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观察与思考 > 观察与思考

文化力提升竞争力

来源:《观察与思考》杂志
2010年04月01日11:32

  文化力提升竞争力

  ——记中国十大文化管理企业家朱东临

  ■观察记者 徐友龙

  “一个全新的企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导入系统的文化管理”

  3月15日,星期一,晚上9点多了,浙江省天然气开发有限公司政工部的办公室内依然灯火通明。每星期一晚上政工部全体成员留下来学习和讨论交流,已成为这个企业学习型部室的惯例。

  这是一家全新的国有企业,在地处沿海发达地区的浙江省,目前,除杭、甬、嘉、湖、绍等地区已经用上天然气外,大部分市民却依然无法使用这种清洁、高效、安全、环保的新兴能源,很多市民甚至都不清楚煤气和天然气的区别。

  “浙江是经济大省和强省,却又是能源小省,95%以上的能源靠外部调入。在2002年以前天然气还是空白的浙江,我们要在全省的地下贯通天然气管道,并按照省政府‘多气源一环网、六统一’的要求,贯彻浙能集团‘大能源战略’,努力做精、做强、做大天然气产业板块,安全稳定地向全省供应天然气,这就是我们的使命。”党委书记朱东临感慨地说,2007年组织上让他从台州发电厂党委书记调任浙江省天然气公司党委书记,他的压力比任何时候都大。

  面对新形势,如何在全新的产业领域、不同的企业属性、陌生的工作环境下,尽快适应,进入角色;如何发挥领导班子集体智慧,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是朱东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朱书记到公司后,党政领导班子决定导入系统的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以夯实天然气公司的软实力,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公司政工部副主任陈赵均介绍说。

  也许,陈的介绍,正为朱东临在担任省天然气公司书记三年后,获得2009年度“中国十大文化管理企业家”称誉提供了注脚。在由国家文化部、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主办的“第九届中国文化管理年会”上,朱东临在企业文化管理方面的成就受到了高度评价。

  朱东临,工人出身,在浙江省台州发电厂从工人、团委书记、党支部书记、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一直到担任党委书记。一路走来,以诚相待,务实认真,率直而睿智。熟悉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老牛”的雅号,由来说法不一。或许是他因唱《老牛》而得名,或许是因《中国青年报》报道他事迹的《老牛之歌》而得,或许是他工作起来总是牛劲十足,或许是因他取得了众多很“牛”的业绩。不过,他本人倒一点不牛,虽以对下属严要求、高标准而著称,却又热情爱护,培养出了一批优秀人才和干部。处久了,就会感觉到他很强的人格魅力。朱东临重视学习也很善于学习,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又极富创新精神,使他在系统内外颇有人缘,口碑不错。

  台州发电厂的干部职工们对朱东临在企业文化管理中的“珍珠理论”都印象深刻。朱东临曾说,每个员工都是宝贵的财富,把他们中间蕴藏的积极的优秀的文化元素汇聚起来,形成全员共识、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将是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生产力。如果说企业每个员工是一颗颗“珍珠”,那么企业文化就是串起珍珠的一根“线”,这根线看似并无多少价值,但用这根线串珍珠,才能使散落的珍珠成为一条精美独特、价值倍增的“项链”。而他的工作,就是做好串珍珠的线。这是朱东临自创的理念。他还比喻说,如果把企业比作一个人,企业文化就不是简单的胭脂口红,而是排毒养颜胶囊和青春宝,它的作用就是净化人体机理,是强身固本。

  认识他的人都说,朱东临擅长文化管理,理所当然在岗位上注重文化管理。但朱东临和他的团队,却有更充分的文化管理见解。

  公司政工部老同志沈伟说,“天然气在浙江是个全新的事业,我们内部称为新人、新事、新行业。现在回顾分析,发展之初的几年,管道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工作的重心主要是在公司的行政管理上,文化管理工作没有系统开展。近几年,公司有了一定基础,形势又发生重大变化,正是公司发展亟需文化推动的关键时期。”

  实际上,这几年,确是浙江省天然气公司面临“前后夹击”的特殊困难时期:尽管是省政府授权的特许经营企业,但因为没有气源,省天然气公司的上游资源完全掌握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央企手里;因为进入晚,作为中游的省天然气公司的地下管网建设,还有半壁江山未稳,对此,三大央企凭借其资源优势竞入意愿强烈;而在下游,省内11个地市、90多个县市区几乎所有城市燃气已被“公”、“私”、“内”、“外”性质的大小公司注册占领,协调这些下游企业压力巨大。

