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来自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单位的168名部级领导,在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南水北调中线植树工地,参加以“共建绿色家园”为主题的共和国部长义务植树活动。新华社记者张铎摄 今年入春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5次沙尘天气,尤其是3月20日的强沙尘天气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请他介绍中国今年发生沙尘天气的总体情况。
问:为什么今年3月沙尘暴发生了5次之多,影响范围几乎波及到大半个亚洲?
贾治邦:根据我们的监测和统计,今年入春以来,我国一共发生了5次沙尘天气。其中,3次强度较小,影响范围也比较小,影响的地方是甘肃、宁夏、内蒙古等西北地区。这3次沙尘的发源地是河西走廊和内蒙古。
另外2次,也就是3月20日和3月22日发生的2次沙尘天气,强度较大,影响范围较广,沙尘甚至飘到了香港和台湾。这2次沙尘的发源地是蒙古国,途经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时不断得到加强。
首先,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形成有风、沙两个基本条件,只要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就有可能形成沙尘暴。今年入春以来,我国西北大部分地区基本无降水,气温回升较快,加速了土壤解冻,再加上强冷空气活动频繁,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发生。
至于沙尘为什么跑得那么远,波及大半个亚洲?据监测,这主要是因为受蒙古气旋影响(“蒙古气旋”为气象学术语,是指逆时针旋转着上升的气流),在蒙古国南部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卷起地面沙尘,上升至3000-5000米高空,同时受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影响,沙尘一路向东南移动,肆虐我国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区,甚至影响到香港、台湾地区。
问: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从根本上讲是很难避免的。那么,面对沙尘暴,我们是不是就无能为力了?
贾治邦:不是的,我们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一方面,在沙尘暴发生过程中,为了减少它的影响和危害,我们建立了一整套应急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林业部门和气象部门进行密切合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会商,及时发布沙尘天气预警预报,提醒各地做好应急处置工作。二是林业部门在沙尘暴发生的主要路径上,建立了39个地面监测站,随时掌握和报送灾情信息,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三是在出现沙尘天气时,各级林业部门坚持24小时值班,重点省区还派人到重点地区指导防灾应急工作。四是加强老百姓预防和应对沙尘灾害知识的普及,告诉群众如何加强人员、牲畜、农作物等的防护。
另一方面,为预防和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我们积极采取植树造林的方法,增加沙区地表植被。
问:我到沙区采访时了解到,森林植被能防风固沙,绿洲地区就不容易起沙尘,沙区很多老百姓都是先栽树后盖房的。
贾治邦:你说得很对,植树种草不仅是防沙治沙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预防沙尘暴发生的有效途径。据专家研究,沙尘经过有林子的地方,林子内风速可降低30%-50%,从而减轻了沙尘的强度。植被盖度在40%以上,就很少有风沙活动。植被盖度在15%-40%,风沙活动较多。植被盖度在15%以下时,就容易扬沙起尘。
这些年来,我国非常重视沙区的生态治理和植被恢复,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沙区生态得到了有效改善。全国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已由20世纪末的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每年减少1283平方公里。
问:这个成绩确实令人振奋,那么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贾治邦:我国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2001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7年国务院授权国家林业局与12个沙区省级政府签订了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并实行有效的考核机制。
我们在具体措施上,坚持科学治沙、综合治沙、依法治沙的方针,切实搞好沙化土地的预防、治理和利用。
——在预防上,对生态脆弱地区,执行“三禁”制度,禁止滥樵采、滥开垦、滥放牧,对不具备治理条件的,就划定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
——在治理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发展灌木林和乡土树种为主,加大封沙育林育草力度,营造防风固沙的林网、林带。
——在利用上,充分利用沙区的光、热等资源,坚持生态优先,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沙产业,逆向拉动沙化土地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