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待一些民间预测的态度方面值得反思,这种反思应建立在中立的价值观之上。应超越个人好恶,更多地体现一种科学精神和专业价值观。
日前,由于中国云南等地大旱,美国某机构六年前的一份报告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04年,《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美国国防部委托GBN公司完成的一份报告预测指出,2010年前后中国西南地区将出现大旱,对此,国内气象专家称,即使有此报告,不知以何为据,可信度有限(23日《新京报》)。
中青报当年的报道说,中国气象科学家认为“GBN预测的情景发生的可能几乎为零。”
笔者非科学家,无意也无力重新评判这份报告的价值,笔者关注的是,从目前中国西南大旱这个被不幸言中的事实来看,我们在对待一些民间预测的态度方面值得反思,这种反思应建立在中立的价值观之上。亦即看问题的角度应超越个人好恶,更多地体现一种科学精神和专业价值观。
一是研究比否认好。在“5·12”汶川大地震前两天,亦即5月10日的《华西都市报》曾刊发了一篇关于绵竹市《数十万只蟾蜍迁徙引居民担忧》的报道,村民担心“这种现象是不是啥子天灾的预兆?”当地林业部门的官员回应说村民不必担心,这“说明绵竹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对待此类现象,首先要破除傲慢与偏见,先不要急于否认和排除某种选项,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与追问才是最可取的。
二是正视比辟谣好。还是以地震为例,据今年1月27日《21世纪经济报》报道,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4日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万荣县交界发生4.8级地震。而此前,山西省、市地震局专家通过媒体对地震传言及时进行了“辟谣”。由此看来,对于某些社会现象,如传言等,设若我们首先将其当成一个“社会事实”加以正视,而不是首先当作谣言加以打击或扼杀,其社会效果可能好得多。
三是宽容比苛刻好。现实生活中,一些官员面对不好把握的民间预测或研究,为什么一般都首先选择否认、辟谣、求稳居安的策略?大抵是因为这种策略承担的责任最小。如果官员太主动积极,轻者可能会陷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嘲讽之中,重者可能会被扣以不利社会稳定的大帽。
因此,在正确对待民间预测问题上,还要求我们社会一方面要有一个宽容的决策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对漠视民间研究成果或民众重大疑问而造成损失的官员的责任追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