里,听留学苏联老专家讲“仰角”、“垂尾”、“失重”、“临界值”、“地屏效应”……他这个中学文化的脑袋立刻大了起来,就像一头迷茫的牛犊突然闯进了瓷器店,让他不知所措。他嘴起泡,尿黄尿,睡不着觉。当老师讲什么:“桁、梁、肋、蒙皮”时,他突然想起了家里盖房子的“大梁、椽子、檩子”,他需要建立起一系列新的概念从而夯实航空知识的地基。他这个水鸭子要走进人类航空史上一座崭新的殿堂。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张勇初步掌握了地效翼飞行器的综合知识,他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驾驶飞行器上天,这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大家伙,却不像他平时驾驭的船艇那样听话,左右画龙,上下颠簸,越是手忙脚乱越出汗,就是控制不住这艘“飞船”。这时候的张勇服气了,他学的既不是小时候的马车、四轮子,也不是部队的船艇,而是涉及空气动力学、机械制造学、结构力学、电器电路知识、气象知识等航空、航海方面的多学科知识。他是在和飞行器打交道,一个战斗机驾驶员需要学3年才能上天,可他才学了3个月就想遨游海天,当然不能那么简单。
张勇先后拜了多位师傅,有地效翼飞行器的总设计师,有参与飞船设计的博士,有我国地效翼飞行器的第一代驾驶员,还有飞过运输机、战斗机的试飞员,张勇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长,强壮筋骨,丰富大脑。
一次张勇进行驾船训练,船艇从启动、浮航、滑水都很顺利,当飞行器滑行到500米处时,一艘渔船正从航道横穿!如果不及时避让,飞行器就有可能撞上渔船,后果严重。张勇大惊失色,额头上的汗水冒了出来。机舱的电风扇吹来的冷风像电光石火一般使他瞬间清醒,他脑海中闪现出设计这架飞行器的李总工程师告诉他的绝招:将一直向后拉的方向舵迅速推到中立位置,机头向下一压,船尾立刻翘起,飞船瞬间离开水面,尔后迅速将升降舵向后拉,将加速杆推至最大功率,飞船迅即向上攀升,从渔船上空飞速掠过,渔民趴伏在船上,脸都吓白了。这几十秒的瞬间反应是张勇长时间学习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开过多年运输机和战斗机的陆师傅告诫张勇:熟悉飞船的操作规程要达到像熟悉自己的身体一样随心所欲,操作飞行器要像摆弄自己的10个手指头一样熟练。只有艺高才能胆大。张勇很感激地看着默不作声的“飞船”这个手足一般的战友,它从当年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变成了服从命令的忠实伙伴。张勇也从一只默默无闻的水鸭子变成了在祖国界湖上空凌空翱翔的雄鹰。
我看过一个资料: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侦察卫星从里海上空掠过,发现在里海上有一个飞行物体态庞大、速度惊人,他们认为地球人还不能拥有如此怪异的飞行器,西方人惊呼为“里海怪物”。这种飞行器有许多的优点,但也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在飞行过程中,它使用的介质既不是纯空气,也不是纯水流,而是含有大量水的雾汽,在贴近水面飞行时会吸入浪花,贴地飞行会吸入碎片和杂物,对发动机产生致命的影响;它在起飞阶段既要经受地面的冲击和震动,又需要耐受海水的腐蚀,既要用材足够结实,又不能太重;它在整个飞行过程中由于是超低空飞行,地面气流受环境干扰,变化莫测,海情、浪高、风速都会对它的飞行产生重要影响。飞行器从水面进入大气,又从大气进入水面,两种介质交替使用会使机体受到巨大冲击,造成飞行器上下颠簸,甚至翻转、机翼折断!当年的“里海怪物”一次飞行事故,十几个机组人员无一生还。
——张勇自述
2007年9月11日,地效翼飞行器航行日志记载:“今天巡逻艇右发动机因故停车。处理结果:操作船艇平稳滑行进行紧急启动,启动成功。”航行日志这两行简单的文字,记载了张勇驾驶地效翼飞行器一年以来最危险的一次飞行经历。
那一天,张勇驾船执行任务。平静的兴凯湖面7级风骤然兴起,湖水似奔腾的野马,巨浪撞击,涛声惊人。为了安全,张勇和副驾驶员齐小亮操纵方向舵向右侧转弯返航。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在飞船迅速转弯时,螺旋桨搅起的水雾进入右发动机气道,造成右发动机熄火!张勇脑海中立刻显现出教员的告诫:如果单侧发动机停转,另一侧发动机继续工作就会使飞船出现大角度倾斜,控制不了,就会造成机毁人亡!眨眼间,右侧发动机转速表指针归零。船艇重心向右倾斜30度,飞船开始剧烈摇晃,座舱里搭载的执勤战士发出一阵阵惊呼。只见他一边用力向左打方向舵,一边降低左发动机转速,同时向副驾驶下达口令:保持操作一致。齐小亮衣服已经湿透,看着张勇果断、沉稳地眼神,小齐咚咚跳动的心逐渐平稳下来。接着,张勇迅速扭动钥匙,重新启动右侧发动机,发动机“轰”然一声后,又恢复了平静,启动失败。他再次按下发动机按钮,右螺旋桨空转几圈后又停了下来,启动再次失败。时间一秒一秒迅速过去,船体开始加大倾斜。右侧机翼已贴上水面,激起片片水花。这位熟悉发动机的老战士突然想到,会不会是发动机够不上油,他立刻启动注油泵往汽缸内注油,边注油边启动。终于,发动机发出强有力的剧烈回声,螺旋桨缓慢而有力地转动起来。一圈、二圈、十圈……转速逐渐加快,点火成功!双侧发动机平稳地轰鸣,它所形成的动力牵引着飞船再次在湖面上平稳航行。
这次熄火,张勇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他用电话与王教员、李总工程师、陆师傅反复探讨,这些驾驶我国第一代地效翼飞行器的老驾驶员也从未在飞行中遭遇过单侧发动机熄火。张勇在与各位专家们的探讨中形成了新的共识:飞行器空中停车的一个重要教训,是由于飞船在设计上将注油泵放在油箱外侧,和油箱上沿平齐,当飞机转弯时,油箱内的燃油向一侧倾斜,当这一侧发动机停车时,就会造成注油泵与油箱一侧短暂性接触不到油,供油短路,造成单侧发动机点火困难。他把这个教训通告了研制飞行器的老总和工程师们,他们也感到这方面需要改进。
如何操纵单机熄火后的飞船,张勇也总结出自己的心得:当右发动机熄火时,首先要降低左发动机的转速,再向左打方向舵,用飞船向左转向的力量来抵消右发动机熄火造成的向右拉力,能使飞机短时间保持平稳飞行,再进行紧急启动。当重新启动发动机时,必须借助注油泵的力量向气缸注油,这才能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点火成功。
这就是中国军队第一位地效翼飞行器驾驶员为今后驾驭这种飞船的千百名官兵们留下的珍贵经验。作为一名普通的战士,处理这一次危机,他更多的可能是后怕。他的可贵就在于他没有停留在害怕阶段,而是追根求源,去探求极易造成重大事故的单机熄火原因。他甚至还在探讨如果3次启动不成功怎么办?如果继续飞行,后果不堪设想。他认为最后一招就是把左侧发动机也停下来,形成双机熄火,靠着地屏效应使飞船平稳滑翔降落。
一种新型飞行装备从研制到列装最难的是试飞阶段,这时候人们不仅考虑的是这种装备的先进性、独特性,更追求它的安全性、稳定性。从1934年,芬兰的第一架地效翼飞船开始,人类对这种装备的试飞已经70多年,美国、英国、德国、苏联、日本、法国、瑞典、瑞士,甚至台湾都有一批专家先后研制过这种飞行器,可几年后相继下马。其原因就是这种飞行器稳定性不够,安全系数不够,至今坚持下来而且技术相对成熟的是俄罗斯。但俄罗斯的一些核心技术,并不向他国提供,我们只能走自主研制的道路。我国的3个海军司令都曾乘坐过正在研制中的地效翼飞船,表达了他们对这种未来战争中将发挥重大作用的新装备的渴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勇这次重大飞行事故的成功预防和可贵探索,就显得弥足珍贵。就像沈阳军区一位领导说的那样:“这是全军第一艘地效翼船,你是我军第一代驾驶员。杨利伟是全军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你是全军第一个驾驶地效翼船的人,你没有杨利伟飞得那样高,杨利伟也没有你飞得那样低,你和杨利伟都一样,都是我军的第一人,将来同样被载入史册!”