  沈伟分析说,当前,浙江省天然气公司一是由于组建时间不长,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基础相对薄弱;二是领导班子来自系统内外,虽然素质高,能力强,但形成统一的文化价值观尚需磨合;三是职工队伍年龄结构较轻,学历高,党员比例高,工作热情高,同时又相对缺乏经验;四是工作的点多、面广、线长,市场化、开放性特征明显,基本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按照朱东临的“珍珠理论”,亟需有条“项链”,适时地把各个优秀的文化因素串起来,产生天然气公司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正是这样的背景下,朱东临对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尤其是在公司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党建、文化工作与行政工作如何有机结合,开拓进取,党组织在公司战略发展中如何有效发挥作用,做了深入调研和思考,积极探索寻求新的抓手。汲取了班子成员和广大员工的集体智慧,选择了系统的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作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最佳切入点,最终形成了工作思路:“融入中心强党建,创新文化显特色,以人为本构和谐,凝心聚力促发展”。“在这样一个全新的企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导入系统的文化管理。”朱东临说。

  创新载体,整体推进

  文化管理取得新实效

  2007年开始,天然气公司的文化管理得到了系统地推进:对公司几乎所有干部职工进行调研访谈,形成《企业文化诊断报告》;进而结合发展战略,通过广泛讨论,制定《企业文化建设三年规划》。这其中,“创建学习型企业”拉开了其文化管理的序幕。

  七个领域的学习载体覆盖了全公司上下,涉及继续教育培训工程、百日读书活动、生产一线技术比武活动、合理化建议活动、管理论坛、党员实践活动、工会与共青团活动等“全公司总动员”的学习活动,在天然气公司各部门蔚然成风,极大地推动了公司各项战略任务的完成。

  类似政工部每周一晚上自觉留在办公室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学习形式,如今已成为公司很多部门的优良传统。

  在工程技术部,部门内设立了培训中心,专人负责组织部门员工利用周末等业余时间学习。并且通过“每位员工轮流当老师”、“群帮群学”的方式,来开展学习。一本厚厚的专业书籍,工程技术部将其分解成几人逐章攻读,每人用自己啃攻的内容制作成的课件,向部门员工详细讲解,每讲一章接受同事间针对性的提问。问题都明晰回答了,“听众”都透彻理解了,再过一章。

  这样一来,一方面,使每位讲课者对自己的课程内容有了透彻钻研,听课者对内容有了深刻认识;另一方面,大大地提高了大家学习的效率和效果。通过“自己讲”和“听别人讲”, 短时间内大范围地在这支新的工程队伍中消化了一批大部头的工程工具书,解决了工程建设期间碰到的大量现实问题。学习与工作,在天然气公司良好地相互融通。

  而在人力资源部,他们每天利用午休时间,面向全体员工开设视频讲座,讲座除请外面专家授课外,还要求在外接受各项专业培训的人员回公司作培训心得汇报,人人是老师,又人人是学生。

  如此等等,公司各部门在学习型活动中,认真制定学习计划,利用业务时间定期组织学习、摘录笔记、交流心得,并结合自身阅读的书籍精华,探讨岗位工作遇到的问题,形成了自学和研讨的良好氛围。最主要的是,通过学习活动,大力推进了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也推进了企业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

  天然气公司的文化管理,特别注重宣传以及宣传载体的创建、整合。“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兼顾各方”是朱东临带领党委一班子提出的宣传工作理念。

  朱东临解释说,所谓“中心”,就是公司经营工作这个中心;所谓“重点”,就是各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所谓“各方”,则包括公司的各个利益关系方,有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上下游企业,天然气管道线的沿线单位、居民和消费者,当然还包括公司的领导和员工。

  天然气是优质清洁能源,通过地下管道,源源不断地输向千家万户的居民和企业。与此同时,天然气管网也面临着安全、稳定、保障供气的严峻考验:其管道具有高能高压、链长面广等特点,且是在地下的“隐蔽工程”,安全管理难度大。尤其是在浙江,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建设项目繁多,管道四周地貌变化频繁,施工挖掘或建设不当,都容易引发事故,更何况要在这样的区域地下再铺下四通八达的管线。

