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常识动摇”对社会的杀伤最可怕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4月12日07:50
新闻背景:
近日,网上风传的中国银行固始县支行行长酒后猥亵、暴打几名女子的消息,10日得到中国银行信阳分行的回应。该行决定撤销闵志涛的支行行长职务。就帖子里所说的副县长张建成在场冷漠旁观之事,固始县纪委已于当日展开调查(今日本报A15版)。
有的新闻会严重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原因是新闻中的事件、要素、看点与人们的基本观念相违背,让人感觉到了违反常识的不可思议,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真实的危险。
显然,行长与副县长的行为严重背离了人们坚信的常识。在正常的社会系统中,每一个社会角色都有其外在的公共形象,每一次社会运行都有其基本的规律,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汇聚成了人们生活的常识——凭借这些常识,人们安心地,按部就班地生活着。比如,在人们的印象中,银行行长应该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他应该注意行为的规范,留意外在的影响,小心翼翼地展示个人素养和公共形象。而县长更是不用多说,他应该有着比一般人更高的道德水准和责任担当,他应该明白权力来自于人民,懂得要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同样,当发生暴力事件时,人们会按照常识去判断:无论具体的起因是什么,施暴者总要得到严惩,围观者应该见义勇为,这是一个社会的常态。但是,新闻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行长的素养没有如人们期待的那样高,副县长不仅没有及时制止,还传递出让人感到压抑的信息——有背景,别闹了;而在网络曝光之时,报社的记者发现,事件还没有人道歉。这样的现实冲击着人们内心的常识,同时也给人一种信号,常识可能是无用的。
常识的积累来自长期的生活经验,来自于对社会公正的相信,正常的社会运转需要常识作用的发挥。虽然,常识如此重要且得来不易,但常识的坍塌却可能来自于生活的个案——即使这个个案只是少见的小概率事件,其本身的冲击力也会让人觉得常识不再可以相信,因为在人们的认知中,个案是观察整体的一个窗口,个案是现实问题的集中反映。而一旦常识的信任失去,则人们的认知就会产生偏差,价值判断就会紊乱,从而失去了正确判断的能力,也随之产生了不应有的紧张与惶恐。
所以,面对违背常识,冲击常识的个例,应该以严肃处理的态度对之,以使得人们动摇的信任得以修复、牢固,不再对社会产生错误判断,对个人生活产生担心。这也是为何新闻中行长被撤职,副县长被调查,成为公众关注点的原因。人们要看的就是,常识是否还在发挥其作用,常识是否还可以成为生活的依据?若是,则个案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插曲;若不是,个案就会成为常识信任丧失的开始。 (江苏乾羽) (来源:扬子晚报)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