在我军新装备列装历史上,很可能由于有了张勇而会加快地效翼飞行器大批量装备部队的步伐,他让我们一些战略方向的指挥员增强了对这种新装备的信心。它的列装不仅结束了在中俄最大界湖上无巡逻船艇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在我国几百万平方公里的碧海蓝天间增添一种崭新的装备。它像一个神奇的婴儿一样将会成长为一个魅力无比的巨人。
我在研究所的录像上看到了国外装载导弹的地效翼船。由于飞船可以利用地面效应超低空高速飞行,起降距离短,可以不用设专用机场,不受风浪、潮汐、雷区的影响,既可以作为长途奔袭的投送工具,也可以装备导弹系统用于低空突击,还可以遂行多种支援和作战保障任务。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一架第四代战斗机上亿元的投资可以造近10架地效翼飞船,如果在未来的登岛作战中,我们有上万架搭载导弹的地效翼飞船去突击敌人的防御前沿和纵深,去攻击敌人的航母编队,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张勇自述
地效翼飞行器的研制,近几年突然热了起来。俄罗斯已经造出时速500公里,装载400名士兵,搭载近20辆坦克的大型地效翼飞船。他们的“河上客车”、“小鹰”、“雌鹞”等机型有成熟的技术。美国在该领域的发展也逐步加速,俄美在地效翼船之间竞争已渐趋白热化。这种竞争首先是人才的争夺,我国研制地效飞船的科研所,两位试飞员已经快70岁了,他们急需技术成熟、心理素质良好的年轻试飞员。
他们看中了张勇,地方某研究所的蔡所长发出了邀请。他提供了优厚的待遇和条件:有试飞任务的夏季月工资6000元,每试飞一次7000元;没有试飞任务的冬季月工资16000元,家属可以随同迁往无锡,所里负责安排工作,给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
优厚的待遇令张勇目瞪口呆,平均月工资近万元,一年就是10多万,一架新型飞机试飞成功,最少需要试飞40余次,这又是近30万元。张勇可以试飞30年,一年40万,30年就是个千万富翁。这对于一个月薪只有2000多元、家属为别人打工月薪只有800元的士官,这个诱惑太大了!张勇开始动心了,他整夜睡不着觉,“去”和“不去”让他焦虑不安。他打电话给妻子,妻子石丹高兴万分。“太好了!无锡多好呀,山清水秀,佳木斯太冷,到那里我们就不用两地分居了,你一年回家不到40天,这哪像个家呀!”
妻子石丹是个活泼开朗的北方姑娘,谈恋爱时她相中了张勇的正直、厚道,顶住父母的压力嫁给了张勇。生下女儿后,她才感觉到做军人妻子的艰辛。女儿10个月的时候,突然高烧38摄氏度。父母在外县,家里只有她一个人,漆黑的夜晚望着高烧的女儿她十分慌乱,抱着女儿打车赶到医院。打头皮针很费劲,女儿疼哭了,输完液已经半夜,她抱着女儿往家赶。看着别人家的小夫妻看护着生病的宝宝,而她和女儿形单影孤,石丹流下了酸楚的泪水。她想给张勇打电话,又怕丈夫回不来干着急,把掏出来的电话又装了回去。
一天,家里夜间突然停电,平时没有预备电筒和蜡烛,四周漆黑。她抱着女儿十分害怕。抽油烟机坏了,做饭时,满屋子都是烟,打开窗户放烟,把娘俩冻坏了,石丹给孩子裹上被子,还是冷得直发抖。下水道堵了,却又不敢找人来修,怕那些不明来历的民工知道家里的情况。为不耽误张勇的巡逻执勤只好向父母哭诉。两天后,石丹的父亲从富锦市赶来,跑了100多公里的路来为女儿捅下水道,这位塑料厂的厂长哭笑不得。这位长着一双美丽大眼睛的北方姑娘,对能在太湖边无锡团聚十分向往。她告诉我们,还不会说话的女儿特别想爸爸,每当张勇和石丹通电话,女儿就会高声喊叫,也要和爸爸说话。女儿的话像唱歌,也许只有远在几百公里外界湖巡逻的爸爸能够听懂。
张勇依然拿不定主意:“觉得哪儿也没有部队好,部队花了几十万元把我培养成地效翼船飞行员,我怎能说走就走呢?部队留我,就在部队干!”第一次交锋石丹败下阵来。
石丹又动员父亲去劝张勇。这位跑了100多公里为女儿捅过下水道的岳父心里也有怨气:“在部队也干十几年了,该尽的义务也尽了,也该为家里操操心,也该为妻子、孩子做点贡献,免得我们老人还跟着操心。”
面对岳父,张勇的回答挺客气:“我是部队的一员,走与留不是我说了算!”当谈话结果反馈给妻子石丹时,妻子在电话里发怒了:“你长不长脑袋?干这么多年,你还不是一个兵吗?这么好的事你上哪找去?”
“我一走,飞船就没人会开了,这个装备就没人会用了。”
“自然会有人用,离开你部队还能解散?”
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蔡所长还在继续打催问电话,他告诫张勇:“要好好想一想,部队不养老,这个机会很难得,你想来我们随时都欢迎!”张勇并不瞒着石丹,把消息又反馈给妻子,妻子请来张勇的父亲进行劝说。没想到张勇的老父亲态度坚决。
“啥也不要想,哪也不要去,部队有出息,还是当兵好!你爹当年想当兵也没体检上,你要珍惜军人生活。”
妈妈也有态度:“尊重你爸爸选择,首先考虑部队需要!”
