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天气 > 西南旱灾 > 云贵旱灾最新消息

记者手记:感受受灾群众坚强、智慧与力量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3月28日11:29
  新华网贵阳3月28日电(记者张辛欣、周芙蓉)河床干裂成一道道伤疤、翠竹因缺水而枯黄、稻田龟裂颗粒无收……奔波在贵州的重旱区,随处可见这些干旱留下的印记。然而,旱魔可以侵蚀土地、河流,却不能消磨人们坚定的信念和绝处逢生的智慧。

  有一种眼神,充满着信念

  李家湾村是贵州省旱情最严重的地方之一。由于没通公路,山道陡峭,救灾的水很难送到村里。村里的百姓面临着断水的困境,主要依靠自己下山背水救济。

  蔡开芬就是这些背水百姓中的一个。每天夜里3点多,蔡开芬就沿着山路到5公里之外的水源点取水。记者看到,这条取水路布满碎石,急转弯很多,宽窄只能容下一个人,普通人走尚且摇晃,更别提背着沉重的水桶。

  蔡开芬却没有因此露出难色,“天天走,哪有个磕绊都清楚得很!我力气大,一次能背50斤,这就比别人少走好多次呢!”蔡开芬笑笑说。

  随着旱情的肆虐,附近的水源点一一干涸。目前这个供给全村百姓饮水的水窖和村子一山之隔,而这个水窖也只剩下20多厘米的水深。这意味着过不了多久,蔡开芬又要踏上新的寻水之旅。

  “水不够就省着用,这处没了就到别处再找。有手有脚,哪能找不到水吃!”望着满是荒芜的大山,蔡开芬自信地说。

  旱灾可以侵袭人们的生活,却无法摧毁他们的精神。那一刻,从蔡开芬的眼神里,记者看到了什么叫做信念。

  有一种想法,凝聚着智慧

  记者走访贵州农村时发现,这里的农民并没有因缺水灌溉庄稼而坐等救援,他们创造出一个个存水保收成的土方法。一场春耕保卫战在西南大地打响。普安县江西坡镇中心社区刘安国夫妇用自己的智慧,保住了地里的庄稼。记者看到,在刘安国夫妇的田地里,栽着十几垄黄瓜。尽管没有雨,还是按农时将黄瓜苗种下去。

  刘安国告诉记者,前几天他将一处地下水源的水引到田里,却远远满足不了灌溉需求。情急之下,他想到了用塑料膜将土罩住,保持水分这个法子。

  记者看到,每株黄瓜苗下面都压着一层塑料薄膜,薄膜里面密密地结着一层小水珠。“有了这层膜,外面甭管多干,里面的土还是湿的!”刘安国说。记者将一处塑料薄膜掀开,和外面早已干裂的土地不同,里面的土仍是潮湿的。

  薄膜,大棚,田间灌溉……旱情可以吞噬大地,却不能抹杀人们的智慧。这里的人们用一个个土方法,与旱魔做顽强抵抗。沿途,满是挥舞锄头忙春耕的火热场面。

  有一种感情,满溢着关爱

  严重的旱情使得水源更加弥足珍贵。尽管人们的生活用水十分紧张,贵州省盘县平川村71岁的低保户陈志光却没有断过一天水。

  记者在陈志光家看到,屋子的角落里还有满满两挑水。“吃的水全是村民挨家挨户省下来的。要不是他们,我怕是维持不到今天了。”陈志光含着泪花说。

  村民江文达因家里没有建小水池,去年11月就没了水吃。为了帮她解“渴”,村里有水池的人家都免费为她提供水。“现在旱成这样,家家的水都不充足。然而,只要需要,我都能从村里有水的任何一家得到水,保证生活。”江文达对记者说。

  据了解,平川村256户人家中只有187户有小水池,旱情发生后,这些水池就全部用于救助吃水困难的村民。有水的给缺水的,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接济。至今,平川村没有一户人家断水。

  一家有难,大家相帮。干旱可以逼退河流、小溪,但却驱不走灾民之间的兄弟情义。大灾面前显大爱,那一刻,记者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关爱。

  有一种行动,彰显着力量

  旱情面前,共产党员带头挖井找水,带动群众抗灾自救。陈秀泰就是这些共产党员中的一个。据了解,陈秀泰所在的流长乡是贵阳市这次大旱中饮水最为困难的乡镇之一。严重的旱情已经导致乡里的油菜减产六成。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流长乡2万多人中有1.4万人因干旱发生饮水困难。

  随着旱情的不断肆虐,老党员陈秀泰再也坐不住了。怎样找到水,让村里的百姓喝上水,成了摆在他面前的头等大事。

  “我琢磨,既然其他地方不好找,看看能不能从田里挖到水源。以前水田里有一块地总是汪着水,今年虽然干了,说不定地下就有水呢!”陈秀泰说。

  然而,寻水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处没有,别处再挖。还没有,再挖……从找水到挖水,陈秀泰用了大半个月。“挖的时候油菜还在抽薹,现在挖出水来,花都快谢了!”

  陈秀泰的方法被村民纷纷效仿。目前,全村30户百姓依靠这个法子解决了饮水困难。记者离开时,看到仍有不少村民按照他的模式,在田里挖井找水的火热场面。那一刻,从挥舞的锄头间,记者看到了什么叫做力量。
责任编辑:肖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