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综合

电子化的离婚与吵架 网上分手不容易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4月09日07:44
  电影《他没那么爱你》里有一段,德鲁巴里摩尔演的玛丽哀叹她在众多的现代科技上被甩:“Email,手机短讯,Myspace……真崩溃。”

  其实啊,还有比这更崩溃的事呢。

  问问克什米尔希尔就知道了。一天,她登录前男友的邮箱账户的时候———这是他们从前同意共用的邮箱———读到了前男友发给他母亲的一封邮件,讲了他们为什么要分手。内容让她十分震怒。过去希尔和前男友还有一个共同的电子银行账户,他们分手几个月后,希尔去查了一下明细,发现账户里只剩10美元了。她哭着把这个户头销掉了。

  “要是现实生活中发生这些事情,也够打击人的了。”28岁的希尔说。她是一名博客作者,写关于法律的内容。“网上的生活还这样频频出状况,还让不让人活了?这让我很希望未来的生活中,现实是现实、网络是网络,截然分开。不管事情跟谁有关,都不要把两个世界扯到一起。”

  这个时代,一种新的约会恋爱秩序正在逐步建立。过去,情侣们只会在派对上碰到另一半的朋友,现在有了Facebook,几乎24小时都可以碰得到。关系亲密的情侣之间,共享Email、银行账户、电子相簿也是很常见的。要追一个女孩,全过程也会在Twitter、Facebook之类的地方被人见证。

  相应地,分手的概念也被重新定义了。过去,恋人分手就是剪剪照片,而现在要从网络上把从前的东西删除就没那么简单了。把身份状态改成“单身”、在Twitter上留言都是宣告分手的方法。怀有好奇心的人则还会从字里行间去揣摩那些令人尴尬的细节。

  “你决定在网络世界上也宣告跟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你就相当于对他网络世界里的朋友和熟人们都做出了一个承诺。”一个研究家庭和媒体问题的非营利性组织常识网的合伙人里兹波尔说。“人们在网上的关系千丝万缕,斩断其中的一支还不足以完全切断关系。”

  数字革命的一个副产品是信任被重新定义了。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互联网及美国生活项目研究,青少年中,有20%的人认同共享互联网上的邮箱密码是建立信任、培养亲密关系的一个方法。该项目主任李瑞尼说,成年人中也存在类似的观点与行为。无论男女,都在受到电子世界行为规范的影响。

  一些家庭法律工作者说,他们在用现实生活中的离婚手续,解决网络上分手的一些复杂问题。

  亚特兰大律师兰德尔凯斯勒说,他建议正在办理离婚手续的客户修改网上的密码,停止在人际关系网站上的更新,重新申请Email,给已经发布到网上的内容做安全保护或者备份。用户当然有权自己控制私人户头。然而分歧出现在那些发布或者转帖在朋友账户、公共网站上的照片、视频以及评论内容。

  “数字世界里有些全新的礼仪规则,我们不得不搞搞清楚。”瑞尼说,“然而现在还不得其法。这让大多数人感到很混乱。”

  移动跟踪(在手机上使用全球定位系统)服务商Loopt总监萨姆阿尔特曼说他能看到第一手的社会道德转变。约20%的Loopt用户用他们的服务来追踪对方的下落。但是在过去的六个月中,另一类的客户增加了,那就是利用他们的服务设置一个假的地点以反对方的追踪。

  他解释道,这类客户中,有一部分人是分手后的情侣,想要重新拥有个人因袭。而同时他们又不想那么生硬地让前男友或女友得知自己被屏蔽了。“虽然有点卑鄙,但是这种人通常不想让周围的人知道他已经分手了。”

  道理很简单:有些人指望以后可能还会旧情复燃。而同理,关闭联合的户头、邮箱,或者把Facebook上的状态改成“单身”就意味着宣告分手了。

  西雅图摄影师黛博拉斯宾塞最近和同居四年的男友分手了。她也遇到了如何在网上处理前男友的问题。“一开始我觉得不能把他从朋友栏里去掉。”她说,“这种做法太"高中生"了。我的意思是,我都已经50岁了,不能这么幼稚了。”

  在他们开始谈恋爱的时候,斯宾塞的前男友就加了她Facebook中的很多朋友为好友,所以他们的网络有很多交织之处。分手后,她还能看到他身份状态的更新,以及他在她的朋友博客上的留言。这就让她意识到,他也会知道她的所有动态。