当年入伍时,父亲贷款80多万承包3座砖厂,家里还有一个养着几百头猪的养猪场。张勇很想留在家里帮父亲一把,可父亲态度坚决:“你到部队去锻炼吧!那里是出息人的地方!”还有一年,张勇刚调到艇队,在一次帮厨中意外烧伤了半拉脸,还没有找对象的张勇生怕落下疤。祸不单行,父亲在维修屋顶时从房上摔下来,头骨摔裂15公分,在医院抢救。张勇回家看望,告诉父亲想转业回家帮父亲料理家业。父亲从昏睡中清醒过来,虽然躺在病床上,但态度依然很明确:“我们这些老兵团战士都穿过绿军装,60年代紧急战备,一声紧急集合号,背起枪,抓起手榴弹,上车就奔赴边境。你妈妈拿起白被单裹上你趴在雪地里参加防空演习。我们对部队都有很深的感情,是边防军人保护着东北这片肥沃的土地。你要珍惜当兵的经历,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
当我们来到张勇在佳木斯市那80平方米温馨的小家时,看到张勇的岳母为支持女婿在边防线上站岗巡逻,从100公里外的老家赶来帮助女儿照看外孙女。看着这老少三代女人,总觉得家里缺少些什么,作为一个“家”,它是不完整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说,张勇有一位伟大的父亲,伟大的母亲!哪个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儿女生活富裕,哪个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全家团聚呢?这位兵团老战士,这位从山东移民到黑龙江闯关东人的后代,有着异乎常人的博大胸怀。他富裕了,年收入近百万,他有能力去报效祖国,他这种报国之情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焕发了出来。他花十几万元在佳木斯给儿子买了房子,他几千几千地拿出生活费养育自己的孙女,就是不愿意让儿子离开部队。他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去表达了一个富裕之后边民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他告诉我们:“让张勇在部队好好干,有出息!”
我有些遗憾地反问他:“部队有出息却没有钱呐!”他笑了,没有回答。其实,什么样的语言会比这位兵团老战士的行动更有说服力呢?
采访结束,张勇和艇队政委姜涛盛情邀请我乘坐地效翼飞行器。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大家伙”行吗?安全吗?如果没有风险为什么在科研单位试飞一次7000元补贴?可面对张勇和政委姜涛热情的眼光,我忐忑不安地走进机舱。飞船发出震耳的轰鸣,这个“家伙”破浪滑行,前进、加速,在巨大的颠簸声中腾空而起。我突然一阵眩晕,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我的潜意识里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这个危险的怪物会不会在拿战士的生命开玩笑?我下意识地看了看机舱顶部的逃生窗。飞行器在岸上看很大,一进入烟波浩淼的兴凯湖就像一只贴水飞行的湖鸥。飞行器一旦腾空,借助地屏效应开始平稳飞行。我从侧面看着张勇坦然、镇定的面容,我的情绪稳定下来,猛然间百感交集:
张勇是一个具有合金钢般素质的好小伙子!他对党和军队忠诚,诱惑袭来不离不弃;他对战友、对亲人正直、厚道,赢得了战友和亲人的信赖;他胆量超人,一个高中生经过几个月的学习竟然驾机腾空;他聪颖、智慧,向着高新科技高峰冲击,凭着对高科技武器的迷恋,短时间成为内行。
一个出色的战士,有勇无谋不行,有勇有谋不忠诚不厚道也不行。众多素质的集合,才冶炼出一块响当当的“合金钢”。它既有硬度,又有韧性,能经受住各种复杂的考验,张勇,你是一个了不起的兵!
飞行器贴水降落在湖面上,尾部和两翼浮箱划出长长的浪花,机体滑向岸边。我走出舱外,心情从起飞时的紧张状态解脱出来,站在飞船旁,握着张勇粗大有力的手,望着一望无垠的兴凯湖,心情豁然开朗。
图片摄影:郝胜武
我在湖州学习时,老师说:地效翼飞行器是一种具有超低空巡航能力的运载工具和作战平台,它的诞生过程十分神奇。1932年5月24日,德国一架“多克斯”水上飞机正在大西洋上空飞行,突然,发动机油路堵塞,转速降低,飞机下落,一场机毁人亡的事件顷刻就要发生。当飞机掉到距水面10米左右时,不知从哪来了一种神奇的升力,奇迹般地托住了飞机,并让它始终保持一个高度在海面上飞行,最终将飞机完好无损地送到地面。
科学家被震动了,他们不以为这是神的力量,空气动力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地屏效应。于是,人们利用这个效应设计出了地效翼飞行器,这种飞行器贴着水面1.5-6米的高度飞行。它比船的速度快,每小时达500多公里,而又比飞机的载重量大,一架飞机只能载重自身重量的20%,而地效翼飞行器却能载重自身重量的50%,它具有很强的突防能力。由于超低空飞行,可以避开敌方雷达,神不知、鬼不觉出现在敌大型舰艇的面前,它造价低廉,造一架第四代战斗机的钱可以造多架地效翼飞行器。
——张勇自述
张勇第一次接触地效翼飞行器是在2003年。他走进这艘“飞船”的座舱,好家伙,近20个仪表盘,看得他眼花缭乱,光各种按钮就110多个。临来时,听说要学习一种新的船,张勇并没有当回事,不就是新船吗?一个驾驶船艇6年的老兵,什么样的船没开过?无非是速度快点,设备先进点,没问题。可在这个全世界知名的一流研究所里,听留学苏联老专家讲“仰角”、“垂尾”、“失重”、“临界值”、“地屏效应”……他这个中学文化的脑袋立刻大了起来,就像一头迷茫的牛犊突然闯进了瓷器店,让他不知所措。他嘴起泡,尿黄尿,睡不着觉。当老师讲什么:“桁、梁、肋、蒙皮”时,他突然想起了家里盖房子的“大梁、椽子、檩子”,他需要建立起一系列新的概念从而夯实航空知识的地基。他这个水鸭子要走进人类航空史上一座崭新的殿堂。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张勇初步掌握了地效翼飞行器的综合知识,他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驾驶飞行器上天,这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大家伙,却不像他平时驾驭的船艇那样听话,左右画龙,上下颠簸,越是手忙脚乱越出汗,就是控制不住这艘“飞船”。这时候的张勇服气了,他学的既不是小时候的马车、四轮子,也不是部队的船艇,而是涉及空气动力学、机械制造学、结构力学、电器电路知识、气象知识等航空、航海方面的多学科知识。他是在和飞行器打交道,一个战斗机驾驶员需要学3年才能上天,可他才学了3个月就想遨游海天,当然不能那么简单。
