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四川日报

他有一双不停飞翔的翅膀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2010年04月01日06:48
  翻越雪山,在龚曲此里逝世一年后的又一个春天,我们在迪庆高原上追寻这位促进民族团结的好干部的生命足迹……

  时代先锋

  纳古村,那个追逐绿色的身影

  迪庆州德钦县佛山乡纳古村。这一连串地名之间的每一段路,都是在雪山或悬崖上蜿蜒的小道。路的尽头,就是龚曲此里生命的起点。

  1954年7月,一个眉清目秀的男孩在纳古村呱呱坠地。多年后,龚曲此里把自己的生日定在8月1日。他说,我是军人,就和所有的中国军人一起过生日吧。

  从儿时起,绿色军营就是龚曲此里美丽的向往。从战士到军分区副司令员,军装是龚曲此里一生的最爱,军装也曾被他的鲜血染红。

  1979年春天,龚曲此里与斯那拉姆的大喜日子将至,家里却接到他的电报:“执行任务,婚期推迟。”

  老父亲连发三封急电,也没能把新郎催回来。几个月后,家人才获知了龚曲此里参加南疆重大军事行动的消息。

  上战场的名单里,起初没龚曲此里。但他坚决要求参战,拦都拦不住。

  担任通信排长的龚曲此里带领全排出色完成任务,荣立集体三等功。当上级要给他个人记功时,他把荣誉让给了排里一名牺牲的战士。

  从边防回到高原,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武装部移交地方建制,在德钦武装部担任参谋的龚曲此里不得不脱下军装。

  亲戚为龚曲此里谋到了一个好职位——县人事局局长,龚曲此里却不愿意。“武装部也许会回到部队的,我要等到那一天!”

  4年后,这一天真的到来了。当龚曲此里在军旗下第二次举起右手宣誓时,泪水打湿了崭新的军装。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这辈子还能再次穿上军装。我深爱的部队,我又回来了!”

  2008年2月4日,龚曲此里去世前一天。他嘱托妻子说,走的时候,给我穿上军装。

  那身38年从军路上贴着他心窝的军装,陪他走完了最后一程。

  德钦县,那双不停飞翔的翅膀

  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德钦县,是龚曲此里从边防部队归来后为自己选择的第一个驻足点。从此,重返迪庆高原的雄鹰几十年间不曾停止飞翔。

  1995年3月,龚曲此里在调研中发现,德钦县各村种植的土豆普遍产量低。他就买来一麻袋新品种土豆。然而,无论怎么宣传,村民们还是不愿意尝试。

  龚曲此里找到被大家称作“秀才”的鲁布,拿出500元钱:“你先种着试试,收成好了归你,如果不好,这500元钱就算赔偿。”

  鲁布感动了,同意不收钱带头干。第一年,他的收成就翻了一番,乡亲们第二年全都更换了土豆品种。同样是在龚曲此里的推广下,村民们第一次种上了葡萄和良种青稞,古老的土地捧出了更丰硕的果实。

  从德钦到香格里拉,驻守高原的军人是祖国神圣领土的守卫者,也是幸福与文明的传播者。

  纳古村村民尼布,70多岁还没走出过德钦县。他告诉龚曲此里:“咱们村里像我这么大年纪的老人有26个,我们都会唱《北京的金山上》,但谁也不知道北京是个啥样子啊!”

  这触动了龚曲此里。他动员妻子,把家中仅有的8000元积蓄取了出来,又协调迪庆州民政局,凑足了路费。

  就这样,26位老人去了北京。尼布拿着自己在天安门前拍下的照片,逢人就说:“北京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好看!”

  一次,龚曲此里遇到几个乞丐,给了钱,并告诉他们,如果饿了找不到吃的,就到军分区找他。

  侦察科科长刘云宏赶紧提醒说,让乞丐到军分区,恐怕影响部队形象吧?

  龚曲此里厉声责备:“我军的宗旨不是为人民服务吗?乞丐也是人民的一分子,帮帮他们怎么会影响部队形象了?”

  龚曲此里爱他的父老乡亲。村民们用水不方便,他千方百计引来县里的投资,把山泉水引到了村里。忠木盖房子缺钱,他拿出准备给母亲买棺木用的8000元钱。

  他爱着这片土地上素不相识的老百姓。每次下乡,他都要在车上装满大米、罐头和衣被。家里刚存了点钱,他又拿出去送人了。即使在最偏远的山乡,人们也知道他的名字。人们送给他一个美丽的称呼——“龚曲菩萨”。

  军分区,那片婆娑的红柳林

  迪庆军分区官兵来自不同的民族。一次体能训练,藏族战士扎西顿珠从器械上滑落,负责保护他的黄远飞一疏忽没能接住,让他重重地摔到了地上。

  无意中听到扎西顿珠和几个藏族战士用藏语商量“教训”黄远飞,龚曲此里急忙找到连队干部,弄清了原委。

  在龚曲此里的“策划”下,连队把两人编在一个班,住上下铺,学习同桌,训练同组。两名年轻的藏汉战士冰释前嫌,成了一对好朋友。龚曲此里带着两人共同植下一棵高原红柳,取名“同心树”。

