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 > 10王家岭矿难消息

外媒关注王家岭矿难救援

来源:央视网
2010年04月07日01:05

  《环球视线》2010年4月6日完成台本

  ——世界赞叹王家岭矿大救援

  主持人 水均益:

  大家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新闻频道正在直播的《环球视线》,我是水均益。

  这两天,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王家岭透水事故抢险救援的现场。当100多名被困的工人获救的消息通过电视、广播传向世界各个角落的时候,全球各个媒体齐声赞叹,认为这是矿业历史上一次令人惊叹的救援行动。

  可以说,昨天这条来自中国的新闻以罕见的规模和篇幅,覆盖了欧美乃至世界很多地方的电视、报纸与网络,中国也再一次成为世界媒体的头条。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们也梳理了一部分外媒相关的评论,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美国的《洛杉矶时报》,它认为:这是一次“非凡、杰出”的大行动。

  英国的《卫报》认为:这是一次“非凡的成功营救”,是一个救援史上的壮举。

  《爱尔兰时报》认为: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向被困工人和救援人员发去慰问信,牵挂井下工人的安危。115名工人获救,无疑是一场人类大营救的成功书写。在这儿我们也要说,我们还有几十位工人被困,救援行动还在持续当中。

  另外,《纽约时报》认为:工人陆续被送出地面时,救援队员们高兴得哭了。

  《纽约时报》说:这一历史性的场景通过电视播放出去,在清明节举国哀悼亡者的节日里,中国见证了“生命的奇迹”。

  《华尔街日报》说:尽管救援工作还未结束,但是中国救援人员不离不弃,希望救出更多的人。

  另外,法国《费加罗报》带有一点反思意味地说:采矿业人员的安全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即使在像中国这样经济发展良好的国家也不例外。

  这两天,这方面的评论,外媒报道的范围也很广,而且我们中国的一些媒体,特别是像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其节目画面完整地被覆盖,直接拿去用。

  宋先生,你来给我们分析一下,这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关注程度?

  正在评论 外媒积极评价坚强的中国人

  宋晓军 特约评论员:

  我觉得,对于中国的矿难实际上西方媒体这些年一直在关注,比如在2004年,中国确实发生了一些百人死亡的矿难,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欧洲媒体甚至说“带血的煤炭”。山西焦煤有很大一部分是出口到欧洲的,当时有很多欧洲人,甚至当地的一些人,认为说我们不能要中国人的煤。但是自从那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包括产煤大省所在的省一级领导,开始认真、严肃地去抓这件事情,有一系列的数字出来。比如说,2005年比前一年大概百吨采煤死亡率下降多少,有的是20%,有的是30%。这些数字他们未必能够相信,中国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把原来出过问题的矿难……

  水均益:

  那种形象。

  专家观点 中国矿山救助体系成熟的表现

  宋晓军:

  那种形象迅速(扭转)。当然这一次通过几十个小时的直播,他们亲眼见证了中国狠抓煤矿矿山安全生产,最后一旦出了问题这种救助的流程。

  正在评论 外国媒体关注救援细节 凸显人性光辉

  水均益:

  洪先生怎么来看,我印象当中,对中国一些灾难性的报道当中,外国媒体以一种非常正面,赞叹的方式报道得不多、有限。比如说这一次之前的汶川大地震,这次又是什么东西打动了外媒呢?

  专家观点 王家岭大救援体现体制优势

  洪琳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评论员:

  我觉得,这次确实是一个令人赞叹的、非常成功的大救援,西方媒体确实读懂了这次救援背后的意义。这次灾难发生以后,我们153位矿工被况在井下的时候,举国上下,党中央、国务院,包括当地政府、煤矿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第一时间做了重大的决定,一切都是为了这153位煤矿工人,为了他们的安全,一切事情都是围绕着大救援所展开。所以我们看到,第一时间,比如说153辆救护车,包括全套的抢救人员就位。这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对于底下被困的工人来讲,他们的心理暗示对于他们的求生是很重要的。上面也是一样,153辆救护车放在那里,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强烈的心理暗示,而是表达了一种决心、毅力。

  专家观点 中国的“莱格德救援”

  洪琳: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西方媒体读懂了,也就是说,中国的这种体制,到这个时候能够动员所有的资源为了这个救援来工作。这时候就想起了那篇著名的文章《为了61个阶级兄弟》,而这次是为了153位煤矿工人兄弟。这个时候,我觉得西方媒体读懂了。而且看了昨天到今天铺天盖地的这种一片赞美声报道以后,我觉得有一点就是,这种赞美、羡慕的背后,一定有一些羡慕又不适合说出来的东西。因为从汶川地震到这次王家岭大救援实在太成功了,国外也有,但是在什么地方?有一些影片,比如说德国以前拍过一个影片叫做《莱格德救援》,也是讲一个煤矿出了事以后,困在底下的工人怎么求生,最后被救援出来的一个故事。这次西方媒体从汶川地震到王家岭大救援,刚才宋老师也讲了,以前我们煤矿出事率的数字可能西方媒体未必读得懂,或者说不愿意那么精心地去读。而这一次那么震撼的画面,全程直播式救援,确实读懂了,这时候他心里一定在想,其他类似的一些事件,比如说几年前美国飓风灾难的时候。

  水均益:

  卡特里娜飓风。

  洪琳:

  对,卡特里娜。

  水均益:

  今天还有一条消息,美国也有一个煤矿爆炸,原因现在还不清楚,也在拼命的救援。

  中国这一次的救援让世界赞叹之余,我觉得像您刚才说的,它描绘我们的时候用那些耸人听闻的词汇,“带血的煤”等等,类似于这样带点主观、有色眼镜的东西,能不能起到一个分水岭的作用?就是说,以后再报道中国的时候,还是要深入一点、客观一点。

  宋晓军:

  我觉得会有,比如说像这样的事情,其实……

  水均益:

  应该再多一点。

  正在评论 外媒同时关注中国煤矿安全

  宋晓军:

  对。因为工业化过程当中,比如说欧洲的煤钢联盟,就是法国、德国,包括美国,他们都曾经是采煤大国,他们在摸索这套科学的救助、采煤、安全体系,他们是通过几十年的经验积累。

  水均益:

  也是血的代价。

  宋晓军:

  对。创造出来这样一套安全标准,像美国现在百吨矿死亡率大概是0.03,现在我们大型国有矿是0.12,当然我们有30%,600万吨高采、集采的这种矿大概已经到了0.045。通过这一次具有冲击力的电视画面以及真实的镜头展现,一个一个救出来,他会想你这么短时间怎么能够摸索出这套救护机制。像法国在煤矿中有“院前救治”,美国叫做“院后救治”,他们有一套规范,但是这一套规范是在他们那些高楼大厦、马路等东西堆出来的。

  水均益:

  而且我觉得还有一点,其实这件事在西方人看来,它又回到了类似于金融危机的思考一样。就是说,中国的体制在有些情况下,或者说很多情况下,它还是有优越性的。跟西方相比,它可以调集整个国家的资源,就像您刚才所提到的,153个工人,我就可以做到153辆救护车,人性化的对口救助。我相信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中国的整体形象起到非常好的正面作用。

  好,非常感谢,《环球视线》稍候继续。

  

责任编辑:王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