张勇先后拜了多位师傅,有地效翼飞行器的总设计师,有参与飞船设计的博士,有我国地效翼飞行器的第一代驾驶员,还有飞过运输机、战斗机的试飞员,张勇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长,强壮筋骨,丰富大脑。
一次张勇进行驾船训练,船艇从启动、浮航、滑水都很顺利,当飞行器滑行到500米处时,一艘渔船正从航道横穿!如果不及时避让,飞行器就有可能撞上渔船,后果严重。张勇大惊失色,额头上的汗水冒了出来。机舱的电风扇吹来的冷风像电光石火一般使他瞬间清醒,他脑海中闪现出设计这架飞行器的李总工程师告诉他的绝招:将一直向后拉的方向舵迅速推到中立位置,机头向下一压,船尾立刻翘起,飞船瞬间离开水面,尔后迅速将升降舵向后拉,将加速杆推至最大功率,飞船迅即向上攀升,从渔船上空飞速掠过,渔民趴伏在船上,脸都吓白了。这几十秒的瞬间反应是张勇长时间学习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开过多年运输机和战斗机的陆师傅告诫张勇:熟悉飞船的操作规程要达到像熟悉自己的身体一样随心所欲,操作飞行器要像摆弄自己的10个手指头一样熟练。只有艺高才能胆大。张勇很感激地看着默不作声的“飞船”这个手足一般的战友,它从当年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变成了服从命令的忠实伙伴。张勇也从一只默默无闻的水鸭子变成了在祖国界湖上空凌空翱翔的雄鹰。
我看过一个资料: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侦察卫星从里海上空掠过,发现在里海上有一个飞行物体态庞大、速度惊人,他们认为地球人还不能拥有如此怪异的飞行器,西方人惊呼为“里海怪物”。这种飞行器有许多的优点,但也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在飞行过程中,它使用的介质既不是纯空气,也不是纯水流,而是含有大量水的雾汽,在贴近水面飞行时会吸入浪花,贴地飞行会吸入碎片和杂物,对发动机产生致命的影响;它在起飞阶段既要经受地面的冲击和震动,又需要耐受海水的腐蚀,既要用材足够结实,又不能太重;它在整个飞行过程中由于是超低空飞行,地面气流受环境干扰,变化莫测,海情、浪高、风速都会对它的飞行产生重要影响。飞行器从水面进入大气,又从大气进入水面,两种介质交替使用会使机体受到巨大冲击,造成飞行器上下颠簸,甚至翻转、机翼折断!当年的“里海怪物”一次飞行事故,十几个机组人员无一生还。
——张勇自述
2007年9月11日,地效翼飞行器航行日志记载:“今天巡逻艇右发动机因故停车。处理结果:操作船艇平稳滑行进行紧急启动,启动成功。”航行日志这两行简单的文字,记载了张勇驾驶地效翼飞行器一年以来最危险的一次飞行经历。
那一天,张勇驾船执行任务。平静的兴凯湖面7级风骤然兴起,湖水似奔腾的野马,巨浪撞击,涛声惊人。为了安全,张勇和副驾驶员齐小亮操纵方向舵向右侧转弯返航。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在飞船迅速转弯时,螺旋桨搅起的水雾进入右发动机气道,造成右发动机熄火!张勇脑海中立刻显现出教员的告诫:如果单侧发动机停转,另一侧发动机继续工作就会使飞船出现大角度倾斜,控制不了,就会造成机毁人亡!眨眼间,右侧发动机转速表指针归零。船艇重心向右倾斜30度,飞船开始剧烈摇晃,座舱里搭载的执勤战士发出一阵阵惊呼。只见他一边用力向左打方向舵,一边降低左发动机转速,同时向副驾驶下达口令:保持操作一致。齐小亮衣服已经湿透,看着张勇果断、沉稳地眼神,小齐咚咚跳动的心逐渐平稳下来。接着,张勇迅速扭动钥匙,重新启动右侧发动机,发动机“轰”然一声后,又恢复了平静,启动失败。他再次按下发动机按钮,右螺旋桨空转几圈后又停了下来,启动再次失败。时间一秒一秒迅速过去,船体开始加大倾斜。右侧机翼已贴上水面,激起片片水花。这位熟悉发动机的老战士突然想到,会不会是发动机够不上油,他立刻启动注油泵往汽缸内注油,边注油边启动。终于,发动机发出强有力的剧烈回声,螺旋桨缓慢而有力地转动起来。一圈、二圈、十圈……转速逐渐加快,点火成功!双侧发动机平稳地轰鸣,它所形成的动力牵引着飞船再次在湖面上平稳航行。
这次熄火,张勇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他用电话与王教员、李总工程师、陆师傅反复探讨,这些驾驶我国第一代地效翼飞行器的老驾驶员也从未在飞行中遭遇过单侧发动机熄火。张勇在与各位专家们的探讨中形成了新的共识:飞行器空中停车的一个重要教训,是由于飞船在设计上将注油泵放在油箱外侧,和油箱上沿平齐,当飞机转弯时,油箱内的燃油向一侧倾斜,当这一侧发动机停车时,就会造成注油泵与油箱一侧短暂性接触不到油,供油短路,造成单侧发动机点火困难。他把这个教训通告了研制飞行器的老总和工程师们,他们也感到这方面需要改进。
如何操纵单机熄火后的飞船,张勇也总结出自己的心得:当右发动机熄火时,首先要降低左发动机的转速,再向左打方向舵,用飞船向左转向的力量来抵消右发动机熄火造成的向右拉力,能使飞机短时间保持平稳飞行,再进行紧急启动。当重新启动发动机时,必须借助注油泵的力量向气缸注油,这才能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点火成功。
这就是中国军队第一位地效翼飞行器驾驶员为今后驾驭这种飞船的千百名官兵们留下的珍贵经验。作为一名普通的战士,处理这一次危机,他更多的可能是后怕。他的可贵就在于他没有停留在害怕阶段,而是追根求源,去探求极易造成重大事故的单机熄火原因。他甚至还在探讨如果3次启动不成功怎么办?如果继续飞行,后果不堪设想。他认为最后一招就是把左侧发动机也停下来,形成双机熄火,靠着地屏效应使飞船平稳滑翔降落。
一种新型飞行装备从研制到列装最难的是试飞阶段,这时候人们不仅考虑的是这种装备的先进性、独特性,更追求它的安全性、稳定性。从1934年,芬兰的第一架地效翼飞船开始,人类对这种装备的试飞已经70多年,美国、英国、德国、苏联、日本、法国、瑞典、瑞士,甚至台湾都有一批专家先后研制过这种飞行器,可几年后相继下马。其原因就是这种飞行器稳定性不够,安全系数不够,至今坚持下来而且技术相对成熟的是俄罗斯。但俄罗斯的一些核心技术,并不向他国提供,我们只能走自主研制的道路。我国的3个海军司令都曾乘坐过正在研制中的地效翼飞船,表达了他们对这种未来战争中将发挥重大作用的新装备的渴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勇这次重大飞行事故的成功预防和可贵探索,就显得弥足珍贵。就像沈阳军区一位领导说的那样:“这是全军第一艘地效翼船,你是我军第一代驾驶员。杨利伟是全军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你是全军第一个驾驶地效翼船的人,你没有杨利伟飞得那样高,杨利伟也没有你飞得那样低,你和杨利伟都一样,都是我军的第一人,将来同样被载入史册!”
