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气象、林业专家共同解析近期沙尘天气
嘉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小曳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处长、高级工程师王俊中
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监测中心武健伟博士
采访媒体:中国气象报、中国气象网、中国天气网、中国绿色时报
特约主持人:中国气象报、中国气象网记者赖敏苏玉君
图为访谈现场刘杰摄 主持人:3月19~21日,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先后影响了我国21个省(区、市),沙尘一度蔓延到黄淮、江淮、江南北部等地,连台湾岛都受到了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吉兰太等地出现了强沙尘暴,北京出现扬沙、浮尘。3月21日―22日,西北东部局部地区、华北北部部分地区出现沙尘天气,内蒙古中部局部地区发生沙尘暴,京津地区遭受今年入春以来第二次沙尘天气侵袭。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四位来自气象和林业部门的专家为我们解析近期沙尘天气。他们分别是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处长、高级工程师王俊中;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监测中心武健伟博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小曳、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欢迎四位的到来!
实况:今年以来,我国已遭遇五场沙尘天气袭击 专家观点:与往年相比,今年沙尘天气来得比较晚,时间非常集中。 主持人:仅仅在3月份这不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少人们都有一种感觉:今年的沙尘天气怎么好像突然增多了?首先请问一下我们的两位气象专家,今年的沙尘天气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为什么人们会有这种感觉?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 任福民:与往年相比,应该说今年沙尘天气来得比较晚,3月11日出现了第一场沙尘天气,与近十年沙尘首发时间相比异常偏晚。紧接着后面又连续出现了四场,其中最严重的是在3月19日和21日,影响范围也很大。沙尘暴通常在北方出现,但这一次从我国江淮到江南,甚至到宝岛台湾都受到了侵袭,据悉,台湾当地观测到的沙尘天气是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
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发生了5场沙尘天气,时间非常集中,所以使得人们感觉沙尘天气“突然增多”。
概念: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 专家观点:沙尘天气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群众健康等带来重要影响,整体弊大于利。 主持人:虽然沙尘天气每年都有,但是到底什么是沙尘天气,它会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群众健康等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可能很多网友对概念还不是很清楚,请专家给我们解释一下。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小曳 张小曳:沙尘天气在亚洲来讲,就是每年春天,当大风经过我国和蒙古国以及哈萨克斯坦这些国家的沙漠和沙地时,把一种叫做沙尘气溶胶的颗粒物吹入空气当中,使水平能见度低于10公里至50米的天气现象,被称为沙尘天气。
沙尘首先会影响社会的各项活动,在沙尘天气里,空气当中有过多的沙尘粒子,对人健康是不利的,那么我们在户外,一些仪器设备、汽车等都会受到沙尘比较大的影响。
任福民:沙尘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刚才说的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污染环境影响到人们身体健康。其实沙尘它的影响还有几个方面,危害性也是比较大的。第一个就是沙尘起沙需要有一个气象条件,包括是强风,因此沙尘来的同时表现出来的特征之一就是风很大,所以大风对于我们的一些野外作业影响是很大的。还有就是沙尘经过时,一方面它会破坏下垫面,对地表造成破坏,同时在它所经过的地方也会产生一些沉降,会产生沙埋,对当地的一些植被造成比较大的危害。
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监测中心武健伟博士 武健伟:沙尘暴也有一些有益的作用,它能抑制酸雨。酸雨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包括对人体衣服皮肤、对建筑物、对农田、林业都是有危害的,而沙尘它是碱性的,它进入大气中就可以与酸雨中和。
另外,沙尘对于鱼类是一种很好的营养,因为它从沙漠地带带走的营养成分落到海洋里边,能为这类最底层的浮游生物提供营养的物质,增加海洋生物产率,增加了鱼类的食物来源,这也是沙尘带来的好处。当然,沙尘总体来说还是弊大于利的。
主持人:我们知道,沙尘天气也有轻重之分,在气象上,是如何划分的?沙尘的沉降形式有哪些?张院长可以给我们举例说明吗?
张小曳:沙尘天气分成不同的等级,随着它的沙尘浓度的大小和它影响能见度的大小,可从轻到重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几类,出现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五类中任一种时的天气现象都叫沙尘天气。就是一次沙尘暴过程可能在某些地方表现出的是强沙尘暴,而在某些地方表现出的是浮尘,但是它们都属于一次过程,沙尘从源地起来后可能表现为强沙尘暴,随着沙尘的传输、沉降,在某些地区可能表现为浮尘,最后平息。
沙尘的沉降形式主要有两类,干沉降和湿沉降。干沉降主要是通过重力的作用等沉降到地面;湿沉降就是通过降雨降雪把它从空中清除而最终沉降到地面。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处长、高级工程师王俊中 王俊中:沙尘暴对农业生产影响还是很大的,一方面它吹走了土壤的有机质,降低了土壤的有机质,土壤肥力也会随之下降,导致生产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对果树开花、生长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主持人:我们知道,沙尘天气也有轻重之分,在气象上,是如何划分的?沙尘的沉降形式有哪些?张院长可以给我们举例说明吗?
