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答记者问的几个“要”
来源:
人民网
2010年03月25日00:06
担任过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梁衡同志日前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答记者问的几个“不要”》,批评一些官员在记者会上的不雅表现,提出了“以低标准来要求”的八个“不要”,颇有意思。
正如文章所言,官员答记者问,是现代政治运作的一部分,是政治文明的一部分。说得具体一点,也是把权力关到笼子里的一种形式,是保证公众获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一种形式。不让民众知情的社会,就不是一个文明的社会;不让公众质询的制度,就不是一个健全的制度;不让舆论监督的社会,就不是一个法治社会。政府官员假如有民主意识,有法治观念,有文明素质,是不会害怕信息公开的,更不会阻挡记者的追问——因为记者的问题是替公众提的,记者的后面有无数人民的耳朵在倾听。
那么,我就着梁衡同志的几个“不要”,也请官员在答记者问的时候起码能做到几个“要”:
一,要有诚意。回答记者,不是要掩饰真相、推卸责任,为上级领导减负减压,而是要把事实真相告诉公众。真诚实意,以诚相待,如实回答公众的质疑,人家才能相信你的话,才不会认为你是在忽悠他们、是在做秀演戏。我们常常感叹社会缺乏诚信,官员在答记者问时,就该做出表率。
二,要有耐心。记者会上,官员的回答让人不解渴,或者答非所问,记者会紧问不休,紧追不舍,甚至语言直白,冒犯官员。这个时候,官员要有耐心,要容得下各种方式的提问,要尽量满足记者的各种询问。因为你本来就是来回答问题的,不是来教育引导记者的,不要动不动就呵斥人家“别有用心”,甚至反问“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
三,要说真话。说真话一点不难,但是有时又非常地难。这就是我们社会的实情,要不,政协委员就没有必要在两会上大声疾呼“要说真话,不要说假话”了。食品出了问题,疫苗惹了祸,官员裸奔了……究竟怎么回事?公众都想知道,这就是公民的知情权,是法律和制度一再强调的公民权利。答记者问如果答非所问,没有多少真话,假大空,甚至公然胡编乱造,闹出什么“躲猫猫”、“欺实马”、“喝开水死”,那就会成为笑料,官员会很没有面子。
四,要有敬畏之心。记者是在替公众提问。公众就是“上帝”。官员对“上帝”应该有敬畏之心。在记者面前,也就是说在公众面前,你不能撒谎,不能耍态度,不能发号施令,不能胡说八道,不能威胁,更不能做出违反法律、违反纪律、违反常识的事情来。不然,上级没有追究,公众的心目中早已将你声讨无数次了。一个官员在人民的心中没有了信誉,官场上的日子不是也很难过吗?
五,要负责任。说话负责,是官员的底线。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不能今天对伪劣药品事件全部否定,说什么“我们这里的药品一点没有问题”,明天就可能往后退几步,说那是几个不法分子的罪过。公众将你前后说的话拿来比较,差距竟是十万八千里。负责任就是公信度,不想负责,劝君还是别搞什么答记者问,又累又麻烦。
六,要尊重记者。记者是一种职业,是替党替人民替公平正义说话的工具。是舆论监督的执行者。别以为有的记者就在官员的属下生存,就可以对他们大呼小叫,甚至威胁动粗。那是侵犯了记者的采访权。中央提出,官员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一个“善”字,充分体现了尊重。
七,要有内容。内容就是信息。官员答记者问,不是为自己或者上级评功摆好,也不是为自己歌功颂德,那样太低俗,太低能,答记者问,就是要给公众提供最新的信息,最真实的信息,最大限度的信息。一个大众关心的新闻发布会,尽可能回答大众关心的所有有关问题,尽可能披露事实真相。要么不开,开就开个样子,会前大张旗鼓,会中立马缩水,反倒成为人们批评的靶子。
八,要有纠错的勇气。答记者问,有时会把“火”引向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谁人无错,改莫大焉。发现问题,主动承担责任,主动认错,甚至主动道歉,都是一种美德。官员回答问题也同记者发布新闻一样,有时没有那么准确,需要滚动发布,连续发布。数字可以补充,事实可以说明,真相可以逼近。只要不是故意撒谎,公众是可以理解的。假如有错不纠,一错再错,官员的信誉和道德就会以秒为计在损失。这可太不划算啊!
说了几个“要”,我是抛砖引玉,欢迎大家再续。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