在我军新装备列装历史上,很可能由于有了张勇而会加快地效翼飞行器大批量装备部队的步伐,他让我们一些战略方向的指挥员增强了对这种新装备的信心。它的列装不仅结束了在中俄最大界湖上无巡逻船艇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在我国几百万平方公里的碧海蓝天间增添一种崭新的装备。它像一个神奇的婴儿一样将会成长为一个魅力无比的巨人。
我在研究所的录像上看到了国外装载导弹的地效翼船。由于飞船可以利用地面效应超低空高速飞行,起降距离短,可以不用设专用机场,不受风浪、潮汐、雷区的影响,既可以作为长途奔袭的投送工具,也可以装备导弹系统用于低空突击,还可以遂行多种支援和作战保障任务。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一架第四代战斗机上亿元的投资可以造近10架地效翼飞船,如果在未来的登岛作战中,我们有上万架搭载导弹的地效翼飞船去突击敌人的防御前沿和纵深,去攻击敌人的航母编队,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张勇自述
地效翼飞行器的研制,近几年突然热了起来。俄罗斯已经造出时速500公里,装载400名士兵,搭载近20辆坦克的大型地效翼飞船。他们的“河上客车”、“小鹰”、“雌鹞”等机型有成熟的技术。美国在该领域的发展也逐步加速,俄美在地效翼船之间竞争已渐趋白热化。这种竞争首先是人才的争夺,我国研制地效飞船的科研所,两位试飞员已经快70岁了,他们急需技术成熟、心理素质良好的年轻试飞员。
他们看中了张勇,地方某研究所的蔡所长发出了邀请。他提供了优厚的待遇和条件:有试飞任务的夏季月工资6000元,每试飞一次7000元;没有试飞任务的冬季月工资16000元,家属可以随同迁往无锡,所里负责安排工作,给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
优厚的待遇令张勇目瞪口呆,平均月工资近万元,一年就是10多万,一架新型飞机试飞成功,最少需要试飞40余次,这又是近30万元。张勇可以试飞30年,一年40万,30年就是个千万富翁。这对于一个月薪只有2000多元、家属为别人打工月薪只有800元的士官,这个诱惑太大了!张勇开始动心了,他整夜睡不着觉,“去”和“不去”让他焦虑不安。他打电话给妻子,妻子石丹高兴万分。“太好了!无锡多好呀,山清水秀,佳木斯太冷,到那里我们就不用两地分居了,你一年回家不到40天,这哪像个家呀!”
妻子石丹是个活泼开朗的北方姑娘,谈恋爱时她相中了张勇的正直、厚道,顶住父母的压力嫁给了张勇。生下女儿后,她才感觉到做军人妻子的艰辛。女儿10个月的时候,突然高烧38摄氏度。父母在外县,家里只有她一个人,漆黑的夜晚望着高烧的女儿她十分慌乱,抱着女儿打车赶到医院。打头皮针很费劲,女儿疼哭了,输完液已经半夜,她抱着女儿往家赶。看着别人家的小夫妻看护着生病的宝宝,而她和女儿形单影孤,石丹流下了酸楚的泪水。她想给张勇打电话,又怕丈夫回不来干着急,把掏出来的电话又装了回去。
一天,家里夜间突然停电,平时没有预备电筒和蜡烛,四周漆黑。她抱着女儿十分害怕。抽油烟机坏了,做饭时,满屋子都是烟,打开窗户放烟,把娘俩冻坏了,石丹给孩子裹上被子,还是冷得直发抖。下水道堵了,却又不敢找人来修,怕那些不明来历的民工知道家里的情况。为不耽误张勇的巡逻执勤只好向父母哭诉。两天后,石丹的父亲从富锦市赶来,跑了100多公里的路来为女儿捅下水道,这位塑料厂的厂长哭笑不得。这位长着一双美丽大眼睛的北方姑娘,对能在太湖边无锡团聚十分向往。她告诉我们,还不会说话的女儿特别想爸爸,每当张勇和石丹通电话,女儿就会高声喊叫,也要和爸爸说话。女儿的话像唱歌,也许只有远在几百公里外界湖巡逻的爸爸能够听懂。
张勇依然拿不定主意:“觉得哪儿也没有部队好,部队花了几十万元把我培养成地效翼船飞行员,我怎能说走就走呢?部队留我,就在部队干!”第一次交锋石丹败下阵来。
石丹又动员父亲去劝张勇。这位跑了100多公里为女儿捅过下水道的岳父心里也有怨气:“在部队也干十几年了,该尽的义务也尽了,也该为家里操操心,也该为妻子、孩子做点贡献,免得我们老人还跟着操心。”
面对岳父,张勇的回答挺客气:“我是部队的一员,走与留不是我说了算!”当谈话结果反馈给妻子石丹时,妻子在电话里发怒了:“你长不长脑袋?干这么多年,你还不是一个兵吗?这么好的事你上哪找去?”
“我一走,飞船就没人会开了,这个装备就没人会用了。”
“自然会有人用,离开你部队还能解散?”
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蔡所长还在继续打催问电话,他告诫张勇:“要好好想一想,部队不养老,这个机会很难得,你想来我们随时都欢迎!”张勇并不瞒着石丹,把消息又反馈给妻子,妻子请来张勇的父亲进行劝说。没想到张勇的老父亲态度坚决。
“啥也不要想,哪也不要去,部队有出息,还是当兵好!你爹当年想当兵也没体检上,你要珍惜军人生活。”
妈妈也有态度:“尊重你爸爸选择,首先考虑部队需要!”
当年入伍时,父亲贷款80多万承包3座砖厂,家里还有一个养着几百头猪的养猪场。张勇很想留在家里帮父亲一把,可父亲态度坚决:“你到部队去锻炼吧!那里是出息人的地方!”还有一年,张勇刚调到艇队,在一次帮厨中意外烧伤了半拉脸,还没有找对象的张勇生怕落下疤。祸不单行,父亲在维修屋顶时从房上摔下来,头骨摔裂15公分,在医院抢救。张勇回家看望,告诉父亲想转业回家帮父亲料理家业。父亲从昏睡中清醒过来,虽然躺在病床上,但态度依然很明确:“我们这些老兵团战士都穿过绿军装,60年代紧急战备,一声紧急集合号,背起枪,抓起手榴弹,上车就奔赴边境。你妈妈拿起白被单裹上你趴在雪地里参加防空演习。我们对部队都有很深的感情,是边防军人保护着东北这片肥沃的土地。你要珍惜当兵的经历,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
当我们来到张勇在佳木斯市那80平方米温馨的小家时,看到张勇的岳母为支持女婿在边防线上站岗巡逻,从100公里外的老家赶来帮助女儿照看外孙女。看着这老少三代女人,总觉得家里缺少些什么,作为一个“家”,它是不完整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说,张勇有一位伟大的父亲,伟大的母亲!哪个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儿女生活富裕,哪个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全家团聚呢?这位兵团老战士,这位从山东移民到黑龙江闯关东人的后代,有着异乎常人的博大胸怀。他富裕了,年收入近百万,他有能力去报效祖国,他这种报国之情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焕发了出来。他花十几万元在佳木斯给儿子买了房子,他几千几千地拿出生活费养育自己的孙女,就是不愿意让儿子离开部队。他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去表达了一个富裕之后边民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他告诉我们:“让张勇在部队好好干,有出息!”
我有些遗憾地反问他:“部队有出息却没有钱呐!”他笑了,没有回答。其实,什么样的语言会比这位兵团老战士的行动更有说服力呢?