张小曳:沙尘天气分成不同的等级,随着它的沙尘浓度的大小和它影响能见度的大小,可从轻到重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几类,出现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五类中任一种时的天气现象都叫沙尘天气。就是一次沙尘暴过程可能在某些地方表现出的是强沙尘暴,而在某些地方表现出的是浮尘,但是它们都属于一次过程,沙尘从源地起来后可能表现为强沙尘暴,随着沙尘的传输、沉降,在某些地区可能表现为浮尘,最后平息。
沙尘的沉降形式主要有两类,干沉降和湿沉降。干沉降主要是通过重力的作用等沉降到地面;湿沉降就是通过降雨降雪把它从空中清除而最终沉降到地面。
原因:气象条件是近期沙尘发生的主因 专家观点:冷空气势力强,大风天气多发;3月中旬气温回升迅速,土壤解冻干化,卷起新沙土 主持人:好的,了解了这些概念之后,我们来关注一下今年的沙尘,请问张院长,近期我国沙尘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张小曳:最主要的原因是影响我国的冷空气的来源地,就是北半球高纬地带的冷高压今年偏南,使得影响中纬地带的冷空气和通过亚洲沙尘源地累积的风速明显增加,导致这几次沙尘天气。
任福民:另外,3月前期沙源地降雨降雪还是比较多的,相对来讲土壤的湿度比去年要好一些,但是到了3月中旬开始显著升温,气温回升非常迅速,然后降水又停止了,使得土壤解冻、干化很快。在强冷空气作用下,沙尘被吹起形成沙尘暴。
中国气象报、中国气象网记者赖敏 主持人:影响亚洲和我国的沙尘源地主要有哪些?特别是针对近十年沙尘卫星遥感监测和数值模式的计算分析,每年的沙尘有多少来自国外,多少来自国内?
张小曳:全球有三大的沙尘暴源地。亚洲沙尘暴的源地主要包括三个:一个是在蒙古国的南部的沙漠和戈壁,这是一个大的沙源地;还有一个是在中国新疆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主体的中国西部沙漠区;再有就是以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等沙漠位主体的中国北部沙漠区,它们是亚洲沙尘暴的3个主要源区。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国境之外的源区,贡献了亚洲沙尘释放总量的约40%。
沙尘暴在中国的源地主要来自中国约17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它们是地质时期形成的,在每年春季伴随着大风就会形成沙尘暴天气,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
呼吁:科学认识和应对沙尘天气 专家观点:沙尘天气是自然现象,无法根除,但不意味着可以无所作为;沙尘暴多了并非意味着就是沙化严重了,天气和气候才是主导因素。 主持人:今年有几次沙尘天气过程,沙子已飘到了我国台湾地区、香港,甚至日本,这个现象正常吗?任福民:在我国南方地区,见到沙尘天气是很异常的。据悉,它是台湾当地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沙尘天气。但从全国范围来讲,从沙尘影响的程度和强度来看,可能算不上特别强。1993年5月5日在我国西北地区出现了一次“黑风暴”,人员和财产损失非常严重,就是一次强沙尘天气过程。
张小曵:我补充一点,就是说沙尘影响南方地区并不是非常罕见。我国有几百年的历史文献记录,记载了“雨土”等有关沙尘暴发生的情况。有关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在重庆以北,也就是北纬20多度以北的大范围区域都有过沙尘暴的影响记录,上海等地区还是经常出现。再往南倒是不常出现,所以说这次对台湾的影响是比较少的,但也不是第一次。
我们很理解公众,特别是南方地区的一些网友,看到沙尘暴以后他的心情和感受。虽然它是一个自然现象,但不意味着无所作为。相反,要做好预报、做好应对,把那些已经沙化的新增的沙源地恢复到过去的状态,这些也都是政府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
对于北方沙区的老百姓来讲,沙尘暴实际上就伴随着他们生活中。我国有17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地区,那是我们国家地形、地貌和气候所决定的,至少已经存在了几十万年。所以说当大家看到沙尘暴的时候,不应该大惊小怪,因为它确实是一个自然现象。
王俊中:除了正确认识这种自然现象,我们还要对公众进行沙尘防御的日常知识宣传,如沙尘天气尽量少出门,出门戴上口罩纱巾,牧民朋友别把牛羊放出去,城市广告牌要固定好,施工地应做好防护措施,交通、航空等部门要有应急措施。其实虽然沙尘危害很大,只要科学应对预防,就能减少危害和减少损失。
主持人:那想问一下王处长,沙尘能不能根除?
