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归的名义:深圳豪华保障房争议
21世纪经济报道 叶石界 深圳报道
一石激起千层浪。
《深圳市2010年政府投资项目预安排计划表》安排了9亿元购置保障性住房,其中包括正在热销的均价3.5万元/平方米豪宅“首地·容御”。此保障项目的供给对象将包括海归等高端人才。
计划一出便引发争议——在豪宅地块里面,究竟该不该安排保障房?通过提供保障房的方式吸引人才是否合适?
豪宅区保障房
建设首地·容御保障房项目,是政府出让该地块时的捆绑性条件。该地块最初批为建商品房。2000年左右开发商申请改建微利房,但微利房项目并没有建设起来。2006年,向政府部门申请后,开发商重新恢复建设商品房。
2006年,政府和开发商双方定下承诺,即开发商找该地块建设商品房同时,按照拍卖土地的25%建设保障性住房,“现在只是开发商在履行承诺。”接近深圳国土资源部门的人士称。
首地·容御保障房项目,共配置348套,单套住宅建筑面积均为90平方米以下。
首地·容御项目在南山区华侨城核心地段,位于深圳豪宅片区。主力户型为150平方米至220平方米,最小户型为90平方米,均价在3.5万元/平方米左右。
深圳购置首地容御的房子作为保障房,将按照成本价来收购,大概在每平方米5000元。
本报记者查阅工商资料获悉,首地·容御项目开发商是首都机场地产集团。该地产集团是首都机场集团全资控股的房地产专业开发集团公司。而首地·容御项目由首都机场地产集团下属公司——深圳市优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实施全面管理。
该不该建?
在豪宅区建设保障性住房究竟有无必要?正是争议核心焦点。
“选在价位这么高的地段建设保障房,有欠考虑。”深圳中原地产总经理李耀智说,如果把这块地作为商业地块出让,收回的土地出让金,政府或许在其他地方能建设数倍容量的保障房。
深圳规划和国土资源委人士则解释,该选址计划强调保障房筹集建设的区域平衡性,“深圳的保障性住房绝大部分都在关外,会引起居民不满。”
从深圳2010年的保障房供地情况来看,市内供地非常少。
根据深圳市2010年供地计划,在今年30.48公顷的保障性住房用地安排中,只有香蜜湖办事处、香蜜湖医院改造项目0.45公顷和西丽新围地块0.67公顷和同在南山的康达苑二期0.50公顷,加起来总共1.62公顷。这意味着按照面积计算,全市只有5.3%保障性住房被安排在市区内。
由于深圳市区内的用地已经非常紧张,保障房选址更多地会选择在关外地区。李耀智称,此前担忧选址偏僻影响居民生活,但现在深圳市关内外都在大规模建设地铁网络,交通问题逐渐得到解决,生活也越来越方便。
如何达致公平与公正?
在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看来,即使以保障房作为优惠条件来吸引高端人才,还有一个问题是如何做到公平、公正。
首先要解决分配给谁的问题。按照深圳国土委员会说法,将提供给海归等高端人才,“那么什么才算高端人才,申报条件要有一个明确界定。”如果分配给了那些不需要保障房或者不符合标准的人,那么对其他需要保障房的人来说,就有失公平。
“目前我们正研究标准问题,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包括对高端人才范围的界定、财产收入情况等等,都将做好严格制度安排。”4月6日,住房建设局人士说。
同时,在豪宅区建设的保障性住房,房源毕竟有限。李耀智分析,这次提供给了“高端人才”,那么引进下一批高端人才,豪宅区保障房又从哪里来?如果没有类似房源,对后来者来说是否公平?
此外,监管方面也是一个关键环节。“大家对选择在这块豪宅区建设保障性住房,还有一个质疑就在于其会否出现腐败现象。申请者个人信息、财产、申购程序、套房具体情况都要进行公开、透明。让公众来监督。不过,目前居民收入不公开透明,将导致审查核实居民的收入很难落实。” 李耀智说。
政府角色如何定位?
宋丁认为,这个项目所反映出来的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在哪里建设保障房,而是政府应该如何承担起保障责任。
此前深圳为了增加保障房的供应量,采取捆绑出让土地的办法,即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或者让利、要求开发商建设商品房的同时配建一定比例保障房。
“这个办法不合适。”宋丁说,开发商品房同时搭建保障房,在法律界定、管理都存在问题。对于开发商来说,只要推出商品房并赚取利润;而保障房建设,本应该由政府来承担,比如成立专门的保障房机构、筹措转向资金进行专门开发,以监控保障房质量。
“让开发商配建保障房,具有过渡性。”宋丁说,政府应该补贴需求方,而住房供给则应该交由开发商去做。而在市区保障房源紧缺的条件下,以住房作为条件来吸引人才,采取货币补贴、通过市场的方式来解决将更合适。
2008年9月份,为了引进高端人才,深圳已经出台相关通知。按照该通知,解决高层次专业人才住房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以货币补贴为主、实物配置为辅;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解决高层次专业人才住房问题。
“这个办法已经指出了保障房方向,即以货币补贴为主。让被补贴者在市场上购买。”宋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