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天气 > 西南旱灾 > 云贵旱灾最新消息

云南会泽县21万人饮水困难 孩子走五六小时背水

来源:华商网-新文化报
2010年04月03日02:50
老人拿着水流下了眼泪
老人拿着水流下了眼泪

学生们趴在阳台上看着水运到了学校 本组图片 本报特派云南记者 赵滨 摄
学生们趴在阳台上看着水运到了学校 本组图片 本报特派云南记者 赵滨 摄

  “水来喽!太好了嘎!”

  90吨矿泉水送到云南省会泽县驾车乡,老乡们异常高兴

  会泽县地处滇东北高原、乌蒙山主峰地段,距昆明205公里,属云南省贫困县。

  4月1日上午,记者与吉林省天泰煤炭经销有限公司代表刘小姐从昆明出发赶往会泽。车子行至会泽县驾车乡附近,空中忽然飘起小雨,车上人显得很兴奋。很快,山间大雾弥漫,虽然只有205公里路程,却走了3.5小时。14时30分,记者与刘小姐一行赶到会泽县。

  会泽县因旱造成21万人饮水困难

  遗憾的是,小雨只下了一个多小时,据当地气象部门统计,降雨量大约只有3毫米,还不够这片干渴的大地润一润嘴唇的。可是,这场雨让会泽人很开心。“这是今年春季会泽最大的一次降雨,也是第二场雨。”会泽县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周朝祥说,自去年7月以来,会泽县遭遇了百年一遇的严重旱灾。全县因旱造成21.31万人饮水困难。

  15时,会泽县委宣传部、县民政局的领导与记者一同研究了此次捐赠的90吨矿泉水的分配方案。

  “我们这里最缺水的是马路乡、驾车乡和大海乡,马路乡那边不通车子,水运不进去,如果靠人扛要走10多个小时山路,比他们到江里背水走得还要远。根据缺水情况和车子通行情况看,我们建议把水送到驾车乡,那里是第二缺水的乡。”周朝祥说。

  “这时候送水真的是比送啥子都好”

  驾车乡是一个典型的高寒贫困乡。在驾车乡受旱最为严重的钢厂村,那里1983口人目前全部靠背水和水车送水为生。“现在老百姓最需要水,这时候送水真的是比送啥子都好!”周朝祥掩饰不住激动,眼睛有些湿了。

  协商后,我们决定将30吨水留在驾车乡政府,由乡政府根据各村缺水的情况统一向下分配;另外60吨水直接送往钢厂村。

  由于送水的路线发生变化(原计划3车90吨水统一运往会泽县),刘小姐马上与水厂方面取得联系,并协调物流司机临时改线到驾车乡钢厂村。运水的车辆预计4月1日夜里到达驾车乡。

  运水的司机

  “我们咋个能多收钱呢?”

  4月2日一早,周朝祥接到驾车乡政府的反馈:运水车于2日2时30分到达驾车乡。

  9时30分,我们来到驾车乡,从乡里到钢厂村还有25公里的石头路(当地一种乡村路),这是一条盘山村路,完全用石头铺筑而成,凹凸不平, 十分颠簸,一路上有几十个急弯,每到一处急转弯,人在车里被甩来甩去,像炒栗子一样,一个小时下来,人颠得头昏脑涨。“这样的路,那两辆拉水的货车咋跑呀?能行吗?”刘小姐一路颠簸着也一路担心着。我们很担心拉水的司机会罢工,甚至担心车会坏在路上。

  10时30分,远远看到了钢厂村村委会的大牌子,还有停在狭窄的胡同里的满载着矿泉水的两辆大货车,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时,刘小姐的眼泪下来了,“这车真的开进来了,太不容易了!”

  刘小姐拿出400元钱,准备犒劳4位运水司机,可他们说什么都不肯收,“我们几个都是会泽人,你们来捐水给我们会泽是帮我们,我们咋个能多收钱呢?”

