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胶囊”承载着一个个的“北漂”梦。觅得一个栖身地容易,寻找一个承载无房者尊严和梦想的空间却太难。 |
锅碗瓢盆是共享的,这让“胶囊”室友不免回忆起大学宿舍的美好时光。 |
每个“胶囊”都有独立的电脑桌和宽带网线,既可上网又可以看电视。 |
一个个紧挨着的“胶囊”更像几个放在房间里的大铁箱子。“胶囊”虽小,五脏俱全,它们都装有独立的防盗门,顶上是防护网,做饭用的炉灶是公用的,厕所则是整个楼层共用……
“这床可以拉起来,当椅子靠背,那个板翻下来就是座椅,旁边就是电脑桌,还能宽带上网呢!250块钱一个月,怎么样?”78岁的退休老人黄日新在位于西北四环的六郎庄村设计建造了一家“胶囊”公寓。两米多长,不到一米宽,里面只能容下一张单人床……看来“胶囊”无疑就是它们最形象的说法。如今,时隔“胶囊”建成后一个月,它终于迎来了第一批试住的房客。
黄日新以前是华北电力学院的热能动力装置的高级工程师,九十年代初退休后开始自学电脑编程、DV拍摄,好多东西都是退休之后自己钻研的,胶囊公寓也是他退休之后的创意。
从外表上看,一个个紧挨着的“胶囊”更像几个放在房间里的大铁箱子,胶囊虽小,五脏俱全。八个“胶囊”都装有独立防盗门,顶上是防护网,做饭用的炉灶都是公用的,厕所则是整个楼层共用。“我的公寓墙壁是用钢板和混凝土做的,和北京许多地方将房子隔成小间的木板材料不同,我的公寓是具有防火、防盗、防热功能的“三防胶囊”,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老黄2008年开始着手设计“胶囊”公寓,直到2010年2月29日完成。“建材都是2米高,运输很不方便,特别是在这种狭小逼仄的房间里安装,难度就更大。”为了最终的效果和自己想象的一样,黄日新跟工人一起组装了半个月,这里的锅碗瓢盆一切家用也都是他自己从石景山八角的家里一点点用自行车驮过来的。
黄日新每月有3000块的退休金,老伴的也有2000块。建造胶囊公寓共用了三万块钱,这是他两三年的积蓄。老黄算了笔账,整个房间的正常租金是650元一个月,现在他把整间房分割成3个胶囊,一个胶囊每月的租金是250元,粗算下来,需要8年回本儿。“我不是为了赚钱,只想找到一种解决刚毕业的大学生过渡性住房问题的办法,就算租不出去我也不会拆,留在这里做展示吧。”
4月7日晚,25岁的山西姑娘张琪搬着自己的全部家当来到这里试住,用自己淘来的小物件给胶囊做“装修”。随着北京著名的北漂聚集地——唐家岭的拆迁,越来越多怀揣着梦想来到北京的人开始聚集到这里,过着低成本、高志向的奋斗生活。
在昨天开幕的2010年春季房展交易会上,“胶囊”公寓的模型首次现身,“我相信我的事业能成功!”老人至今还没有正式租出去一个“胶囊”,然而这位78岁的老人仍然很执着。“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让这个公寓‘农转非’。”
王溦摄影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