  公司党政班子针对社会各界对天然气这一新兴能源知晓度低这一情况,适时地开展天然气知识和产业政策宣传工作。会同各级政府对沿线单位和群众进行形式多样的安全知识宣贯教育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及图画、演讲、问答等形式深入开展安全咨询宣传活动,营造了天然气管道安全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2007年,朱东临到任后,意识到仅仅一份内部报纸这个宣传载体,难以适应“兼顾各方”的要求,当年就创办了《浙江天然气》杂志(内刊)。“这本专业性、综合性的天然气行业杂志,特别将发行对象从省政府各相关部门延伸至管网沿线的各级政府,以及相关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使得天然气的产业政策、行业特性、特点和公司形象在这些利益相关方中得到了传播,为管网建设和安全保护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沈伟评价说。

  2008年,在朱东临的倡导下,在充分利用内部OA系统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浙天门户新闻网站,实现了公司范围内网络终端的全覆盖;2009年,创刊编发了即时反映公司发展动态的《天然气周讯》,发往包括上级集团公司在内的各级领导和管道沿线各输气站场;此外,还通过形象专题片、文化长廊、专题展板等形式,提升了公司品牌形象,也极大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

  从学习平台的搭建,到各个宣传载体的创设,省天然气公司文化建设的基础不断夯实。

  服务发展,清晰战略

  为公司跨越发展凝心聚力

  朱东临认为,发挥领导班子集体智慧,使干部职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以进一步明晰公司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服务公司可持续发展,是党委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其启动文化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

  而事实上,在2007年到2009年间,省天然气公司正面临着重大的战略转型。浙江的天然气,是随着2000年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才进入沿线城市的。在2001年公司成立之初,浙江省政府提出通过省天然气公司实现“多气源一环网、六统一”等为主要内容的战略规划。“这是非常科学的战略目标。”朱东临分析说,“多气源一环网、六统一”是全省天然气资源的配置格局,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防止垄断。

  “其意图也非常明显,第一,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平衡、统一调度、统一市场、统一价格,既保证了天然气市场的有序性,又保障了能源安全性。

  第二,有利于在发达地区和次发达地区,以及季节性等因素导致的高峰、低谷用气,进行供气的统筹安排和调峰,最大限度实现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科学性。

  第三,可以平衡气价。虽然气源来自不同的上游,气价各不相同,但作为民生工程,不管气源来自哪里,都要形成统一的价格,保护用户利益,也体现更为合理的经济性。”

  “对我们而言,上游是立命之本,中游是生存之本,下游是发展之本。但现在,三个方面都有危机”。受上下游的强势影响,这个战略规划也面临着被打破的压力:

  最突出的是来自上游的压力。根据各方的利益博弈,省天然气公司的股权结构也将面临变更,新的上游央企将进入。

  在中游,即省级管网建设一块,截止2009年11月,省天然气公司已建成环杭州湾沿线(主要是湖州、杭州、嘉兴、宁波、绍兴地区)的天然气管网,但规划中的甬台温线,杭金衢线、金丽温管线还在图纸上。

  而下游的终端,由于前一轮的投资热潮,浙江省内目前经济和市场基础比较好的县市,基本都已有城市燃气运行商进入,已有的城市燃气管道的运营企业,占据着燃气市场的绝对份额。

  针对这些复杂形势,省天然气公司党政班子通过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特别是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进一步形成了“依托上游,做实中游,开拓下游”的发展方针,和“抢占甬台温,聚焦杭州湾,关注金衢丽(指管网建设)”的实施策略,并加快下游城市燃气市场有序拓展的战略转型。

  朱东临认为,首先必须把战略转型的目的和意义传达到每位员工,并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内心,以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提升各方面的工作进度。

  在各种场合,朱东临总是要抓住机会进行“前有狼,后有虎,下面还有一堆小老鼠”的竞争格局、市场形势分析,来唤起大家的忧患意识。并强调,“我们的上游很强势,我们自己作为中游还有半壁江山未稳,我们的下游培育和开发不够。但是天然气的需求非常大,城市燃气还有发展空间。所以我们既面临竞争的压力,又有着发展的机遇。关键在于把握战略发展方向,选择好战略合作伙伴,在竞争中实现合作共赢。”

  朱东临还经常警示一些干部职工:“竞争并不可怕,关键要抓住机遇。否则竞争就会吞噬我们的发展机遇,最终使我们变得无足轻重。”

  他用自创的通俗论断分析给员工听:我们企业面临着“气不打一处来,上气不接下气”的竞争压力,但我们要通过几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争一口气,努力实现扬眉吐气”。跟气较劲,成为朱东临和党委一班子的愿景。

