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涸的赤瑞湖 石屏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西北部,国土面积303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4.6%,辖7镇2乡,总人口3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39万人,占88.3%。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素有“文献名邦”、“状元故里”、“豆腐之乡”、“杨梅之乡”、“柑桔之乡”、“原生态歌舞之乡”等众多美誉。自2009年9月以来,石屏县降水严重偏少,气温持续偏高,遭遇了10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目前,已导致全县9万余人、4万多头大牲畜饮水困难,65个村委会280个自然村6万余人需运水解困。两座小(1)型水库、3座小(2)型水库、425座小坝塘、19703个小水池、小水窖干涸、9条河流断流、异龙湖水量减少2300余万立方米,特别是赤瑞湖出现了自明朝以来的第二次干涸。24万余亩小春农作物受灾、大春作物栽种受到严重威胁、水产养殖面积大幅下降、6万亩新植核桃中2.3万亩枯死,106片烤烟育苗点缺水,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
面对严重旱情,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委、县政府把抗旱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来抓,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抗旱救灾,千方百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坚决动用一切可动用的资源,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最扎实的作风,全力以赴做好抗旱救灾各项工作,确保了人畜引水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加强领导,齐心协力,共同抗旱。及时成立全县抗旱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县级领导包乡镇、部委办局包村委会、乡镇领导包村民小组、县级党员干部包困难群众、基层党员干部包五保户“五包”工作责任制,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县乡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身心士卒,积极参与抗旱救灾。驻屏部队和武警部队派出官兵、送水车辆主动参与抗旱救灾。截至4月6日,县级领导累计到乡镇指导抗旱400余人次,全县共投入抗旱人数32万余人次,召开各类群众抗旱救灾现场会932场次,新制作10个运水箱,购买水桶1403只,出动运水机动车辆6136余辆次,马车牛车1562辆,共投入机电井23眼,泵站34处,机动抗旱设备7128台(包括小水泵),装机容量3.3万千瓦,抗旱用电29.5万度,抗旱用油72.2吨,抗旱浇灌面积达12万亩。临时解决9万余人、4万多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问题。
二是沉着应对,因地制宜,科学抗旱。一是县委、县政府未雨绸缪,从2009年雨季开始就对全县水库、池、库、塘窖蓄水提出明确要求,做到应蓄尽蓄,9月底全县库塘蓄水量达到3500万方,只比正常年份少1000多万方。面对日益严峻的旱情,县委、县政府加强全县调供水管理,明确县乡村责任,科学安排调供水,确保人畜饮水,力保育秧(烟)苗用水。二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耐旱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启动烤烟抗旱保苗救灾预案。推广地膜覆盖节水技术1.2万亩,储备大春备耕种子29.8万公斤,开展育秧培训152期,全县小春病虫害防治7.9万亩。发动2万余烟农投入抗旱保烟苗。三是及时召开全县森林防火工作会议,安排森林防火工作。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广泛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月、宣传周活动。实行24小时值带班,加强值班调度。共播放防火公益广告180次,广播电视宣传947次,张贴标语8914条,出动宣传车186台次,发宣传材料2万余份。组织完成15.5公里防火隔离带的铲烧工作,防止森林大火灾的出现。
三是把握时机,兴修水利,全力抗旱。积极把握时机,广泛发动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干部职工、民兵和人民群众投入抗旱救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灌渠、库塘、河道进行清淤除障,抓紧修复水毁工程,开展地下找水工作,提高防洪能力和人畜饮水安全。目前,已新建人畜饮水工程53处、“五小水利”工程341处,铺设管线17.1公里,打井1594眼(包括小水井),投入应急水源31处。清淤水库4座,坝塘28座,清淤方量12.5万立方米;清淤修复沟渠442条、689公里,完成方量16.4万立方米。3月24日,举行赤瑞湖清淤仪式,当天完成清淤3千余立方米,现已完成赤瑞湖清淤方量8万余立方米。
四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障抗旱。县财政拿出全年预备费的50%作为抗旱经费,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动员社会捐款,各部门、各乡镇筹款。目前,全县共投入抗旱经费1552.99万元,其中中央拨款30万元,省级拨款20万元,州县投入470.2万元,群众自筹1032.79万元。收到各级各类捐款280余万元。为进一步募集抗旱资金,县委、县人民政府将于2010年4月9日,在昆明举行石屏县抗击特大干旱赤瑞湖清淤专项捐赠大会。(普传锋)
受旱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