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留下厚厚的老茧和长长的裂口
魏汝会和他雕刻的石像 一张纸质泛黄、1953年印刷的《开国大典》年画,被老石匠魏汝会珍藏着。它不是发行量少极具收藏价值,而是牵引着老魏持续17年的梦想——他发誓要在有生之年把画上的毛泽东等伟人的风采,用石雕技艺逐一展现,且全部按真人大小精雕细凿。
老魏今年56岁,干石匠活儿已40年。昨日中午,干完农活的他趁午饭间隙,又像平常那样手持錾子和手锤来到堂屋旁的那间小屋。当叮叮当当的雕凿声不绝于耳时,右邻右舍的人端着饭碗来了:欣赏14尊已雕刻妥当的石像,询问第15尊石像的雕刻进展……
老石匠散家财感恩 “……我常想,我一个石匠能挣恁多钱不是手艺好,是社会好。”
老魏是丰都县社坛镇五福村人,是当地非常出名的石匠。当年作为石匠劳务包工头,丰都县内不少石拱桥上的栏杆、石狮等石雕,都出自他和一群徒弟之手。
“1993年时,我靠雕石头就存了2万多块钱哩。”昨日,老魏回忆说,随着石雕技艺越来越娴熟,他不安于现状的念头变得日渐强烈。“当年,万元户是很稀罕的事。现在想来,当时的2万多块钱跟现在大家心目中的百万元差不多……我常想,我一个石匠能挣恁多钱不是手艺好,是社会好。记得那年正月初九那天,我决定用存的钱和手艺做件大事回报社会——把《开国大典》年画上的伟人,用石雕手艺雕刻出来。”
说干就干。老魏雇请了4个徒弟,以每天5元且跟吃跟住的报酬,开始了他的梦想。现在,魏家屋后山坡上,有很大一处类似鱼池的土凼——当年开山采石就在这里进行。
“整整3年,他雕这些伟人用光了2万多块钱,我被他的"折腾"气病了。”昨日,老魏的老伴余观芳说,现在仔细想来,老公是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自己没理由不支持他。
照着年画进行雕刻 老魏雕刻的第15尊石像已近尾声——这是他自1995年中断雕刻后,利用劳作间隙取得的成果。
老魏记得,当他把2万多块血汗钱花光的那年,两个儿子也到了该成婚的年龄。家庭责任感极重的他,无奈暂时中断雕刻,把已雕成形的14尊石像请到堂屋旁那间小屋,然后为儿子成婚挣钱。
但是,每逢农忙间隙,他又携带錾子和手锤蹲在石头毛坯前,对着《开国大典》中的人物精雕细凿起来。“我查过资料,晓得了毛主席的身高。”昨日,他介绍了自己以年画作蓝图的雕刻秘密:待毛主席的身高确定后,他便以画上的比例推算出其他人的身高。由此,他便按心中对伟人们的身高、动作、神态等印象进行雕刻。
现在,老魏雕刻的第15尊石像已近尾声——这是他自1995年中断雕刻后,利用劳作间隙取得的成果。
十指布满老茧,持錾子的右手食指裂口有四五厘米长……细看老魏双手,让人触目惊心。“这不算什么。最困难的是转运一块块毛坯有3吨左右重、雕好后重量也超过1吨的石料。”他的老伴说,雇人把石料抬回房前院坝,让他们很作难,“现在的劳力是每天每人100元左右,还得包伙食。我们没啥钱,很多时间只能干着急——请劳力顶多只能两三天,不请人老两口又搬不回石料毛坯。”
就这样,老魏的梦想只能在“耍耍雕刻”中艰难地靠近圆梦那一天。
种地养猪筹钱圆梦 他推算,若按最初那样雇人进行规模雕刻,费用可能需百万元。
记者触摸这些石像,明显感觉石材很坚硬。老魏说,毛坯是砂石中最坚硬的青砂石,只有这种石材才能把人物的脸部细纹、眉毛及额头发丝等雕刻出来。然而,雕刻要精细到这种程度,普通的錾子是不可能达到的。
记者看到,老魏雕刻时摆在脚边的工具是10多根外观跟普通錾子相似的钢钎。细看,这些钢钎很不一般:钎尖是用合金钢制成,与钢钎连接处是黄铜。“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他说,合金钢是用切割大理石的切割机刀片特制成形后,用铜焊的办法跟钢钎成为一体。
“每焊一次要花三四十元。”老魏的儿子说,今年以来,父亲花在制雕刻錾子的钱就近500元。这钱看似不多,却是老魏和老伴需卖一头肥猪才能挣到的钱。
原来,老魏为凑钱继续进行规模性的雕刻,他把挣钱的思路定格在种地和养猪上。邻居们外出打工荒下的田土,他和老伴要过来开垦——今年,这对老人共种了10亩地;今年起,养猪不再像往年那样仅在楼下猪圈养,在楼上跟卧室相邻的房间也用来养猪——目前,他们共养了50头猪。
“我盘算了一下,庄稼收获和卖猪的钱可以让我雇两个人干一个月。”老魏已跟老伴商定,哪怕种地养猪累趴下,也要省吃俭用凑钱继续雕刻未完成的石雕——按年画蓝图的“规划”,老魏总共需雕刻18位伟人、56个民族及工农商学兵等人物石像共99尊。
“今年,猪价比去年跌得凶。按目前的挣钱速度看,我们可能种地、养猪几十年,都无法凑齐雕99尊石像的钱。”老魏说起现在的猪价,目光暗淡下来——他推算,若按最初那样雇人进行规模雕刻,费用可能需百万元。
“我快满60岁了,眼神也没以前好了。要是费用到位,应该持续3年左右就能全部完成。”他透露,自己很担心在有生之年无法完成梦想,若有人愿出资,自己会“雕刻完99尊石像后,我全部送给他”作为报答……
首席记者黄艳春文
记者冉文 摄 (来源:重庆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