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科考队一名重伤队员获救纪实
来源:
新华网
2010年04月10日18:23
新华网上海4月10日(记者张建松崔静)鲜花与锣鼓,迎接我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
我国在这次南极考察中,曾经成功抢救了一名重伤队员。在国际社会的大力援助、国家海洋局精心指挥和第26次南极科考队全力以赴的配合下,这名重伤考察队员如今已转危为安,身体正在康复。
在南极中山站,一名考察队员在施工中不幸被撞成重伤
回忆这起意外事故,第五次到南极的老队员刘笃斌不禁眼睛又红了。那是今年1月8日,正值南极的极昼期间,大家都惜时如金。第26次南极科考队已兵分多路,留在中山站的老刘带领50多名能力建设队员,争分夺秒地进行中山站改扩建工程建设,几乎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8日9时30分左右,在中山站施工现场,一辆停在斜坡上的装载车突然下滑,撞到了正在埋头作业的能力建设队员苏德强右下腹,他当时就痛得躺倒在地。中山站站长胡红桥和站医朱亲耀迅速组织队员将他抬到了医务室。经检查,老苏的右下腹隆起了一个拳头般大小的肿块,身体其他部位均未受伤。
由于中山站医疗设施正在建设中,而现有的医务室设备简陋,没有B超无法诊断老苏腹部的内伤。朱医生和胡站长紧急磋商后,决定把老苏送到邻近的俄罗斯进步站进一步检查。
到了进步站以后,老苏的腹部越来越鼓,血压也越来越低,热情相助的俄罗斯医生赶紧用B超检查,发现他的腹腔内大量积血,需要立即进行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
时间就是生命。在朱医生协助俄罗斯医生进行手术准备的过程中,胡站长迅速将这一事故报告了第26次南极科考队领队袁绍宏。此时,袁领队正带领“雪龙”号在距中山站上千公里外的海域执行任务。得知消息后,他一方面指示中山站组成医疗小组、协助俄罗斯医生立即进行手术,另一方面将情况向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考察办公室进行了汇报。
很快,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副局长陈连增等领导得知了情况,立即指示“要采取一切有利于伤员治疗和康复的措施”“第一要救人,第二要想尽一切办法救人。”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具体指示考察队,迅速组织、协调中山站、俄罗斯进步站、澳大利亚戴维斯站等多方面力量,全力救助受伤队员;暂停中山站一切施工活动,保持队员稳定,认真查找原因总结教训,确保后续工作安全。
当天下午,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还紧急启动了南极国际救援机制。将中国重伤队员情况向澳大利亚南极局、俄罗斯南北极研究所和南极局局长理事会秘书处进行了通报,请他们在需要的时候提供援助,得到了热情回应。
考察队员踊跃献血,用爱心和坚守帮助重伤队友跨过“鬼门关”
在南极的俄罗斯进步站,苏德强的手术整整做了九个半小时。从8日下午1时30分到深夜11时,许多相距万里之遥的人们都在焦急地等待手术结果。
协助俄罗斯医生进行手术的朱医生回忆说:“我们将老苏的腹腔打开以后,发现他的肠系膜血管破裂,已经出了三四千毫升的血,腹部肌肉也出现了大面积撕裂,还有一截大约20公分的肠子颜色发黑,明显坏死。这种手术即使在国内也属于大手术,甚至需要下病危通知单。”
在条件艰苦、设备简陋的南极进行这种大手术谈何容易。进行止血后,医生还需切除一段坏死的肠管,再重新缝合起来。在此过程中,病人必将大量失血,急需外来血液补充。
为了挽救队友生命,中山站全体队员立即行动起来组织献血。许多人顾不上正在吃饭,撂下饭碗就往俄罗斯进步站跑去,呼啦啦地挤满了进步站。经过赶来援助的澳大利亚戴维斯站医生严格筛选,汪大立、贾国建、孙志浩、张训途、熊尚凌、付见维、邓志力等7名队员当天共献出2500毫升的血。其中,汪大立、贾国建每人一次献出600毫升。
“当时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只要能救老苏,别说献血,献什么都可以。老苏和我们一起来南极,我们绝不能把他一个人留在这里。”30多岁的考察队员贾国建说。此后,贾国建又给队友献了400多毫升的血。