  短短几年间,浙江省天然气公司已建成省级输气主干支线达500多公里,并且由单一的管网建设企业,发展到今天集管网的投资、建设、生产、运行、维护,以及下游城市燃气开发管理于一身的综合性公司。

  一位省天然气公司的中层告诉记者,“公司开展系统的文化建设后,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在全公司范围内清晰了企业发展战略,凝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的思想,使得我们这家新公司的工作目标非常一致。”

  缔造“蓝光文化”

  软实力成就竞争力

  浙江省天然气公司从2008年开始导入系统的企业文化建设,目前经过多轮讨论和修改的《企业文化大纲》已经形成,经过全体天然气人的文化磨合、融合和整合而形成的“蓝光文化”,正成为他们进一步前进的强大精神内核。

  “所谓蓝光文化,既代表天然气燃烧的颜色—蓝色,也寓意着洁净蓝天、责任和活力。”公司员工解释说。

  2009年,朱东临又带领公司党委紧扣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以安全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全面开展“安全为天、责任在心”为主题的公司“安全文化建设年”系列活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是过程而非工程,工程有阶段,过程就是要不断积累和提升,没有终点。”朱东临说,“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企业工程建设、生产运行、经营管理而行,和每个员工息息相关。在企业中,每个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我们每项重大举措、制度的出台,总是全员参与,在过程中广启民智,集思广益,在过程中学习、宣传、提高,在过程中营造氛围,达成共识,汇聚力量。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可以发现培养人才”。

  “我们的使命是‘为低碳经济提供服务,为社会发展提供能量’,在这样一个重大而神圣的使命下,我们希望全体干部职工做到‘激情创业、热情敬业、有情治业’。而作为公司,则希望为大家创造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生活的愉悦氛围。”政工部副主任陈赵均说,“省天然气公司员工的精神风貌,在杭嘉线的建设中得到了集中的展现,这也是公司文化的一次积淀和洗礼。”

  接纳“川气东送”的杭嘉线,是浙江省天然气管网规划“多气源一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嘉线建成后,杭嘉湖甬绍地区省级天然气管网将形成环杭州湾的区域环网,不仅可满足嘉兴地区迫切的天然气供应需求,还可将部分川气通过杭嘉线输送至杭甬线,有效缓解东海气短缺造成的杭甬沿线地区和燃气电厂供气不足问题,对西气、川气、东气的合理调配与保障供气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全长87公里的杭嘉线主干管线,沿线经济较发达,人口密集,途经9个县(市、区),13个乡镇,86个行政村,12个大型独立单位;穿越高速公路6次,等级公路19次,穿越铁路3处;沿线大中型河流穿越15处,小型河流124处。这条线的前进,每一米都面临着政策处理难度大,工期进度与质量、投资、安全控制矛盾突出,管线路由多变、难控,非开挖穿越施工风险较高等四座大山的挑战。

  但在蓝光文化的鞭策下,浙江天然气人正视艰巨的任务,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一个让大家都感到吃惊的“浙江速度”,甚至在浙江创造了被称为管道建设中的“沙漠速度”(即管道建设中因障碍最少而速度最快),因而在业内传为美谈。

  “杭嘉线工程能够顺利地开展,与陈觉民总经理秉承文化先行、团队提升、狠抓管理的务实有效的管理思想分不开,也体现了分管领导和以工程部为代表的全体建设者的极高的执行力。”朱东临作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评价。

  确实,在杭嘉线建设中,如果不是因为强烈的责任心,做了大量的涉及工程前期、市场开发、物资采购、资金安排、资源调配、后勤保障等规划、协调和准备工作;如果不是抢占管网建设的理念渗入到上至领导,下到基层员工的自觉意识中;如果不是工程技术部门在学习专业书籍过程中,解决了杭嘉线管道建设期间碰到的现实问题……一群没有太多管道建设经验的新团队,何以可能创造让见多识广的参建单位都称奇的“沙漠速度”?!

  企业有没有凝聚力,有没有创新能力,有没有综合竞争力,均取决于其有没有先进文化产生的文化力。“新兴能源,气贯浙江,激情创业,惠泽民生”。“蓝光文化”提升了浙江省天然气开发有限公司的文化软实力,并转变为实实在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国有企业文化管理又一面新旗帜、新航标。 ■

责任编辑:高莹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