王俊中:沙尘很难从根本上根除。刚才讲了,一是我们国内有170多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国外还有蒙古国等沙源地。另外一个条件是起了强风,沙尘暴肯定就会发生。沙尘暴不能根除,但我们还是可以在沙尘面前做一些工作的:
一是加强预报和预警,我们国家现在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和支持,要按照沙尘暴应预案的要求各个部门都有职责,国家林业局负责牵头这项工作,目前国家林业局与气象部门加强合作,每年都要进行沙尘天气趋势会商和预报预警,为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提供建议,指导灾害预防和应急。
二是林业、气象等部门都建立了一些沙尘暴监测站点,这些站点可随时提供信息,给救灾指导提供依据。另外,林业部门还建立了手机短信发布平台,在沙尘高发地,我们有一百多个信息员,就是哪个地方起沙了,说这个南京路多少,是个什么情况,温度是多少,他马上给发过来了,我根据气象局的预报和预警,包括沙尘暴监测和气象卫星发现的可能影响的情况,给应急和防灾减灾做一个准备,。
另外,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科普宣传。我们制作了一些科普宣传小册子,而且还印制成维文、蒙文等少数民族文字给老百姓发放。如去年在阿克苏发生了一个强沙尘暴,我们派人发放的的宣传材料非常受欢迎,让老百姓了解了怎么去应对沙尘。还可以通过建造农田林网减少沙尘危害。特别是在某个局部地区,造林有以下几方面重要的作用。一是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速、研究结果表明,一般的风经过林网后可以降低40%—50%,有的比较大的风,它甚至可以降低60%,这个就是有效的降低了沙尘对农田的危害。另外一个就是我们通过增加林草植被,还有一些机械处置,你比如说沙障,这样来增加地表植被和增加地表的粗糙度,来抑制起沙;第三个作用就是减少沙尘源,通过我们这几年治理,林草植被增加以后,减少了沙尘,如果是强沙尘暴经过,不是裸露的土地,补充的沙源就会减少。
主持人:请问一下气象专家,通过这些年的防沙治沙,我国近50年来沙尘天气总体有没有一些变化?
任福民:以沙尘发生次数来看,从有气象历史记录以来的五十年代开始,在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到达一个峰值,随后从八十年代后期到现在,都是一个下降的趋势。尤其从八十年代末开始,整个沙尘发生的频次都是处在平均水平以下,因此从这点也能够说明治沙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张小曳:我补充一点,这件事情可能要这么看,从1968年一直到2000年,我们所看到的每年沙尘暴发生次数是呈波动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在1980-2000年间下降明显,但是八十年代以后到2000年以前,林业部门的监测表明我国沙漠化土地实际上还是增加的,二者呈现的是相反的变化方向。这说明什么呢?正好说明我国现在17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之外,确实有一些新增的沙源地,但是这个新增的沙源地并没有对亚洲沙尘暴整体的步调有实质性的影响,天气和气候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否则沙化土地的扩张应该导致沙尘暴发生频次增加,而不是减少。
王俊中:我们不能因为说沙尘暴多了就意味着沙化严重了。也不能说今年沙尘暴少了生态就好了。但是防沙治沙对于改善局部的小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缓和当地沙尘的局部影响还是有非常大的作用。
主持人:那么亚洲地区近年来沙尘天气总体是否也呈平缓下降的趋势?这是一个偶然,还是有一些气候原因?
