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修路”给官员提了什么醒?
来源:
新华网
2010年03月29日07:53
决策者多一些善意、沟通和公仆情怀,群众就会多一些耐心、理解和支持
日前,广西村民“跪求修路”的新闻,引发持续关注。报道甫出,当地政府即前往现场调查,结果发现,涉事村落并不缺水,所谓的“九旬挑水老人”跪求场面,乃两村民事先“导演”。村民此举是想引起政府关注,尽快修通村路。最新消息称,该地有关领导表示,理解村民心情,下一步一定会修通这条路,对于策划此事的村民,不以任何形式追究。
初读这则新闻,不禁暗自捏把汗——担心当地又要在证据确凿后动用司法“强势维护形象”,担心“事件策划者”又要被追究问责,甚至担心报道者被“跨省追捕”,而当看到“不追究”表态时,从中感受到了一种进步。
首先,舆论初起时,当地政府没有条件反射地否认一切,没有抓住一点(不缺水)不及其余,而是第一时间下去调查,并在最短时间内公布真相,使得一起在西南大旱背景下的个体事件,没有节外生枝,体现处理类似事件较为得体的一种态度。
其次,政府承认“路没修通”这个基本事实,肯定村民“异举”的初衷,并对群众的无奈表示理解,而不是指责村民“陷害政府”,不是动辄放言“追究肇事者责任”,也没有抛出“特殊时期制造恐慌”的狠话,从而避免了矛盾激化。
最后,所在乡党委表态“无论如何会修通道路”,这是对殷殷民意的务实回复,体现了知错即改的精神。虽然最终结果有待时间检验,但这个时候不推诿责任,不用套话、空话、废话、假话去忽悠群众,去考验舆论耐心,值得肯定。
不缺水,路照修。“挑水老人跪求修路”这一事件,让我们看到地方政府工作作风的一些积极变化,但其中仍有一丝担忧:如果换一个地方,换一些领导,事情是否会得到同样的处理?领导干部会不会首先与群众“比无奈”,强调“吃饭财政”的无助,让群众感到解决无望?“跪求修路”,让人深思。对群众热盼而政府暂时还办不到的事情,应该坦诚地告诉群众有哪些难处,哪些事非一朝一夕之力能解决;在群众上访、“下跪”表达诉求时,第一反应不应是指责其“给政府添堵,给工作添乱”,而应该看到群众的困难,想到群众解决困难之不易。在群众有意见的地方,政府确有过失的,应大大方方承认并设法解决。在群众陈情方式值得商榷而事情又确需解决时,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扣帽子,真诚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这才是人民公仆所应有的表现。
要修的“路”很多,要办的事很杂,决策者多一些善意、沟通和公仆情怀,群众就会多一些耐心、理解和支持,社会就会多一份和谐。(饶文靖) (来源:人民网)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