  今天,小树已然成荫。昔日的荒地上,汉、藏、回、白、瑶、布依、傣、彝等11个民族的官兵,建起了“民族团结林”。

  在军分区全员出动抗击冰雪灾害的2008年初春,当他发现几名留守战士吃的全是方便面,立即让妻子每天顶着风雪送去热腾腾的酥油茶和糌粑。排除哑弹,他会让别人躲开:“我是指挥员,危险时刻,哪有让部属去冒险的道理?”

  2006年1月,香格里拉县虎跳镇土官村发生森林火灾,扑火点海拔近4000米,部队经过的路上,好些两三人才能环抱的大树烧没了半边树根,随时可能倒下。每一处扑灭的地方,龚曲此里总要把手伸进余灰里摸摸,觉得太烫,就拧开自己背上的军用水壶,倒些凉水上去。

  四天五夜后,率部下山的龚曲此里接过村民们献上的哈达,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的嗓子,已被炙热的大火烤成了焦土一般。

  大家庭,那声终于喊出的“阿爸”

  这是一个不富的家庭,至今用着上个世纪80年代买的冰箱和电视机。

  走进龚曲此里的家,他的孩子们围坐在炉火旁,回忆着父亲的往事。

  23岁的洛桑顿珠,是龚曲此里夫妇16年前从孤儿院里收养来的孩子,他起初把龚曲此里叫做“叔叔”。

  龚曲此里的儿子龚建平比洛桑顿珠小一岁。那年春天,建平和洛桑的班里同时开家长会,儿子没想到,父亲穿着笔挺的军装到了学校,却径直走向了洛桑的教室。同学们说,建平吹牛,那个当官的根本不是你阿爸!

  “你不是我哥哥,你是我阿爸捡来的!”回到家里,建平冲着哥哥嚷。话音未落,就挨了父亲一巴掌。

  这是父亲一生中唯一一次打孩子。他用这种方式,让儿子记住了道理:“我们家是一个民族大家庭,每个孩子都是阿爸阿妈的亲骨肉!”

  洛桑终于把龚曲此里叫做“阿爸”的那一天,被龚曲此里写进了日记:

  “等这一天已经6年了,很激动,很幸福……”

  就在收养洛桑顿珠一年多后,家里又多了一个孩子。

  女儿龚雪琳的同学康秀英因为家庭贫困,来县城读初中后几度面临辍学。龚曲此里邀请康秀英来家里过周末。“你若不嫌弃,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家了。”

  从初中到高中,康秀英在这个家度过了6年,直到考上大学。

  1997年,龚曲此里收到彝族女孩吉心梅的求救信,从此和军分区官兵一起资助她,从初中到大学;2005年在泽通村村口碰到的春春,也是在他资助下顺利上完大学……龚曲此里膝下有一双儿女,然而,把他叫做“阿爸”的,却有多少来自藏族、彝族、傈僳族的孩子!

  昆明,那些没有打完的电话

  从高原搬到昆明,是龚曲此里的家人多年的心愿。然而,2008年底,当龚曲此里终于能到这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歇一歇,却已到生命的终点。

  医生们多年没有见过这样严重的病例:心肌细胞严重受损,多器官到了中末期……

  龚曲此里的心,却还在他的岗位上。第一次手术刚醒来,龚曲此里拨通了迪庆军分区政委姚世忠的电话:“我过不了几天,就可以回来上班了。”

  新兵们是否适应了高原的环境?军分区的日常工作进展是否顺利?……初入医院的日子里,他的电话没有断过,边说还边打手势。

  2月1日那天,斯那拉姆刚进病房,发现浑身插满管线的龚曲此里,不知怎么找到了她藏起来的手机,又在通话。妻子抢过手机:“你自己都病成这样了,还管什么闲事!”

  心衰发作的频率越来越密,龚曲此里再也无法通电话了。他让前来探望的同事耳朵贴近自己嘴,用仅剩的力气,从容地交代一件件未完的工作……

  直到今天,人们也不愿意相信他走了。

  一位村民问军分区官兵:“阿吾龚曲”好久没见了,是不是工作很忙?

  龚曲此里的妻子常常坐在丈夫的照片前幻想,他会不会突然出现在门口,像以前那样大喊“雪琳妈,我回来了”?

  他生前使用的手机,至今仍在接受着人们的问候。

  捧读一条不知来自何处的手机信息,龚建平潸然泪下——

  “好人一生平安。”

  新华社记者刘永华徐壮志

  白瑞雪朱映涛

  (据新华社昆明3月31日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