采访结束,张勇和艇队政委姜涛盛情邀请我乘坐地效翼飞行器。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大家伙”行吗?安全吗?如果没有风险为什么在科研单位试飞一次7000元补贴?可面对张勇和政委姜涛热情的眼光,我忐忑不安地走进机舱。飞船发出震耳的轰鸣,这个“家伙”破浪滑行,前进、加速,在巨大的颠簸声中腾空而起。我突然一阵眩晕,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我的潜意识里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这个危险的怪物会不会在拿战士的生命开玩笑?我下意识地看了看机舱顶部的逃生窗。飞行器在岸上看很大,一进入烟波浩淼的兴凯湖就像一只贴水飞行的湖鸥。飞行器一旦腾空,借助地屏效应开始平稳飞行。我从侧面看着张勇坦然、镇定的面容,我的情绪稳定下来,猛然间百感交集:
张勇是一个具有合金钢般素质的好小伙子!他对党和军队忠诚,诱惑袭来不离不弃;他对战友、对亲人正直、厚道,赢得了战友和亲人的信赖;他胆量超人,一个高中生经过几个月的学习竟然驾机腾空;他聪颖、智慧,向着高新科技高峰冲击,凭着对高科技武器的迷恋,短时间成为内行。
一个出色的战士,有勇无谋不行,有勇有谋不忠诚不厚道也不行。众多素质的集合,才冶炼出一块响当当的“合金钢”。它既有硬度,又有韧性,能经受住各种复杂的考验,张勇,你是一个了不起的兵!
飞行器贴水降落在湖面上,尾部和两翼浮箱划出长长的浪花,机体滑向岸边。我走出舱外,心情从起飞时的紧张状态解脱出来,站在飞船旁,握着张勇粗大有力的手,望着一望无垠的兴凯湖,心情豁然开朗。
图片摄影:郝胜武
我在湖州学习时,老师说:地效翼飞行器是一种具有超低空巡航能力的运载工具和作战平台,它的诞生过程十分神奇。1932年5月24日,德国一架“多克斯”水上飞机正在大西洋上空飞行,突然,发动机油路堵塞,转速降低,飞机下落,一场机毁人亡的事件顷刻就要发生。当飞机掉到距水面10米左右时,不知从哪来了一种神奇的升力,奇迹般地托住了飞机,并让它始终保持一个高度在海面上飞行,最终将飞机完好无损地送到地面。
科学家被震动了,他们不以为这是神的力量,空气动力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地屏效应。于是,人们利用这个效应设计出了地效翼飞行器,这种飞行器贴着水面1.5-6米的高度飞行。它比船的速度快,每小时达500多公里,而又比飞机的载重量大,一架飞机只能载重自身重量的20%,而地效翼飞行器却能载重自身重量的50%,它具有很强的突防能力。由于超低空飞行,可以避开敌方雷达,神不知、鬼不觉出现在敌大型舰艇的面前,它造价低廉,造一架第四代战斗机的钱可以造多架地效翼飞行器。
——张勇自述
张勇第一次接触地效翼飞行器是在2003年。他走进这艘“飞船”的座舱,好家伙,近20个仪表盘,看得他眼花缭乱,光各种按钮就110多个。临来时,听说要学习一种新的船,张勇并没有当回事,不就是新船吗?一个驾驶船艇6年的老兵,什么样的船没开过?无非是速度快点,设备先进点,没问题。可在这个全世界知名的一流研究所里,听留学苏联老专家讲“仰角”、“垂尾”、“失重”、“临界值”、“地屏效应”……他这个中学文化的脑袋立刻大了起来,就像一头迷茫的牛犊突然闯进了瓷器店,让他不知所措。他嘴起泡,尿黄尿,睡不着觉。当老师讲什么:“桁、梁、肋、蒙皮”时,他突然想起了家里盖房子的“大梁、椽子、檩子”,他需要建立起一系列新的概念从而夯实航空知识的地基。他这个水鸭子要走进人类航空史上一座崭新的殿堂。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张勇初步掌握了地效翼飞行器的综合知识,他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驾驶飞行器上天,这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大家伙,却不像他平时驾驭的船艇那样听话,左右画龙,上下颠簸,越是手忙脚乱越出汗,就是控制不住这艘“飞船”。这时候的张勇服气了,他学的既不是小时候的马车、四轮子,也不是部队的船艇,而是涉及空气动力学、机械制造学、结构力学、电器电路知识、气象知识等航空、航海方面的多学科知识。他是在和飞行器打交道,一个战斗机驾驶员需要学3年才能上天,可他才学了3个月就想遨游海天,当然不能那么简单。
张勇先后拜了多位师傅,有地效翼飞行器的总设计师,有参与飞船设计的博士,有我国地效翼飞行器的第一代驾驶员,还有飞过运输机、战斗机的试飞员,张勇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长,强壮筋骨,丰富大脑。
一次张勇进行驾船训练,船艇从启动、浮航、滑水都很顺利,当飞行器滑行到500米处时,一艘渔船正从航道横穿!如果不及时避让,飞行器就有可能撞上渔船,后果严重。张勇大惊失色,额头上的汗水冒了出来。机舱的电风扇吹来的冷风像电光石火一般使他瞬间清醒,他脑海中闪现出设计这架飞行器的李总工程师告诉他的绝招:将一直向后拉的方向舵迅速推到中立位置,机头向下一压,船尾立刻翘起,飞船瞬间离开水面,尔后迅速将升降舵向后拉,将加速杆推至最大功率,飞船迅即向上攀升,从渔船上空飞速掠过,渔民趴伏在船上,脸都吓白了。这几十秒的瞬间反应是张勇长时间学习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开过多年运输机和战斗机的陆师傅告诫张勇:熟悉飞船的操作规程要达到像熟悉自己的身体一样随心所欲,操作飞行器要像摆弄自己的10个手指头一样熟练。只有艺高才能胆大。张勇很感激地看着默不作声的“飞船”这个手足一般的战友,它从当年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变成了服从命令的忠实伙伴。张勇也从一只默默无闻的水鸭子变成了在祖国界湖上空凌空翱翔的雄鹰。
我看过一个资料: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侦察卫星从里海上空掠过,发现在里海上有一个飞行物体态庞大、速度惊人,他们认为地球人还不能拥有如此怪异的飞行器,西方人惊呼为“里海怪物”。这种飞行器有许多的优点,但也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在飞行过程中,它使用的介质既不是纯空气,也不是纯水流,而是含有大量水的雾汽,在贴近水面飞行时会吸入浪花,贴地飞行会吸入碎片和杂物,对发动机产生致命的影响;它在起飞阶段既要经受地面的冲击和震动,又需要耐受海水的腐蚀,既要用材足够结实,又不能太重;它在整个飞行过程中由于是超低空飞行,地面气流受环境干扰,变化莫测,海情、浪高、风速都会对它的飞行产生重要影响。飞行器从水面进入大气,又从大气进入水面,两种介质交替使用会使机体受到巨大冲击,造成飞行器上下颠簸,甚至翻转、机翼折断!当年的“里海怪物”一次飞行事故,十几个机组人员无一生还。