  所以她把前男友从朋友栏中删除了,以期望不要再收到新的消息动态。

  然而没用。她的一个朋友的博客上还在显示前男友的状态更新以及留言评论。而另一个朋友看到斯宾塞的前男友和另一个女人的合影后,还特意打电话告诉她。“好像不是我主动想知道这些的,但这些事就是没完没了。”斯宾塞说。最后,她决定彻底屏蔽掉前男友,并且告诉所有的朋友不要再更新他的消息了。

  “这年头要知道什么新动向简直太容易了,不消几分钟。”她说,“即便过去,我们俩在一个小镇上共同生活,我所了解的事情也抵不上我现在从Facebook上所了解的一半多。”

  所有分手的恋人,多少都有点想了解前任现状的念头。而人际关系网络在设立之初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好奇心的。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学生、25岁的萨利切三年前跟男友分手了,后来男友开始跟另一个女孩约会(萨利从他的Facebook主页上得知了这些)。

  她已经几年没有跟他说过话了,也并不想跟他旧情复燃。但他们俩还在Facebook上保持着朋友关系。萨利承认,时不时地,她会控制不住自己,去浏览他的主页,寻找一些新消息。“我就是想知道他现在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即便知道了我心里也不好受。”萨利说,“你永远不会再跟他说话的那个人,离你的距离也就是点一点鼠标那么远。你能看到他们去哪里旅行了。你能看到他新女友的照片,会比比他的标准是降低了还是提高了。比起要么歇斯底里、清除掉所有和过去有关的东西,或者装模作样地做所谓的好朋友,我觉得这种中庸之道更好一些。”

  “很难把握恰好的中间地带。”萨利说,“问题是从来也没有真正从那段关系里走出来。”常识网的波尔讲了一个他朋友的故事。他的朋友是硅谷的一位企业家,最近刚分手。她的困境与斯宾塞的不同:她想断绝与前男友的关系,但是不想断绝和他孩子们的关系。所以她把前男友从朋友栏里删除了,但是没有删除他的孩子们。

  尽管如此,网上他们俩恋爱期间的照片仍然比比皆是。“这些照片在网上转来转去,你没法控制别人转贴它们。”波尔说他最近还点击过他的朋友和前男友的幻灯片看。

  换句话说,要“删除前男友”,光靠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情侣在Facebook上掐起来

  你在Facebook上听过“小两口”吵架吗?如果没有,那你应该看看詹姆斯高尔和阿什利安德鲁斯的页面。这两位最近在Facebook上很火,他们是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大学生,都是22岁,已经订了婚,并准备在今年5月结婚。

  男方高尔是一个冷战高手,今年1月,他在网上留下一句:“为什么我的生日只有一天,而我的女人过生日,要持续庆祝整整一周?”

  安德鲁斯小姐给了句这样的评语:“忍忍吧!加油!”

  高尔先生的回答是一个脏字。我们就不在这里重复了。接着,你来我往,两人吵得不可开交。

  最后,他们的朋友,也是伴娘人选,22岁的史凯勒赫特忍不住了:“嘿,你们俩应该知道吧,我们大家都能看得到的呀好不好……”

  作为“E时代”的一对儿,如今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Facebook上晒晒两人的争吵,谁又离家出走了,谁又无理取闹了。无论是通过网络留言,还是通过更改“关系状态”,人际关系的网络都是效力无穷。Facebook有4亿用户,而且还在增加,情侣夫妇们如果在上面吵架,那就跟过去在餐馆里当着大庭广众的面吵架差不多,围观群众只会更多。

  如今,这种情况在Facebook上很常见,Lamebook这样的网站甚至开始评选“最差的争吵”(而评出来的那一次恰好也当选为“最幽默的争吵”)。在Facebook上,人们可以加入任何一个小组,比如说有些小组的名字是这样的:我不喜欢在Facebook上公开争吵的情侣。

  对大多数情侣来说,公开对对方的不满,有时候是出于想在朋友们面前证明他们关系有多好,然而现实和他们的动机并不相符。对于别人来说,当着别人的面争吵,就像是当着别人的面把门砰地撞上一样不礼貌。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有一方(或双方都)脾气暴躁,比如高尔先生,他就把Facebook看成了一个发泄的机会:还有什么地方比此处能更好地把自己未来的妻子介绍给大家看呢?

