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园里小区民国建筑群内外反差实在太大 快报记者 赵杰 摄 |
经过2008年底的整治出新,南京慧园里民国风貌区外表光鲜亮丽了不少。“钱确实花了不少,但是房子里面,一直没做任何维修。”对此,市民表示质疑,“我们一直在等着进一步保护,可是好像没了下文。难道说民国建筑保护,光是把外表搞搞漂亮?”
小区违章搭建又见回潮
走进南京王府园附近的慧园里小区,让人忍不住惊讶:在拥挤的市中心竟然还有保存如此完整的民国建筑群。这里,也被称为南京“石库门”。
小区门口墙上的铭牌有历史简介。70多年前,这里的主人多是公务员、银行职员、医生、商人等中产阶层,虽然不是高官名流,但也都是一个富裕适意的阶层。弄堂似的过道,石料做的大门框。院子里,青色小方砖铺就的路面,很有些江南雨巷的风韵;20多幢红墙灰瓦的二层小楼,整整齐齐分立东西两排,简直就是漂亮的联排别墅。
“以前没这么漂亮,有的外立面都破了,有的还用水泥糊起来。”一位居民告诉记者,2008年年底,政府花费2000万元对全市9大民国风貌区进行了出新,慧园里就是其中之一。那一次,确实让慧园里的外表风光了不少。不过,时间不长,小区里一些违章搭建又回潮了,就像在美女脸上贴了一块块狗皮膏药。
记者看到,在小区大门东侧,就靠着墙搭了个简易披棚,水池、炉子、锅碗……俨然就是个小厨房。旁边的空地,则被一家发型屋当成了后场,甚至还放着两三个废弃不用的洗发躺椅。
外面出新,里面破破烂烂
而让居民最不满的是,出新修的只是外面,房子里面完全没变化。
“房子看起来漂亮吧?你到里面看看,简直不成样子。”刘先生拉着记者到他住的小楼里看看。
小楼里很昏暗,眼睛适应了好一会才勉强能看见。破旧的墙壁因为年代久远,变成了灰黑色;红色的木质楼梯,走在上面就吱呀吱呀乱响,不少地方甚至已经开裂。眼前的情形让人根本无法相信:这竟然就是刚才看到的漂亮小别墅。
因为住的人家太多,每幢小楼至少住了六七户,因此楼里的格局早就改了,隔成了一小间一小间。楼梯下方的空间被改成了厨房,3家共用。沿墙放着老式煤气灶,里面转身都困难。“大家只能轮流来烧饭,一起做,哪挤得下?”
看到记者来,楼里的几户居民聚过来。“我住这儿五六十年了。”92岁的王奶奶说,她以前在旁边的慧园街小学教语文,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住在慧园里这幢楼里。房子越来越老,越来越破。“上次政府出钱出新,我们可高兴了,哪晓得里面一点也不动。”王奶奶指着楼上,“上面不小心打翻了水,我这里就跟下雨一样,滴滴答答,你看墙角那边,都渗水发霉了。”
楼外面的出新部分,也让居民觉得“好看不实用”。住在二楼的一位阿姨说,就拿防止屋顶积水的落水管来说,以前是漏斗形状口大身子细的管道,现在改成了小口的落水管,一到大雨天,水就淌不及,全喷到了家里。院子里原本有个消防栓,修路的时候也被砸了,后来也没恢复。“万一失火怎么办?
【探讨】
能否产权转让,让居民自己保护?
“保护不能只停留在投资一次性的外表出新上。”谈到慧园里小区等民国建筑的保护问题,网友njzxj认为,出新后没有细致的后续管理,没有对周围环境同步管理导致了现在的情况;而且,出新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小区住户的生活环境,如何能让住户发自内心地保护这些民国风貌区呢?
对于民国建筑小区为何不能出新内部?白下区小区出新及房屋出新办公室主任朱新华告诉记者,当年的修缮资金非常有限,市建委2008年只掏出了2000万元,对9片风貌区、19幢近现代建筑进行整治出新。落到慧园里小区“头上”只有20万元修缮资金 ,结果白下区政府掏出了近600万元,才完成了对慧园里小区的修缮出新。这样的资金远不够对每家每户内部都进行修缮。“而且内部修缮,那不是跟搞装修差不多了吗?普通老小区出新,也都只负责外立面啊!”一名工作人员发出疑问。
采访中专家及居民都指出,民国建筑与普通小区性质不同,因为这还涉及到其本身的保护。“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产权问题。”小区里一户居民告诉记者,这些房子现在都是属于政府的,他们只是租户,当然不愿自己花钱来维修。“要是政府肯把产权卖给我,我自己花点钱,就能把里面彻底改善,尽全力保护好这个民国建筑。”
记者了解到,把一些特色民居产权卖给市民,促进市民自己维修的做法,在北京苏州等地已有尝试,例如北京什刹海的烟袋斜街,苏州的一些古村落等。有专家表示,对一些普通特色民居而言,如果能给居民产权,可以找回自我生长的机制,不失为一条保护途径。
快报记者 孙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