——张勇自述
2007年9月11日,地效翼飞行器航行日志记载:“今天巡逻艇右发动机因故停车。处理结果:操作船艇平稳滑行进行紧急启动,启动成功。”航行日志这两行简单的文字,记载了张勇驾驶地效翼飞行器一年以来最危险的一次飞行经历。
那一天,张勇驾船执行任务。平静的兴凯湖面7级风骤然兴起,湖水似奔腾的野马,巨浪撞击,涛声惊人。为了安全,张勇和副驾驶员齐小亮操纵方向舵向右侧转弯返航。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在飞船迅速转弯时,螺旋桨搅起的水雾进入右发动机气道,造成右发动机熄火!张勇脑海中立刻显现出教员的告诫:如果单侧发动机停转,另一侧发动机继续工作就会使飞船出现大角度倾斜,控制不了,就会造成机毁人亡!眨眼间,右侧发动机转速表指针归零。船艇重心向右倾斜30度,飞船开始剧烈摇晃,座舱里搭载的执勤战士发出一阵阵惊呼。只见他一边用力向左打方向舵,一边降低左发动机转速,同时向副驾驶下达口令:保持操作一致。齐小亮衣服已经湿透,看着张勇果断、沉稳地眼神,小齐咚咚跳动的心逐渐平稳下来。接着,张勇迅速扭动钥匙,重新启动右侧发动机,发动机“轰”然一声后,又恢复了平静,启动失败。他再次按下发动机按钮,右螺旋桨空转几圈后又停了下来,启动再次失败。时间一秒一秒迅速过去,船体开始加大倾斜。右侧机翼已贴上水面,激起片片水花。这位熟悉发动机的老战士突然想到,会不会是发动机够不上油,他立刻启动注油泵往汽缸内注油,边注油边启动。终于,发动机发出强有力的剧烈回声,螺旋桨缓慢而有力地转动起来。一圈、二圈、十圈……转速逐渐加快,点火成功!双侧发动机平稳地轰鸣,它所形成的动力牵引着飞船再次在湖面上平稳航行。
这次熄火,张勇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他用电话与王教员、李总工程师、陆师傅反复探讨,这些驾驶我国第一代地效翼飞行器的老驾驶员也从未在飞行中遭遇过单侧发动机熄火。张勇在与各位专家们的探讨中形成了新的共识:飞行器空中停车的一个重要教训,是由于飞船在设计上将注油泵放在油箱外侧,和油箱上沿平齐,当飞机转弯时,油箱内的燃油向一侧倾斜,当这一侧发动机停车时,就会造成注油泵与油箱一侧短暂性接触不到油,供油短路,造成单侧发动机点火困难。他把这个教训通告了研制飞行器的老总和工程师们,他们也感到这方面需要改进。
如何操纵单机熄火后的飞船,张勇也总结出自己的心得:当右发动机熄火时,首先要降低左发动机的转速,再向左打方向舵,用飞船向左转向的力量来抵消右发动机熄火造成的向右拉力,能使飞机短时间保持平稳飞行,再进行紧急启动。当重新启动发动机时,必须借助注油泵的力量向气缸注油,这才能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点火成功。
这就是中国军队第一位地效翼飞行器驾驶员为今后驾驭这种飞船的千百名官兵们留下的珍贵经验。作为一名普通的战士,处理这一次危机,他更多的可能是后怕。他的可贵就在于他没有停留在害怕阶段,而是追根求源,去探求极易造成重大事故的单机熄火原因。他甚至还在探讨如果3次启动不成功怎么办?如果继续飞行,后果不堪设想。他认为最后一招就是把左侧发动机也停下来,形成双机熄火,靠着地屏效应使飞船平稳滑翔降落。
一种新型飞行装备从研制到列装最难的是试飞阶段,这时候人们不仅考虑的是这种装备的先进性、独特性,更追求它的安全性、稳定性。从1934年,芬兰的第一架地效翼飞船开始,人类对这种装备的试飞已经70多年,美国、英国、德国、苏联、日本、法国、瑞典、瑞士,甚至台湾都有一批专家先后研制过这种飞行器,可几年后相继下马。其原因就是这种飞行器稳定性不够,安全系数不够,至今坚持下来而且技术相对成熟的是俄罗斯。但俄罗斯的一些核心技术,并不向他国提供,我们只能走自主研制的道路。我国的3个海军司令都曾乘坐过正在研制中的地效翼飞船,表达了他们对这种未来战争中将发挥重大作用的新装备的渴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勇这次重大飞行事故的成功预防和可贵探索,就显得弥足珍贵。就像沈阳军区一位领导说的那样:“这是全军第一艘地效翼船,你是我军第一代驾驶员。杨利伟是全军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你是全军第一个驾驶地效翼船的人,你没有杨利伟飞得那样高,杨利伟也没有你飞得那样低,你和杨利伟都一样,都是我军的第一人,将来同样被载入史册!”
在我军新装备列装历史上,很可能由于有了张勇而会加快地效翼飞行器大批量装备部队的步伐,他让我们一些战略方向的指挥员增强了对这种新装备的信心。它的列装不仅结束了在中俄最大界湖上无巡逻船艇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在我国几百万平方公里的碧海蓝天间增添一种崭新的装备。它像一个神奇的婴儿一样将会成长为一个魅力无比的巨人。
我在研究所的录像上看到了国外装载导弹的地效翼船。由于飞船可以利用地面效应超低空高速飞行,起降距离短,可以不用设专用机场,不受风浪、潮汐、雷区的影响,既可以作为长途奔袭的投送工具,也可以装备导弹系统用于低空突击,还可以遂行多种支援和作战保障任务。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一架第四代战斗机上亿元的投资可以造近10架地效翼飞船,如果在未来的登岛作战中,我们有上万架搭载导弹的地效翼飞船去突击敌人的防御前沿和纵深,去攻击敌人的航母编队,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张勇自述
地效翼飞行器的研制,近几年突然热了起来。俄罗斯已经造出时速500公里,装载400名士兵,搭载近20辆坦克的大型地效翼飞船。他们的“河上客车”、“小鹰”、“雌鹞”等机型有成熟的技术。美国在该领域的发展也逐步加速,俄美在地效翼船之间竞争已渐趋白热化。这种竞争首先是人才的争夺,我国研制地效飞船的科研所,两位试飞员已经快70岁了,他们急需技术成熟、心理素质良好的年轻试飞员。
他们看中了张勇,地方某研究所的蔡所长发出了邀请。他提供了优厚的待遇和条件:有试飞任务的夏季月工资6000元,每试飞一次7000元;没有试飞任务的冬季月工资16000元,家属可以随同迁往无锡,所里负责安排工作,给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
优厚的待遇令张勇目瞪口呆,平均月工资近万元,一年就是10多万,一架新型飞机试飞成功,最少需要试飞40余次,这又是近30万元。张勇可以试飞30年,一年40万,30年就是个千万富翁。这对于一个月薪只有2000多元、家属为别人打工月薪只有800元的士官,这个诱惑太大了!张勇开始动心了,他整夜睡不着觉,“去”和“不去”让他焦虑不安。他打电话给妻子,妻子石丹高兴万分。“太好了!无锡多好呀,山清水秀,佳木斯太冷,到那里我们就不用两地分居了,你一年回家不到40天,这哪像个家呀!”
