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低碳”清明节受到追捧 市民为先人种树(组图)

来源:大河网
2010年04月04日08:41
清明前夕,新县1300多名干部群众在鄂豫皖革命烈士陵园英烈广场祭奠先烈。胡光武摄

清明将至,长春市息园内,一名市民用鲜花祭奠故人。新华社发

  “低碳”的清明更文明

  一年一度复清明,一系列变化正在我们的身边悄然发生:在安徽合肥,今年清明节主题被定为“文明低碳祭祀,平安和谐清明”,倡导人们通过鲜花、绢花、卡片来表达追缅之情;北京的民政部门和社区工作人员为市民提供了网络“代祭”服务;南京有的公墓推出了“纸钱兑换鲜花”服务……

  随着大量以更低消耗、更少污染、更多环保为核心的新做法涌现于各个城市之间,传统的清明习俗在植入“低碳”元素后,释放出了更文明、可亲的气息。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清明时节各种点燃香烛、焚烧祭品、鸣放鞭炮等祭扫方式,不仅与当下全社会所提倡的“低碳、生态、环保”生活方式不符,也产生大量垃圾和废气,污染生活环境,容易造成火灾等事故。时代的发展,观念的变更,正在为传统的清明节添加新的文化内涵和注解。

  在今年的全国清明节工作视频会议上,民政部呼吁各地推行鲜花祭扫、居家祭扫、网络祭扫和社区公祭等文明祭扫方式,以及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环保生态的葬式,打造绿色、生态、和谐清明。这不仅是对公众的倡导,更是对政府部门提出的更高要求。

  要让“低碳”的祭扫方式从新潮的“概念”走入实际,让它在生活中找到“落脚点”,需要有关部门在大力宣传这一新观念的同时,更好地增强服务工作,为人们“低碳祭扫”创造便利的条件。

  引导、服务、便利,需要实实在在的细致工作。倡导市民前往祭扫时“自驾改坐公交”,城市公交系统应合理设置或调整;推行“植树替代香烛”,需要必要的园林绿地开辟和管养;提倡网上祭扫,需要规范祭祀网站的主持、组织与维护,使之更加符合人们对祭祀活动庄重、得体的要求;社区工作者应尊重民意民愿,做好社区公祭活动组织安排;等等。只有这样,“低碳祭扫”才能真正让清明节更加绿色文明。(新华社合肥4月2日电)

  各地迎来群众祭扫高峰

  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4月3日是清明节假期的第一天。记者从民政部获悉,今日各地迎来群众祭扫高峰。

  根据民政部清明节工作办公室对全国150个观察点报送数据统计,各观察点全天共接待祭扫群众431万人次,祭扫车辆46.6万辆。与去年清明假期第一天相比,祭扫人次减少36.6%,车辆减少了40.3%。

  预计明后两天,尤其是4月5日清明节当天,祭扫人流和车流将会达到较高峰值,且近期北方多数地区天晴风大、南方部分地区持续干旱,民政部清明节工作办公室再次提醒公众:注意防火安全,文明祭扫,自觉维护祭扫场所公共秩序,确保平安清明。

  又是一年清明到。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清明节被赋予了其特殊的涵义:它是祭奠先人、缅怀英贤、慎思追远的节日,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情感纽带,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春季仪式。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清明节的祭扫方式也更加多样化:树祭、水祭、网祭、花祭、诵读歌唱等等,传统的祭扫陋习正逐渐被文明、简朴、环保、低碳、亲近自然的方式取而代之,而我们的文明祭扫也正是对天堂的故人、先贤们最大的慰藉。值此清明到来之际,我们呼吁更多的人加入文明祭扫的队伍,让我们大家共同行动起来,营造一个中华民族崇尚和谐、亲近自然、孝亲敬贤的新氛围。

  ~~清明节由来~~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关于“清明”的最早文字记载出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它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节气,二是节日。二十四节气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等。清明节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二者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唐宋时期,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甘水祭亲人

  本报记者阙爱民本报通讯员杨振辉高帆

  绿染渠首,春回丹江。3月28日上午,烟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库西岸,盛开的油菜花把绿色的麦田镶了一道金黄的花边儿。

