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垃圾革命”
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文明运动,以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全国低碳经济实验示范区
■本报记者 郭海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规划,之后江西酝酿进一步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低碳与生态经济的国家级试验区。
今年3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等建议江西加大产业升级换代的力度,努力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率先成为全国低碳经济的实验示范区。
以这一战略思路为背景和前提,江西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效果显著的生态文明运动——“垃圾革命”。
日前,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前往江西就这场“垃圾革命”展开调查。
江西命脉
江西地处中国东南、长江中下游南岸,是全国生态最为优良的六个省份之一,森林覆盖率达60.05%,位居全国第二。纵横全省的2400多条河流汇入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最后注入长江。
鄱阳湖正常的水域面积是3000平方公里左右,最大面积是1953年的5300平方公里,其次是1998年的5100平方公里,蓄水354亿立方米。流域面积为16.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江西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9%。每年由鄱阳湖流入长江水量1460亿立方米,约占长江年径流量的15.5%。
鄱阳湖水质常年保持在III类以上,被称为长江中下游的“天然调节器”。这一湖清水,不仅是江西的命脉,也是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更是维系中国与世界生态交流的重要纽带。
但是,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带来环境压力。随着江西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坚持以工业化为主战略,出现了第二产业领先增长的态势,工业在GDP增长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由于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模式,高耗能产业成为江西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这样使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未经处理的大量垃圾、污水直接流入江湖,造成严重污染。据了解,截至2008年5月,江西仅建成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14座,全省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自我革命
2007年4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江西视察,在充分肯定江西改革发展成绩的同时,他指出,像江西这么好的生态环境在全国已经不多了,要好好保护。随后,温家宝又专门对江西发展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
对此,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表示:“我们这任班子、我们这代人就要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绝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要举全省之力保护好青山绿水,发展好青山绿水,建设好青山绿水,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青山绿水,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青山绿水。”
于是,一场涉及江西前途和命运的改革在全省展开。
2008年,江西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并以“四大工程”拉开“垃圾革命”的序幕。这“四大工程”是:“五河一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县城以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从“头”做起
“革命”从“五河一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破题。“五河”指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是“一湖”(鄱阳湖)的源头。
在“五河一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中,苏荣强调,越是在各地都把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工作头等大事来抓的时候,越要强化环境意识。新建项目要严格把关,不管当前有多大实惠,该否决的要坚决否决。坚决关闭经过治理和技术改造仍不能达标的污染企业。
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努力下,“五河”源头及其干流沿线、鄱阳湖滨湖1公里范围内及东江源头的污染企业得到全面清理,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37个。
2008年和2009年,江西省财政分别拿出5000万元、8000万元专门用于五河及东江源头地区环境保护奖励,极大地推动了“五河一湖”污染防治工作。
各设区市根据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开展了水环境综合治理,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据悉,江西还在五大流域设立各设区市交界水质监测断面,并正在着手制定交界断面水质考核办法。
从“新”布网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快速扩张,工业和生活污水已经成为城市环境主要污染物之一,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加大,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江西针对工业和城市污染排放不断加剧的严峻形势,强调要采取新方法、新手段。
他们首开资本运作之先河,实现了县城以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全覆盖。据了解,在2008年5月4日江西加快建设县(市)污水处理设施动员大会召开后,一场保护青山绿水的大“战役”随即打响。这场“战役”资金投入大、覆盖范围广、建设速度快。截至2010年1月,全省85个县(市、区)污水处理设施主体建设已基本完成,累计投资47.7亿元。
同时,江西提出要实事办实、好事办好、杜绝“晒太阳”工程。苏荣强调,决不允许地上建厂、地下空转、应付领导,决不能让污水处理设施成摆设。
从“长”计议
着眼于环境保护长远工作,江西提出“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一大”即确保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四小”即抓好城市、乡镇、农村以及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四方面的绿化工作。
在苏荣看来,植树造林、生态立省关系到自然环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关系到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他把这一工程作为历史赋予的使命,提出要力争使之成为造福百姓的德政工程。
据了解,截至2009年底,全省各地完成造林绿化面积560多万亩,占年度任务的112%,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等各类通道绿化里程超过两万公里,综合造林成活率达87.8%,省财政3亿元的造林绿化投入撬动了社会资金40多亿元投入林业,吸引了110多万农民工返乡就业,360多家企业把资金投向林业。
“一大四小”工程也为江西拉动投资、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造林绿化氛围、造林绿化规模、造林绿化投资、造林绿化综合效应“四个超出预期”的显著成效。
从“小”着眼
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在很多人眼里是小事,但是,江西省领导不这样认为。
苏荣到江西后,先后于2008年3月、4月、6月三次深入鄱阳湖地区调研,每次都与基层干部讨论农村垃圾处理问题。苏荣说,“有人会讲,一个省委书记怎么会研究垃圾处理这么一个小问题。我想,小事不小!它直接关系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直接关系到子孙后代能否永远享有一流的空气、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生态环境、一流的人居环境,直接关系到建设绿色江西、生态江西、富裕江西、和谐江西的目标能否实现。”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江西一批乡镇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等项目陆续建成投入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鹰潭市创立的垃圾处理“2+5”模式处理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正在全省推广。“2+5”模式,是指两个行为主体加上垃圾处理的五种方法。两个行为主体指农户和保洁员。五种方法是指:有机垃圾入沤肥窖沤肥还田;用有机垃圾生产沼气;可回收垃圾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垃圾焚烧处理;农村不可利用的无害垃圾,定点填埋或用于填坑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