手术进行得很成功。然而,人们还没有来得及高兴,处在麻醉状态的老苏就出现瞳孔放大、脉搏消失,甚至连血压都量不到了。俄罗斯医生一脸无奈地说:“我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病人的生存希望看上去已经很渺茫了。”澳大利亚医生也表示:“手术很顺利,病人能不能闯过手术后最难的一关,关键要看他自己。”
消息传来,“雪龙”号上的袁绍宏领队心情极为沉重、彻夜未眠,他立即在船上组织了一个特别事件处置工作组,指导中山站开展有效救助。远在北京的国家海洋局极地办书记魏文良也顾不上当天是周六,一大早就通知极地办的所有处长上班待命,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也进行了应急部署。
此时,守护在俄罗斯进步站老苏身边的考察队员,在他耳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他的名字,一次又一次地告诉他许多人都在等他回去,千万不能就这样永远地留在了南极。在9个半小时手术中没喝过一口水的朱医生,术后一直守护在病房;考察队员章其淼利用自己的中医知识,悉心照顾着队友;考察队员黄继峰主动担当起翻译的任务;通讯员曹硕三天三夜没有休息,随时向考察队通报老苏的身体情况。
人们的爱心和坚守终于赢得了奇迹的发生。9日5时多,苏德强终于从麻醉中缓缓苏醒过来,顺利跨过了“鬼门关”。
跨国间的接力,重伤队员终于平安回国
在北京,整整一天都守候在电话边的魏文良书记终于松了一口气。但曾经十次到过南极的他心里很清楚,重伤队员仅仅闯过了第一关,南极艰苦的环境很难支撑他的身体康复,万一出现术后感染或产生并发症,前景依然不容乐观。但如果立即转运回国,万里之遥,刚刚做过手术的病人能否承受?
在“雪龙”号,领队袁绍宏与北京的领导商量后,9日共收发了几十份电报,频繁与澳大利亚南极局、戴维斯站、凯西站、俄罗斯进步站、中山站联络,着手安排重伤队员的转运衔接等问题,以防万一。
10日晚,老苏的情况果然不妙,开始出现低烧,病情有变坏的趋势。中、俄、澳的医生现场会诊后,建议将他转运到澳大利亚距离南极最近的城市霍巴特进一步治疗。澳大利亚南极局根据天气情况分析,判断未来一周内南极天气恶劣,从戴维斯站到凯西站的飞机将无法飞行,建议在天气变坏前进行伤员转运。
11日晚7时30分,老苏在朱医生和两名澳大利亚考察队员的陪护下,乘坐澳大利亚戴维斯站派出的一架S-76直升机,从俄罗斯进步站飞行一个多小时抵达戴维斯站。在此之前,中山站的一些考察队员再次为老苏献血。
11晚9时30分,老苏从戴维斯机场乘坐C212小型固定翼飞机,经过约5个小时的飞行,于12日2时30分抵达澳大利亚凯西站的威尔金斯机场。在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对他实施了麻醉,实时监测他的身体各项指标,使用氧气瓶让他吸氧,使用气囊保护伤口。
在威尔金斯机场,从澳大利亚霍巴特专程赶来的两名澳大利亚救护人员已等候在这里,专程赶来的领队袁绍宏在看到老苏身体各项指标正常后,才放心地将他送上了空客319飞机。12日3时20分,朱医生陪同老苏一起飞往霍巴特。
几天后,因为伤口感染,住在霍巴特皇家医院的老苏再次进行了肠管切除手术。1月22日,老苏乘坐飞机回国,转运到北京协和医院。直到此时,他的家属才知道老苏出了事。
一直陪同照顾老苏的朱医生,则从澳大利亚霍巴特飞往墨尔本,搭乘在那里执行运输任务的“雪龙”号返回中山站,执行艰苦的越冬考察任务。
“这件事虽然过去了3个月,但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国际社会的大力援助、如果没有领导们的果断决策、如果没有考察队队友的踊跃献血和不离不弃的守候……只要其中一个"如果"成真,结果都不堪设想。”中山站的朱医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十分感慨地说:“在这场生命的接力中,我深深感受到南极的国际合作精神,看到了祖国时刻心系远在南极的儿女,看到了国家海洋局对每一个考察队员生命的尊重,更深切体会到什么叫"南极精神",这种精神将鼓励我们一代又一代考察队员坚守在这片白色的土地。”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