  “爹,娘,咱村一千多口再有俩月,就要迁到新乡辉县了,这可是在老家过的最后一个清明节了。您瞧,今儿咱全家都来了。”油菜田边的坟地旁,淅川县仓房镇王井村农民王建国,把几束油菜花恭敬地摆放在父母坟前。他的身后,是双手捧着一碗丹江水的妻子和刚从外地赶回来的儿子王志文。

  王建国接过那碗丹江水,跪在了坟前:“爹,娘,咱这丹江水越来越清亮甘甜了,再过几年还要送到北京呢!今儿个,俺以水代酒敬二老!”

  “为了守护这一库丹江水,现在咱库区都不焚烧冥币和纸钱了,老人家你们可要理解哦!”一旁的妻子补充说。

  “咱爹娘是通情达理的人!”王建国回忆道,“上世纪60年代,因兴建丹江口水库,爹娘带着只有6岁的俺,先后迁了4次,才安置到今天的王井村。他们常说,无论在哪儿落脚,只要人勤劳,土地变黄金……”

  王志文从父亲手中把盛着丹江水的碗小心地捧了过来,春风里,清亮的丹江水均匀地泼洒在坟土上。

  全家人跪在坟前,深深地磕了几个头,孙子把一个白纸条压在坟头上,上书:水源地万古长青,祖父母精神永垂。丹江水长!

  所有的仪式进行完了,王建国又望了一眼波光粼粼的丹江,抓一把坟土,小心翼翼地放入一个特制的红布袋内。

  诵读慰英魂

  本报记者李虎成本报通讯员闪雷赵同增

  3月29日,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系柴晓霜参加了该院组织的第一批“百人文明祭奠”活动,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来到了新乡市烈士陵园。

  烈士公墓前:“深切缅怀先烈”的条幅高高悬挂,荡气回肠的哀乐在耳边响起,苍松翠柏环拱下,巍峨的公墓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8点30分,祭奠活动正式开始。老师带领大家合唱《国际歌》,向烈士敬献花圈,默哀三分钟,宣读祭辞,集体朗诵向烈士献诗:

  站在烈士纪念碑前/我们为英雄献上白花一朵/表达当代大学生的心意一片/每当我们拿起课本/欢欢喜喜地去课堂/我们不会忘记/今天的美好生活/源于昨天你们血与汗的奉献/没有你们抛头颅、洒热血/旗帜就不会如此鲜艳……

  这首《纪念碑前》,是柴晓霜所在班级的同学们历时三周集体创作的,雄浑的诵读声哀婉激昂,回响在陵园上空。

  她们向公墓献上了亲手扎制的白色绢花,190朵,正是在陵园安息的烈士的人数!她们向先烈献上了自己制作的花圈,饱含了对烈士的敬仰:三色堇是思念,白百合象征纯洁、庄严,翠菊代表理想、清净、高洁,虞美人有安慰、休息之意,而绿色曼陀罗则是生生不息的希望……

  祭奠结束后,同学们有的到陈列馆参观、凭吊,有的则留下扫墓、擦洗墓碑。

  绿树永为伴

  本报记者宋华茹

  暖阳、清风。3月28日上午,在新郑市龙湖一个花园式的陵园里,郑州市民武江和他的父母一起种下了一棵大叶女贞。树下,是今后他的姥姥、姥爷安息所在。

  武江想,若干年后,当葱翠的枝条钻入云天的时候,当他的孩子懂事的时候,会在这里感受到弥漫在空气中的亲人的气息,体会到生命的生生不息!

  不久前,武江的父亲从报纸上得知郑州市民政局、市绿化办、市文明办为倡导殡葬新风、文明祭奠,决定在清明前组织树葬活动。父亲动了心,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武江的母亲。20多年了,母亲一直想为自己的爹娘找到一个合适的安息地。她爸妈的骨灰先是存放在殡仪馆,后来请回家里,曾想买块墓地,可思想开明的她又觉得墓葬浪费土地。“树葬的办法好,又环保,又有纪念意义。”老两口把他们的决定告诉了武江。

  28日一早,全家去绿城广场集合,参加活动的有100多户,而且大多数都是与父母年纪相仿的老人。母亲对武江说:“你姥姥、姥爷不孤单呀!”

