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国体育的伤疤:运动员教育与就业保障极度缺失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0年04月10日02:09

  《瞭望》文章:中国运动员的“燃眉之急”

  “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群体,教育、保障也应当成为中国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得到呵护和发扬,而目前的情况是这两方面的极度缺失”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鹏

  《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近日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各省、区、市政府。

  据悉,《通知》从6大方面提纲挈领,以20个具体举措为中国的“后奥运时代”如何解决运动员教育、保障两大“燃眉之急”指出方向。对比此前发出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人们看到一幅中国体育从举国体制的竞技高地向更加辽阔的全民健身原野步步迈进的渐变图;从金牌至上、锦标主义到真正享受健身快感与健康快乐,中国体育开始踏上一条更契合文化强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全新发展之路。而解决好运动员的教育与保障,是中国体育拥抱未来的首要前提。

  现实

  《通知》的背后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现实: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退役后只能在澡堂子里为人搓澡,技巧世锦赛冠军刘菲退役6年一直失业,知名足球前锋唐全顺退役后没球可踢而赌球落网,一些足球、篮球运动员因俱乐部欠薪一再罢训“逼宫”,一位大名鼎鼎的世界冠军居然连汉语拼音都不会,一位亚洲冠军的学历仅是小学六年级……

  中国职业(专业)运动员普遍面临教育、再就业的“燃眉之急”,也不断闹出令人深思的笑话、悲剧或黑色幽默。可以说,中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严重缺乏正是日后退役就业的最大障碍;如广东省,迄今积压下来未能分配出去的退役运动员就有500多人,用人单位也很头疼——应该将他们安排到什么工作岗位?他们能做什么?

  武汉体育学院社科院院长高雪峰曾经表示,无论业余体校还是运动学校,中国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与训练之间的矛盾一直十分突出,但几乎所有人都把后者作为首选;如体校每周至少应该安排10~12学时的文化课,但因为训练任务重,比赛压力大,基本达不到这一最低要求;由于文化学习常常被中断和耽搁,“绝大多数从事体育训练的青少年,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始终在一个很低的文化水平上徘徊。”

  专业体制自上世纪90年代初转轨之后,全国已有约42%的体校开始与普通学校合作,探索“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始终存在导向偏差,体校的指挥棒绝对不是文化课,而是“不出成绩不出人才就不行”,而“不搞好文化教育不会有人觉得不行”。高雪峰坦言,他在很多地方调研发现,体校的确在上午安排了半天文化课,但一大早的大运动量“出操”让学生们一上文化课就纷纷趴倒“补觉”。其实所谓体教结合始终“两张皮”,运动队并不重视教育,教育系统也轻视体育,后者直接导致国民身体素质的严重下降。

  毕业于昆明体育学校、现在昆明某小学任体育教师的丰永新坦承,当年在体育学校上课期间确实“极度轻视文化课”,“玩命训练,上课睡觉,考试作弊,这基本就是体校生的生活现实”。当年他毕业时还能顺利找到工作,随着近年来就业竞争的白热化,从体校毕业就端上稳定饭碗已不可想象,“要是放在今天,我这样连ABC都念不全的中专生要找到教师职业,简直是做梦!”

  教育的短板、技能的缺乏、就业的艰难,带来的还不仅仅是运动员群体沉重的社会性话题,更是一个与体育大国形象不符的尴尬现实。目前中国仅在体校受训的学生就有30万人之多,一届奥运会也就几百人参加;很多“冠军”走入高校也很难解决就业问题。《通知》渴望改变的现实是:体校的专业训练虽为中国体育昂然崛起于世界体坛居功至伟,但早就暴露出很多弊病并严重影响了中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青少年选手缺乏文化素养既妨碍他们在竞技领域向更高层次冲击,又会使更多家长对“体育生”望而却步,造成体育人才的严重浪费和资源匮乏。

  “进入后奥运时代,解决这些尖锐矛盾已经刻不容缓。”昆明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张楚壮说。

  渐变

  张楚壮认为,轻教育而重成绩的锦标主义、金牌至上,是造成中国运动员普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重要原因甚至唯一原因;但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提出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战略已经在各类赛事、各个层面传递出强烈信号,群众体育、全民健身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比如去年在山东举办的第十一届全运会就有意淡化了金牌榜而强调了积分,男女足项目也增设青少年组别,让更多后备人才得到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在即将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上,也将把金银铜牌转变为一二三等奖,这无疑在有意提倡体育的参与感和快乐感。

  《通知》的下发更是一个强烈信号:夯实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基础才是规避未来就业风险、推动中国体育华丽转身的前提。尽管稍显粗略,这份《通知》还是显示出较强的可操作性,它从6大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阶段的文化教育工作,打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基础;拓宽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培养输送渠道,为运动员就学、就业创造条件;发挥国家队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示范作用,抓好运动队的文化学习;完善并落实各项激励和保障政策,切实维护运动员切身利益;构建和完善运动员职业转换社会扶持体系,帮助运动员顺利实现职业转换;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实效。