  钢厂村老乡

  “水来喽!太好了嘎!”此时, 两辆货车前围满了老乡。“送这么多水来,可解决大问题了!”一位钢厂村村干部一边清点数量一边用手抹眼泪,直到最后,他的眼睛都是红红的,“我们这个村真的太缺水了,这可帮了大忙喽……”

  有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说,他从没见过这么好的水,“家里喝水可难了,有时我也要随妈妈走五六个小时山路去背水,妈妈背20多斤,我可以背10斤。”在此之前,他们一直喝村里大储水窖里的水,后来水窖干了,能喝到的最好的水就是乡里的水车拉来的水。

  钢厂村小学有200多名师生,其中15吨(大约750箱)水留给学校,供学生们每天饮用,其余的45吨(大约2280箱)分给一组、二组最缺水的254户,大约每户可以分到8箱,大约160公斤。

  村书记

  “五保户老人没法子去背水”

  发给学校的水是优先搬的,尽管20公斤一箱的水对孩子们来说有点重,可是他们都使足了劲儿从上一个同学手里接过水,再传给下一个同学……小学校的学生们搬完水,就轮到了村民卸车,百余位村民一起动手,把水统一放在村委会门前。

  在村民们搬水的时候,村委会组织人把水送到村里几个五保户家里,仍然是每户8箱。“这样分似乎对人口多的不公平,但是人口多的人家有人去背水,而五保户老人没法子去背水,要照顾一些。”村书记解释说。

  孤寡老人

  “太好喽!谢谢喽!”

  盛丛真是村里的孤寡老人,今年78岁,一个人生活,自旱灾以来,家里都是村里的党员在照顾。老人看到瓶装的矿泉水激动地流下眼泪,“太好喽!谢谢喽!”老人似乎只会谢谢。

  刘小姐看到老人家徒四壁又一次流泪,拿出了1000元钱交给老人。“这么多钱,一年也花不完……”旁边的村民叹道。

  村里的老百姓都说,钢厂村饮水主要靠天,只有天下雨才能有水吃。“我们这里是喀斯特地貌,根本没有地下水,只能用储水窖储雨水饮用。”钢厂村村书记说。为了解决吃水问题,该村于1966年和1973年集体修建了三个蓄水池,现均干枯。

  钢厂村周围水源点极少,一处水源离村3公里,但水量较小,仅0.3公斤每秒,且有一座高山相隔,山路陡险,取水困难。另一处水源在寻甸县境内,离村22公里,取水难度也极大。

  蓄水池干涸,会泽县调拨两辆水车专给钢厂村拉水,每车拉4~5吨水,每天要送2~3次,每次拉水往返要走70多公里的山路,即使这样,还是很难满足全村的饮水需要。“你们送的水太及时了!这些水省一点,差不多可以喝一个月。”一位背水村民说。

  我们临走时,会泽又飘起零星小雨,但愿雨季早早到来,让老百姓不被大旱煎熬。

  本报特派云南记者 顾然

  本报读者捐款

  突破20万元

  本报讯(记者 李珉琦) “退休工资不多,但我们老两口一人捐1000。”昨日,张阿姨来到本报,她在家是一把手,说起为西南旱区捐款的事儿,老伴儿特别支持,提议每人捐1000元,俩人不谋而合。

  虽然天气寒冷,吉林工商学院新青年读书协会的学生们依然走上街头义卖报纸,寒风中的每一元收获,他们都捐给西南旱区。

  截至4月2日17时,本报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215175.95元。

  倡议

  新文化报社与团省委、省慈善总会联合,共同向全社会发出倡议,伸出我们的援手,献出我们的爱心,让我们共同为西南旱区捐款救灾。您的一份爱心、一份捐款,将为旱区人民送去一份甘霖、一份滋润,捐助的款项,将分为三种方式支援旱区:在旱区附近购水,直接运送旱区;为旱区人民修建储水窖;为旱区打井取水。

  如果您想为旱区人民捐献爱心,如果您是爱心企业想为旱区人民建储水窖、打水井,请随时和我们联系,爱心热线:0431-96618。

  捐款方式

  可把捐款送到本报,报社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6906号,可乘坐306路、66路、315路、229路、154路、240路、111路、124路公交车到新文化报社站下车。也可将捐款存入爱心账户。账号:221000691018000522783;户名:新文化报社;开户行:交通银行长春友谊支行。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