  陵园绿树成行,花枝婆娑,老两口很满意这里的环境。树葬林入口处有一块展示牌,上面记载着前两届参加树葬活动的家庭户名单。“文明殡葬、文明祭奠,真的成为社会风尚了。但愿我们的生活里,尊重人性、尊重自然的文明行为越来越多!”武江想。

  金菊托哀思

  本报记者史颂光本报通讯员成利军

  3月28日,是济源市金利冶炼有限公司杜瑞东回老家给先人上坟扫墓的日子。与往年不同,这次回家他带的不是鞭炮、纸钱,而是一束金黄的菊花。

  老家在玉阳山脚下的承留镇上观村。停好车,他又进院子拿了一把铁锹,妻子的手里则拿着一棵事先准备好的杨树苗。

  坟头早已消失,那里现在是一大片长势旺盛的专门用来制种的优质白菜。村里山清水秀空气好,育出来的种子质量高,销路好,不少村民依靠白菜制种走上了富裕路。地边儿,则是退耕还林后村民种下的杨树林,不少杨树已经吐出了嫩芽,一派生机盎然。杜瑞东说:“这些树是村民的绿色银行,年年都在增值呢!”

  凭着记忆找到“坟头”的位置,杜瑞东和妻子三鞠躬后,将那束寄托着无限哀思的黄色菊花轻轻放到了地上。

  默哀后,他们来到地头的林地,选择了一个位置,拿起铁锹挖起了树坑。一边挖,二人一边聊着。

  “去年有人在东沟上坟,一阵风把烧着的纸钱刮跑了,干草枯叶引着之后又把树也点着了,烧死不少树。”杜瑞东说。“所以今年咱得改一改,咱啥也不烧了。买一束鲜花,又安全又干净,又节能又环保。”

  妻子补充说:“以后,每年上坟时,咱都买上一束菊花,再栽下一棵树。”

  刚刚栽下的杨树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他们频频点头示意。

  网上祭先烈

  本报记者曾昭阳本报通讯员刘韬

  鼠标轻点,一束束寄托哀思的“鲜花”放在了“墓碑”前;键盘轻敲,一句句表达真情的话语便贴在了遗像前。

  4月1日一大早,驻马店市驿城区新华社区民兵治安队员郑一哲打开电脑,进入杨靖宇网上纪念馆,在线为将军英灵献花、扫墓、祭酒、点烛,表达对先烈的缅怀和敬意。

  清明前夕,驿城区向全区民兵党团员发出了倡导文明祭祀的活动倡议,引导他们用“栽下一棵树、种下一片草、献上一束花”等新形式开展清明祭祀活动。“民兵活动之家”利用网络系统,组织民兵队员与刘胡兰、雷锋等革命烈士故乡的网友一起,以记日志、发帖子、网上扫墓、栽种鲜花等方式追记先烈丰功伟绩,畅谈职责使命,激发爱国热情。短短几天,全区民兵预备役官兵为先烈网上献花600多束,发帖留言460多条,栽种纪念性林木1300多棵,使文明和谐之风深入城乡群众心里。

  远在上海务工的驿城籍民兵党员李大兵电话里告诉记者:“每年清明节上坟烧纸,带来了不少火灾隐患;今年政府提倡低碳生活,许多网站开设了网上祭祀活动,可以献花、祭酒、点歌,还能上传逝者生平介绍、照片视频。这样,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又实现了低碳环保,确实值得提倡!”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包含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扫墓祭祖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另一个习俗就是“踏青访春”。清明时节,大地一派生机,桃红柳绿,春意盎然。人们在扫墓之余,就在郊外聚会冷餐,古时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扑蝶、射柳不一而足,今时赏花掠影、快艇轻舟、航模飞碟花样翻新。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清明节这一天要吃鸡蛋。清明节吃鸡蛋寄寓了人们对生命、生育的敬畏和崇敬之情。俗信吃了鸡蛋,一年就不会头疼。
责任编辑:李孟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