  其中第一、二条尤为掷地有声,规定并强调了体育训练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血肉联系,对资源的整合、经费投入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对改革和完善青少年的竞赛体系也有设计:比赛时间尽量安排在假期,就近参赛。更为重要的细节是,《通知》明确了公办体育运动学校要积极吸纳当地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联办、共建和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这无疑为公办体校的社会化之路扫清了障碍,与此前发展体育产业的通知精神一脉相承——这有助于民间资本的进入,使体育迈向更加个性化的领域,这将大大提高人们介入体育教育的积极性并大大提高它的效率。

  《通知》也对保障作出具体规定,如针对运动员的职业特点,研究和完善工伤保险管理和保障机制;尚未将运动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范围的省(区、市),应确保当地运动员于2010年底前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同时完善运动员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要对再就业予以扶持补偿等,这也是首次涉及运动员群体的权益保护。张楚壮认为此举将大大缓解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对很多没有保障的、那些积累了一身伤病早早‘报废’的运动员来说,实在是福音!”

  更为深远的意义是,《通知》将鼓励各地就如何解决教育、保障这两大难题进行积极探索与尝试,进而拿出适宜的配套措施。

  当年于芬组建的“清华大学跳水队”也是体教结合的积极实验之一,但还不是真正意义的体教结合或寓教于体;2008年挂牌的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附属学校也是一例,它在各省区市优秀运动队里率先打造了完整的“运动-学业”链条,改变了传统的运动员插班借读、返回原籍考试、无法保证学习的弊端,逐渐形成从小学、初中、中专、大专到本科的一条龙培养模式,为探索解决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过程中的“读训矛盾”作出积极探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难”的后顾之忧;四川省体育局每年为学校投入达200余万元。

  “可以预见的是,《通知》的下发将促使越来越多的类似学校涌现,市场的打开与视野的拓宽会紧随其后,体育事业和产业也将趋于一个微妙平衡,运动员的教育、权益和保障将成为再自然不过的选择而不再是个棘手的问题。”张楚壮如此评价。

  隐忧

  但《通知》仅仅传递了中央层面的姿态和决心,在基层执行过程中还可能遭遇难以想象的阻碍。

  “现在最让人担心的还是锦标主义的阴魂不散。”昆明市体育中心副主任白涛认为,要在一朝一夕之间迅速扭转延续数十年的专业体制或举国体制形成的惯性思维显然不现实,如果体制机制不进行有力改革和大胆创新,运动员的教育、保障还是会沦为“纸上谈兵”。“过去各级体校在文化教育方面所喊的口号还少?”他说,各种文件和规范也很多,运动员的就业保障等也有一些地方政策,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是从未真正驱除锦标主义、金牌至上的“贻害”。

  就拿去年第十一届全运会来说,各省区市之间还是为奖牌、积分打得头破血流,甚至不择手段,不少项目一再传出“内定”金牌、避让东道主等等潜规则。究其原因仍然是竞技成绩与地方官员政绩密切相关的体育发展思路并未改变。云南省体育局一位负责人就在最近一次全省竞技体育会议上振臂高喊:一个体育部门的存在理由就是金牌,没有金牌就没有“体育”,金牌乃是指导体育部门工作的唯一指标。

  “但体育的内涵何其广泛?仅仅为了金牌?那全民健身呢?群众体育呢?丰富多彩的孕育于各种民间体育活动和赛事中的体育文化呢?”张楚壮说,《通知》将大大促进运动员的教育与保障举措,但离西方体育发达国家那样营造一个真切的体育、教育终生并进的环境还有相当差距。如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就曾是一位水上运动员,后来又成为比利时橄榄球队的一员,曾夺得一次帆船世界冠军、两次世界亚军,参加过三届奥运会;让人惊讶的是,他还是一个出色的外科整形医生,获医学博士学位,精通荷、法、英、德、西等门语言,并且对现代艺术情有独钟。

  白涛认为,此前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正在为体育的“全民化”敞开大门,这意味着体育将空前广泛而深刻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丰富绚烂的体育文化也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认同。

  “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群体,教育、保障也应当成为中国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得到呵护和发扬,而目前的情况是,这两方面的极度缺失,就像中国体育文化肌体上的一块丑陋伤疤。”他说,在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同时,人们将不仅仅把目光对准在赛场上的争金夺银,还将关注场下欣慰的泪水、精彩的语言、优雅的风度和对体育竞技参与性的更为深刻的理解认知,而这些恰恰是体育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站在文化的高度审视体育也才会让一些难解的困惑渐渐找到答案,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体育为国民强身健体、塑造优秀人格、构建美好生活的深远意义。正如法国世界杯金牌教头雅凯所说的,球员面对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沮丧,那态度之中就能反映很多情况,是勇于承担责任,还是寻找借口推卸责任?是否想寻找一块挡箭牌?从球员的谈话中,不但能看出专业素质,还能看出为人。

责任编辑:赵志鹏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