妻子石丹是个活泼开朗的北方姑娘,谈恋爱时她相中了张勇的正直、厚道,顶住父母的压力嫁给了张勇。生下女儿后,她才感觉到做军人妻子的艰辛。女儿10个月的时候,突然高烧38摄氏度。父母在外县,家里只有她一个人,漆黑的夜晚望着高烧的女儿她十分慌乱,抱着女儿打车赶到医院。打头皮针很费劲,女儿疼哭了,输完液已经半夜,她抱着女儿往家赶。看着别人家的小夫妻看护着生病的宝宝,而她和女儿形单影孤,石丹流下了酸楚的泪水。她想给张勇打电话,又怕丈夫回不来干着急,把掏出来的电话又装了回去。
一天,家里夜间突然停电,平时没有预备电筒和蜡烛,四周漆黑。她抱着女儿十分害怕。抽油烟机坏了,做饭时,满屋子都是烟,打开窗户放烟,把娘俩冻坏了,石丹给孩子裹上被子,还是冷得直发抖。下水道堵了,却又不敢找人来修,怕那些不明来历的民工知道家里的情况。为不耽误张勇的巡逻执勤只好向父母哭诉。两天后,石丹的父亲从富锦市赶来,跑了100多公里的路来为女儿捅下水道,这位塑料厂的厂长哭笑不得。这位长着一双美丽大眼睛的北方姑娘,对能在太湖边无锡团聚十分向往。她告诉我们,还不会说话的女儿特别想爸爸,每当张勇和石丹通电话,女儿就会高声喊叫,也要和爸爸说话。女儿的话像唱歌,也许只有远在几百公里外界湖巡逻的爸爸能够听懂。
张勇依然拿不定主意:“觉得哪儿也没有部队好,部队花了几十万元把我培养成地效翼船飞行员,我怎能说走就走呢?部队留我,就在部队干!”第一次交锋石丹败下阵来。
石丹又动员父亲去劝张勇。这位跑了100多公里为女儿捅过下水道的岳父心里也有怨气:“在部队也干十几年了,该尽的义务也尽了,也该为家里操操心,也该为妻子、孩子做点贡献,免得我们老人还跟着操心。”
面对岳父,张勇的回答挺客气:“我是部队的一员,走与留不是我说了算!”当谈话结果反馈给妻子石丹时,妻子在电话里发怒了:“你长不长脑袋?干这么多年,你还不是一个兵吗?这么好的事你上哪找去?”
“我一走,飞船就没人会开了,这个装备就没人会用了。”
“自然会有人用,离开你部队还能解散?”
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蔡所长还在继续打催问电话,他告诫张勇:“要好好想一想,部队不养老,这个机会很难得,你想来我们随时都欢迎!”张勇并不瞒着石丹,把消息又反馈给妻子,妻子请来张勇的父亲进行劝说。没想到张勇的老父亲态度坚决。
“啥也不要想,哪也不要去,部队有出息,还是当兵好!你爹当年想当兵也没体检上,你要珍惜军人生活。”
妈妈也有态度:“尊重你爸爸选择,首先考虑部队需要!”
当年入伍时,父亲贷款80多万承包3座砖厂,家里还有一个养着几百头猪的养猪场。张勇很想留在家里帮父亲一把,可父亲态度坚决:“你到部队去锻炼吧!那里是出息人的地方!”还有一年,张勇刚调到艇队,在一次帮厨中意外烧伤了半拉脸,还没有找对象的张勇生怕落下疤。祸不单行,父亲在维修屋顶时从房上摔下来,头骨摔裂15公分,在医院抢救。张勇回家看望,告诉父亲想转业回家帮父亲料理家业。父亲从昏睡中清醒过来,虽然躺在病床上,但态度依然很明确:“我们这些老兵团战士都穿过绿军装,60年代紧急战备,一声紧急集合号,背起枪,抓起手榴弹,上车就奔赴边境。你妈妈拿起白被单裹上你趴在雪地里参加防空演习。我们对部队都有很深的感情,是边防军人保护着东北这片肥沃的土地。你要珍惜当兵的经历,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
当我们来到张勇在佳木斯市那80平方米温馨的小家时,看到张勇的岳母为支持女婿在边防线上站岗巡逻,从100公里外的老家赶来帮助女儿照看外孙女。看着这老少三代女人,总觉得家里缺少些什么,作为一个“家”,它是不完整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说,张勇有一位伟大的父亲,伟大的母亲!哪个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儿女生活富裕,哪个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全家团聚呢?这位兵团老战士,这位从山东移民到黑龙江闯关东人的后代,有着异乎常人的博大胸怀。他富裕了,年收入近百万,他有能力去报效祖国,他这种报国之情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焕发了出来。他花十几万元在佳木斯给儿子买了房子,他几千几千地拿出生活费养育自己的孙女,就是不愿意让儿子离开部队。他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去表达了一个富裕之后边民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他告诉我们:“让张勇在部队好好干,有出息!”
我有些遗憾地反问他:“部队有出息却没有钱呐!”他笑了,没有回答。其实,什么样的语言会比这位兵团老战士的行动更有说服力呢?
采访结束,张勇和艇队政委姜涛盛情邀请我乘坐地效翼飞行器。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大家伙”行吗?安全吗?如果没有风险为什么在科研单位试飞一次7000元补贴?可面对张勇和政委姜涛热情的眼光,我忐忑不安地走进机舱。飞船发出震耳的轰鸣,这个“家伙”破浪滑行,前进、加速,在巨大的颠簸声中腾空而起。我突然一阵眩晕,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我的潜意识里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这个危险的怪物会不会在拿战士的生命开玩笑?我下意识地看了看机舱顶部的逃生窗。飞行器在岸上看很大,一进入烟波浩淼的兴凯湖就像一只贴水飞行的湖鸥。飞行器一旦腾空,借助地屏效应开始平稳飞行。我从侧面看着张勇坦然、镇定的面容,我的情绪稳定下来,猛然间百感交集:
张勇是一个具有合金钢般素质的好小伙子!他对党和军队忠诚,诱惑袭来不离不弃;他对战友、对亲人正直、厚道,赢得了战友和亲人的信赖;他胆量超人,一个高中生经过几个月的学习竟然驾机腾空;他聪颖、智慧,向着高新科技高峰冲击,凭着对高科技武器的迷恋,短时间成为内行。
一个出色的战士,有勇无谋不行,有勇有谋不忠诚不厚道也不行。众多素质的集合,才冶炼出一块响当当的“合金钢”。它既有硬度,又有韧性,能经受住各种复杂的考验,张勇,你是一个了不起的兵!
飞行器贴水降落在湖面上,尾部和两翼浮箱划出长长的浪花,机体滑向岸边。我走出舱外,心情从起飞时的紧张状态解脱出来,站在飞船旁,握着张勇粗大有力的手,望着一望无垠的兴凯湖,心情豁然开朗。
图片摄影:郝胜武
张勇驾驶地效翼船在兴凯湖巡逻
沈阳军区领导看望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