  “我的朋友们对她有偏见,她的朋友们对我也一样。”高尔说。把他自己的抱怨公开在Facebook上是“一个让大家公开交流的机会,在这里,大家听到的就不只是单方面的声音了”。

  安德鲁斯和高尔的意见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只是关上门自己在家里吵,那么很多人是不知道事实究竟如何的。”她说,“在网络上,我们所有的朋友都看得到来龙去脉,可以给出一定的意见。”

  他们俩都曾经在网上说过他们很高兴能和对方在一起,并且对走入婚姻充满期待。他们发现他们的Facebook上很热闹,而且也没有因为暴露隐私而受到什么困扰。

  正如大多数人都知道的那样,Facebook上的隐私是个模糊的概念。不仅那些来自各种公司的广告能认准你的基本情况(比如,他们居然知道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甚至Facebook还会意外把私人信息发送给错误对象。有一次,一位《华尔街日报》的编辑发现他的Facebook留言本里塞满了其他人的亲热话。

  对于一些在Facebook上吵架的情侣来说,公众舆论对争吵是一种推动力。19岁的大学学生瑞安斯托夫说,他有一次和前女友的争吵,就由一开始的争执演变成了他为保护自己名誉而战。

  “她在Facebook上跟她的朋友说她有一个多么糟糕的男友,而我想,"哈,我够好的了。"”他回忆说。最后,斯托夫的朋友们对这种“唧歪”极度厌烦,成立了一个抗议他们俩做法的小组。

  34岁的莉亚阿克曼赫斯特是加州一所护士学校的学生。她说她偶尔用Facebook对她的朋友们抱怨自己的丈夫凯莱布。最近一次,她叫他“猪头布”,因为他坚持要她把哈巴狗送人。她说,虽然都是开玩笑的话,但最终朋友们往往会选择支持某一方。

  “我说了一些关于他的玩笑话,但有人当真了。”她说。几周以前,她的两个女性朋友在计划一个派对,刻意没叫上她。因为“她们认为我在Facebook上对我的丈夫不够尊重。”她笑着说,“而我的丈夫说:"他们显然不了解你。"”

  但一些婚姻专家说,在Facebook上抱怨,哪怕是开玩笑式地,也不是什么好事情。相反,觉得需要把私人矛盾公开化,代表着婚姻中一些重要的东西在逐渐退化。

  “从维多利亚时代到上世纪50年代,婚姻一直被看作是喧嚣世界中最安全的所在。”心理学家、《亲密恐怖主义:幻灭时代的爱情危机》(IntimateTerrorism:The Crisis of Love in an AgeofDisillusion)的作者迈克尔文森特米勒说。力求完美,就意味着有分歧时选择不公开,“保持和谐的公众形象”。

  然而,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将已婚夫妇们卷入一种新的潮流。“以前的那种完美的婚姻状态开始过时了。”他说。很快,那种认为夫妇俩永远都必须保持统一战线、和睦无分歧的想法被认为是古怪甚至天真可笑的,特别是奥普拉和杰瑞斯普林格一代人出现之后。

  今天,流行的婚姻观点倾向于“两个人遇到分歧,都倾向于保护自己的那个"自我"”。米勒说:“每个人都希望坚持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证明对方的是错的。”

  NBC最新的节目“婚姻参考”也证明了这个观点。节目中,会有一对产生争执的夫妇,然后有一组名人来对他们加以讨论,决定谁才是对的。“观众们能亲眼看到这些争执,并且做出分析和裁决。”NBC的官网上对这个节目有这样一条说明。

  不过,婚姻专家说,在朋友们面前争吵则不同。与其说是在争取他们的支持,不如说是在说服他们你们根本就不适合在一起。朋友们看到你们俩在Facebook上争吵,就跟看到当众打架的人一样,被夹在中间,不知道该是劝架好还是不插手好。

  “我唯一一次看到你们俩互动的情形就是如此,感觉真糟。”高尔和安德鲁斯的朋友赫特小姐对他们说。

  她就像很多Facebook的旁观者一样,当她说她企图劝架的时候———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现实中———有部分原因都是出于为他们的行为感到不好意思。

  “为了出席这场婚礼,我花了两百多美元买新衣服。”赫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一次又一次试衣服、做美容、开"告别单身"派对。而同时,他们俩在Facebook上的关系却每况愈下。”

  失去朋友们的支持对于夫妇俩的长期前景来说可不是一个好兆头,弗吉尼亚大学全国婚姻项目主任布莱德威尔考克斯说。

  “当家人和朋友都表示支持的时候,夫妇俩会倾向于做得更好。”威尔考克斯说,“但是当周围人都不支持的时候,那就有可能很糟糕。”

  高尔和安德鲁斯听到大家说他们的关系在恶化的时候,都笑着否认了。他们坚持他们关系很稳定,5月一定会结婚。尽管高尔先生最近把他在网上的“关系状态”由“订婚”改成了“问题很复杂”,然后又改了回去。

  “我只是在跟她逗着玩,故意气气她。”他说。过了一会又补了一句:“是她先给我脸色看的。”(劳拉M霍尔森、丁芳芳) (来源:金羊网)
责任编辑:肖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