张小曳:总体来讲是从60年代末沙尘暴发生频次就开始波动下降,但2001年、2002年两年沙尘暴明显偏多,后来又处在一个比较少的时期。2001年和2002年也只是相对偏多,但也仍然没有超过历史最高的水平。
之所以这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亚洲冬季风的减弱,也就是说冬半年通过沙区的风是逐年减弱的,这与沙尘变化的趋势是非常一致的。至于这个趋势会不会持续,目前还很难讲,研究也不是很充分。但目前来看,冬季风减弱这样的一个事实和沙尘暴的减少相关性很大,冬季风减弱,意味着每年春季穿过我国沙区的累积风速减少,使我国沙尘暴发生呈逐年下降。
成效:防沙治沙可改善局部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沙尘暴气候预测系统正进一步完善 专家观点:加强部门合作是沙尘天气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的很好机制。 主持人:请问王处长,近年来我国在造林防沙治沙、荒漠化治理、环境保护等工作上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王俊中: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防沙治沙工作。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在西北地区开展了以植树造林种草为主的群众性治沙尘活动,到1978年,我们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这也是防沙治沙的一个重要内容。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启动了一批与防沙治沙有关的国家级重点治理工程,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四期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草原建设保护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这些工程的建设大大加快了沙化治理的步伐。据我们初步统计,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每年有效治理面积达到96万公顷。
其次,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这个法实行了三禁,即禁垦、禁牧、禁樵,很好地保护了沙区的现有的木草植被。
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程的决定,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沙区群众包括社会各界参与到防沙治沙工作当中来。此外,我们国家林业局会推广一些成功的治理模式、治理方法来指导地方实施防沙治沙,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通过这些治理措施,在我国北方地区,一是增加了林草植被;二是通过全国的荒漠化、沙化土地的治理,在2000至2004年间,荒漠化、沙化土地平均每年减少1283平方公里,而以前却是一直在扩展。所以从治理上来讲,应该说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主持人:网友可能会有这个疑问,一直以来,国家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很多政策并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可是为什么仍感觉沙尘天气还是很多?是否如果国家不采取这些措施的话,沙尘天气会比我们现在感受到的还要更多?
王俊中:你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其实如果我们没有这些工程的治理,可能在同样的天气条件下,沙尘暴可能影响范围更大、强度更强;另外,我们对沙尘暴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沙尘是一个自然现象。我们现在仍然有17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这是国内的沙尘源,同时我们还有国外的沙尘源,那么只要有沙尘源存在,有风的存在,就肯定会起沙。但是,通过我们的治理能够改善沙尘的生态条件,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
主持人:请问两位气象专家,气象部门除了做好沙尘的监测预报外,在科研方面有没有什么课题或者进展呢?
张小曳:我们早在1989年就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后来又得到了国家一些科学基金,包括科技部的973项目有关沙尘暴课题的支持,还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一系列课题的支持。我们现在建立了亚洲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实现了业务运行。目前还在进一步完善亚洲沙尘暴的预报工作,在未来我们还是希望能够进一步的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能够把预报和研究工作做好。
另外,中国气象局除了有国内沙尘暴地面监测网和以FY系列卫星为主的沙尘暴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外,也有很多国际合作,比如国际沙尘暴预警咨询系统,是由中国气象局在世界天气研究计划发起的一个计划而衍生出来的。同时这个预警系统的两大区域中心之一,亚洲和中太平洋区域中心就落户中国气象局。在中国境内,我们跟韩国还合建了十个沙尘暴的监督站,实现数据共享。此外还在蒙古国援建了三个沙尘暴站,援建哈萨克斯坦的一个沙尘暴站正在进行中。我们希望在国际合作方面,能够对周边邻国的沙尘暴预报和预警提供帮助。
任福民:国家气候中心正在建立一个沙尘暴气候预测系统。在这些工作基础之上,将来有望开展比较长时间的、季度的预测,能够有更好的手段来实现这些预测。当然这些气候预测,应该说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通常主要是针对政府的决策来进行服务,一般不直接向公众提供。沙尘暴的预测,中国气象局和林业局常会一起联合会商。
主持人:去年12月份出台的《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对于沙尘天气的预警和防御也做了规范,林业部门和气象部门将如何共同做好有关工作?
王俊中:国家林业局与气象局不光在沙尘暴相关工作上合作,还在防火等其他方面联合开展了很多工作。在沙尘暴方面,我们双方的专家每年都进行沙尘暴情况预测,为中央政府领导提供决策服务,也为整个一年的应急工作提供指导依据。
气象、林业两部门在具体业务上进一步深化合作,气象部门为我们提供天气气候和沙尘暴预报的情况,我们再对荒漠化、沙尘源地表植被情况进行监测,通过这两个方面基础叠加做出预测,给我们沙尘暴应急的处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依据。
国家林业局将从几个方面去着手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一是通过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发挥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功能。
二是严格执行防沙治沙法,实行“三禁”,保护现有植被。
三是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重点工程增加沙区植被。
再一个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机制创新方法,就是推进沙区林改,把产权落实到群众的手里,调动群众植树造林种草、防沙治沙的积极性,从原来的“要我种植”,变为现在的“我要种植”。
(责任编辑:赖敏)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